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全套课件245P)北京大学.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679981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PPT 页数:245 大小:15.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全套课件245P)北京大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5页
变态心理学(全套课件245P)北京大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5页
变态心理学(全套课件245P)北京大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5页
变态心理学(全套课件245P)北京大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5页
变态心理学(全套课件245P)北京大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变变 态态 心心 理理 学学(Abnorm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概论概述工作重点概念的区分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历史诊断与评估方法研究方法概述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工作重点 描述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 发现原因考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等 治疗不同治疗的途径及效果等概念的区分神经病精神障碍精神病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包括: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英文: psychological disordersmental disordermental illn

2、essinsanity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 以经验为标准以病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标准以全体人群中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数分布为依据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医学模式常用标准评价各标准均不完美,常需要结合使用目前常常以病因与症状的诊断标准来判定常用诊断标准CCMD-3DSM-ICD-10中国CCMD3的诊断标准 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2001)包括:症状标准 严重标准 病程标准

3、 排除标准美国DSM多轴诊断系统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VI(1994,2000)Axis IClinical disorders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s, mental retardationAxis III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sAxis IV Psycho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xis V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世界卫生组织ICD-10的诊断标准

4、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ProblemsICD-10(1992)包括各科疾病,第五章为精神障碍CCMD系统在许多方面于ICD系统相似历史变态心理学在国外的历史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变态心理学在国外的历史 早期的解释埃及、早期的希伯莱人和希腊人的观点Hippocrates (希波克拉底)的观点Galen(盖伦)的观点中世纪的情况巫术(witchcraft)对于“女巫”的迫害医学、生物学的解释德国精神病学家Emil Kraepelin(克雷丕林,18551926)的工作其他人的观点和工作心理学

5、的解释催眠术(hypnotism)的发展与争论心理分析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治疗“驱魔” (exorism)冒险式治疗 (heroic medicine )其他治疗医学的治疗对于精神病人的管理囚禁收容解放精神病人的运动心理卫生运动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 超自然的解释中医的解释与医学的治疗中医中的心理治疗思想诊断和评估方法 观察法会谈法心理测验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性研究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进食障碍概念诊断标准病因治疗概念以严重异常的进食行为为特征DSM-中,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6、BN)男性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1:8-10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流行病学9095%的神经性贪食症病人为女性发病的典型年龄在16到19岁之间暴食行为的早期征状可能出现更早欧美国家患病率:1%DSM-IV介绍:患病率在青少年及年轻女性中为1-3%神经性贪食症显著的特征暴食进食行为不能控制补偿性行为,导泻(purging)技术自我评价过分受到体形和体重的影响暴食和补偿行为至少平均每周发生两次,持续三个月在DSM-IV中,将神经性贪食症分为导泻型与非导泻型其他问题电解质失衡等抑郁、焦虑症状和自杀社会适应不良神经性厌食症 (Anorexia Nervosa) 流行病学90%95

7、%的神经性厌食症病人为女性发病年龄在青春期,通常开始于13岁左右欧美等国数据: 患病率0.28%DSM-IV 介绍在青少年后期和成人早期女性中完全达到标准的比例: 0.5-1.0%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的症状有很多重叠DSM-根据使用的限制热量摄入的方法将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种亚型限制型(restricting type)暴食/导泻型(binge-eating/purging type)临床表现:拒绝维持体重在最低的正常体重水平,体重持续低于标准体重的85%尽管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的下限,仍然极度害怕体重增加对体重或体形的感知障碍成熟的女性出现闭经现象(3个月)其他问题:抑郁、退缩、易激惹、

8、性欲减退、自杀行为、无能感,药物滥用等长期拒食或节食会使体重锐减,代谢失调,内分泌紊乱,内脏功能失调成为一种慢性的致命疾病病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家族性下丘脑社会文化因素具文化特异性的心理疾病社会审美标准的压力心理因素心理动力学观点家庭动力学观点认知行为观点治疗 进食障碍病人往往否认自己有问题治疗包括:医学治疗心理治疗医学治疗 增加和维持体重针对抑郁的治疗避免临床并发症心理治疗目标(1)增加体重,恢复正常进食模式(2)维持体重,促进心理成长方法心理动力学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推荐影视亲爱的南茜(For the love of Nancy)导演: Paul Schneider编剧: C

