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676149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条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温病条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温病条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温病条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温病条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吴瑭吴瑭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1.o 吴瑭,字佩珩,号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佩珩,号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一般认为其生于温病四大家之一。一般认为其生于1758年,年,卒于卒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吴氏少习儒学,年。江苏淮阴人。吴氏少习儒学,后因父、侄身亡而发愤习医,专事方术,终后因父、侄身亡而发愤习医,专事方术,终至一代医学巨匠。吴氏的著作主要有至一代医学巨匠。吴氏的著作主要有温病温病条辨条辨、医医病书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吴鞠通医案等等 2.o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于于1798年著成的。全书共年著成的。全书共6卷,并卷首卷,并卷首1卷,计卷,计265条,附方条,附方208首

2、。首。该书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分别论述了风该书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分别论述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寒湿以及疟、痢、疸、痹等病湿温、秋燥、寒湿以及疟、痢、疸、痹等病证治。证治。 3.(一)温病大纲 o 【原文】【原文】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有冬温、有温疟。4.o 【提要】【提要】 温病的范围及病因温病的范围及病因 病因和发病季节,将温病分为九种病因和发病季节,将温病分为九种 :风温;温风温;温热

3、(实指春温);温毒;暑温;湿温;秋燥;热(实指春温);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冬温;温疟。 5.o 【原文】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阴。 6.o 【提要】【提要】 温病发病的部位及受邪途径温病发病的部位及受邪途径 o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足足太阳膀胱属水。太阳膀胱属水。o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手太阴。7.o 【原文】 3.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数,或两寸独大,尺肤

4、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者,名曰温病 8.o 【提要】 太阴病脉证。太阴病脉证。o 吴氏太阴病的主要表现是:脉象不浮缓,不吴氏太阴病的主要表现是:脉象不浮缓,不浮紧(以别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而是浮紧(以别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而是躁动快速,发热,还有头痛,轻微的怕风寒,躁动快速,发热,还有头痛,轻微的怕风寒,全身发热,有汗,口渴也可不渴,发热在午全身发热,有汗,口渴也可不渴,发热在午后较明显等症。后较明显等症。 9.(二)上焦篇 o 1温热病温热病o 【原文】【原文】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太阴

5、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10.o 【提要】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治及治忌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治及治忌 o 吴氏以吴氏以“恶风寒恶风寒”和和“不恶寒不恶寒”作为药用辛作为药用辛温和辛凉的依据温和辛凉的依据.恶风寒较著系表邪偏盛,恶风寒较著系表邪偏盛,可借辛温之剂暂解其表,但不可投麻、桂之可借辛温之剂暂解其表,但不可投麻、桂之类辛温峻汗之剂,以免助热化燥。恶寒较轻类辛温峻汗之剂,以免助热化燥。恶寒较轻而热重

6、者,用银翘散之辛凉以疏解之。而热重者,用银翘散之辛凉以疏解之。 11.o 至若吴又可开首立一达原饮,其意以为直透膜原,使邪速溃,其方施于藜藿壮实人之温疫病,容有愈者,芳香辟秽之功也;若施于膏梁纨绔,及不甚壮实人,未有不败者。盖其方中首用槟榔、草果、厚朴为君。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药也;草果亦子也,其气臭烈大热,其味苦,太阴脾经之劫药也;厚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动少阴津液之理! 12.o 【原文】【原文】 5.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微渴者,

7、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o 【提要】【提要】 风热犯肺证治。风热犯肺证治。o 吴氏在上焦篇治温热邪犯手太阴,均主用辛吴氏在上焦篇治温热邪犯手太阴,均主用辛凉,但有轻、平、重之分,桑菊饮乃辛凉轻凉,但有轻、平、重之分,桑菊饮乃辛凉轻剂,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轻的方子。剂,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轻的方子。 13.o 【原文】【原文】 6.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之。 o 【提要】热入气分,肺胃热盛证治【提要】热入气分,肺胃热盛证治o 白虎汤是白虎汤是伤寒论伤寒论阳明篇治疗邪从火化,阳明篇治疗

8、邪从火化,阳明热盛的主方,吴氏将其列为辛凉重剂,阳明热盛的主方,吴氏将其列为辛凉重剂,主治温邪入里,肺胃热盛之证。主治温邪入里,肺胃热盛之证。 14.o 【原文】【原文】 7.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o 【提要】【提要】 白虎四禁白虎四禁o 【释评】【释评】 若脉浮为病在表,脉弦为病在少若脉浮为病在表,脉弦为病在少阳,脉细为阴虚;脉沉为热结肠腑或阳气虚阳,脉细为阴虚;脉沉为

