1、1 第第 四四 章章 经经 络络人体的通路,神秘的通路。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 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经络学说的重要性经络学说的重要性 与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病因学说等结合,与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病因学说等结合, 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诊断和确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诊断和确 定治法。定治法。 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指导中医临床各科指导中医临床各科3 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一、经
2、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通路。下内外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器官
3、、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有机整体。4 二、二、经经络络系系统统的的组组成成567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 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内连属于脏腑 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8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 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 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同体内脏
4、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9奇经奇经 有八条有八条, ,称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督督 任任 冲冲 带带 阴跷阴跷 阳跷阳跷 阴维阴维 阳维阳维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10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出于颈项浅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
5、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1112络脉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和孙络之分。13 第一节第一节 十十 二二 经经 脉脉 一、一、 名称与分布规律名称与分布规律 名称名称 手三阴经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足三阴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足三阳经 分布分布 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14阴经阴经( (属脏属脏) ) 阳经阳经( (属腑属腑) ) 循行部位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阳经行于外侧) ) 手手太阳肺经太阳肺经阳明大肠经阳明大肠经上肢上肢 前缘前
6、缘厥阴心包经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三焦经中线中线少阳心经少阳心经太阳小肠经太阳小肠经后缘后缘足足太阳脾经太阳脾经*阳明胃经阳明胃经下肢下肢 前缘前缘厥阴肝经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少阳胆经中线中线少阳肾经少阳肾经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经后缘后缘*: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15二、二、 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手三接是有一定规律的。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
7、,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级从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级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阴经(见右图见右图),这样就构成,这样就构成一个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端”(灵枢灵枢营卫生营卫生会)的循环径路。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16171819202122 分布规律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循行部位循行部位),也有一定的规律,也有一定的规律 23少阴少阴阳明阳明太阴太
8、阴厥阴厥阴2425 三、表里关系三、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表里相合”关系。关系。 26前后太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少阴经太阳经太阳经少阳经少阳经阳明经阳明经27 四、四、 流注次序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注次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注次序如下序如下2829 食指
9、端 鼻翼旁 心中足大趾端 小指端 足小趾端 胸中 无名指端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目外眦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大趾 肺中 目内眦303132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 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 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 (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 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 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33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 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再
10、向前下行入锁骨 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 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交于足阳明胃经。明胃经。34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起子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11、 直行者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太阴脾经。(见下图)3536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
12、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见图54)37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液下(极泉灾)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见图55) 38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起 于 小 指 外 侧 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
13、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见图 56)39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顶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人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
14、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服窝中(委中穴)。 分支: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见图57)4041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见图58)42 手厥阴心
15、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l类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人肘,过腕部,人掌中(劳营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见图59) 43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人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
16、到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有,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见图510)44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耳后 (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分支: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进人体
17、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 直行者: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见图511)4546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铡,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
18、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分支: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见图512)。47 第三节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概念概念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名称缘由名称缘由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
19、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奇经”。48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的作用 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阳维维于阳维维于阳阳”,组合所有的阳经,组合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的阴经;,组合所有的阴经;带脉带脉“约束诸经约束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冲脉通行上下,渗,沟通腰腹部的经脉;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督脉灌三阴、三阳;督脉“总督诸阳总督诸阳”,任脉为,任脉为“诸阴之海诸阴之海”等。等。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
20、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可由奇经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可由奇经“溢出溢出”,给予补充。,给予补充。 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关系较为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49 督脉循行部位督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分支: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 分支:分支:从小腹内部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向上至两眼
21、下部的中央。(见图513)50 任脉循行部位任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见图514)51 冲脉冲脉 循行部位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分支:与足少阴之大络同起于肾,向下从气街部浅出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足趾。 分支: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见图515)52 带 脉 循 行带 脉 循 行部位部位 起于季胁,起于季胁
22、,斜 向 下 行 到斜 向 下 行 到带 脉 穴 , 绕带 脉 穴 , 绕身 一 周 。 在身 一 周 。 在腹 面 的 带 脉腹 面 的 带 脉下垂到少腹。下垂到少腹。(见图见图516)53 阴跷脉、阳跷脉阴跷脉、阳跷脉循行部位 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阴跷脉从内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见图518)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人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
23、后。54 阴维脉、阳维脉阴维脉、阳维脉 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见图420)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见图4-21)55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 1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 3、感应传导作用、感
24、应传导作用 4 4、调节机体平衡、调节机体平衡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灵枢本脏本脏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灵枢灵枢刺节真邪刺节真邪 56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一) 阐释病理变化阐释病理变化 1、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是传注病邪、反映病变的途径。 外邪侵犯人体,常以经络为途径,从皮毛腠理内传五脏六腑,脏腑之间又因经络的沟通联系而使病变相互影响。 肝病影响脾胃 心火可下移于小肠 572、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而且也是脏
25、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表的特定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孔窍。 真心痛,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常放射到上肢内侧缘,这是因为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之故。 胃火旺盛见牙龈肿痛。58 (二)(二) 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诊断 1、根据经络的特异联系作为诊断的依据。、根据经络的特异联系作为诊断的依据。 心火上炎引起舌尖赤痛心火上炎引起舌尖赤痛 肝火上升引起两目红赤肝火上升引起两目红赤 肾虚可致耳聋、足跟痛肾虚可致耳聋、足跟痛 592、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作为病候诊断的依据。、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作为病候诊断的依据。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
26、病 缺盆中痛,常是肺脏的病变缺盆中痛,常是肺脏的病变 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 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 头痛头痛 痛在后头部痛在后头部 及项部者及项部者 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多与太阳经有关多与太阳经有关603、机体患病时,常在体表的某些穴位或部位出、机体患病时,常在体表的某些穴位或部位出现病理性反应,这对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现病理性反应,这对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感觉过敏感觉过敏 压痛压痛 局部组织板硬、松软、凹陷、隆起局部组织板硬、松软、凹陷、隆起 出现结节、条索状物出现结节
27、、条索状物 出现丘疹出现丘疹 皮肤色泽改变皮肤色泽改变 肺脏有病肺脏有病 肺俞穴出现结节肺俞穴出现结节 中府穴有压痛中府穴有压痛 肠痈肠痈 阑尾穴有压痛阑尾穴有压痛 61 ( (三三) )指导临床治疗指导临床治疗 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穴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穴 肝病刺肝经的期门穴肝病刺肝经的期门穴 针刺麻醉、耳针疗法针刺麻醉、耳针疗法 药物归经药物归经”理论理论 属太阳经属太阳经 用羌活用羌活 头痛头痛 属阳明经属阳明经 用白芷用白芷 属少阳经属少阳经 用柴胡用柴胡 属厥阴经属厥阴经 用藁本用藁本62 (四四)预防疾病预防疾病 临床可以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临床可以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 常灸足三里穴常灸足三里穴 强身、防病、益寿强身、防病、益寿 灸风门穴灸风门穴 预防感冒预防感冒 灸足三里、悬钟穴灸足三里、悬钟穴 预防中风预防中风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