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1]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728492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经翻译[1]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佛经翻译[1]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佛经翻译[1]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佛经翻译[1]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佛经翻译[1]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目录一、佛经汉译的四个阶段 1、东汉末年到西晋:支谦 2、东晋到隋:道安、鸠摩罗什 3、唐代:玄奘、彦琮 4、北宋:赞宁二、佛经汉译对中国的影响 1、语言 2、文学 3、其他2佛经汉译的第一阶段 时间:东汉末年到西晋(公元148-316年) 代表人物: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 总特征:草创期草创期(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3第一阶段:安世高 本名清,出家前为安息国的王太子。 聪慧好学,通晓天文、地理、占卜、推步等术,尤精于医学。 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创始人,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高僧传称安世高出经“义理明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野

2、”4第一阶段:支娄迦谶 东汉僧人,本是月氏国人 汉灵帝时翻道行般若经、兜沙经等,最早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 大乘佛经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般般若学说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 出三藏记集引东晋道安言:称支娄迦谶译经“皆审得本质,了不加释皆审得本质,了不加释”5第一阶段:支谦第一阶段:支谦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 深通梵典,聪明超众,人称“智囊智囊” “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 被称为“三国时期译经最多的人”。 “嫌谶所译者辞质多胡音嫌谶所译者辞质多胡音”出三藏记集出三藏记集 重译道行般若、首楞

3、严三昧 堪称中国翻译史上“意译派意译派”祖师祖师6第一阶段:支谦 在法句经序中,支谦指出,在不同的语言(“异音”)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而在“译胡为汉”时,难在“审得其体”,至少“虽不能密”,也应该“粗得大趣”。 高僧传里面说:“谦辞旨文雅,曲得圣义”;支敏度也说:“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坡从文丽” 支谦开风气之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支谦,法句经序,梁僧佑编录出三藏记集卷7 )7第一阶段的特点 外籍僧人外籍僧人华籍胡裔僧人华籍胡裔僧人汉族知识分子汉族知识分子译经的主要力量译经的主要力量辅助力量辅助力量支谶支谶般若道行品经般若道行品经竺法护竺法护正法华

4、经正法华经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资助下分散进行的,大都是些信佛的地主和商人。第一第一8第一阶段的特点 口授传言度语笔受第二第二第三第三 从翻译方法来说,由于译经僧侣对从翻译方法来说,由于译经僧侣对 佛教经典抱有虔敬态佛教经典抱有虔敬态度,惟恐违背经旨;加上语言学知识贫乏,不懂得翻译度,惟恐违背经旨;加上语言学知识贫乏,不懂得翻译要合乎译文语言的规范,因此一般都采用要合乎译文语言的规范,因此一般都采用直译法直译法第四第四 佛教是外来的唯心主义神学,中国统治阶级与之一拍即佛教是外来的唯心主义神学,中国统治阶级与之一拍即合,但在接受的同时,又

5、加以改造。合,但在接受的同时,又加以改造。9佛经汉译的第二阶段 时间:东晋到隋朝(公元公元317一一617年年) 主要人物:道安,鸠摩罗什,法显,真谛 总特征:发展期发展期10第二阶段:道安第二阶段:道安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 当时流传的佛经:年代久远,辗转传抄,舛讹相悖的情况日益严重 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道安录 收录后汉至东晋孝武帝康宁二年间的汉译佛典与注经作品 我国第一部佛典目录 开创了先河,为整饬佛典,保存佛教文化做了开拓性贡献11第二阶段:道安第二阶段: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五失本,三不易翻译必须力求合乎原文,“惟惧失实惟惧失实”。他坚决反反对削胡适秦,饰文灭质,对削胡适秦,饰文灭质

6、,求巧而失旨求巧而失旨。12“ “天竺国俗天竺国俗, ,甚重文制甚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以入为善。凡其宫商体韵,以入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乃令呕哕也。” ”第二阶段:鸠摩罗什第二阶段:鸠摩罗什 东晋时后秦高僧 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梁启超:鸠摩罗者,译界第一流宗匠也。(翻译文学与佛典)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鸠摩罗

7、什传载:宋僧赞宁说:宋僧赞宁说:“童寿(即罗什)译童寿(即罗什)译法华法华,可谓折中,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有天然西域之语趣。”(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第二阶段的特点第一第一,符坚、姚兴开始组织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私译私译 官译官译个人翻译个人翻译 集体翻译集体翻译 口授 传言 笔受前一阶段 口授传言笔受 记录梵文 证义 校对现阶段第二,第二,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 正确。从鸠摩罗什开始,译经已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佛经的目录学也应运而生。 14第二阶段的特点第三第三,翻译理论和技巧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也有所发现,