9、热结肠腑或阳气虚弱;不渴为津液未伤;汗不出为表气郁闭或弱;不渴为津液未伤;汗不出为表气郁闭或无作汗之源。这些情况均非白虎汤适应证。无作汗之源。这些情况均非白虎汤适应证。 15.o 【原文】【原文】 8.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去黄连主之。o 渴乃温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惑;而舌渴乃温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盖邪热入营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盖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故以

10、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病也。故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不欲其深入也。 16.o 【提要】 手太阴肺经营分证治o 【释评】 温病始于上焦手太阴,今寸脉大,知上焦热重,也是手太阴温病应有之脉象。舌干燥,色绛知病位虽在上焦,但病邪已不在卫、气,而直入营分了。 17.o 【原文】【原文】 9.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

11、育阴法。可用清络育阴法。o 【提要】【提要】 手太阴肺经血分证辨治手太阴肺经血分证辨治18.o 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也。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也。 19.o 【原文】【原文】 10.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邪入

12、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o 厥者,尽也。阴阳极造其偏,皆能致厥。伤厥者,尽也。阴阳极造其偏,皆能致厥。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温病之厥,手厥阴病寒之厥,足厥阴病也。温病之厥,手厥阴病也。舌卷囊缩,虽同系厥阴现证,要之,舌也。舌卷囊缩,虽同系厥阴现证,要之,舌属手,囊属足也。属手,囊属足也。 20.o 【提要】 邪入心包证治及厥证产生的机理治法o 【释评】 舌謇,指舌体卷缩,或强硬而转动不灵。邪入心包也。o 厥证有寒热之分,病位有手足厥阴之异。寒厥多见于伤寒,乃因阳气大衰,阴寒内盛所致,可见囊缩,因肾囊前后,为厥阴肝经循行之地。热厥多见于温病,乃因邪热内闭,

13、阳气不能外达所致,可见舌卷,因舌为心窍,手厥阴包络代心用事故也。21.o 【原文】【原文】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主之。22.o 【提要】 湿温初起证治及治禁o 【释评】 湿温初起有三大禁忌。一则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

14、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二则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邪下趋而为洞泄。三则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23.o 【原文】【原文】 12.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o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

15、,下文湿温论中,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o 【提要】【提要】 暑温兼表寒证治。暑温兼表寒证治。 24.o 【原文】【原文】 13. 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为湿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各宜分晓,不可混也。25.o 【提要】【提要】 暑温与湿温概念上的区别及联暑温与湿温概念上的区别及联系。系。 暑温与湿温的区别在于:暑兼湿热,偏于暑温与湿温的区别在于:暑兼湿热,

16、偏于暑热者为暑温,多表现为手太阴肺经热暑热者为暑温,多表现为手太阴肺经热盛的病证,治疗以清为主;偏于湿者为盛的病证,治疗以清为主;偏于湿者为者湿温,多表现为足太阴脾经湿盛的病者湿温,多表现为足太阴脾经湿盛的病证,治疗以温燥祛湿为主。证,治疗以温燥祛湿为主。 26.o 【原文】 1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o 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o 【原文】 1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o 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27.o 【原文】【原文】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

17、,甚则黑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例。28.o 【提要】 阳明温病提纲。o 阳明温病的共同表现是: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o 本条中大承气汤的脉象表现为“小而实”,这种小脉是邪结于内的反映,不可误作虚脉。2

18、9.o 【原文】【原文】 20.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

19、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气汤主之。30.o 一曰邪正合治法:适用于腑实应下失下,邪一曰邪正合治法:适用于腑实应下失下,邪气留连,正气内虚,不能运药。当采用扶正气留连,正气内虚,不能运药。当采用扶正逐邪,邪正合治。用新加黄龙汤。逐邪,邪正合治。用新加黄龙汤。o 二曰脏腑合治法: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二曰脏腑合治法: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者。一面宣肺气之痹,一面逐肠胃之结。结者。一面宣肺气之痹,一面逐肠胃之结。方用宣白承气汤。方用宣白承气汤。31.o 三曰二肠同治法: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三曰二肠同治法: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此时治法,一以通大便之秘,一以泻小证。此时治法,一以通大便之秘,

