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共 2 页三 峡 大 学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考试科目: 782 理论语言学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考生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答题时要适当举例)1、聚合关系 2、洋泾浜语 3、社会方言4、句法多义 5、合作原则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做简要分析。(每小题8分,共24分)1、文字、手势、旗语等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因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3,汉字是拼音文字。三、操作分析题。(26分)1、描写下列音素的发音特征。(每小题2分,共8分)例如:p 双唇
2、、不送气、清、塞音 a t 2、分析下列多义短语,并说明产生多义的原因。(每小题4分,共8分) 我们三个人一组 鸡不吃了3、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面这组词语的义素结构。(5分) 凉 冷 热 烫 第 2 页4、分析下列句子中补语的语义指向。(5分) 他喝醉了酒。 他喝光了酒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2、结合语言事实说明类推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3、简述语法的基本性质。4、什么是语法形式?常见的语法形式有哪些?五、阅读下面材料,运用你所学的有关语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30分) 1、现在被方言“污染”的报纸越来越多,部分办报人已把方言当作一种时尚。日前在报纸中信手翻
3、阅就发现服务导报的“轧闹猛”,湖北法制报的“过早”,重庆经济报的“白遭”,东方新报的“扳坨子”,辽宁法制报的“白眼狼”,武汉晨报的“尖板眼”,羊城晚报的“走鬼”,东南早报的“尾牙”等等,不胜枚举。为了某种氛围的需要,在相声、戏剧、小说中偶尔一用方言尚可理解。但报纸这种常规化的信息传播工具不同于文学艺术体裁,如果消息和新闻评论等用方言就很不协调,亦是人为在制造麻烦和障碍。 摘自报纸上的“方言”令人困惑(人民网)2、湖北卫视、湖北经视和武汉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怪怪咚嘀咚”,“阿星说新闻”,“都市茶馆”等用武汉方言表达的新闻栏目。用武汉方言表达的“方言工程”正在做大做强,方兴未艾。作者认为“方言栏目”是把双刃剑,它既有“多元化”、“本土化”、“平民化”、“原生态”的一面;也有舍弃媒体功能、社会责任的一面,它抵消了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努力,延缓了推广普通话进程,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成本。摘自武汉晚报(200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