9、arol Evan McKeand / Nigel McKeand上映年度: 1994制片国家: 美国第五章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第五章 焦虑障碍一. 概述二. 恐怖症三. 惊恐障碍四. 广泛性焦虑障碍五. 强迫障碍六. 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概述1、历史2、诊断分类3、患病率1、历史18世纪:神经症指神经系统的感觉异常19世纪: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疾病都被从神经症中分离出去20世纪50年代:神经症被认为没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神经功能疾病,曾译为神经官能症1980: DSMIII 提出焦虑障碍的概念 将有焦虑症状的障碍归入其中中国的CCMD系统目前仍沿用神经症的名称、

10、诊断分类DSM-IV中焦虑障碍的主要类型 惊恐障碍(伴有或不伴广场恐怖) 广场恐怖(无惊恐障碍) 特殊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强迫症 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CCMD-3中神经症的主要类型恐惧症(恐怖症)场所、社交、特定恐惧症焦虑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强迫症除惊恐障碍之外,病程要求:DSM- 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CCMD-3 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3、患病率国外:焦虑障碍与抑郁性障碍:510国内:神经症:北京(1991)35.18 全国12地区(1986)22.21 二、恐怖症(phobia,恐惧症)1、概述2、临床表现3、病因4、治疗1、概述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

11、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患病率美国:社交恐怖症终生患病率:11.1%(男)和15.5% (女)(Magee,1996)特殊恐怖症的终身患病率大约为11%(其中男性7%,女性16%) ( Keller,1994)广场恐怖症终身患病率为5.3%(其中女性约占75%)( Keller,1994)中国:全国12地区调查时点患病率为0.059 (1986,1978以前无此诊断)2、临床表现(1)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又译场所恐怖症(2)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3)特殊恐怖症(specific phobia)广场恐怖症 (agorap

12、hobia)又译场所恐怖症病人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病人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三个特点:1、焦虑症状担心昏倒,或失去自控;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惊恐发作2、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 人群拥挤的场合、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的地方等情境3、回避行为 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社交恐怖症 (social phobias)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如恐惧被别人注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特殊恐怖症(specific phobias)又译特定恐惧症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

13、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焦虑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昆虫、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等3、病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分析理论的解释行为治疗的解释认知治疗的解释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的观点4、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系统脱敏法或暴露疗法社交技能训练放松训练认知重建 认识领悟疗法药物治疗三、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1、概述2、临床表现3、病因4、治疗1、概述惊恐障碍: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 患病率:惊恐障碍终生患病率约:2%一4%惊恐发作终生患病率:3.6% (美国,80年代)终生患病率:3.5

14、%:男女比率: 2 5 (90年代)多在成年早期发病心悸或心跳加速出汗颤抖或发抖气短或感到窒息(气闷)胸部疼痛或不适恶心或腹部难受感到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倒 现实解体(不真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害怕即将死去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寒颤或潮热2、临床表现惊恐发作发作常突然产生l0分钟左右到达高峰通常持续20一30分钟极少超过1小时通常每周1一2次病程: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CCMD-3)预后约50%患者完全缓解,20%基本无变化病前功能状况良好,症状持续时间短暂者,大多预后较好。共病抑郁症、其它焦虑障碍 (如广场恐怖症、其他恐怖症等

15、)3、病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分析的观点行为学派的观点认知学派的观点心理动力学治疗行为治疗:逐级暴露法或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认知重建4、治疗四、广泛性焦虑障碍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1、概述2、临床表现3、病因4、治疗广泛性焦虑:对多种事件或活动(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一种提心吊胆地等待和期待),患者感到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担心。1、概述患病率一般:2%-5%我国:1.48 (1986)共病:其它焦虑障碍 (如恐怖症和惊恐障碍)抑郁障碍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容易疲劳;思想难以集中或脑子一下子变得空白;易激惹;肌肉紧张;睡眠障碍

