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中药与方剂 基本常识基本常识1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一、中药的作用一、中药的作用-以偏纠偏以偏纠偏 1、治疗作用、治疗作用_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 2、不良作用、不良作用_副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毒性反应 (副作用(副作用常用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常用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 的不适反应)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药后机体损害性反应药后机体损害性反应 -药量大药量大/时间长时间长/体质)体质)二、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二、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利用治疗作用利用治疗作用-有效有效 -避免不良反应避免不良反应-安全安全2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三、中
2、药理论的核心三、中药理论的核心 -四气(四性)四气(四性) -五味五味 -归经归经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 -毒性毒性3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一)四气(四性)(一)四气(四性)o 含义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o 确定确定-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寒凉寒凉-热证热证 温热温热-寒证寒证 阴阳属性:阴阳属性:寒凉药寒凉药-阴,温热药阴,温热药-阳阳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体现体现“疗寒以热,疗热以寒疗寒以热,疗热以寒”的原的原则则四气四气4 第一节第一节 中
3、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一)四气(四性)(一)四气(四性) 1、寒凉药、寒凉药减轻减轻/消除消除“热证热证”的的药药 清热药:黄芩、知母、银花清热药:黄芩、知母、银花 2、温热药、温热药减轻减轻/消除消除“寒证寒证”的的药药 温里药:附子、肉桂、干姜温里药:附子、肉桂、干姜 3、平性药:平性药:药的寒热性不显著,介寒药的寒热性不显著,介寒与热之间,作用较缓的药物与热之间,作用较缓的药物四气四气5清热药:黄芩、知母、银花清热药:黄芩、知母、银花6温里药:附子、肉桂、干姜温里药:附子、肉桂、干姜7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二)五味(二)五味o 含义含义-辛、甘、酸、苦、咸五
4、基本味辛、甘、酸、苦、咸五基本味 -真实滋味真实滋味+药物作用药物作用o 阴阳属性阴阳属性-辛、甘、淡辛、甘、淡-阳阳 酸、苦、咸酸、苦、咸-阴阴o 五行五脏配属五行五脏配属:辛辛-肺肺-金金 甘甘-脾脾-土;酸土;酸-肝肝-木木 苦苦-心心-火;咸火;咸-肾肾-水水五味五味8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1、辛味、辛味“能散、能行能散、能行”-发散、行气、行血发散、行气、行血 表证、气滞证、血瘀证表证、气滞证、血瘀证 解表药解表药-麻黄、桑叶发散风寒或风热麻黄、桑叶发散风寒或风热 理气药理气药-陈皮、香附、沉香调理气机,疏通气滞。陈皮、香附、沉香调理气机,疏通气滞。 理血药理血
5、药-川芎、泽兰、五灵脂行血脉,祛除血瘀。川芎、泽兰、五灵脂行血脉,祛除血瘀。五味五味9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2、甘味、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补益,和中,缓急止痛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改善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改善/消除虚弱证候消除虚弱证候 虚证、调和药性,缓和拘急疼痛证虚证、调和药性,缓和拘急疼痛证 补气药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党参、白术、黄芪 补血药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熟地当归、何首乌、熟地 补阴药补阴药-麦冬,沙参麦冬,沙参 补阳药补阳药-杜仲、肉苁蓉杜仲、肉苁蓉 饴糖、甘草饴糖、甘草-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
6、五味五味1011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3、酸、酸(涩)(涩)“能收、能涩能收、能涩”-收敛、固涩收敛、固涩 滑脱证:自汗滑脱证:自汗/盗汗、久咳、久痢、脱肛、遗尿、崩漏盗汗、久咳、久痢、脱肛、遗尿、崩漏 五味子五味子-敛肺滋肾敛肺滋肾/生津敛汗生津敛汗/涩精止泻涩精止泻 山茱萸山茱萸-滋补肝肾滋补肝肾/涩精敛汗涩精敛汗 金樱子金樱子-固精缩尿固精缩尿/涩肠止泻涩肠止泻 酸性药生津,酸甘化阴;涩药则无酸性药生津,酸甘化阴;涩药则无。五味五味12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4、苦味、苦味“能燥、能泄能燥、能泄” 泄泄“通泄通泄”-大黄大黄-热结便秘;热结便秘;
7、 “降泄降泄”-杏仁杏仁-肺气上逆的咳喘肺气上逆的咳喘 “清泄清泄”-栀子栀子-热盛心烦。热盛心烦。 燥燥“燥湿燥湿”-湿证湿证 寒湿寒湿-厚朴;湿热厚朴;湿热-黄连黄连五味五味13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5、咸味、咸味“能软、能下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软坚、散结、泻下 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 海藻海藻/昆布昆布-消瘰疬消瘰疬 牡蛎牡蛎-痰核痰核 芒硝芒硝-泻下通便泻下通便五味五味14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6、淡味、淡味“能渗、能利能渗、能利”-渗湿,利尿渗湿,利尿 水肿、小便不利水肿、小便不利 代表药
