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doc 36页).doc

上传人(卖家):欢乐马 文档编号:279695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doc 3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doc 3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doc 36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doc 36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doc 36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 2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设计 4 第三章第三章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要点 7 第四章第四章 水平子系统设计要点 8 第五章第五章 建筑物(垂直)主干子系统设计要点 9 第六章第六章 交接间及设备间设计要点 9 第七章第七章 管理子系统设计要点 10 第八章第八章 建筑群主干子系统设计要点 11 第九章第九章 光纤布线系统要点 11 第第十章十章 标记管理规定 13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电源、电气防护及接地 13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安装工艺要求 16 附录附录 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录附录 B 综合布线系统应用及线缆技术特性 第一章第一章 总

2、总 则则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智能建筑的需求已由智能大厦延伸到智能 住宅(小区) ,住宅(小区)的智能化要求提到日程上来,通过互联网在家办公、 在家炒股、VOD 视频点播、住宅自控等已得到实现。智能住宅(小区)综合布 线系统是实现住宅(小区)智能化的“高速公路” 。智能住宅(小区)综合布线 系统已成为住宅(小区)通信网用户接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宽带网社区网 络发展需要,使宽带网络社区综合布线系统能适应住宅(小区)信息化、公用网 数字化、宽带化、高速化、个人化、全球化的发展,保障通信的通畅、快捷、高 效,有必要对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规定和统一管理作出明确的要求。为此,特制 定

3、宽带网社区网络工程设计规范。 1.2 本规范是在参照了国际 ISO/IEC 11801、北美 EIA/TIA-568A、欧洲 EN50173 和EN50167等标准、 国内建设部CECS 72 : 97、 YD/T 926.1-1997、 YD/T 926.2-1997 及其它相关的标准或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宽带网络社区综合布线的特点,编写完 成的。 1.3 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宽带网络社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项目的环境条件和近远 期住宅(小区)用户的需求,制定综合布线系统的规模(包括管槽、线缆的近远 期规划) ,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工程设计必须保证综合布线系 统的质量和安全,考虑施工和

4、维护的方便,便于系统的局部变更与功能升级,做 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1.4 本规范未能包括的部分,仍应执行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和规定。 本规范有关名词解释本规范有关名词解释 CD - Campus Distributor :楼群配线架 BD - Building Distributor :大楼配线架 FD - Floor Distributor :楼层配线架 TP - Transition Point :接续点 TO - Telecommunications Outlet :信息插座 TC - Telecommunications Closet :电信间 MC - Main Cros

5、s-connect closet :主交接间 ER - Equipment Room :设备间 IC - Intermediate Cross-connect :中转配线架 ACR - Attenuation to Crosstalk loss Ratio :衰减与串音衰减比 UPS - Uninterrupted Power System :不间断电源系统 LAN Local Area Network : 局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 广域网 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 : 屏蔽对绞线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6、: 非屏蔽对绞线 FC Fiber Channel : 光纤信道 SC Subscriber Connector (optical fiber) : 用户连接器(光纤) SC-D Subscriber Connector-Dial (optical fiber) : 双联用户连接器(光纤) FTTD Fiber To The Desk : 光纤到桌面 FTTH Fiber To The Home : 光纤到家庭 Vr.m.s Vroot.mean.square :电压有效值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 异步传输模式 HIPPI High Perform P

7、arallel Interface :高性能并行接口 SM FDDI Single-Mode FDDI :单模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LCF FDDI Low Cost Fiber FDDI :低损耗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DI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OIRL Fiber Optic Inter-Repeater Link :光纤中继器之间链路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带碰撞检测 的载波多路侦听 TP-PMD Twisted P

8、air-Physical Layer Medium Dependent :双绞线上的分布式数 据接口 ATM(TP) :双绞线上的异步传输模式 10BASE-F :10MBPS 光纤以太网 10BASE-T :10MBPS 双绞线以太网 1BASE5 :1MBPS 50 欧姆同轴以太网 S1/S2 :ISDN(30B+D)总线 S0 :ISDN(2B+D)总线 PBX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用户交换机 过路箱:是指电缆暗管当直线铺设超过 30M 或两次弯曲超过 15M 时,或超过两 次弯曲的段落中间,为施工和维护方便而暗设的箱体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 2.