16、(入睡困难、睡眠浅或易醒)2、临床表现3、病因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派的解释行为学派的解释认知学派的解释心理动力学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 4、治疗五、强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1、概述2、临床表现3、病因4、治疗1、概述强迫症:特点是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美国(1984)5大城市调查:终生患病率为2.5%6个月的时点患病率为1.6%我国(1986)12地区调查:患病率0.030%男性

17、发病高峰13-15岁,女性20-24岁男女比例基本接近2、临床表现 强迫思想(obsessions)强迫行为(compulsion) 强迫思想: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 强迫观念 强迫性回忆 强迫性对立性观念 穷思竭虑强迫行为又名强迫动作,被迫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而不得不进行的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强迫洗涤强迫核对强迫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3、病因生物学的解释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人格因素的影响 心理动力学的解释 行为学派的解释 认知学派的解释 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的解释4、治疗心理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 行为治疗 认知治疗 认识领悟疗法的治疗药物治疗 一线治疗及辅助治疗 与心理治疗结合六、创伤后

18、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1、概述2、临床表现3、病因4、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通常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到数月不等,多数在6个月之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以上1、概述患病率终生患病率约为1.0%-2.6% (Hrlzor et al.,1987)危险人群中患病率约为3%-58% (如退伍士兵、或狂暴犯罪的受害者)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男女比例基本相同主要特征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警觉性增高2、临床表现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19、心理分析的解释行为学派的解释认知学派的解释3、病因4、治疗心理治疗集体治疗行为疗法认知治疗药物治疗 神探阿蒙(Monk)恐怖症及强迫症分析(Analyze This)广泛性焦虑障碍马语者(The Horse Whisperer)创伤后的复原推荐影视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概述临床症状主要类型病因治疗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发病率与患病率 发病率:0.07-0.52,平均:0.24患病率: 0.9

20、-17.4,平均:5.8 (WHO报告)我国:1993年在7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时点患病率:5.31 终生患病率:6.55 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1.6:1)临床症状特征性症状阳性症状:妄想、幻觉、言语紊乱等阴性症状: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减退等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病期: CCMD-3 :1个月 DSM - :6个月临床症状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情感障碍紧张症自知力障碍思维障碍 妄想:关系(牵联观念)、被害、影响、嫉妒、钟情、夸大妄想等联想障碍: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等逻辑障碍: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等感知觉障碍幻觉:幻听(肯定的、否定的、命令性的)幻视幻嗅幻触情感障碍 情感平淡情

21、感倒错表情倒错紧张症 木僵违拗症刻板症主要类型 偏执型 (paranoid schizophrenia)紧张型 (catatonic schizophrenia) 青春型 (hebephrenic schizophrenia)其它偏执型(paranoid schizophrenia)又称妄想型 幻觉:幻听、幻视妄想:被害、影响、嫉妒、钟情、夸大妄想其他思维障碍:联想障碍、逻辑障碍自知力障碍等紧张型(catatonic schizophrenia) 紧张性木僵情感淡漠言语动作减少严重时出现蜡样屈曲紧张性兴奋兴奋激动行动暴烈自知力障碍等 青春型(hebephrenic schizophrenia)

22、又称紊乱型幻觉、妄想作态自知力障碍等其他 CCMD3:单纯型(simple 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病程不足1月(CCMD-3)或6月(DSM-IV) 其他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因 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生物学因素遗传遗传同卵双生子的共患率为48%,异卵双生子的共患率为17% 家庭研究:一般人群患病率(1%),精神分裂症的家属的患病率要高得多,其子女为13%,孙子女为6%(Sarason,1999) 多巴胺活动过量多巴胺活动过量多巴胺假说:精神分裂症是多巴胺在某些突触部位的过量活动造成的,或是数量增多,或是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过多,或是多巴胺受

