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2019常德,18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1分)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2、。A组2019年湖南中考题组1.上面的故事可用“讳疾忌医”来概括。“讳疾忌医”的意思是。(1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立有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居十日,扁鹊见余人各复延至其家C.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D.汤熨之所及也徐公何能及君也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1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5.根据上文所揭示的道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3分)一、1.答案答案 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解析解析首先结合原文把握字面上的意思:因忌讳疾病而顾忌医生。
3、再把握其引申义。2.答案答案 BA.一会儿/夹杂。B.都是“再”的意思。C.特意/故旧:故交,旧友。D.到/比得上。3.答案答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医者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并把治好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功劳”。4.答案答案 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居”“还”“走”的翻译。5.答案答案人非圣贤,有缺点、犯错误在所难免。对待缺点和错误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知错就改,另一种是讳疾忌医。直面缺点和错误,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有利于自己的进步和成长;相反,无视缺点和错误,拒绝改正缺点和错
4、误,将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孤立、困苦和危险的境地。解析解析文中的蔡桓公因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疾病而忌讳医生,拒绝医生的治疗,最终病亡。蔡桓公对待疾病一事可以升华为普遍的道理:正视缺点和错误,勇于改正。二、(2019常德,232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4分)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注子:植物的果实。这里指李子。信:确实,的确。1.请将王戎的推断过程补充完整。(2分)“树在道边”,意味着;“多子”,说明。如果李子味道好,应该早就被采摘光了。所以,这一定是苦李。2.这则短文给了你怎样
5、的启示?(2分)二、1.答案答案采摘很方便没有人采摘(很少有人采摘)解析解析在把握文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得出答案。2.答案答案(1)要善于观察;(2)要善于思考;(3)不要盲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表达启示的能力。别的孩子竞相采果,王戎不为所动,体现了王戎不盲从;王戎看到路旁的果树上果实累累,他想到了果子肯定味道不好,体现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许多孩子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
6、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的确是这样。三、(2019郴州,1215)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选自资治通鉴)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1.解释文中加
7、点的字。(2分)(1)及鲁肃过寻阳()(2)未穷青之技()2.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分)(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2分)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三、1.答案答案 (1)到,等到(2)尽,学完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注意结合积累和语境作答。2.答案答案 D可根据语感来划分。也可根据句子
8、意思来划分。3.答案答案(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薛谭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注意“但”“见”“耳”的翻译。(2)注意“乃”“谢”“反”的翻译,省略的部分要添加上去。4.答案答案 孙权现身说法,以自身的经历劝说吕蒙多读书,很有说服力;秦青没有直接对薛谭进行说教,而是以自己的歌唱告诉薛谭还需要学习,委婉而又说服力。吕蒙的变化让我明白了开卷有益,要多读书;薛谭的变化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永不满足学习知识要虚心,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解析解析通读两篇文章,理解大意。注意
9、谈启示一般是从正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参考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设酒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四、(2019邵阳,914)古诗文阅读(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10、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三闾祠(清)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注三闾(l)祠:位于湖南汨罗。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岁时:节令。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是马也()2.翻译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2分)(1
1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远江山极目回。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A.问所从来,具答之。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孔子云:“何陋之有?”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2分)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1)“”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摧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原文回答)(2分)四、1.答案答案
12、(1)并列(2)这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注意平时的积累识记。2.答案答案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即便是被放逐,怎么能消除亡国之恨?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祭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且”“欲”“等”“安”“恨”“动”的翻译。3.答案答案(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远江山/极目回。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标出一处停顿。4.答案答案 DA.省略句。B.判断句。C.被动句。D.倒装句。例句是倒装句。5.答案答案不要嫌怨举国难觅知音,没有哪个庸
13、俗小人是不嫉恨贤才的。直接点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及对“庸人”的愤恨之情。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采用恰当的答题模式作答。6.答案答案(1)伯乐不常有(2)未有庸人不忌才解析解析本题要在理解古诗文大意的基础上作答。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没有遇到伯乐,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而屈原被放逐,是因为遭小人嫉妒、排挤。五、(2019娄底,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14、,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B.导
15、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5分)五、1.答案答案 C才美/不外见。2.答案答案 B“食”,饲养,喂养。3.答案答案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答案答案 (1)千里
16、马,有时一次能吃一石谷子。(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注意“食”“或”的翻译;“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2)注意“且”“等”“安”“千里”的翻译。5.答案答案主观原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毛遂自荐。客观原因: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提看法的能力。文章中,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是因为没有遇到伯乐,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可从
17、主观(自身)、客观(领导、社会氛围等)两个角度谈如何成为“千里马”。六、(2019益阳,12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17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杂说(四)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
18、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C.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管夷吾
19、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其真无马邪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C.骈死于槽枥之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孔孟论学习)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分)(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分)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和“表”分别是选文的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写法比较随意,“表”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疏。B.