20、一以泻小肠之热,选用导赤承气汤。肠之热,选用导赤承气汤。o 四曰两少阴合治法:用于热入心包,阳明腑四曰两少阴合治法:用于热入心包,阳明腑实。此时徒攻阳明无益,须同时开少阴心窍实。此时徒攻阳明无益,须同时开少阴心窍方可。方选牛黄承气汤。方可。方选牛黄承气汤。32.o 五曰一腑中气血合治法:由于阴液亏耗,大五曰一腑中气血合治法:由于阴液亏耗,大便不通,治用便不通,治用“增水行舟增水行舟”的增液汤,以滋的增液汤,以滋阴通便。增液承气汤。阴通便。增液承气汤。33.o 【原文】【原文】 21.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

21、之。o 【原文】【原文】 22.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o 【原文】【原文】 23.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o 【原文】【原文】 24.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o 【原文】【原文】 25.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散主之。34.o 藿香、广皮、厚朴、茯苓为基本药物藿香、广皮、厚朴、

22、茯苓为基本药物 o 一加减正气散有神曲,麦芽一加减正气散有神曲,麦芽,湿阻脾胃,以湿阻脾胃,以脘连腹胀为主脘连腹胀为主.o 二加减正气散有防已,苡仁,通草、豆卷等二加减正气散有防已,苡仁,通草、豆卷等,湿滞经络,以身痛为主湿滞经络,以身痛为主. o 三加减正气散有滑石,湿惭化热,以舌苔色三加减正气散有滑石,湿惭化热,以舌苔色黄为主黄为主.35.o 四加减正气散有草果四加减正气散有草果,湿浊内盛,以舌白滑,湿浊内盛,以舌白滑,脉右缓、脘闷便泄为主症。脉右缓、脘闷便泄为主症。 o 五加减正气散有苍术,湿浊内盛,以舌白滑,五加减正气散有苍术,湿浊内盛,以舌白滑,脉右缓、脘闷便泄为主症。脉右缓、脘闷便

23、泄为主症。 36.o 【原文】【原文】 26.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汤主之。o 【提要】【提要】 湿热蕴阻中焦气分证治及治禁。湿热蕴阻中焦气分证治及治禁。o 黄芩、黄芩、 滑石、滑石、 茯苓皮、茯苓皮、 大腹皮、大腹皮、 白寇仁、白寇仁、 通草、通草、 猪苓。猪

24、苓。 37.o 【原文】【原文】 27.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o 【提要】【提要】 湿热弥漫三焦证治。湿热弥漫三焦证治。o 茯苓皮、生薏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茯苓皮、生薏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 淡竹叶、淡竹叶、o 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38.(四)下焦篇(四)下焦篇o 【原文】 28.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

25、,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39.o 【提要】 温病后期真阴耗伤证治。o 一是脉沉实,并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者,仍属阳明腑实,仍用攻下之法。二是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邪热少而虚热多,中无结粪,则属肾阴大伤,当用加减复脉汤以滋养肾阴 40.o 【原文】 30.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o 二甲复脉汤方(咸寒甘润法)o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 41.o 31.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

26、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o 三甲复脉汤方(同二甲汤法)o 即于二甲复脉汤内,加生龟板一两。 42.o 【原文】【原文】 32.即厥且哕(俗名呃忒),脉即厥且哕(俗名呃忒),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 43.o 【提要】 厥哕并见证治。o 脉“劲”,这里是指由于阴亏而脉稍失柔和之象。厥逆,乃热郁肝肾,阴亏液耗,气血营运艰涩,不能通达四末所致。呃逆和“热厥”并见,多与热扰“任脉”循膈而引动胃气冲逆有关。o 西医? 44.o 【原文】【原文】 33.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亡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误表,

27、或因亡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45.o 本方继三甲复脉汤之后,增加了五味子、鸡子黄,本方滋阴息风,为治纯虚无邪,虚风内动,风动欲脱的救急之方。46.o 【原文】【原文】 34.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虚也,与益胃、五汁辈。47.o 【提要】 温热病后胃

28、阴未复证治。o 若胃阴耗伤过度,则津难外荣,肌肤枯燥,不能上输润肺,则微燥咳。无液下渗膀胱,则小便时自感尿道疼痛。这些亦是胃阴虚所致,故亦用益胃汤等滋胃阴为主。益胃汤有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五味药组成,有养胃生津,益阴润燥的作用,为调养胃阴之良方。千万不能套用一般的开胃消食的辛燥药物.48.(五)治病法论(五)治病法论o 【原文】【原文】 35.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则人少受一日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台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域)。台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温病条辨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