8、有所进步。支谦追求文字的典雅,对直译法有所突破,但因求“巧”而不免失真。赵政和释道安还是坚持直译,务求以信为主,不事藻饰。第四第四,南北两方统治者都把佛教作为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工具工具来加以利用,因此佛教在南北两方都得到发展。 15佛经汉译的第三阶段 时间:唐朝(618906年 ) 主要人物:彦琮、玄奘、义净、金刚智、不空 总特征:全盛期全盛期16第三阶段:彦琮 彦琮(557一610),隋初开皇三年(583),开始参加翻译佛经。 辩证论 “八备八备”说说: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9、;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衒,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闪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味此文,其备八也。 “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彦琮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的主体翻译的主体即翻译者本身的问题,“可谓深探本源”(梁启超)。 17第三阶段:玄奘四大译师之首四大译师之首: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一说为义净) 通称“三藏法师”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到印度取经,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往返十七年,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行程五万里,历尽艰辛。 梵文经典650余部,此后20年间主持译出经经论论75部

10、,部,1335卷卷,比其他三大译师所译总卷数多600余卷,占唐代新译佛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将我国的老子、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印度柏乐天伟大的翻译家玄奘)18 玄奘译经的质量自有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道宣曾说: “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顺同此俗;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翻传,都由奖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所翻传,都由奖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可披玩。”(续高僧

11、传)“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玄奘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等翻译技巧翻译技巧。另外,玄奘对翻译工作的组织翻译工作的组织和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玄奘的翻译理论 玄奖在640年完成大唐西域记,在序言中提到:然则佛兴西方,法流东国,通译音讹,方言语谬,音讹则义失,语谬则理乖。故曰“必也正名乎”,贵无乖谬矣。 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不乖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不乖 五不翻五不翻 :一、秘密故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

12、含多义故二、含多义故,如“薄伽”(自在,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 三、此无故,三、此无故,如“械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 四、顺古故,四、顺古故,如“菩提”(觉悟) 五、生善故,五、生善故,如“般若”“释迦牟尼”(能仁)20玄奘对“译场”翻译方法的贡献据续高僧传的记载,玄奘主持的译场有下列十一种分工:一、译主,为译场主脑,精通华梵,深谙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二、证义,译主助手,审查译文与原文意义,如有出入,由他与译主商酌,三、证文,或称证梵本,于译主诵梵文时,注意与原文有无讹误,如有乖离,及时指出,四、度语,又称书字,根据梵文字音记成汉字;五、笔受,把录下的梵音按原文句式翻

13、成华言;六、缀文,整理笔受的记录,使之符合汉语习惯;七、参译,既校勘原文,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是否有误;八、刊定,对译文刊削冗长,定取句义;九、润文,从修辞角度对译文润饰;十、梵叹,将译文一唱三诵,反来复去,至能琅琅上口为止;十一、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21第三阶段的特点第三阶段的特点 主要译者以本国僧人为多,他们具备主要译者以本国僧人为多,他们具备“三通三通”能力能力:精通梵文,中文,同时深晓佛理。 宗教阐释过程与翻译的过程被分开宗教阐释过程与翻译的过程被分开。 译场制度到此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译场制度到此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体现在译场较大程度地缩小了规模,一般由不超过36名僧人负责翻译。

14、译经的计划性更强译经的计划性更强,节选译者极少,往往翻译全集,节选译者极少,往往翻译全集,j节选译者极少,往往翻译全集 大般若经 660卷之多。 所译佛经在忠实原著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忠实原著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22佛经汉译的第四阶段 时间:五代十国到北宋(9541111年) 代表人物:赞宁 总特征:结束期23 赞宁(919-1001) 系统梳理了千年佛经的译介活动 译经篇 中国翻译史 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理论专著 总结佛经翻译史 翻译的性质和功能 翻译方法:“六例”第四阶段:赞宁24第四阶段:赞宁 六例第一例“译字译音” 译字不译音,译音不译字,音字俱译,音字俱不译第二例“胡语梵言”第三例“