8、物: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代表药物: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15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三)升降浮沉定向(三)升降浮沉定向 含义含义-药物作用趋势的一种性能药物作用趋势的一种性能 与疾病病势趋向相对而言与疾病病势趋向相对而言 升升-药物作用趋向药物作用趋向-上升上升 降降-药物作用趋向药物作用趋向-下降下降 浮浮-发散向外发散向外 沉沉-闭藏向内闭藏向内16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四)归经定位(四)归经定位o 含义含义-药物对人体作用部位的药物对人体作用部位的选择选择性能。性能。 归归-归属归属 经经-脏腑脏腑/经络及所属部位经络及所属部位 药归某
9、经药归某经/某几经:某几经: -该药有关功效对此脏腑该药有关功效对此脏腑/经络作用明显经络作用明显 -对其余部位的作用不明显对其余部位的作用不明显/没有作用没有作用17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五)毒性(五)毒性 1、现代、现代-药物对机体的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伤害性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中毒中毒/副作用副作用 脏腑组织损伤,功能障碍脏腑组织损伤,功能障碍 疾病疾病/死亡死亡 -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性能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性能 2、古代古代-泛指药物作用泛指药物作用 -治疗治疗/预防预防/保健保健/毒副作用毒副作用182022-5-2119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基本知识
10、(五)毒性(五)毒性 3、影响毒性的因素、影响毒性的因素:毒性是普遍的:毒性是普遍的 毒性大小是相对的毒性大小是相对的 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用量的大小用量的大小 其次其次-药材品种、质量、生产、贮存、加工炮制、药材品种、质量、生产、贮存、加工炮制、 配伍、剂型、给药途径、是否对证、配伍、剂型、给药途径、是否对证、 患者体质患者体质 4、正确对待毒性正确对待毒性-有毒观念、无毒用药有毒观念、无毒用药 防止两种片面性防止两种片面性- (1)使用无毒药时,盲目加量)使用无毒药时,盲目加量-中毒中毒 (2)使用有毒药时,随意减量)使用有毒药时,随意减量-疗效降低疗效降低20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
11、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一、常用剂型常用剂型 方剂的剂型,是指方药的制剂形式,即根据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将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将其制成一定的制剂形式。中医临床常用的剂型有: 1、汤剂 2、散剂 3、丸剂 21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 4、丹剂 5、膏剂 6、酒剂 7、糖浆剂 8、片剂 9、冲剂 10、针剂 11、栓剂 12、气雾剂 13、茶剂22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二、中药汤剂煎煮法 (一)容器(一)容器 通常以带盖的陶瓷砂锅、瓦罐为佳。搪瓷类、玻璃器皿也可用于煎药。煎煮中药禁用铁、锡、铜、铝、不锈钢容器等。23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
12、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二)用水(二)用水 1、水质、水质 现在煎药,除特殊规定外,一般以水质纯净,矿物质少为佳。 2、水量、水量第一煎加水至漫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漫过药面2cm。约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24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三)泡药(三)泡药 复方汤剂浸泡3060分钟;以根、茎、果实、种子类为主的,浸泡60分钟;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25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二、中药汤剂煎煮法(四)煎药(四)煎药 1、火候、火候一
13、般先用大火(武火),待水沸后再改用小火(文火),防止水分迅速蒸发而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 2、时间、时间(1)一般药物:头煎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2030分钟;二煎用文火,煎1015分钟。 (2)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武火快煎,以防药性挥发,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 (3)滋补调理药:煮沸后,文火缓煎,头煎4060分钟,二煎30分钟。 (4)有毒性的药:文火久煎6090分钟。26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五)取药(五)取药 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每剂药各煎的总取汁量为250ml左右,儿童减半。(六)特殊药物煎法(六)特
14、殊药物煎法 1先煎先煎 (1)矿物类、介壳类:矿物类、介壳类:应打碎后先煎30分钟,再下其它药。如牡蛎、石膏、石决明等。 (2)毒性较强的药物:毒性较强的药物:应先煎60分钟,再下其它药同煎。如附子、乌头等。 (3)泥沙多的药物、质轻量大的药物:泥沙多的药物、质轻量大的药物:应先煎取汁澄清,以其药汁代水煎其它药。如玉米须、灶心土等。27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二、中药汤剂煎煮法(六)特殊药物煎法(六)特殊药物煎法 2、后下、后下气味芳香类药物为防其有效成分挥发,在药物即将煎好前45分钟放入与其它药同煎。如薄荷、砂仁、藿香等。 3、包煎、包煎绒毛类、粉末类药