23、体变得过度敏感。抗多巴胺药物只对精神分裂症的部分症状(主要是阳性症状)有效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早期创伤家庭问题严重的应激事件等社会学习理论的看法 学习与强化 心理动力学的看法 Frued 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病人倒退至早期的(幼年的)自我状态:表现出受压抑的潜意识内容的泛滥退行至幼年阶段。表现为说话口齿不清,不讲卫生等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混淆,由此引起概念、抽象及整合性思维障碍心理动力学的看法新心理分析学派: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焦虑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起源于人的焦虑并以混乱的方式对待他人。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药物治疗目前均是对症治疗,而不是根治性的,

24、但治疗有效因精神分裂症的病程是反复发作的过程,有人提出精神分裂症在头5年波动约占75%15年内波动约占15%维持治疗时间应长于5年,甚至终身服药有关的心理干预方法 1、心理教育程序:有关疾病的知识病因、病程、服药等2、情感联络与交流训练:加强交流,减少冲突3、社会及特殊技能训练:提高社交技能,教授生存技能4、行为管理训练:强化技术、问题解决训练5、家庭干预:降低情绪表达减少面对面的时间、减少批评性评价和敌意、给病人一定的自我决定权利等 我国制定的精神分裂症家庭教育讲座方案1993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上海、杭州、沈阳、济南和苏州等五城市联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对精神分裂症家属的集体教育研究,

25、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集体式的家庭教育方案。此方案主要包括次讲座和三次会谈 (1) 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 第一周(2) 精神症状及其对策 第二周(3) 精神药物治疗常识 第三周 (4)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和防治 第四周(5) 家庭和精神健康 第月(6) 精神病人的婚恋和生育 第月(7) 精神病的家庭监护 第月(8) 精神病的社会康复 第月(9) 长效抗精神病药 第月(10) 总复习 第月 在接受例行的社区服务的基础上,2076例精神分裂症的家属接受为期一年的家庭教育,和不接受家庭教育的1016例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病人的复发率下降了49,住院率减少37.2。对于病人家属来说,他们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较入组

26、前增加了44.4。以FIS(家庭负担会谈量表)评定的家庭负担减轻了42。(张明园、严和祲、姚存德、叶建林,1993)。 两年之后,张明园等(1995)还对在上海地区的接受家庭教育干预的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年复发率由15.7下降到8.1,较对照组明显。 推荐影视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环球公司(Universal Pictures, USA)2001年主演: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埃德哈里斯(Ed Harris)珍妮弗康奈利(Jennifer Connelly)导演:朗霍华德(Ron Howard)推荐影视钢琴师(The Pianist)2002

27、年主演:艾德林布罗迪(Adrien Brody)托马斯克莱彻曼(Thomas Kretschmann)弗兰克芬利 (Frank Finlay)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推荐影视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年主演: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 路易丝弗莱彻(Louise Fletcher) 威廉雷德菲尔德(William Redfield) 导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转换及分离障碍 (Conversion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转换及分离障碍转换及分离障

28、碍一、概述二、转换障碍三、分离障碍概述癔症的历史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中世纪认为癔症是由于妖魔作怪、精灵附体之18世纪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19世纪末,夏柯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碍造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所致自1980年,DSMIII取消了神经症(neurosis)这个疾病名称。同时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改为转换和分离障碍患病率统计差异非常大,1%30%我国无单独统计癔症:3.55(1986)女性多于男性诊断分类CCMD-3 癔症 解离(转换)障碍DSMIV 转换及分离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CCMD-3)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精神病(癔

29、症性附体体验) 癔症性漫游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DSM-IV中为分(解)离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CCMD-3) 癔症性运动障碍 癔症性抽搐发作 癔症性感觉障碍DSM-IV中为转换性障碍转换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s)临床表现特点病因治疗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转换障碍通常是指身体机能发生障碍,如瘫痪、麻痹、失明、失音、失聪等,但经过细致而认真的检查,却没有任何生理性或器质性病变。特点对症状漠不关心一般发生在大的应激事件之后,快而突然如果症状是选择性的,就有可能是转换障碍转换障碍的病人是能够正常行使功能的病因病因 心理分析无意识冲突的表现症状的获益初级获益二级获益 一战和二战的时候,有

