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 乙 钱乙(钱乙(1035103511171117),字仲阳,山东郓城(今山东省东平县),字仲阳,山东郓城(今山东省东平县)人。享年人。享年82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氏治学贯通古今,不拘古法,创制新方,阐发小儿五脏辨钱氏治学贯通古今,不拘古法,创制新方,阐发小儿五脏辨证,对后世张元素创立脏腑辨证及其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证,对后世张元素创立脏腑辨证及其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的影响。 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2323个病例和创制的个病例和创制的114114个药方。此个药方。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
2、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生平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点 (二)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二)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三)制方用药特点(三)制方用药特点(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 1生理特点生理特点 灵枢灵枢逆顺肥瘦认为逆顺肥瘦认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王叔和王叔和脉经脉经提出提出“变蒸变蒸”说。说。 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进一步阐发说,养小儿候进一步阐发说,“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脏腑之气
3、软弱,易虚易实。易虚易实。” 钱氏深入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特点与规律,提出小儿脏腑柔弱,肌钱氏深入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特点与规律,提出小儿脏腑柔弱,肌肤筋骨不壮,智力未聪,不耐寒暑。肤筋骨不壮,智力未聪,不耐寒暑。 提出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婴儿初生,肌骨嫩婴儿初生,肌骨嫩怯。怯。”“”“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计三百二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2病理特点 (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2
4、病理特点 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 ,故后世有“脾常不足”之说。 小儿肺系发育尚未完善,一旦受邪,肺首当其冲,故云“肺脏怯”。 “五脏六腑,全而未壮”,精血化源不足,势必造成肾中精气亏乏,故“肾主虚,无实也”。 发病容易,传遍迅速,发病过程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钱乙强调说,“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 用药反对妄施攻伐 ,强调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的治疗原则。 (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首先将五脏病机与临床表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金匮要略
5、首论脏腑病脉证辨治; 中藏经论述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临床症状与脉象,虚实寒热、生死逆顺; 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根据肝、心、脾、肺、肾五脏病证虚实辨证用方; 备急千金要方以五脏六腑为纲,分虚实寒热进行论治。(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 钱乙继承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之旨,根据小儿的生理与病理特点,以五脏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五脏所主,以虚实寒热概括脏腑病理变化,用五行阐述五脏之间相兼为病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小儿药证直诀专列“五脏所主”、“五脏病”等篇,阐发小儿五脏辨证纲领。 (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1、五脏主病 “心主惊。实
6、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动悸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肾病,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2 2、治疗方药、治疗方药 心心若若发热渴饮抽搐时火气有余之实证,治宜清发热渴饮抽搐时火气有余之实证,治宜清心泄火,以抑上升之气火,可用泻心汤;心泄火,以抑上升之气火,可用泻心汤;若口中气温,心胸部热,避热就冷,俯卧,若口中气温,心胸部热,避热就冷,俯卧,咬牙,是心火有余而
