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城市安全问题与城市防灾减灾 闵忠荣 2012。102研讨内容研讨内容导言导言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安全城市建设途径及案例安全城市建设途径及案例3 1导言导言l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 从560 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极易导致社会失序、分配失衡、百姓失业和道德失范以及各种生产事故,是社会风险的“高发期”。而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面临着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带来的的双重挑战。提高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已成为全社
2、会共同关注的问题。l 本章内容框架:本章内容框架: 1.1城市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城市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1.2城市安全问题的新特点城市安全问题的新特点 1.3安全城市的评价体系安全城市的评价体系41.1 城市城市灾害的定义和分类灾害的定义和分类第一章第一章 导言导言l 根据城市灾害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城市自然灾害城市自然灾害(如城市地质与地震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海洋灾害等)和城城市人为灾害市人为灾害(如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流行、生产事故、环境公害、城市生物灾害等)。l 根据城市灾害发生的时序和因果关系,可以分为原生灾害原生灾害(导致次生灾害的主灾)和次生灾害次生
3、灾害(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次生灾害地震工程结构、设施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等;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海啸、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及后续引发的洪水等;由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引发的疫病蔓延等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地震、地质灾害雪灾融雪型洪水风灾房屋、桥梁坍塌或者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战争饥荒、暴乱等51.1 城市城市灾害的定义和分类灾害的定义和分类第一章第一章 导言导言l 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1996-2010)中,把地震、洪水、气象灾害、火灾和地质灾害地震、洪水、气象灾害、火灾和地质灾害等五大灾种列为导
4、致我国城市灾害的主要来源,它们同时也是国家认可的主要城市灾种。l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公共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城市管理者及城市安全减灾科技工作者,要从城市自然灾害、城市人为事故、城市城市自然灾害、城市人为事故、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城市社会恐怖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城市社会恐怖事件四个层面去把握城市安全的态势。l 这些城市灾害具有几个一般性的特点:(1)突发性;(2)大多数情况下的不可预测性;(3)具有次生性、衍生性;(4)很大的破坏性61.2 城市安全问题的新特点城市安全问题的新特点第一章第一章 导言导言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涌现问题的涌现“911”、SARS、H1N1病毒等事件都促使非传统的城
5、市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人类对其发生规律的未知。涉及的城市领域主要有: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恐怖主义的袭击、信息系统的安全、人口安全及城市建设的安全问题等等。综合灾情综合灾情观的建立观的建立城市灾害几乎包含着灾害类型的全部,且致灾机理复杂。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灾害类型,急需倡导城市的大安全观及综合减灾观。建立一个以市长负责制的城市综合减灾体制,突破部门负责制的单灾种管理体制。常规安全建常规安全建设与应急体设与应急体系并进系并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在防灾减灾上的成功做法是既有强大高效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同时也有长期坚持,配置合理的常规防灾基础建
6、设。7 2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l 地震是城市最突出的灾害之一。地震按照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地震是城市最突出的灾害之一。地震按照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按其成因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人工地震两大类;按其成因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l 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8中 国 地 震 震 中 分 布中 国 地 震 震 中 分 布(2300B.C.-2000A.D.2300B.C.-2000A.D.)图)图第
7、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91 1)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物抗震设计物抗震设计2 2)城市交)城市交通生命线通生命线3 3)城市应)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急避难场所 建设建设4 4)地震次生)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灾害的防范5 5)城市抗震)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体系减灾规划体系2.1 城市抗震防灾主要措施城市抗震防灾主要措施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0 1 1)城市建筑物抗震设计)城市建筑物抗震设计 我国2010年12月1日颁布了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全国采用统一的设防原则、设防目标,建筑防御地震的标准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资料来源:张红红.