30、些士兵出现了转换障碍,通常表现为肢体瘫痪等,这可以使他们逃离战场的威胁治疗治疗针对创伤性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进行治疗去除病人的二级获益心理动力学治疗暗示治疗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临床表现类别病因治疗临床表现类别:人格解体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出神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ion disorder)表现为突然丧失了对自己的感觉,主要特征就是感觉到自己很奇特或不真实重大创伤性事件之后出现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没有任何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忘记有关自己的信息却保持读、写、听、说、推理能力及以前获得的知识外

31、显记忆缺失,内隐记忆仍存在局限性遗忘(localized amnesia)选择性遗忘(selective amnesia)普遍性遗忘(generalized amnesia)延续性遗忘(continuous amnesia)系统性遗忘(systematized amnesia)当这位妇女在佛罗里达当这位妇女在佛罗里达的一个公园里被找到时,的一个公园里被找到时,她憔悴、语无伦次,已她憔悴、语无伦次,已濒临死亡。她患有严重濒临死亡。她患有严重的遗忘症,她忘掉了她的遗忘症,她忘掉了她的名字,她的过去,但的名字,她的过去,但是她尚有能力读和写。是她尚有能力读和写。什么样的创伤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创伤可能导

32、致遗忘?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在觉醒状态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个体可能会采用两个或以上的新的身份。所有这些身份同时存在于一个身体,每一种身份都有自己的行为特点,嗓音的特点及身体姿态的特征过去曾称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在DID中,平均的身份数目接近于15DID女性患者是男性的9倍发病年龄几乎都在儿童期大部分同时表现有其他的心理障碍3病因社会心理因素:儿童期创伤性

33、经历幻想与逃避 心理动力学的解释压抑,保护自身不受痛苦回忆的影响4、治疗对于DID的治疗建立在PTSD 的治疗方法上心理动力学治疗其他治疗方法推荐阅读人格裂变的姑娘作者:FR施赖勃美译者::孙宗鲁 / 陈梅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推荐影视三面夏娃(The Tree Faces of Eve)多重人格障碍一个头,两个大(Me, Myself & Irene)多重人格障碍灵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创伤后解离体验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有关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生物学模型 心理学模型生物学模

34、型遗传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对生物学模型的评价遗传的影响基因遗传不仅影响人的身体特点,也影响行为。由许多基因交互作用控制的,同时也受躯体化学因素以及经验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大脑的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基本功能是储存和传递信息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可能引起行为、人格的巨大改变神经递质:传递冲动对心理病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内啡肽、GABA(r-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等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是一组神经纤维将指令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到躯体其它部位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指挥中心:下丘脑。产物:激素,通过内分

35、泌腺释放入血液影响:性功能、食欲、睡眠、生长和发育、能量的利用、情感的反应激素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心理障碍有关对于生物学模型的评价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诊断系统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认知行为模型人本主义模型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 心理动力学模型 S.Freud的观点: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人格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病因心理发展的固着、退行症状是内心两种势力斗争达到妥协的结果无意识中欲望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治疗自由联想、释梦、解释等新弗洛伊德流派强调自我强调客体关系病因:

36、客体关系问题等治疗方法: 对于阻抗和移情的分析对心理动力学的评价首次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异常现象其理论、概念、方法等至今仍具有影响力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局限认知行为模型 行为治疗理论观点认知治疗理论观点行为治疗理论观点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原理模仿学习(Modeling)原理病因 行为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学习、错误强化等习得的治疗 行为治疗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消退旧的行为方式,建立新的适宜反应方法 各种行为治疗方法对行为治疗理论的评价实验室研究、客观性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认知治疗理论观点情绪、行为是

