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目的要求 1掌握(1)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2)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研究2熟悉(1)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 (2)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3了解(1)情感性障碍的单胺假说4自学(1)情感性精神病的神经内分泌理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第一节 情绪、情感的经典研究 一、情绪生理心理学的 经典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 关于情绪与情感生理心理学问题的最早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于1884年提出. 在同一时期,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
2、ge)也提出相似的理论,所以常将这一早期理论合称詹姆士-兰格理论。他们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或对身体状态的感觉。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坎农的丘脑学说 针对詹姆士-兰格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坎(W.B.Cannon)总结了神经生理学实验研究成果,于1927年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认为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存在着抑制作用。.当这种抑制作用解除时,丘脑的功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的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丘脑的情绪冲动一方面传入大脑产生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神经达外周血管、脏器形成情绪表现的生理基础。 丘脑损伤并
3、不一定引起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一致性变化,大脑皮层损伤或皮层抑制功能解除的人,并不持久地处于情绪反应增强的状态。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巴普洛夫的皮层机能动力定型理论 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他认为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脑高级部位皮层的功能;是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的形成与变化的表现。 动力定型的形成,稳定过程就会产生阳性情绪体验,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产生阴性情绪体验.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4.林斯莱的情绪激活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林斯莱(D.B.Lindsle
4、y)于1951年提出了情绪的脑干激活学说。他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这种理论认为脑干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 生理心理学家们可以通过记录和分析情绪的多样性生理变化,寻找其生理心理学调节机制的变化规律。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学方法和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客观的研究情绪过程的生理机制。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5.帕帕兹-麦克林的边缘系统理论 在边缘系统研究中,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帕帕兹和麦克林提出了情绪的边缘系统
5、学说。他们认为,大脑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帕帕兹环路: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现有关,而扣带回与新皮层的联系和情绪体验更为密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6.谢利的应激学说谢利的应激学说 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种重要的理论,在情绪的生理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影响颇大,这就是应激学说。虽然在1946年谢利(H.Selye)提出这一学说时是从病理心理学方面研究适应性疾病和适应性症状开始的,但应激既然是由持久紧张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状态,那么关于其形
6、成的机制,也自然与情绪的生理心理学机制联系在一起。 现代应激学说认为在紧张性情绪的形成中,大脑皮层、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发挥着神经体液的综合适应性调节作用。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综上所述,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经典理论,按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分别介绍了詹姆士兰格理论、坎农的丘脑学说、巴甫洛夫的皮层动力定型理论、林斯莱的情绪激活学说、帕帕兹麦克林的边缘系统理论和谢利的应激学说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研究 经典实验:假怒实验、怒叫反应和自我刺激的实验经典实验:
7、假怒实验、怒叫反应和自我刺激的实验。1、假怒,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 2、我国生理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1937年电刺激脑中枢,研究了猫中脑的怒叫中枢。 3、下丘脑受着高级中枢的双重调节作用,既有兴奋性 调节,又有抑制性调节。一些古老的脑结构,如隔区 和皮层内侧杏仁核等结构以抑制性调节为主,新皮层 和基外侧杏仁核,则以兴奋性调节为主。 4、皮肤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皮肤电阻或电导随皮肤汗腺
8、机能变化而改变。交感神 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由于汗内盐 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 上面介绍的各种理论分别强调了脑不同结构或外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复杂的情绪过程来说,既存在着多重性的脑中枢,又有许多内脏和躯体反应作为情绪表现的重要基础。简言之,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借助于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无论是脑还是外周神经,在情绪与情感
9、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通路,特外界环境变化或刺激的信息迅速传入脑的各级中枢、同时沿传入侧支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造成脑广泛性的唤醒状态,以便更准确地感受剌激。传入的信息在与情绪有关的脑结构中聚合后,一方面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通路和外周神经引起情绪的表达。以下将介绍与情绪过程关系更为密切的脑结构。虽然许多生理心理学家对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但比较多的科学事实表明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是: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西蒙诺夫(苏联)提出了“情绪中枢”理论,认为额叶新皮层、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胞等4个关键脑结构的功能关系决定着人类情感活动的特点,是
10、信息传入通道或情感表达的传出通道。如情感活动较强的人,其额叶新皮层与下丘脑的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脆弱的人,其杏仁核与海马的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外露者,其额叶新皮层与海马的功能为主导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下丘脑下丘脑 下丘脑是情绪表达的重要中抠。一方面,其下行联系通过脑干和脊髓传递的神经信息引起躯体反应,另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引出广泛性的情绪表达反应。 额叶、颞叶额叶、颞叶 猴的颞叶皮层受损既表现出认知障碍,也表现出许多情绪活动的变化。动物到处舔物、性行为异常增强、对惊吓和恐怖刺激的反应却显著减弱、变得温顺、驯服。从这些事实
11、中可以看出,额、颞叶皮层,特别是右侧半球皮层对适度的情感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功能受损,即会出现情感淡漠;若功能亢进则会出现情感过度活跃而失调。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在内环境平衡和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杏仁核,对情绪性攻击行为具有兴奋作用,损伤使凶猛动物变得温顺,领头猴原有威力。隔区,对情绪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调节作用,损伤引起抑制解除,动物变得异常凶猛、易激惹。海马,损伤后似乎忘记过去及感觉 信息障碍的情绪体验,面对可怕的毒蛇 却毫不畏惧,变得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12、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下丘脑受着高级中纽的双重调节作用,既有兴奋性调节又有抑制性调节。一些古老的脑结构,如隔区和皮层内侧杏仁核等结构以抑制性调节为主,新皮层和基外侧杏仁核,则以兴奋性调节为主。根据认知生理心理学的实验资料或平均诱发电位的研究资料,人类对外部刺激感和过程中,最初100毫秒形成对外部刺激物理特性的瓜模式,第二个100毫秒则将外刺激模式与脑内存储的相似神经元活动模式加以匹配。这些事实说明,脑电活动可以直接反映出情感活动中脑功能的变化规律。但应当更确切地说,对于复杂的情感活动,脑电活动的改变仅仅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从头皮外记录脑电活动的研究方法显得十分粗糙,仅能
13、反映脑功能的某一侧面现象。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 生物化学调节机制,既包括外周也包括脑内的许多神经-体液环节,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血液成分、能量代谢等。其中一些生化环节主要在中枢内发生作用(如神经递质和调质),也有些环节主要在外周发生作用(如激素),但还有些环节可在外周或中枢同时发生作用(如能量代谢)。去甲肾上腺素既是激素又是神经递质,在中枢或外周均可发生作用。 在下丘脑内许多神经递质汇聚在一起,其中对情绪、情感调节发生重要作用的递质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文档仅供参考,不能
14、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人的表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第三节 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 现代精神病学将人类的情感障碍大体分为3类:器质性情感障碍、心因性情感障碍和内生性情感障碍。器质性情感障碍由脑瘤、脑血肿、脑寄生虫、脑外伤、脑萎缩等结构变化所引起。心因性情感障碍由重大精神创伤或持久性精神紧张或不良环境所造成的。与这两类有因可查的情感障碍不同,内生性情感障碍包括躁狂症和抑郁症两大类。它们的发生与外界刺激或精神创伤并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60年代曾认为血清中一种称为血清素(serotonin