8、防震减灾引导城镇规划与建筑再生.城市环境设计,2008,(06)日本抗震建筑设计施工要求日本抗震建筑设计施工要求 抗震建筑体现在形体抗震设计和结构选型、结构设计等几方面,具体措施具体措施有:(1)建筑的选址:按建筑物的性质和重要程度选择建设场地,对生命线工程、政府机关和大量公共建筑严格避开不易建设的地段。(2)地基处理:确定场地后对地震地质和工程地质进行勘察,以勘察的数据进行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对于地质较差的场地要进行地基处理。(3)建筑形体:简单的形体抗震性能好,建筑平面力求规则、对称、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均匀。(4)以基本烈度为依据,严格执行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合理确定抗震结构体系,宜
9、有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6)建筑的抗震技术,耐震、制震和隔震技术在日本建筑中已广泛应用。日本针对房屋防震制日本针对房屋防震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1 2 2)城市交通生命线)城市交通生命线对重要的交通路线,严格控制临街建筑的高度和抗震能力,既避免建筑损毁对交通生命线的威胁,又便于救援与疏散组织提高交通生命线的可靠性,尽量避免用在地震中易损毁设施作为交通生命线通道,如避免在生命线通道上建设大型高架、立交等易损毁设施加强对地震灾害中易受损的轨道、桥梁、交通枢纽等交通系统的抗震标准,尽量降低这些设施在地震灾
10、害中的损失加强城市出入口、指挥中心、医院、机场、应急避难场所等关键性救援设施的交通系统的可靠性把城市道路广场规划与城市应急疏散空间结合起来,使广场在平常生活中作为居民娱乐、休憩的空间,灾害来临时可以作为应急避难、临时安置、疏散和救援组织的空间降低交通系降低交通系统的破坏统的破坏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2城市生命线系城市生命线系统防震规划统防震规划美国提出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及城市规模,设有足够数量的对外出口,市区道路要确保与重要交通枢纽(机场、车站、港 口、码头)的连接。日本神户市重建规划将港口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和修复列为振兴“都市活力”中除产业振兴之外的主要内
11、容,形成海、港、空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和防灾中枢据点。一般来说,震后城市交通的生命线要依赖平常在交通组织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地面正常交通作保障。在国外,每次大地震后,公路抗震设计规范一般都会进行补充和修订。 2 2)城市交通生命线)城市交通生命线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3 3 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规划作为灾后附近居民的紧急疏散场地和中转地点,要求就近布置,居民可以在510分钟之内到达临时避难场所临时避难场所灾后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伤害,在相当时期内供避难居民生活的场所,配备水、电等基本生活设施居民在地震期间避难,以及灾后进行紧急救助、重建家园期间供灾民长
12、期生活的场所,配备供水、供电、通信、物资与人员运送、卫生防疫、厕所、指挥、保卫、消防等设施固定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4TextTextTextTextTexTex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在震后初期主要是用作避难场所、家庭财产堆放场所,而经23周后,使用类型趋于多样化,为了救援和修复,会用于建设临时住宅。小学和中学作为小学和中学作为公共设施公共设施,被指定为附近居民服务的避难场所和避难物质储备地方,一般以小学为学区覆盖了附近两三千居民,当发生地震等灾害时,附近的居民可以步行迅速到小学避难和使用急救物资。日本国家及各省针对不断发生的地震,相继制
13、定法律,规定了建立地震避难场地和灾民疏散避险的措施.以中小学校为主的教育设施除了成为避难场所之外,也同时作为地区医疗救护基地,配备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 日本城日本城市避难场市避难场 所规划所规划 3 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5 5 5)建设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体系)建设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体系意义意义内容内容方法方法在建筑、交通生命线、避难场所、此生灾害等方面的防灾减灾基础上,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也需要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详细规定灾害预防、应急救灾、灾后重建的综合事项。城市防灾规划是对城市抗震防灾从微观上作出具体安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指导城市防
14、灾建设和落实防灾、救灾措施。其主要内容涉及城镇的选址、土地利用、避灾疏散、城市生命线工程、防止次生灾害等的具体规划,是对城镇的抗震、防灾、救灾提出具体办法。合理调整城镇布局。城镇总体规划应参考地震危害区划图,按照有利经济、方便生活、保护环境、减轻污染以及有利于抗震疏散的原则,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6抗震城镇布局宜大分散、小集中。抗震城镇布局宜大分散、小集中。从城镇布局上要严格控制中心区的规模,减少中心区的建筑和人口密度,减少地震损失。要开辟城镇新区,发展卫星城镇,形成地区城镇组合群体,是原地重建的城镇防灾的重要方针注意功能分区,选择好建设用地
15、。注意功能分区,选择好建设用地。城镇规划功能分区明确,总体布局合理,市政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要良好。建设用地的选择是在场地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功能组织的需要而对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作出的规定划定不宜进行建设的地段范围划定不宜进行建设的地段范围。松软的人工回填土、软弱松土、游泥以及可液化砂土等用地一般不宜作为建筑用地,但可考虑布置城市绿地和公园,软硬不均的地基或半挖半填的地基也不利于建筑物抗震防止次生灾害发生。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将易燃、易爆、剧毒仓库迁出市区,在远离人口稠密的地区单独建设。并对河道按防洪和抗震要求进行加固,加宽河道,截弯取直,提高防洪和抗震能力原则一原则一原则二原则二原则三原