37、受认知影响的认知的歪曲、非理性信念是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病因:歪曲的认知、不良思维方式、错误认知图式治疗方法: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矫正等对认知治疗理论的评价:目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认知治疗理论的局限病因: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潜能治疗: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对人本主义治疗观点的评价强调人类具有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能力,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异常行为人本主义观点的局限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病因生活变动、都市化、环境因素、人际交往等影响或问题改变预防上述有害因素或对其进行干预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观点的评价这个方

38、面一直没有得到与心理或生物影响一样的重视,但研究已开始证明社会影响是强大和深远的推荐影视少女初体验(Prozac Nation)药物治疗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精神分析治疗分析(Analyze This)精神分析治疗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行为治疗心境障碍与自杀(Mood Disorder and Suicide)心境障碍心境障碍 概述 诊断及症状表现 病因 治疗概述概述 以往称为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 DSM-III-R(1987)称心境障碍 ICD-10(1992)称心境障碍 CCMD-3(2001)称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9、心境障碍: 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心境障碍 我国1993年在7个地区的调查:情感性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0.52终生患病率:0.83抑郁症 月患病率:美国5.2%,英国5.9-7%(世界精神科联合会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保守估计,抑郁症时点患病率3% 据此推算,我国的现患人数约3600万诊断及症状表现 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抑郁发作的特殊类型抑郁的不同类型其他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单相(unipolar)障碍(DSM-IV)-单次或反复的抑郁(depression)发作双相(bipolar)障碍(DSM-IV)-单次或反复的躁狂(

40、mania)发作-单次或反复的躁狂抑郁发作躁狂发作 表现下列项以上自我估价过高或夸大睡眠需要减少比平时更健谈意念飘忽随境转移有目的的活动增多过分地参与某些享乐活动症状至少持续一周按照病情,可分为: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伴精神病性躁狂与轻躁狂首次发病年龄:16-35岁病程有长有短,平均3个月抑郁发作 典型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附加症状集中注意和注意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发作至少持续周按照病情的严重状况,根据ICD10,抑郁发作可以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发作:重度:中度:或轻度:

41、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 季节性抑郁障碍 产后抑郁症 更年期抑郁症抑郁障碍的特殊类型抑郁的不同类型精神病性 vs. 神经症性抑郁内源性抑郁 vs. 反应性抑郁其他心境障碍 (1)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a)轻度的抑郁过去CCMD系统称为抑郁性神经症(2)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a)在数年内一直处于轻躁狂或抑郁发作中,症状和恶劣心境一样较轻微病因1 生物医学的解释遗传、生物化学研究2 心理学的解释主要针对抑郁症,很少见到对躁狂的解释 心理动力学的解释行为理论的解释认知理论的解释治疗医学的治疗心理学的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治疗自杀自杀( (sui

42、cide)suicide)概述自杀的心理表现原因预防与治疗概述国外自杀率:1025/10万我国自杀率: 男14.7/10万, 女19.6/10万, 平均17.07/10万(1989)自杀为全人口死因第五位,1534岁第一位(费立鹏,2003)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自杀的心理表现 非冲动性自杀的发展阶段1、当事人遇到问题,把自杀当成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能的方法2、准备自杀者发出“求助的呼唤”,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3、自杀者作出坚决的自杀决定,外表平静(Poeldinger, 1983) 非冲动性自杀与冲动性自杀非冲动性自杀:有预谋,被救仍可能再尝试冲动性自杀:无

43、预谋,被救通常后悔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原因 1、生物学的解释2、心理分析的解释3 、行为学派的解释4 、社会与文化的解释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预防与干预 1、预防生命线及危机干预对于自杀危险的评估4P模式(4P model)2、干预中的交流技术积极倾听、共情、真诚建立良好关系获得承诺3、治疗药物(控制抑郁)及心理治疗推荐影视 1、少女初体验(Prozac Nation) 抑郁症及抗抑郁剂治疗(Prozac:百忧解)2、伴我情深(Mr. Jones) 双相情感障碍3、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 自杀及自杀干预人格障碍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

