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部编版部编版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历史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历史模拟模拟试试卷卷 第第 I 卷卷 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们了解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的主要依据是 A.有关北京人的历史传说 B.周口店地区的自然环境 C.周口店遗址的考古发现 D.原始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2.传说中教民制造船只,发明弓箭和指南车的远古部落首领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3.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在秦国树立起尚武的精神。北宋却与之背道而驰,重文
2、轻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社会落后,民众野蛮成风 B.北宋经济发达,人们贪生怕死 C.统治者的喜好不同,政见不一 D.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 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成果表拓够谬的一项是 A.司(后)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B.史记是司马迁编著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C.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秦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汉武帝重视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C.755 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郑和
3、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6.图 1 中工具的广泛应用,有利于 A.宋代交通运输的进步 B.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 C.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D.南宋抗金斗争的胜利 7.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 ,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此记载涉及的地区 是 A.新疆 B.台湾 C.西藏 D.福建 8.中国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其中以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用唱、念、做、打为表演形式,角色分为生、旦、净、 丑的剧种是 A.昆曲 B.秦腔 C.汉调 D.京剧 9.如图 2,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大幅降低的原因是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
4、0.1876 年,李鸿章接见日本使臣时,曾嘲笑日本学习欧洲制度,认为中国只需洋人的科技就已足够,决然不会 进行制度的变革。由此可以推断出 A.李鸿章富有政治远见 B.洋务运动失败命运不可避免 C.日本改革将无法成功 D.日本侵略中国野心由来已久 11.孙中山曾说: “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 于此举。 ”在此,孙中山阐释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12.1915 年,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亦与君主论 ,宣称共和政体不适宜中国,鼓吹在中国恢复君主制。下列人 物最有可能赞赏其言论的是 A.宋教仁 B.孙中山 C.
5、袁世凯 D.陈独秀 13.1919 年 5 月 17 日,漳州学生成立联合会,发表声援北京学生的电报,举行了爱国游行。这表明漳州的五四运 2 动 A.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B.共产党起领导作用 C.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D.运动中心转向农村 14.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表 1 中因果关系对应正 确的是 表表 1 选项选项 原因原因 结果结果 A 中共一大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南昌起义 红军长征开始 C 遵义会议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D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15.图 3 为解放战争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
6、所在位置的内容 A.消灭国民党军主力 B.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争取实现国内和平 D.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 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开幕。这次会议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B.宣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针对表 2 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对策是 表表 2 中国(1952 年产量) 印度(1950 年产量) 美国(1950 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 37 千克 4 千克 53. 3 千克 发电量(人均) 2. 76 千瓦时 10.9 千瓦时 2949 千瓦时
7、A.实施“ 一五”计划 B.进行三大改造 C.开展公社化运动 D.实行改革开放 18.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 “甘当螺丝钉的精神”源于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雷锋. 19.1971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 490 万美元,出口则是微乎其微;而 1972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达 3230 万美元,对华出 口为 6020 万美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得到了改善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两国顺利建立了外交关系 20.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
8、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 度的实施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21.图 4 疆域图所表示的国家是 3 A. 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22.“仿佛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沉睡的人文精神重新觉醒了好像度过沉滞悠长的停顿死亡,生命再次诞生, 喜悦光明重临人间。 ”材料描述的是 A.百家争鸣 B.文艺复兴 C.新文化运动 D.十月革命 23.“法国革命使世人知道了世界的真相。以前人们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国王有理由说自己不管做什么 都做得很好。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 ”材
9、料主要论述了法国大革命的 A.内容 B.背景 C.过程 D.影响 24.马克思说: “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 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在此区分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根据 A.能源动力 B.通讯技术 C.交通工具 D.机械设备 25 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下列条款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 是 A 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日本获得德国在心东的一切权益 C.各国在华“机会均等” ,中国对外“门户开放” D.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打败法西斯 26.20 世纪 30 年代,在西方
10、经济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方面的独特实验。该“实验”是 A 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7. 1933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一封信中写道: “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运用明 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 “您”是指 A.丘吉尔 B.斯大林 C.罗斯福 D.杜鲁门 28.这场战役扱为惨烈,苏联人民付出巨大牺牲,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转折。这场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攻克柏林 29.20 世纪 80 年代,不少美国人认为“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最大威胁来自