15、)的化学物质导致内生性情感障碍,所以又将之称为狂乱素(taraxin)。就是5羟色胺。70年代形成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单胺假说,80年代又提出神经内分泌理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情感性障碍的单胺假说 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荧光组织化学和荧光化学技术后,经过十多年的大量研究,基本搞清了脑内的单胺能神经通路和神经递质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于70年代初就出现了关于情感性精神病的单胺假说。这种理论近年不断发展完善,最初认为但胺类物质在脑内浓度的变化是情感障碍的基础,近几年则更强调对单胺类物质敏感的脑内特异性受体的重要意义。 支持这种理论的证据来自
16、下列四个方面:分析对情感障碍有良好疗效的精神药物作用机制;分析情感障碍病人血、尿和脑脊液内单胺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合成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前体性化学物质或发生拮抗作用的化学物质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影响;动物脑单胺类物质的实验分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情感性障碍的单胺假说 在这些科学数据中,有利于单胺假说的证据可归纳为下列几项: (1)利血平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大量服用利血平常引起抑郁状态,称为“利血平抑郁症”。此时利血平引起脑内单胺类递质耗竭。 (2)对抑郁症有治疗作用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使脑内单胺类物质浓度增加。(3)治疗抑郁症的三环抗抑
17、郁药,如丙咪嗪等抑制突触前膜对单胺类物质再摄取,因而使突触间隙内单胺类物质保持在较高浓度水平,从而使抑郁症好转。 (4)治疗躁狂症的Li盐可降低脑内单胺含量,而在抑郁症间歇期的病人,服用少量的Li盐可使脑内单胶含量浓度增高。(5)对情感性精神病人临床检验表明,抑郁症病人的 尿和脑脊液中5-羟色胺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 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部分抑郁症病人尿内去 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3-甲羟基苯乙二醇(MHPG) 浓度亦降低。说明抑郁症病人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不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情感性障碍的单胺假说 (6)抑郁症病人
18、服用合成5-羟色胺的前体物质色氨酸,可以增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事实上,很多实验研究并不能重复上述结果,甚至常出现相反的证据。因此情感障碍单胺假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一些学者的抨击。他们认为治疗情感障碍的各种化学物质在体内作用,并不像所想像的那样简单。然而,80年代初从单胺类物质入手,把它与神经内分泌更复杂的多肽类物质联系起来,却得到一些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情感性精神病的神经内分泌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的瑞士精神病研究所在回顾自己50年的研究工作时指出,未能发现内分泌腺功能与内生性精
19、神病之间的确定关系。然而,随着生物医学理论和研究技术的进展,进入80年代以后,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研究方面对情感性精神病,特别是对内生性抑郁症的认识出现一种令人振奋的新局面。神经内分泌理论和研究手段不但能解释内生性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也能用之提供一种诊断疾病的临床检验方法,就像对肝炎或糖尿病等一些内科疾病一样,临床化验也能为内生性抑郁症的诊断和某些药物治疗效果提供客观依据。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情感性精神病的神经内分泌理论 20世纪70年代,神经生物化学技术,特别是蛋白质竞争结合、放射免疫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新技术使神经内分泌的研究工作取
20、得了较大的进展。对于神经冲动传递的电学机制与化学机制间的关系,小分子的神经递质与分子稍大的神经肽类物质的机能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成为神经内分泌理论的重要基础。 由于现代神经内分泌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学家发现了多年来司空见惯的一些临床现象间的联系。例如,卡雷尔等人根据库兴氏疾病与抑郁症间的关系,发现检查肾上腺机能障碍的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以用来诊断内生性抑郁症。普兰格等根据对甲状腺机能低下病人的抑郁症状治疗的研究,发现三碘甲状腺素可以加强三环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 ;甲状腺激素释放素兴奋实验可以作为 诊 断 内 生 性 抑 郁 症 的 客 观 方 法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