44、orders)人格障碍一、概述二、人格障碍类型一、概述 1、概念及特点2、分类概念及特点CCMD3: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DSMIV强调病人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冲动控制方面的偏离,指出这种偏离类型在长时间内相当稳定,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时。患病率6-9% (Kathleen ,1986)0.13(我国,1986)DSM-IV将10种人格障碍划分为3大类群:A类群:行为古

45、怪、奇异B类群:戏剧化、情感强烈、不稳定C类群:紧张、焦虑行为 分类分类人格障碍类型cluster A cluster B cluster C偏执型表演型 回避型分裂型自恋型 依赖性分裂样反社会型 强迫型边缘型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D)1、临床特征2、形成原因3、治疗临床特征主要特征:猜疑、偏执表现为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过分警惕患病率不详临床发现男性居多形成原因生物学原因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较多心理分析偏执来自无意识中强烈的仇恨和敌意的外向投射认知的观点与歪曲的认知或想法有关文化因素特殊人群,如犯人、难民、有听力障碍的人等易形成这种人格障碍治疗建立信任关

46、系非常重要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治疗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D)1、临床特征2、形成原因3、治疗 临床特征特征:社会隔绝、情感疏远表现为孤单、冷淡的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将精力投注于非人类的事物(如数学)患病率美、德等国采用PDQ(人格障碍诊断问卷)、SCID等得到的患病率为0.71.6男性多见 生物学可能有与孤独症类似的生理机能缺陷心理动力学基本的接触需要没有获得满足认知治疗不能有效的关注周围的情况来获得准确的感知社会心理在早期学习、人际交往中形成问题形成原因治疗 心理治疗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兴趣,认识社会关系的价值社交技能训练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

47、otype)1、临床特征2、形成原因3、治疗临床特征特征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古怪行为、多疑表现为认识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 形成原因生物学的解释精神分裂症亲属中有较高的此型患病率治疗心理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其与人交往,减少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药物治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可使其症状有中等程度的改善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D)1、临床特征2、形成原因3、治疗临床特征又称癔症型、寻求注意型、或心理幼稚型特征 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表现:需要情爱和注意、依赖性、作弄他人的倾向患病率美、德等国采用PDQ、SCID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

48、具得到的为1.33.0女性2倍于男性形成原因对其原因或治疗的研究少心理分析理论作为对内心低自尊感的一种反抗,病人总是试图成为他人的注意中心。治疗对人际关系治疗奖励与惩罚结合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D)1、临床特征2、形成原因3、治疗临床特征特征妄自尊大观念表现:自我中心,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患病率美、德等国:00.4形成原因心理分析家长对其子女不爱和不接受的行为方式行为和认知模型过分积极的赞赏或宠爱社会影响因素及时行乐、个人主义、竞争和成功等观念影响治疗对治疗的研究非常有限心理治疗主要集中于其被扭曲的自我(自我夸大感),对评价的病态的敏感等方面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9、Antisocial PD)1、临床特征2、形成原因3、治疗临床特征特征经常发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表现: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患病率Vaillant & Perry (1985) 在0.05-15% 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形成原因生物学因素 遗传、神经生物学的假说社会心理学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情感和父母粗暴拒绝心理分析超我发展不完善认知心理学在道德原则和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滞后治疗传统的心理治疗和医学治疗均无显著的效果行为治疗学习对问题情境作新的反应认知治疗提高其认知能力,改善社会和道德行为边缘型人格障碍(B

50、orderline PD)1、临床特征2、形成原因3、治疗临床特征特征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表现:人际关系不良,不能耐受孤独,常感孤单和空虚,易抑郁,情绪不稳定,行为具冲动性,易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存在自我认同障碍患病率美、德等国:0.2-4.6女性多于男性形成原因生物学的解释 神经系统或脑内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心理动力学的解释父母对子女的不接纳社会心理学对被遗弃的恐惧早期创伤,包括身体、性虐待治疗治疗非常困难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 集体治疗与若干个人形成较亲密的依恋关系药物治疗可减缓其冲动性,减轻抑郁等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D)1、临床特征2、形成原因3、治疗临床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变态心理学(全套课件245P)北京大学.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