11、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即日本” ,这 主要是因为日本 A.推行军国主义 B.成为政治大国 C.经济实力猛增 D.反美情绪高涨 30.某国际组织自 1948 年至今,总共采取了 60 次维持和平行动。目前,它在全球共有 15 维和行动特派团和阿富 汗政治特派团。这个国际组织指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联合国 第卷第卷 非选择题共非选择题共 4 题,其中第题,其中第 31 题题 6 分,第分,第 32 题题 11 分,第分,第 33 题题 13 分,第分,第 34 题题 10 分。分。 3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在 1945 年完全被摧毁了。
12、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 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在我)看 来这些因素(美苏)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摘编自 H 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下册) (1)材料中“红军参战”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2 分) (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32.(11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表 3) 表表 3 时间 东周西汉
13、东汉魏晋 南北朝隋唐 宋明中叶 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材料二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要想在清代突飞猛进,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根本上改变实用性特征,或者改造社会 结构,使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空间。但这两条道路在当时都行不通。科学传统是整个氏族文化的一部分, 要想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至于改造社会结构更不可能,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大一统专制统治,实行极端 4 严厉的控制,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扼杀思想自由。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 的后面亦
14、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 的国际合作水平。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 分)结合所学知识, 写出中国古代促进世界文化 传播的两项重大科技发明。 (2 分)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无法在“清代突飞猛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大发展的认识。 (4 分) 33.(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农村政策问题时,肯定了安徽省肥西县和凤阳县的包产到户做法。他说:农 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
15、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 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大事记- 1980 年 材料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 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 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 邓小平(1981 年 8 月 26 日会见港台知名人士傅朝枢的讲话) 材料三 市场经济在中国从萌芽到发展、到不断完善,与邓小平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是分不开的。特别是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深刻阐明了
16、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 彻底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立的基石。 叶金生邓小平理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支持“包产到户”做法的理由。 (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邓小平的构想,并指出这一构想首次成功实践的例子。 (4 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作用。 (2 分)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的政治智慧(3 分) 34. (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89 年根据这一宪法成立的联邦政府,一个长期稳定的强有力却不专制的中央政府取代了以前松散的 软弱无力的邦联政府。在这以后的一个多世
17、纪中,除南北战争以外,宪法和联邦政府保证了美国始终处于一种政 治和社会高度稳定的状态,这就为美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社会环境,并成为美国迈向现代化的起 点。在宪法制订不到 100 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摘编自张进铭论宪法和建立联邦政府对美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1)请写出材料中“宪法”的名称。 (2 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要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 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 (8 分) 5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18、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D B C C C D A B D C A C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D B D B B D A C B C B C D 第 II 卷 注:专有名词出现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31- (6 分) (1)雅尔塔会议(2 分) (2)不同意。 (1 分)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 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奇)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3 分) . 32. (11
19、 分) (1) 南北朝一隋唐(1 分)造纸术、印刷术(2 分) (2) 中国传统科技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实用性特征; ( “民族文化无法根本改变”也可) 大一统专制统治社会结构无法得到改造。 (一点 2 分,共 4 分) (3)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一点 2 分,共 4 分) ” 33. (13 分) (1)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农村面貌变化很快;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一点 2 分,两点得 4 分) (2) 一国两制(2 分) , (1997 年)香港回归(2 分) (3) 打破传统思想束缚,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 (2 分) (4) 走
20、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的政治勇气等(答出 1 点给 1 分,共 3 分) 34. (10 分) (1) 1787 年宪法或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2 分) (2)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观点明确,2 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5-6 分。 第二层次:观点较明确,1 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 分。 第三层次:观点不明确,0 分。史论有结合,1-2 分。 ,. 【答标例】 观点: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分) 论述:1787 年宪法的实施,.美国由此建立了统一有力的联邦政府;从而保证了国家政治长期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2 分)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成为 世界强国。 (2 分) 结论:综上所述,法律(宪法)的颁布实施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