15、重译直译”第四例“粗言细语”是粗非细,唯细非粗,亦粗亦细第五例“华言雅俗”是雅非俗,是俗非雅,亦雅亦俗第六例“直语密语” 这“六例”主要是归纳译经中的各种情况,提出解决各类矛盾的方法,翻凡诸类例,括彼经诊抒,必须全面了解,融合贯通。25第四阶段的特点 官方组织译场之前,出现有地方的零星翻译。官方组织译场之前,出现有地方的零星翻译。 太祖赵匡胤有志于于译经太祖赵匡胤有志于于译经,于是对献经者给予赏赐,对西行求经者给予资助。当时印度僧人来华献经者也不少。 北宋又恢复了译经院,复兴了译经事业,但翻译复兴了译经事业,但翻译的主体力量仍然借重外人的主体力量仍然借重外人,如天熄灭、法天、施护等,都是从印度

16、来的学者。 北宋译经以密教典籍为多密教典籍为多,对于佛教的贡献无法与唐代相比。26佛经汉译对中国的影响“从印度来的水从印度来的水”和和“从西方来的水从西方来的水”,两次注水,保持和活化了中华文化,两次注水,保持和活化了中华文化的生机。的生机。 ( 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27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 28对汉语的影响:音韵学 反切法反切法e.g.“红,胡笼切” 悉昙悉昙 siddham 梵语辅音与元音的配合表表 是梵文拼音的入门学问 韵书 唐末僧人守温:有三十字母的汉语辅音字母表,宋人增补为三十六个,形成了完整的辅音体系。 陆法言的切韵和孙缅的唐韵又建立起汉

17、语的元音体系。( 张渭毅,“论反切起源问题”,菏泽学院院报,2008年第1期)胡:胡:h笼:笼: ngHng红红29对汉语的影响:音韵学 四声的确立与佛经的转读、梵呗有着密切联系。 高僧传经师论: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ba),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胡适,“佛教的翻译文学”,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24页) 陈寅恪:汉语四声中,入声易于区分,而平、上、去三声则不易分辨,是由于模拟当时转读佛经时的声调才得以确立,与印度古“声明论”的三声( svara )相符 (陈寅恪,“四声三问”,清华大学学报,1934年第2期,第275-287页)30对汉语的

18、影响:丰富词汇 佛教大辞典三万五千余语。 3 按构成方式可以分为五类41、音译借词(Phonetic loans)不是简单地把这些佛教词的语音形式照搬过来,而总是极力使它“汉化 5:A、简化音节。 e.g.“劫波”=“劫”,“佛陀”=“佛”,禅那”=禅,“塔婆”=“塔B、规范词形。指使用冷僻的汉字,有时甚至是新造汉字 e.g. “魔”,梵文为Mara,原是佛经中一种恶神的名字。最初曾用“磨”字来翻译,但“自梁武(帝)来谓魔能恼人,(石)字宜从鬼。”3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64页。4 李劲松,“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2011年第1期。5 梁晓虹,“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语文建设,1992年第3期,第14、15页。31对汉语的影响:丰富词汇2、混合借词(Loan blend)梵汉合壁词 e.g.尼姑:梵语为Bhikshu-ni,男僧叫比丘,女僧叫比丘尼,简称 尼,在口语中又接上一个表其性别的汉字姑。”7 e.g.佛法、佛经、禅师、僧人、参禅等。3、转移借词(Loan shift)汉词佛意e.g.“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 颜色物质的东西, “空”:什么都没有指万物没有实体,皆由因缘而生。4、翻译借词(Loan Translations)意译词汇 e.g. “执著”、“迷惑”、“方便”、

20、“心田”、“秘密”、“欢喜”、“慈悲”、“虚空”、“平等”、“空寂”、“自然”、“圆满”、“真实”、“过去”、“现在”、“未来”等。7 张明明,“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79页。32对汉语的影响:丰富词汇 借花敬佛、盲人摸象凝炼故事 大慈大悲、六根清净、不二法门、不可思议、回光返照、四大皆空、普渡众生等。概括教义 香象渡河、恒河沙数、梦中说梦、昙花一现、味如嚼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针锋相对、水月镜花、作茧自缚、认贼为子、醍醐灌顶等。运用比喻 “逍遥自在”,“逍遥”已见于诗经郑风“河上乎逍遥”的诗句中;而“自在”是佛教名词。梵汉文化合璧5