20、选文内容都与人才有关。甲文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策之以其道;乙文作者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知人善任。C.甲乙两文都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但甲文重在说理,在说理中渗透强烈的情感,而乙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理。D.甲文巧用比喻,语言严密,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乙文语言率直质朴,句式骈散结合,富有音韵美。六、1.答案答案 DA.吃/喂。B.著称/称赞。C.方法/说。D.推举、举荐。2.答案答案 BA.连词,表转折。B.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他们。C.介词,在。D.连词,那么,就。3.答案答案(1)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或:况且想让它和普
21、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辅佐)陛下。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注意“且”“等”“安”“千里”的翻译。(2)注意“良实”“是以”“简拔”的翻译。4.答案答案 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手法的能力。乙文重在晓之以理,通过阐述道理让后主明白如何治理国家。七、(2019岳阳,81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10分)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
22、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注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濯去泥土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B.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C.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及郡下(桃花源记)D.置
23、盆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以石盆养之A.两狼之并驱如故(狼)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余游慈湖山中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苍然于几案间。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3分)七、1.答案答案 CA.洗。B.给,给予。C.比得上/到。D.放。2.答案答案 DA.主谓之间,不译。B.去,到。C.结构助词,的。D项和例句的“之”字都作代词,他、她、它。3.答案答案 余/游慈湖山中解析解析
24、“余”是主语,“游”是谓语,主谓之间须停顿。4.答案答案 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苍然”“几案”的翻译。倒装句子需要调整好语序再翻译,“苍然于几案间”,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几案间苍然”。5.答案答案 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等等。表达了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提取信息、分析情感的能力。“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忍寒苦,安澹泊”“不待泥土而生”“其轻身延年之功”体现了石菖蒲的特点。“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璀璨芬郁,意甚爱焉”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石菖蒲的怜爱
25、赞美之情。“既非昌阳之所能及”“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将石菖蒲和昌阳对比,凸显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凡是生长在石头上的草木,必须要用少量土来使它的根有所依附。像石韦、石斛这一类,虽然不依靠土,但是离开了它们的根部,就会枯死。只有将石菖蒲和石头同时取出,洗去泥土,用清水浸泡,放在盆中,可几十年不枯萎。虽然不会太茂盛,但是它的枝节叶子坚挺瘦劲,根须连接缠绕,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苍翠颜色,摆放的时间越长就越让人高兴。它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不是昌阳能比得上的。至于忍受寒冷艰苦的条件,安于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依靠泥土而存活的,又难道是昌阳所能比的吗?我在慈湖山中游玩,得到了几株菖蒲,
26、用石盆养着,放在船上。还放上有花纹的石头、石英,石头、石英和菖蒲相映成趣,石子璀璨,菖蒲芬香茂盛,我心里很爱它。只是怕走陆路不能让它们存活,于是把它们送给九江道士胡洞微,要他好好照顾它们。我再经过了这,将会向他询问菖蒲是否安好。八、(2019株洲,162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一)短文两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27、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A.古来共谈共:共同高峰入云入:耸入B.五色交辉交:交相四时俱备俱:都C.猿鸟乱鸣乱:纷乱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D.盖竹柏影也盖:只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二)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
28、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
29、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诚意。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八、1.答案答案 D盖:大概是。但:只是。2.答案答案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0、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亦”“寝”“相与”的翻译。“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相与于中庭步”。3.答案答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表达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流露了自己归隐林泉的志趣。自比谢灵运,为自己能欣赏山水的奇美而自得。(写出两条即可)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理解。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而作者欣赏到了,流露了作者的自得之情。谢灵运被称作山水诗的鼻祖,有着隐逸山林的志趣,作者对他的钦慕,表达了自己也有类似的追求。4.答案答案 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在理解句子意思
31、的基础上断句是直接的方法,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根据“乃重修岳阳楼”“孰若孤”可分析出,应在“乃”和“孰”前断开。5.答案答案世上的人都把危险留给子孙,现在只有我把安宁留给子孙。虽然留的东西不同,但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皆”“遗”“虽”的翻译。“遗之以危”“遗之以安”,倒装句,应为“以危遗之”“以安遗之”。6.答案答案 B文章着重讲述了刘表和庞公之间的对话,没有提及刘表带了钱财拜访庞公。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庞公是南郡襄阳人。他住在岘山的南面,从来没有进过城府。他们夫妇两人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几次来请他,都没能请动,于是就去探望他。刘表对他说:
32、“保全自身,比得上保全天下吗?”庞公笑着说:“天鹅在高大的树上筑巢,晚上有地方栖宿;鳖、鳄鱼在深潭下面打穴洞,晚上有地方住宿。趋向或者舍弃,走路或者止停,也是人的巢和穴。权且各自得到自己栖宿的地方罢了,天下不是我所能保全得了的。”他于是停止在田垄上耕作,而他的妻子和孩子仍旧在前面除草。刘表指着他们问庞公:“先生您艰苦地住在田间,而不肯接受俸禄,死后把什么留给您的子孙呢?”庞公说:“世上的人都留给后代以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他们以安宁,虽然遗留的东西不一样,但不是没有留下什么。”刘表叹息着离去了。后来,庞公就带着妻子、孩子登上鹿门山,从事采药,不再返回。九、(2019长沙,1215)文言文阅读。(
33、12分)石奢者,楚昭王相也。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