7、心阴不足之实中挟虚证,咬牙,是心火有余而心阴不足之实中挟虚证,宜清养心阴、利水导热,可用导赤散;宜清养心阴、利水导热,可用导赤散;若见目淡红等阴虚血热又挟外邪者,可用生若见目淡红等阴虚血热又挟外邪者,可用生犀散;犀散;若面若面黄颊赤,身壮热,心神恍惚者,可用安黄颊赤,身壮热,心神恍惚者,可用安神丸清热泄火,重坠镇怯,以泄其邪而补其脏。神丸清热泄火,重坠镇怯,以泄其邪而补其脏。(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2 2、治疗方药、治疗方药 肝肝若目直视,大叫苦闹,呵欠,忽然闷绝,若目直视,大叫苦闹,呵欠,忽然闷绝,颈项强急,是肝经有余之实证,可用大青蒿颈项强急,是肝经有余之实证,可用大青蒿发散之,或大黄丸微下
8、之;发散之,或大黄丸微下之;若已见抽搐,脉洪实者,可用泄青丸泄肝若已见抽搐,脉洪实者,可用泄青丸泄肝定搐;定搐;若见肝虚气郁则也可见呵欠,肝虚胃弱,若见肝虚气郁则也可见呵欠,肝虚胃弱,亦可致咬牙,此时可用补肾滋肝、壮水荣木亦可致咬牙,此时可用补肾滋肝、壮水荣木之法,钱氏每用地黄丸。之法,钱氏每用地黄丸。(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2 2、治疗方药、治疗方药 脾脾 若倦怠多卧,身热饮水,是脾被湿热所困之若倦怠多卧,身热饮水,是脾被湿热所困之实证,可用泻黄散清泻脾经之实热;实证,可用泻黄散清泻脾经之实热; 若吐泻不止,久成慢惊,是脾气虚弱之证,若吐泻不止,久成慢惊,是脾气虚弱之证,可用益黄散理气健脾,化
9、湿涩肠;可用益黄散理气健脾,化湿涩肠; 邪热伤中,吐泻黄水,用玉露散;邪热伤中,吐泻黄水,用玉露散;脾阳虚者可用调中丸、温中丸补虚温中;脾阳虚者可用调中丸、温中丸补虚温中;脾气虚者可用异功散补气理滞;脾气虚者可用异功散补气理滞;脾虚气陷,口渴便泻者可用白术散益气生津,脾虚气陷,口渴便泻者可用白术散益气生津,升阳止泻;升阳止泻;胃阴伤而气逆呕吐者,可用藿香散养胃阴,止胃阴伤而气逆呕吐者,可用藿香散养胃阴,止胃逆。胃逆。(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2、治疗方药 肺肺若感受外邪,或肺热内盛,则见胸闷气促而喘、若感受外邪,或肺热内盛,则见胸闷气促而喘、口渴口渴( (或不渴或不渴) ),这是肺实证,治当散邪清
10、肺。,这是肺实证,治当散邪清肺。若短气喘息,吸少呼多,这是肺经虚证,治当若短气喘息,吸少呼多,这是肺经虚证,治当补气益肺。补气益肺。泻白散泻肺清热,治壮热饮水喘闷而无表证之泻白散泻肺清热,治壮热饮水喘闷而无表证之肺实证;甘桔汤开泄肺热,治小儿用手掐眉目鼻面肺实证;甘桔汤开泄肺热,治小儿用手掐眉目鼻面之肺热证,二方均用于肺经热证,但一从里泄,一之肺热证,二方均用于肺经热证,但一从里泄,一从外散,有对峙之意。从外散,有对峙之意。有痰热者,葶苈丸主之。有痰热者,葶苈丸主之。若肺气虚,气不足则哽咽不利,长出气,即出若肺气虚,气不足则哽咽不利,长出气,即出气多而吸气少,气短不足以息,唇色白,久咳咽干,气
11、多而吸气少,气短不足以息,唇色白,久咳咽干,痰少不豁,阿胶散主之。痰少不豁,阿胶散主之。(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2、治疗方药 肾肾见两目无神,畏光,面色咣白,骨弱,行见两目无神,畏光,面色咣白,骨弱,行迟齿迟,囟门迟合,头大额方,病后失音等迟齿迟,囟门迟合,头大额方,病后失音等证,宜地黄丸补益肾阴。证,宜地黄丸补益肾阴。疮疹黑陷是肾虚而邪气实,即本虚标实,疮疹黑陷是肾虚而邪气实,即本虚标实,亦可用地黄丸补肾中之真水。亦可用地黄丸补肾中之真水。(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2、治疗方药 用用药药特特点点遵循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大法,的治疗大法,确定了泻心、清肝、宣肺、益脾、滋
12、肾等治确定了泻心、清肝、宣肺、益脾、滋肾等治疗法则。疗法则。钱乙强调后天脾胃的病因病机及在治疗过程钱乙强调后天脾胃的病因病机及在治疗过程中的重大意义。调治脾胃是治疗的关键,强中的重大意义。调治脾胃是治疗的关键,强调不可妄行攻下,用药讲究柔润,轻巧灵动,调不可妄行攻下,用药讲究柔润,轻巧灵动,药专力宏,避免伤脾败胃。药专力宏,避免伤脾败胃。(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3、判断预后 钱氏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辨别五脏相兼病钱氏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辨别五脏相兼病证的虚实,以判断其预后。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证的虚实,以判断其预后。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者,为肝虚不能胜肺,肺金尚能制肝木,故多呵欠者
13、,为肝虚不能胜肺,肺金尚能制肝木,故易治;肺病又见肝证,目直视、大叫哭、项急、顿易治;肺病又见肝证,目直视、大叫哭、项急、顿闷,为肺久病渐成虚冷不能制木,肝木反实侮金,闷,为肺久病渐成虚冷不能制木,肝木反实侮金,故难治。故难治。 (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3、诊断 在诊断方面,钱氏非常重视六脉、面上、目内在诊断方面,钱氏非常重视六脉、面上、目内之诊。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将小儿脉法分为脉乱、之诊。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将小儿脉法分为脉乱、弦急、沉缓、促急、浮、沉细六种情况。弦急、沉缓、促急、浮、沉细六种情况。 案例:广亲宗室子病,诊之曰:案例:广亲宗室子病,诊之曰:“此可无药而此可无药而愈。愈。”顾其幼,