21、. 新的文化负载词成语和习语33对汉语的影响:四字格1、多音节词语的产生 梵语词:多音节 汉语:单音节词 如“婆罗门教、弥陀本愿、空即是色、因缘合成、法界实相、有为无常”等。 四音节词语四字格 2、外来词语素化,派生能力大大加强8 “佛陀、浮屠” “佛”“借花献佛、立地成佛、佛面刮金、佛头加秽、佛眼相看、泥多佛大、择佛烧香”。8 苏新春,“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34对汉语的影响:四字格3、四音节音律的形成 佛典的作用:宣传教义,教化民众。 对语言材料的处理:四字一大顿,两字一小顿,富有节奏感,便于诵读和记忆A、有驴一头/其主恒令/与马相随/饮食行来/常

22、与马俱/马行百里/亦行百里/马行千里/亦行千里/衣毛鸣呼/与马相似9B、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四音节律四字格的形成,诸如成语等得到了极好的保护。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其中90%以上源于佛教。10 9 朱庆之,“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中国语文,1992第4期10 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173-212页。35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

23、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6对汉语的影响:语法 梁启超曾加以总结,归纳成十条:1、普通文章中所用“之乎者也矣焉哉”,佛经一概不用(除支谦流之译本);2、既不用拼文家之绮词丽句,亦不采古文家之绳墨格调; 3、倒装句

24、法极多(“如是我闻”本应是“我闻如是”,鸠摩罗什以倒装的方式翻译后,得到沿用,成为佛经译本的惯用开篇语。);4、提挈句法极多;(统领下文)5、一句中或一段落中含解释语;6、多覆碟前文语;7、有联缀十余字乃至数十字而成之名词。名词中含形容格的名词无数;8、同格的语句,铺排叙列,动致数十;9、一篇之中,散文诗歌交错(促成了唐以后的变文的形成12,通俗文学的奠基石);10、其诗歌之译本为无韵的。1312 周叔迦,“漫谈变文的起源”,现代佛学,1954年2月号。13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5页。37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鲁迅:“魏晋以来,渐译释典

25、,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 1. 文学题材 2. 文学思想 3. 文学体裁1 鲁迅,鲁迅全集十卷本之八,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8页38对文学的影响:文学题材梁启超:“我国近代之纯文学若小说,若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89年,第179页)佛经翻译文学是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母体”和最强有力的“催化剂” 1、小说中的佛教成分2、志怪小说3、譬喻39对文学的影响:文学题材1、小说中的佛教成分张君瑞和崔莺莺张君瑞和崔莺莺普救寺普救寺许仙和白娘子许仙和白娘子金山寺的法

26、海禅师金山寺的法海禅师荣宁二府荣宁二府栊翠庵和妙玉栊翠庵和妙玉宝玉参禅出家宝玉参禅出家40对文学的影响:文学题材2、志怪小说 鲁迅:“助六朝志人志怪思想发展的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佛经很多,而同时鬼怪奇异之说杂出,所以当是合中印两国的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达起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P308季羡林:“六朝时代有许多小说,全部书都谈的是鬼神的事情,譬如荀氏灵鬼志、祖台之志怪、神怪录、刘之遴神录、幽明录、谢氏鬼神列传、殖氏志怪论、曹毗志怪、祥异记、宣验记、冥祥记等等。” 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比较

27、文学与民间文学第103-104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1对文学的影响:文学题材3、譬喻犹如朝露,滴在草上,日出则消,暂有不久,如是人命如朝露。 唐僧会的六度集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行歌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苏轼宫中诸彩女,亲近围绕侍。伺候瞻颜色,瞩目不暂瞬。犹若秋林鹿,端视彼猎师。 佛所行赞厌患品42对文学的影响:文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学思想1. 无常苦空人生是苦,万法皆空,因而理想的立身处世的好办法是出世,求解脱,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唐人传奇小说沈既济的枕中记,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续黄粱;红楼梦的结尾是贾宝玉出了家。43对文学的影响:文学思

28、想对文学的影响:文学思想2地狱轮回地狱轮回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种思想,往生净土才显得更加紧要,更加迫切。如目连救母的故事(写目连仗佛法的威力,把母亲刘氏的鬼魂救出地狱的经过。)聊斋志异里的席方平。目连救母目连救母地狱景象地狱景象44对文学的影响:文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学思想3因果报应宣扬佛教教义,劝善止恶,引导广大群众相信佛教。如清初的长篇小续金瓶梅和蒲松龄醒世姻缘传45对文学的影响:文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学思想4修持得福 佛教理论的最高希求是度一切苦厄。离苦得乐要有条件,这就是修持。看破红尘,出家修道,是修持;不出家,能够敬三宝,持斋茹素,也是修持;再其次,只是乐善好施,克