16、则三原则四原则四 5 5)建设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体系)建设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体系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7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1 1汶川地震后区域安全建设框架汶川地震后区域安全建设框架2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3重庆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重庆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42.2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案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案例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81 1)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 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灾害发生时至3小时之内灾害发生之前灾后3-6小时之间灾后612小时之间传递灾害预报,收集和传递
17、肃信息召集职员,设立灾害对策指挥收集受害损失信息,向市民通报披露信息,请求媒体播放和报导自卫队派遣救援,进行消防活对危险物设施等采取应急措施,防水,诱导居民避难,实施保安警备,实施交通限制和管制,进行救助,收集和传达医疗信息设立避所,派遣医疗救护班,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材请求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进行救清除紧急运输道路上的障碍物,确保运送车辆,运送受伤者,开展保健活动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19灾后24-48小时之内灾后48-72小时之间灾后72小时之后判断和实施灾害救助法、对市政生命殳施采取应急和恢复措施,对公共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对策供应储备物品,调配运送回家困难者替代交通工具供应生活
18、必需品,开设受灾者生活咨询窗口准备伙食,处理遗体,处理垃圾、粪尿、废墟,采取应急住宅措施,发放灾害慰问金和灾害救援资金贷款,分配捐款和捐物,确定灾害类型为严重灾害 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政府的地震应急预案灾后12-24小时之内1 1)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20 家庭防灾准备家庭防灾准备“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1)在平常注意防火(2)准备灭火器和消防用品(3)想办法防止家具等的倒塌和窗子玻璃等落下来 (4)考虑住宅外部的安全对策,检查和修缮院墙等(5)准备好水、粮食、医药品、携带式收音机等紧急外出用品(6)预先确定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的 家
19、属成员的分工 、避难和联络方法等(7)积极参加都、区市町村主办的防灾训练和防灾事务(8)协作町会和自治会等建立地区和社区的相互合作机制(9)在灾害时有需要救 援的家庭成员,在方便的前提下事先向居民组织或消防署及警察岗亭等通知1 1)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212)2)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遵循各项法定遵循各项法定规划原则规划原则强调功能的混强调功能的混合多样性合多样性合理界定空间合理界定空间规模等级规模等级科学建立空间科学建立空间网络体系网络体系建立应急能力建立应急能力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做好前期基础做好前期基础
20、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南京避难场南京避难场所规划工作所规划工作思路思路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22 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等级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等级3)3)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地震避难地震避难场所类型场所类型避难方式避难方式覆盖半径覆盖半径(m m)场地面积场地面积(hmhm2 2)人均面积人均面积(m m2 2)适宜场地适宜场地功能说明功能说明紧急避难紧急避难场所场所就地5000.11居民住宅附近的小花园、公园、广场、绿地临时避难、集合的过渡性疏散场地固定避难固定避难场所场所集中12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绿地及抗震建筑较长时期集中生活和提供
21、救援的场所中心避难中心避难远程2000-3000502具备相应功能的大型城市公园、广场等配置救援、水电、医疗和伤员运转中心等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234 4)重庆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重庆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类型避难场所类型适用面积适用面积(m2/人)人)服务半径服务半径(m)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1270-350消防用水临时避难场所及临时避难场所及临时收容所临时收容所2350-800临时水电、卫生及盥洗设施;消防用水;广播设备;临时发电设备;接受灾区外救援信息;夜间照明中长期收容所中长期收容所32000临时水电、卫生及盥洗设施;广播设备;临时发电
22、设备;接受灾区外救援咨询;安置组合屋或货柜屋;基础维生希同重庆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以及水文气候条件,市内及周边存在多条断层,虽然抗震设防烈度较低,但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的变化将改变地应力场的分布,有可能导致库岸沿江城镇包括重庆主城区地震危险性的加剧,抗震防灾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重庆市避难场所重庆市避难场所的适用面积、服的适用面积、服务半径及基础设务半径及基础设施施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地震灾害城市地震灾害24 3城市城市洪涝洪涝灾害灾害 洪涝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约50%以上的国土面积都受到洪涝的严重影响。洪涝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地区上的差异也相当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