34、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史记循吏列传)注行县:出行属县。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惠:恩惠。听:偏听,偏信。居官:担当的官职。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傅:推诿。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D.辞不受令(辞:言辞)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35、人也(送东阳马生序)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5分)九、1.答案答案 B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A.纵:释放。C.过:错误地。D.辞:推辞。2.答案答案 A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虚词“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和例句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B.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C.连词,来,表目的。D.介词,用,拿。3.答案答案官职
36、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1分)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1分)不是你的罪责。(1分)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每一个字都要有对应的意思,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官”“罚”“过”的翻译。4.答案答案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1分)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2分)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2分)(评分说明:意思相近便可。)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文段中对于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可通过语言描写把握其形象特点。由关键句“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
37、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分析把握石奢和李离的共同特点。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犯杀人,他追捕凶犯,(发现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拘囚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这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
38、而死,则是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接受昭王的命令,刎颈而死。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于是把自己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享受俸禄多,不曾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了下级汇报而判人死罪,却把罪推诿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遵守法纪,错误地判刑,应判自己的刑,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狱官。现在我错误
39、地听取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刑,该当死罪。”于是他不接受命令,用剑自杀而死。十、(2019衡阳,1115)古文阅读(12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0、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忠之属也属引凄异C.战则请从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故逐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战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41、气,再而衰,三而竭。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十、1.答案答案 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实词的能力。A.参与/夹杂。B.类/连接。C.请求/请教。D.所以。2.答案答案 B
4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虚词的能力。A.代词,指代出战一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凭借、用。C.在/比。D.表修饰/表转折。3.答案答案(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2)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注意“狱”“察”的翻译。(2)注意“鼓”“再”“三”的翻译。4.答案答案 B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及写法的能力。“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错,本文着重体现了曹刿的责任感、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5.答
43、案答案 (1)政治上取信于民。(2)精于谋略,知己知彼。(3)善于观察,把握时机。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当鲁庄公说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体现了他认为治理国家要取信于民的思想;齐人三鼓之后他才下令出击,体现了他知己知彼,非常讲究策略;齐师败绩之后他没有下令立马追击,而是在看到对方撤时的车痕混乱、旗帜倒下之后才下令,因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体现了他善于观察,能抓住时机。正是因为曹刿做到了这几点,鲁国最终才取胜的。一、(2018湖南长沙,121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2分)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
44、史大义。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注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卫指挥佥事:官名。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慓
45、悍:矫捷勇猛。薮泽:湖泽。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飚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B组20152018年湖南中考题组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
4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选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5分)一、1.答案答案 AA.通晓。B.制定/规模。C.讲信用/相信。D.超出/说出。2.答案答案 A例句中的“之”用作人称代词,A项与之相同。B.结构助词“的”。C.音节助词,无实义。D.指示代词,这样的。3.答案答案 (戚继光)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共3分,采分点为“教以击刺法”“迭用”“由是”)解
47、析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注意重点词“击”“刺”“迭”“由是”的翻译;省略的主语“戚继光”需要补上;倒装句式需要还原后再翻译。4.答案答案原因:教授战法,因地形制阵法,更换武器装备(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作战勇敢。(写出三点即给2分,意思相近便可)特点:善于治军,果敢,刚毅,善于用兵,战功显赫(声名远扬)。(写出三点即给3分,意思相近便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表述,加以概括。如:“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体现戚家军战术灵活、武器装备精良;“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
48、无敢不用命”体现戚家军号令严明;“在南方战功特盛”体现戚继光战功显赫;等等。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戚继光,字元敬,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戚继光到浙江时,见卫所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人素有矫捷勇猛之称,于是(戚继光)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戚继光担任将领军令严明,赏罚言出必行,将士没有不听从命令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当时的名将,(戚继光的)
49、品行不如俞大猷,但果敢坚毅超过俞大猷。俞大猷是老将,做事稳重,戚继光做事雷厉风行,多次打败倭寇,名声在俞大猷之上。戚继光先后任职南方北方,都有突出的声誉。在南方的战功特别大,在北方则专心致力于防守。他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论军事的人都遵从运用。二、(2018怀化,1216)文言文阅读。(17分)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50、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