14、曰:顾其幼,曰:“此儿旦夕暴病惊人,後三日此儿旦夕暴病惊人,後三日过午无恙。过午无恙。”其家恚曰:其家恚曰:“幼何疾?医贪利动人乃幼何疾?医贪利动人乃如此如此! !”明日果发癎甚急,复召乙治之,三日愈。问明日果发癎甚急,复召乙治之,三日愈。问何以无疾而知,曰:何以无疾而知,曰:“火急直视,心与肝俱受邪;火急直视,心与肝俱受邪;过午者,心与肝所用时当更也。过午者,心与肝所用时当更也。 (三)临证用药特色(三)临证用药特色 1善用丸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所收录的118首方剂,丸剂有65首,如凉惊丸、粉红丸、泻青丸、白饼子、五色丸、调中丸、木香丸等; 散剂有38首,如泻白散、益黄散、白术散、当归散
15、、安虫散、宣风散等;膏剂有7首,如大青膏、花火膏、牛黄膏、牛李膏、牛黄膏、涂囟法(膏)、羌活膏; 丹剂有3首,包括五福化毒丹、软金丹、青金丹; 汤剂只有5首,包括浴体法(汤)、甘桔汤、泻心汤、栝楼汤、麻黄汤。(三)临证用药特色(三)临证用药特色【善用丸散 -医案例举】 黄承务子,二岁,病泻。众医止之,十余日,其证便青白,乳物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医谓病困笃。钱氏先以益脾散三服,补肺散三服。三日,身温而不哽气。后以白饼子微下之,与益脾散二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虚伤食,初不与大下。 置十日,上实下虚,脾气弱,引肺亦虚,补脾肺,病退即温,不哽气是也。有所伤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后补?曰便青为下
16、脏冷,先下必大虚,先实脾肺,下之则不虚,而后更补之也。(小儿药证直诀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三)临证用药特色(三)临证用药特色 2.创制新方 创制了泻肺清热的泻白散、滋阴宣肺的阿胶散、温肺散邪之百部丸、健脾养胃升清止泻白术散、泻肺下气之葶苈丸等新方剂。 如从张机五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中化裁出只用一味黄连的泻心汤苦寒直折心火; 四君子汤加陈皮,则命名为健脾和中的异功散; 将理中丸中甘草用量减半后易名为调中丸; 去肾气丸之肉桂、附子刚燥为地黄丸,补益肾阴,突出了其用药注重柔润的特色。 (三)临证用药特色(三)临证用药特色 3.顾护脾胃 钱氏将吐泻、
17、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虫症、虚羸、黄疸、咳嗽、夜啼、肿病等从脾胃论治。 所用的丸剂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益胃之品作赋形佐料,或以米饮、乳汁、人参汤等送服药,既顾护了脾胃之气,又易于小儿接受和脾胃吸收;而应用下法之后,也常用益黄散等顾护脾胃。 还重脾胃气机的升降,治脾注重升清,治胃注重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三)临证用药特色(三)临证用药特色【顾护脾胃-医案例举】 朱监簿子,三岁,忽发热。医曰:此心热。腮赤而唇红,烦躁引饮,遂用牛黄圆三服,以一物泻心汤下之。来日不愈,反加无力、不能食,又便利黄沫。钱氏曰:心经虚而有留热在内,必被凉药下之,致此虚劳之病
18、也。钱先用白术散,生胃中津,后以生犀散治。朱曰:大便黄沫如何?曰:胃气正,即泻自止,此虚热也。朱曰:医用泻心汤何如?钱曰:泻心汤者,黄连性寒,多服则利,能寒脾胃也。坐久众医至,曰:实热。钱曰:虚热,若实热,何以泻心汤下之不安,而又加面黄颊赤,五心烦躁,不食而引饮?医曰:既虚热,何大便黄沫?钱笑曰:便黄沫者,服泻心汤多故也。钱后与胡黄连圆治愈。(小儿药证直诀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三)临证用药特色(三)临证用药特色 4.喜用药引 常用的薄荷汤、温酒、蝉蜕汤、天门冬汤、金银花汤、紫苏汤、龙脑水、生姜水等。如用温薄荷水化服大青膏,用金银花汤服凉惊丸,用砂糖水服安神丸化,用紫苏汤服白饼子等。 另外,钱氏
19、主张临床用药柔润平和,力戒呆补峻攻,反对妄攻误下。(三)临证用药特色(三)临证用药特色【补泻得体-医案举例】 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龙、麝、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其肺,故不虚也。小儿药证直诀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 三、结语三、结语 钱乙继承了内伤金等经典中的学术观点,并有所发展。他不仅指出了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确立了五脏辨证纲领,还化裁和创立了许多著名的儿科方剂,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他
20、用药制方轻灵柔润,力戒呆补峻攻,剂型多样,疗效卓著,至今为儿科所推崇。四库赞其为“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儿科之鼻祖。”钱氏的五脏辨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其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地黄丸为薛己、赵献可效仿;其治疗小儿外感等法,为清代温病学家所采纳。可见他的学术思想已遍及内外妇儿各科。因历史条件及个人经验所限小儿药证直诀也有不足之处,如辨证详于五脏而略于六腑;脏腑与气候时令的关系及用方比较刻板;强调肾阴虚,忽视肾阳虚等。钱 乙 钱乙远取内经、难经及仲景之学,近及太平圣惠方等宋代名方名著,既精研儿科,也兼及内、外各科。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儿科专著,其对儿科生理、病理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强调五脏辨证及调理脾胃,重视六脉、面上、目内之诊,善于化裁经方时方、创制新方。其学术思想对后世河间、易水、温补、温病等主要医学流派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