23、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各地较大的暴雨洪水灾害有1092次,平均每两年一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多次特大洪水,造成严重灾害。 洪涝灾害的突发性极强,容易与其他自然灾害相互影响,产生连锁反应。暴雨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下能够演化为洪水、涝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自然现象和灾害,又可进一步演化为水土流失、血吸虫、瘟疫和次生洪涝灾害。l 本章内容框架:本章内容框架: 3.1城市洪涝灾害定义及分类城市洪涝灾害定义及分类 3.2城市化与洪涝灾害城市化与洪涝灾害 3.3城市洪涝灾害防御城市洪涝灾害防御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25雨涝雨涝指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
24、除,从而因渍生灾的现象。海面突然上升,使海水登陆而泛滥也可以造成洪涝灾害。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很难区别,所以通常称作洪涝灾害洪水:洪水:是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而泛滥,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堤、道路和桥梁被毁、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洪涝灾害洪涝灾害3.1 城市洪涝灾害分类及定义城市洪涝灾害分类及定义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26暴雨洪水暴雨洪水溃坝洪水溃坝洪水融雪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风暴潮洪水洪水山洪山洪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按灾害成因分类3.1 城市洪涝灾害分类及定义城市洪涝灾害分类及定义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
25、灾害城市洪涝灾害27暴雨暴雨洪水洪水 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也是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类型。它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简称雨洪。时间主要集中在雨季,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夏季。雨洪主要威胁江河湖库 暴雨洪水灾害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城市而言,暴雨洪水的经济影响主要针对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影响很大,表现在破坏道路、中断运输,甚至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山洪山洪 山洪是指山区荒溪、干沟和溪河中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所流经的沟道坡度陡峻,地质条件复杂,具有历时短、流速快、冲刷力强、挟带泥石多、破坏力大等特点。 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溪河洪
26、水泛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毁以及环境资源破坏等。融雪融雪洪水洪水 融雪洪水多为季节性气温正常变化所引发的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时间较有规律,有春、夏两次洪水期。 积雪的厚度和性质是预告融雪水量的基础。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28冰凌冰凌洪水洪水 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初春,当气候转暖时,北方河流封冻的冰块开始融化,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上升、河流开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高纬度的下游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也容易造成灾害。 在河流封冻时也有可能产生冰凌洪水,如我国黄河、松花
27、江等北方江河。溃坝溃坝洪水洪水 溃坝洪水指大坝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发生瞬间溃决,水体突然涌出,造成下游地区灾害。这种灾害虽然范围不大,但破坏力很大。 此外,在山区河流上,在地震发生时,有时山体崩滑,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溃决,也形成类似的洪水。风暴潮风暴潮洪水洪水 风暴潮指有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 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天文高潮相叠加,溯江河而上,常常使其影响所及的滨海区域潮水暴涨,或者海潮冲毁海堤海塘,吞噬城镇。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29 城市在发展,洪涝灾害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近几年不分南北,只要一降暴雨皆成泽国,
28、城市洪涝灾害常规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规划和发展模式不当造成的。为扩大城市用地,填埋河湖的现象不在少数;在低洼易涝区域建设开发区的城市也不少。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增加: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增加: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流域不透水面积与河流水系造成了较大影响,使得城镇化地区水文规律产生较大变化.城市化对径流的长期影响表现为: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不同类型降雨的雨量、次数都有增加;平均河网密度和水面率下降,河流滞蓄洪涝水与水质净化能力明显下降,进而造成洪涝灾害加剧以及河流水质恶化等问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
29、2 城市化与洪涝灾害城市化与洪涝灾害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30城市洪涝致灾因子增强致灾因子增强城市洪涝灾害孕灾环境改变孕灾环境改变城市排涝标准低,设施陈旧老化,排涝能力不足。城市扩展快,地面硬化,使所在流域内不透水面积增加,透水面积减少,地表产流系数成倍增加。同样的降雨使排水河道水量增加,洪水速度加快。城市发展中填埋河湖,缩窄河道,加上城市水土流失导致河湖淤积等原因,城市对雨洪的调蓄和排涝能力降低。城市地面沉降,低洼易涝区增加。城市能源消耗增加,热岛效应产生垂直气流,拦截湿冷空气使城区降雨强度和降雨频率有所增加。城市人口和资产密度增加,单位面积下同样淹没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会相