15、物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混浊,对消化道、咽喉产生不良刺激,应先用纱布包好,再加入同煎。如滑石粉、旋覆花等。 4、另煎、另煎贵重药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尽量减少被同煎药物的吸收,可将药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如人参、羚羊角等。28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二、中药汤剂煎煮法二、中药汤剂煎煮法(六)特殊药物煎法(六)特殊药物煎法 5、烊化、烊化胶质类或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为防止同煎粘锅煮糊,或粘附于其它药而影响药效,需单独加温溶化,趁热服下。如阿胶、鹿角胶等。 6、冲服、冲服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汁液性药物,不需煎煮,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
16、即可,如三七粉、牛黄、沉香等。 7、泡服、泡服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的药,不宜煎煮,泡服即可。如蕃泻叶、胖大海等。29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三、服药方法与护理服药方法与护理 (一)给药时间(一)给药时间一般中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用,一日23次。(二)服药温度(二)服药温度 1温服温服一般汤剂均宜温服。 2热服热服寒证宜热药热服,属“寒者热之”。真热假寒证宜寒药热服。回阳补益药、发汗解表药、活血化瘀药、透疹药等宜热服。 3冷服冷服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热证宜寒药冷服。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冷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等汤剂宜冷服。30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
17、方剂的基本常识三、服药方法与护理服药方法与护理(三)服药剂量(三)服药剂量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早晚2次或早中晚3次分服,约200250毫升。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发汗药、泻下药应中病即止,以得汗、得下为度。呕吐患者服药宜小量频服。31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三、服药方法与护理服药方法与护理(四)服药护理(四)服药护理 1服发汗药后,应多饮热开水、热汤或稀粥,以助药力、助汗。 2服用滋补药一般宜在饭前空腹服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和纤维素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萝卜、莱菔子、茶叶等。 3服泻下药,应中病即止,邪去为度,不宜过剂。 4服驱虫药后,
18、要告知患者药后可能出现轻度腹痛,注意观察大便有无寄生虫排出。并记录排虫的时间、数量及种类。32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三、服药方法与护理服药方法与护理(四)服药护理(四)服药护理 5危重患者服药后,应严密观察其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四肢寒温及唇面颜色变化。 6服排石药后,应嘱患者做跳跃运动,要注意患者大小便中有无结石排出。 7服用药酒时,切勿过量,以免引起头昏头痛、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 8服催吐药后,要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质地、气味,服药后仍不能呕吐者,可用手指或羽毛搽扫咽喉,以助呕吐。但呕吐不可太过,要“中病即止”。33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
19、识三、服药方法与护理服药方法与护理(四)服药护理(四)服药护理 9婴幼儿服药时,可加少量糖类,便于吞服。并注意防止药物吸入气管。 10气味芳香,富含挥发油的芳香化湿药,入汤剂时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 11闭证患者,可用鼻饲法服药。 12服药后出现异常情况,如腹痛、气短、面色苍白、大汗出、脉沉细等,应及时处理。34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四、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理四、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理 1立即终止接触及服用有毒药物 2迅速清除毒物 (1)催吐:适用于口服有毒药物23小时以内,清醒、能合作的患者。 (2)洗胃:应尽早进行,是清除胃中残留毒物最有效的方法。 (3)导泻:毒物在肠道内未完全吸收前,可口服通下药,使毒物从大便排出。35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方剂的基本常识四、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理四、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理 3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出 (1)利尿 (2)透析 (3)解毒剂的应用 4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5对症护理 6一般护理 7加强卫生宣教,预防中草药中毒 362022-5-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