21、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情感性精神病的神经内分泌理论这些研究工作所积累的事实形成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神经内分泌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心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心,在情感性精神病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脑内的病理过程,使其对血液内某些激素浓度的变化失去了正常人的反应,或者是反应迟钝(如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因此,向血液内注入人造的可的松类制剂地塞米松,就不再像正常人那样,使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机制受到抑制,仍有较多CRH分泌到脑下垂体,刺激其形成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最终使血液内氢化可的松含量仍然很高。简言之,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22、中,抑郁症病人失去了正常人血液内氢化可的松含量下降的抑制反应,说明其下丘脑分泌(CRH)TKG 垂体分泌ACTKH的机制丧失了正常的反应能力,这是情感精神病的基本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趋向于将神经、激素、免疫反应系统看成均与应激反应、唤醒水平调节和情感调节有关的复杂系统。但在这一复杂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意义还有待深入研究。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第四节 药瘾与行为瘾 药瘾是毒品和其他社会性物质如烟、酒、咖啡等物质引起的嗜好和成瘾。行为瘾则是一些妨碍社会正常角色和社会职能的行为,已显现出对自身不利的后果,仍不可克制地高投入行为 毒品的危害视
23、频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社会性物质的嗜好与成瘾 烟、酒、咖啡等嗜好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漫长的历史,随社会经济发展,烟、酒、咖啡等嗜好日益广泛。这是由于这些社会物质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的心态。烟的主要成分是烟碱,又称尼古丁。这种化学物质在人的体内作为重要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受体激动剂,能调节神经信息传导的速度。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醇,乙醇能加速脑细胞的代谢过程,况且酒的物理特性能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这就是酒能助兴,提高人们兴奋性的道理。咖啡中含的 咖啡碱以及某些
24、饮料所含的可可碱,都是黄素嘌呤物质,是脑内能量代谢的必需的 黄素辅酶的组成成分。因此,这些饮料都 能加快脑内能量代谢过程,起到提神醒脑的生理效应。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社会性物质的嗜好与成瘾 上述几种社会性物质除各自发挥生理效应的途径不一,还有共同的作用机理,这些物质都间接地通过分布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以及分布在杏仁核周围的基底前脑部以谷氨酸、y-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为神经递质的脑结构而发挥心态调节作用,因此引起人们的嗜好,甚至有些人用量很大,造成了对脑功能的破坏效应。特别是大量饮酒引起脑萎缩和脑基底部乳头体的坏死,形成酒
25、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社会性化学物的应用,即使形成瘾,但总不致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家庭,不会妨碍他们发挥原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所以,这类嗜好与部分人的成瘾行为并不为社会法律所禁止。有害的毒品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毒品与吸毒 毒品是一类能引起人们产生心理依赖、生理依赖或戒断症状的化学物质。人们追求这类需求量迅速增加的物质,丧失其应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甚至丧失人格与人性,因而将之称为毒品。毒品作为配体与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受体家族,诱发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再通过蛋白激酶催化亚基进入细胞核,使那里的基因调
26、节蛋白激活,引起基因表达,合成更多的受体蛋白。 在这里值得提出几点:(1)各种毒品成瘾的基本生物学机制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药物进入脑内最初的神经细胞在脑内的部位不同。(2)当多次吸素毒成瘾后,不论哪种毒品引起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变化(树突上棘突增多)都不停留在最初的部位,而是扩展到前脑基底部的脑结构伏隔核中,从而导致全脑强化系统的异常增强。(3)毒品引起的这些变化和学习记忆过程以及长时程增强的机制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脑回路分布的差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三、行为瘾 这里指的是某些强迫性重复行为,包括上网行为赌博行为 过食行为 购
27、物行为和某些性变态行为等.近年随着对药瘾脑机制的认知,为理解这类行为瘾提供了科学基础. 毒品成瘾的中脑腹侧被盖-前脑伏隔核回路与第二节所描述的自我刺激行为的脑强化系统完全吻合,说明一些重复行为一旦使多巴胺强化系统兴奋性增高,就会巩固这种行为模式所对应的神经回路,导致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强化.据推测,这一强化系统所发生的分子神经生物学和细胞学变化与药瘾相似,还与长时程增强和长时记忆形成的机制相似. 无论是药瘾还是行为瘾,除与环境条件还与遗传因素有关,据西方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近半数毒品成瘾的人都有家族史。然而,至今尚未找到与毒品成瘾有关的基因组。在禁毒工作中,能找到预测成瘾的易感性素性素质或生理心理学参数,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