30、应增加。城市地下设施增加,洪涝易损度加大。地下交通、下潜式立交、地下商城、地下车库、仓储等设施大量增加,遭遇暴雨时往往首先受害。各类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也大多将配电设施置于地下层,一旦水淹可能造成整栋建筑瘫痪。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通信、信息等网络系统发达,称之为城市的生命线系统,是维持城市正常活动的基本保障。但是遭遇洪水时,系统中一处损坏可能导致系统的大部分瘫痪。城市洪涝灾害诱发次生灾害的隐患多。如街道变成了行洪通道,汽车熄火并被冲入河道造成伤亡;洪涝造成地面塌陷,形成水坑,车、人误入造成伤亡等。 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原因使城市面对洪涝灾害变得更加脆弱,具体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为的
31、原因使城市面对洪涝灾害变得更加脆弱,具体 表现在两个方面: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31减轻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建设不怕水的城市建设不怕水的城市”应当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不怕水的城市可以概括为“淹不了”和“受得了”六个字2.2.“受得了受得了”是指遭遇超标准降雨时可能有短时间浸水,城市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承受能力,重要设施能确保安全,城市正常活动不受大的影响。1.1.“ 淹不了淹不了”是指城市有适当的排涝标准排涝标准,在标准之内的降雨,城市积水可以迅速排出,不造成道路交通中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洪涝灾害而言不是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是变得越来越脆弱,城市中风险四伏
32、,稍有疏忽就可能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防防御御洪洪涝涝灾灾害害3.3 城市洪涝灾害防御城市洪涝灾害防御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32为实现“建设不怕水的城市”这一目标,需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不怕水的城市3 3增加城市水面比例,低洼地恢复湿地。同时制订和实施城市雨洪调蓄和利用规划,利用公园绿地、运动场等多样措施增加城市对雨洪的调蓄能力。1 1提高城市规划中的排涝标准。参照国内外经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以按照20 年一遇50 年一遇降雨设计。4 4减少城市地表硬化。2 2疏通城市水系,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同时对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内容包括防洪排涝、水源保障、水资源保护、水景观、水生态修复
33、和水文化等。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33告知风险政府有责任将发生降雨时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早告知市民。这需要编制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开。回避风险调整城市规划,回避在高风险区内的建设和开发项目。银行贷款、保险等金融行业也要出台办法,不支持高风险区的开发项目。转移风险指定适当区域作为城市蓄滞洪区城市蓄滞洪区,平时可作为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出现暴雨时分蓄城市雨洪。 除以上工程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管理洪涝灾害的风险管理,包括: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34减轻风险对地铁、地下停车场、供电所、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设施采取可靠的雨洪
34、防护措施雨洪防护措施。各单位和居民也应有与所在地区风险相应的自保措施。分散风险尽快将城市雨洪灾害纳入城市生命财产的保险,分散个人在遭受雨洪灾害时的负担。应对风险制订城市暴雨应急方案城市暴雨应急方案,积极利用社会信息、运输、人力、物力等资源,有序地应对暴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暴雨可能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35案例案例1 1:伦敦卡姆登区的防洪减灾经验:伦敦卡姆登区的防洪减灾经验卡姆登区(Borough of Camden)位于伦敦的中心泰晤士河北岸,面积约为22km2,目前人口接近22万。辖区有大英图书馆、摄政公园等大量世界闻名的景点和机构,著名的国王十字(Ki
35、ngs Cross)和尤斯顿(Euston)两个车站也位于该区卡姆登区及卡姆登区及其运河网其运河网来源:根据British Waterways资料整理第三章第三章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36 横穿该区的摄政运河横穿该区的摄政运河(Regents Canal)是卡姆登区水体的重要组成是卡姆登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区域内的摄政公园等主要绿部分同区域内的摄政公园等主要绿地共同构成了卡姆登区的公共空间地共同构成了卡姆登区的公共空间系统。系统。 卡姆登区政府希望通过运河及卡姆登区政府希望通过运河及其沿岸地区的规划设计,调整运河其沿岸地区的规划设计,调整运河水体的利用以适应气候变化、发挥水体的利用以适应
36、气候变化、发挥运河的防洪功能。运河的防洪功能。 规划工作集中在规划工作集中在控制气温控制气温、降降低洪涝威胁低洪涝威胁和和管理雨水等水资源管理雨水等水资源三三个方面,主要在个方面,主要在社区尺度社区尺度上进行了上进行了尝试以解决气候变化给该地区带来尝试以解决气候变化给该地区带来的问题。的问题。伦敦摄政公园边的运河伦敦摄政公园边的运河来源:倪敏东,许艳玲.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空间规划来自伦敦卡姆登区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1)卡姆登区及其运河卡姆登区及其运河来源:http:/ 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洪涝灾害37崩、滑、崩、滑、流灾害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世界上对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