9、1 系统设计要求系统设计要求 2.1 住宅(小区)综合布线系统(HGCS)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语音、 数据、图像(包括实时多媒体图像信息的传送)及监控等系统的需要。 2.2 住宅(小区)综合布线系统(HGCS)应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具有灵活 性和扩展性,只要通过改变接点连接就可使网络的星型、总线型、环型等各种网 络之间进行转换。 2.3 系统设计时, 全系统所选的线缆、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必须与选 定的类型相一致。如采取屏蔽措施时,则全系统必须都按屏蔽设计。 2.2 系统组成系统组成 2.2.1 住宅(小区)综合布线子系统 综合布线可分为 6 个布线子系统: 1.) 建筑群布线主干子系统

10、 2.) 建筑物(垂直)主干布线子系统 3.) 水平布线子系统 4.) 工作区布线子系统 5.) 管理子系统 6.) 主交接间及设备间子系统 2.2.2 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 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是指从楼群配线架(CD)到各建筑物配线架(BD) 之间, 包括建筑群主干电缆、建筑群主干光缆及其在建筑群配线架和建筑物配线 架上的机械终结和建筑群配线架上的接插软线和跳线。一般情况下,建筑群主干 线缆宜采用光缆。建筑群主干电缆、建筑群主干光缆也可用于各建筑物配线架间 的互连。 2.2.3 建筑物(垂直)主干布线子系统 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是指从建筑物配线架(BD)到各楼层配线架(FD) 之间, 包括建

11、筑物主干电缆、建筑物主干光缆及其在建筑物配线架和楼层配线架 上的机械终结和建筑物配线架上的接插软线和跳线。建筑物主干电缆、建筑物主 干光缆中间不应有转接点或接头。 2.2.4 水平布线子系统 水平布线子系统是指从楼层配线架(FD)到各信息插座(TO)之间,包括 信息插座、水平电缆、水平光缆及其在楼层配线架上的机械终结、接插软线和跳 线。 水平电缆、水平光缆一般直接连接到信息插座(TO) 。如有必要,楼层配线 架至信息插座之间允许有一个转接点。 接入和引出的电缆线对或光纤在转接点处 应按 1:1 连接以保持对应关系。在转接点处所有电缆、光缆应作机械终结。转 接点处只包括无源连接硬件,应用设备不应

12、在这里连接。转接点处宜为永久性连 接,不作配线用。 2.2.5 工作区布线子系统 工作区布线是把用户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TO) 。工作区布线一般是非 永久性的。 2.2.6 管理子系统 管理是指线路的交连, 直连控制。 靠管理点来安排或重新安排 (即改变路由) , 使信息传送到所需的新工作区,以实现通信线路的管理。它是由楼群/大楼主配 线架、楼层配线架、跳接线、转换插座等组成。 2.2.7 交接间及设备间子系统 主交接间及设备间应是电信公用网的入出口位置,CD 应设于此,当仅有一 个大楼时,楼群主交接间即为大楼主交接间,BD 应安放于此;设备间则用来安 放交换机、计算机主机、接入网设备、监

13、控设备以及除强电设备以外的设备。 2.3 住宅(小区)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及其应用住宅(小区)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及其应用 2.3.1 综合布线系统根据应用所需的传输带宽等级可划分为: A 类:100KHz B 类:1MHz C 类:16MHz D 类:100MHz 光纤类:高于 100MHz 的应用(100MHZ 以上的应用场合推荐使用) 不同应用等级对不同线缆的要求应符合下表: 表表 2-1 介质 线缆传输距离最大值 A 类 B 类 C 类 D 类 光纤类 三类平衡电缆 100 2km 200m 100m1) 100m 注 1) 四类平衡电缆 100 3km 260m 150m1) 五类平衡电缆

14、100 3km 260m 160m1) 100m 注 1) 150平衡电 缆 3km 400m 250m1) 150m 注 3) 多模光纤 2km 单模光纤 3km 注 2) 注: 1.) 100 米是由 10 米的设备连接线缆、 工作区线缆, 跳接线和 90 米配线线缆组成。 2.) 3Km 是国际标准定义的范围,并不是介质的极限。 3.) 对于水平子系统中平衡电缆大于 100m 的情况, 相应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确定。 3.2 综合布线铜缆具体应用与芯对数分配关系如下表: 表表 2-2 应用 线号 1 和 2 线号 3 和 6 线号 4 和 5 线号 7 和 8 PBX A 类 1) A 类

15、1) A 类 A 类 1) X.21/V.11 A 类 A 类 S0 总线 B 类 B 类 S0 点对点 B 类 B 类 B 类 B 类 S1/S2 B 类 2) B 类 1BASE5 B 类 B 类 10BASE-T C 类 C 类 令牌环(4MBPS) C 类 C 类 令牌环 (16MBPS) C 类 C 类 令牌环 (16MBPS) D 类 D 类 ATM(TP) D 类 D 类 TP-PMD D 类 D 类 注: 1.) 宽带网社区网络铜缆部分为保证以后网络的扩展性,以及应用于升级的 需要,选用的线缆宜为 D 类、100超五类铜缆。 2.)宽带网社区网络光缆部分在距离 2000 米以下