29、己利人,也是修持。修持能够得福,富贵寿考,甚至往生净土。5多种神通 佛,菩萨,罗汉,得道的僧尼,有多种神通,如前知、变形态、降妖魔、治病以及做各种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461、白话小说汉魏六朝时期的译典中,出现用“把”、“将”、“着”、“了”、“便”、“就”等所构成的新兴语法成分,几乎找不到“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古汉语用词,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挈句,以及解释语句,给汉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模式。佛经韵散相间的体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方式,同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变文、话本以及章回小说;最先应用于佛经翻译中的白话文体因其明晰易懂,贴近百姓而被广泛使用,并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白话小说。佛经翻译大体走

30、过了由“质”到“文”,而后“文”“质”有机结合的历程。立论于佛理“依其意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和中国传统文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南北朝骈俪的文体,改为采用“但求易晓,不加藻饰”的白话文,“遂造成一种文学新体”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1998.第251页)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体裁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体裁47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体裁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体裁2、偈偈或称偈颂,或称颂,是古印度的一种诗体。在内容上,偈颂是对佛菩萨之功德的赞颂或对佛经中长行内容的总结、概括。在形式上,偈颂不论是每句必八音节的“通颂”,还是每句二至八音节不等的“别颂”,都必须以两行为一首,

31、而每行则又必有两句,因而每一颂就如汉诗中的一首绝句。印度学者们习惯用散文记叙之后,再用韵文(有节奏之文,不一定要有韵脚)重述一遍,这韵文部分就叫做“偈”。这种体裁可以帮助记忆。普曜经、佛所行赞经、佛本生经等许多佛经都体现出这种特点。例如,南齐土融等创作的净住子颂,唐宋时中土禅宗各派宗师创作的偈颂。宋法应宝鉴编的禅宗颂古联珠集四十卷,清代集云性音编宗鉴法林七十二卷,都大量收集了中土僧人的偈颂作品。48其他影响:统治工具l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描写往往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三国志。蜀书先主纪) “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七齐书神武纪)“身长八尺,方颖广额,美须髯,发

32、长委地,垂手过膝”(周书文帝纪) l 佛典里往往有“世尊_三于二大人相”和“八十种好”的记载,而“修臂”、“齿白”等就是“大人相”的共同特点,l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有“如来双臂修直腐圆,如象王鼻,平立摩膝”;l 中阿含经有“大人四十齿,牙平,齿不疏,齿自,齿通味第一味”等等。l “中国统治者为了增加自已的身分,企图在人民群众中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好使他们驯服地甸甸在他们自己脚下,于是把西天老佛爷某一些传说的生理现象拉来加到自己身上。南北朝以后的史书里,这种情况就绝了迹。原因并不是统治者不再企图把自己神秘化,而是佛教的势力在民间已经没有那样大。”(季羡林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史里的印度传说)49其他影响

33、:宗教 自佛经输入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 佛教的传播,又推动了中国道教的创立,道教徒大量驯窃佛经,制造道书,想与佛教争一日之短长。 自此以后,儒佛道之间展开了剧烈的斗争。“大体上,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调和(道教徒也有主张调和的);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儒家与佛家在南北朝时展开了一场无神论与有神论的论战,在斗争中促进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使范缜的神灭论闪耀着光辉。50其他影响:逻辑学 印度佛教因明学和古希腊

34、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同为世界逻辑学发展的三大源流。 唐玄奘翻译了佛教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夸大乘掌珍理、十百论释诸书,大量介绍了印度的因明学,使唐以后的我国学者得以运用逻辑治学。(梁启超:梁任公近著)51参考文献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陈寅恪,“四声三问”,清华大学学报,1934年第2期。杜爱贤,“谈谈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2期。胡适,“佛教的翻译文学”,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当

35、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94年。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89年 梁晓虹,“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语文建设,1992年第3期。李劲松,“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苏新春,“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王铁钧,中国佛殿翻译史稿,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张明明,“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张渭毅,“论反切起源问题”,菏泽学院院报,2008年第1期。支谦,法句经序,作于224年,收人梁僧佑编录出三藏记集,卷7 朱庆之,“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中国语文。周叔迦,“漫谈变文的起源”,现代佛学,1954年2月号。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佛经翻译[1]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