37、质灾害,灾害危险仅次于地震灾害。这几种灾害均是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圈灾害,具有相同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常在同一区域相伴而生,因此常把这三种灾害归为一类。地面变地面变形灾害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山,铁路沿线。中国目前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市达70余个,明显成灾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达2.6m。这些沉降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广阔地面沉降区域或沉降带。开挖工开挖工程灾害程灾害 我国工矿企业的发展与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城市,这些城市一般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如抚顺、大庆、鞍山、唐山、阳泉
38、、大同、包头、攀枝花、平顶山等,在这些城市和地区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突水、冒顶、煤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等灾害。4.1 我国城市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我国城市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38水土流水土流失灾害失灾害 全国不少大中城市(包括城镇)在快速城市化开发建设中,忽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大量城市土地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过度的地表扰动,在无约束的条件下,随意破坏地貌、植被,从而引起严重的建设开发性的水土流失,其侵蚀模数可达数万吨以上。4.1 我国城市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我国城市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险情险情转移人数转移人数(人)(人)潜在
39、经济损失潜在经济损失(万元)(万元)灾情灾情因灾死亡人数因灾死亡人数(人)(人)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万元)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100010000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301000大型地质灾害险情500 1000500010000大型地质灾害灾情10305001000中型地质灾害险情1005005005000中型地质灾害灾情310100500小型地质灾害险情100500小型地质灾害灾情3100地质灾害按灾情和险情不同可以分为八类地质灾害按灾情和险情不同可以分为八类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39(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
40、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其中,地质灾害评估区范围不局限于建设用地面积之内,而应依据建设项目特点及弛质环境条件确定。根据建设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进行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与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划分评价级,确定评价范围和地质灾害类型,选取评价要素,进行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与综合评估,提出具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措施。1 1)核心防灾措施)核心防灾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999)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
41、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之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402 2)具有法律地位的土地利)具有法律地位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用规划和土地审批 地质灾害风险的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风险的不断增加,促使一些国家有关自然灾害预促使一些国家有关自然灾害预防的法律出台。以满足社会日防的法律出台。以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安全需求。益增加的安全需求。 例如,瑞士、意大利、新例如,瑞士、意大利、新西兰和美国的一些州政府
42、非常西兰和美国的一些州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灾害管理的法制建设,重视地质灾害管理的法制建设,通过法制手段确立了土地利用通过法制手段确立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政策。将地质规划和土地审批政策。将地质灾害防御管理政策的制定放在灾害防御管理政策的制定放在了重要地位,并为其实施提供了重要地位,并为其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了法律保障。 意大利1998年颁布的1998180号法令,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战略,通过开展水文地貌灾害填图计划(HSP),识别出地质灾害风险地带。据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地质灾害风险地区的土地开发法国1995年颁布的1995101号法令。要求对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进行“滑坡
43、风险预防规划(PPR)”,并将 PPR与强制性自然灾害再保险互联机制联系起来。 瑞士1991年颁布了新的森林和洪水保护法,确定了瑞士自然灾害管理战略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危险性评价、保护目标定义、规划措施和保护措施。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大大降低了地质灾害风险。 新西兰在自然灾害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全面,将自然灾害与保险相关联,其中资源管理法确定了国家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一揽子政策和土地利用审批 、建筑开发许可方面的限制性条款;在建筑法中,要求提供与“工程信息备忘录”和“土地信息备忘录”相关的地质灾害信息。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413 3)地质灾
44、害填图与区划)地质灾害填图与区划 提供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决提供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决策信息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策信息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是开展地质灾害编目和填图工是开展地质灾害编目和填图工作。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或敏作。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或敏感性图和风险区划图,将信息感性图和风险区划图,将信息传递给有关政府部门、社区、传递给有关政府部门、社区、保险商等,以供决策之用。保险商等,以供决策之用。 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全国性区域家和地区都开展了全国性区域滑坡灾害风险填图和区划工作,滑坡灾害风险填图和区划工作,以此为基础开展土地利用规划。以此为基础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美国
45、一些州政府通过土地开发美国一些州政府通过土地开发审批的限制性措施,控制或预审批的限制性措施,控制或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防滑坡灾害的发生。 意大利自1998年起,通过实施2年的水文地貌灾害填图计划(HSP),识别出滑坡灾害风险地带,据此编制滑坡灾害土地利用规划,限制滑坡风险地区的土地开发。 HSP 的主要任务包括:识别出需要恢复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的优先场地地区;灾害评价,包括危险性评价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并对风险进行了4级定级;建立数据库,开展GIS编图;评价不同类型滑坡可能的损失程度不同物质运动类型的灾害评价和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不同滑坡类型承灾体的风险评价。 意大利通过颁布1998180和
46、 1998267号法令实施 HSP计划,几乎所有盆地管理机构都完成了滑坡灾害填图任务。HSP滑坡灾害填图成果为意大利的土地合理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避免了盲目的土地开发行为。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424 4)地质灾害风险带土地开)地质灾害风险带土地开发限制管理发限制管理 为了强制实施地质灾害风为了强制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地带管理,尽管不同国家所险地带管理,尽管不同国家所采取的程序有所差异。但都是采取的程序有所差异。但都是根据国家法律开展滑坡灾害风根据国家法律开展滑坡灾害风险区划,并将之纳入土地利用险区划,并将之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规划中。 例如,例如,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
47、法年代法 国在其地方城市土地规划中实国在其地方城市土地规划中实施了滑坡风险区划:意大利施了滑坡风险区划:意大利9090年代实施了基于滑坡风险区划年代实施了基于滑坡风险区划的土地利用总体管理规划;瑞的土地利用总体管理规划;瑞士也在士也在9090年代实行了雪崩、洪年代实行了雪崩、洪水和泥石流危险地带的红线和水和泥石流危险地带的红线和蓝线区划,并将其纳入地方土蓝线区划,并将其纳入地方土地管理规划中。地管理规划中。 用于减小滑坡风险的土地区划通常将土地划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地带。例如,瑞士1997年出版的滑坡危险性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规则将土地按滑坡危险性划分为四大类:红区(高危险区):原则上禁止建筑物的
48、建造;蓝区(中等危险区):根据滑坡类型确定土地开发的限制性条件。黄区(低危险区):允许建造房屋,但必须告知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滑坡危险性。黄白区(非常低危险区):滑坡灾害发生概率非常低的地区,对一般的土地开发不加以限制,但对特殊敏感的场所(如化学工厂)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降低滑坡风险还包括采取土地开发审批限制措施,如限制房屋密度、保护区内只允许低人口密度相关的土地开发活动、低价值的商业活动等。美国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包括:通过规定容许建筑密度控制滑坡灾害的可能性。美国许多州的山地开发考虑了坡度密度规程,这些规程遵循随坡度的增加密度降低的规律美国一些州限制滑坡易发区内土地利用的条例,条例通常要求对土地利
49、用的适用条件加以明确说明。美国许多州制定了地面平整条例,避免潜在滑坡的发生。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43如何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转化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的依据,从而达到预防地质灾害的目的,国际上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国际经验地质灾害填图与区划是地质灾害填图与区划是制定减灾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减灾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的根基和土地审批的根基采用土地规划限制等采用土地规划限制等“软软”措施措施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带土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带土地开发限制管理是主要地开发限制管理是主要的手段的手段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在减灾管理中的地审批在减灾管理中的法律地位
50、法律地位启示:从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启示:从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44 5城市城市气象灾害气象灾害20102010年初年初中国西南大面积干旱,波及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15个省。20102010年年1 1月月深圳出现37度异常高温天气.20102010年年3 3月月2020日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20102010年年7 7月月开始台风“康森”“灿都”“圆规”“鲇鱼”相继登陆我国沿海城市,随之而来的强降水天气,山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