16、距离宜选用 62.5/125m 多 模光纤,2000 米以上距离选用单模光纤。 第三章第三章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要点工作区子系统设计要点 3.1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 由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 组成。 工作区可支持电信终端设备、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设 备的设置。 3.2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 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2.) 在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 质)时,宜采用适配器; 3.) 在

17、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 适配器; 4.) 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适合适配器; 5.) 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第四章第四章 水平子系统设计要点水平子系统设计要点 4.1 水平子系统应根据住宅(小区)楼层(用户)实际情况每户应铺设一个或一 个以上的信息插座(TO) ,信息插座位置一般宜安装在书房或者第二卧室;并要 考虑终端设备将来可能产生的移动修改、 重新安排以及一次性建设和分期建设的 方案选定。信息插座的布设采用暗装式。 4.2 水平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1.) 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

18、 每户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3.) 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4.) 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的方案比较。 4.3 配线子系统宜采用八芯双绞线缆。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必须在 90 米以内。 配线子系统在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 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换间、交换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 数据、视频系统并进行管理。在由强磁场干扰需要屏蔽的场合应采用屏蔽电缆。 4.4 信息出口应为标准的 RJ-45 型单个连接的 8 芯插座,并与线缆类别相对应。 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不得空线、空脚。要求屏蔽的场合插座须有屏 蔽

19、措施。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 4.5 水平子系统采用暗管和爬架方式进行布线。根据住宅(小区)布线的实际情 况,住宅(小区)为多层楼或低层楼时,水平方向采用预埋暗管,垂直方向也采 用预埋暗管的方式,在水平和垂直管线交接处预留分线盒,不同楼层的用户共用 一个子设备间;住宅(小区)为高层楼或小高层楼时,水平布线采用预埋暗管的 方式,在弱电竖井里宜采用爬架的方式。 4.6 信息插座(TO)面板规格应采用国家标准面板。考虑到信息出口的美观和一 致性,以及未来信息点扩充问题,将所有信息出口都设计为单口 86 国标面板。 4.7 终接在信息插座(TO)上的五类双绞电缆开绞度不宜

20、超过 13mm。 4.8 预埋底盒规格应采用国家标准暗装 86 底盒,为避免强电的干扰,信息插座底 盒与强电底盒之间距离应不小于 20cm。 第五章第五章 建筑物(垂直)主干子系统设计要点建筑物(垂直)主干子系统设计要点 5.1 根据住宅(小区)的具体情况,当住宅(小区)属于多层楼或低层楼时,此 子系统可能会不存在,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5.2 楼内干线线缆应采用竖井和走线架方式敷设,敷设时应选择最短、最安全和 最经济的路由,并应选择带门的,有防火措施的封闭型通道进行敷设。 5.3 垂直干线子系统在设计时,根据距离大小采用铜缆、多模或单模光纤。 5.4 根据各住宅(小区)楼宇(用

21、户)信息数点综合确定楼内主干线缆的芯/对数。 每 50 户主交换间中数据网主干光缆芯数一般不应少于四芯。 5.5 楼内干线线缆宜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 方法。根据用户数的多少,干线子系统可设计为单干线子系统、双干线子系统或 多干线子系统。 第六章第六章 交接间及设备间设计要点交接间及设备间设计要点 6.1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 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数据、计算 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楼群(或大楼)主交接间(MC) 宜选在楼群中最主要的一座大楼内,且最好离电信公用网

22、最近,若条件允许,最 好将主交接间与大楼设备间合二为一。 6.2 设备间面积、净高选取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当主 交接间和设备间合二为一时,总面积应不小于两者分立时的面积要求之和。 6.3 主交接间与设备间的门开启方向须向外。 6.4 大楼主交接间配线架 CD/BD 宜采用机架式,以分侧上列、分区上列方式设 计列架数量。当采用墙挂式配线架时,设备间应有足够的端接墙面以便操作和安 装。 6.5 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6.6 主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6.7 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23、) 对楼层上的线路较少进行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 2.) 在经常需要重组线路时宜使用插接线方式。 6.8 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 第七章第七章 管理子系统设计要点管理子系统设计要点 7.1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离交接间较近的地方。 管理子系统应由输入/输出设备等组 成。 7.2 管理子系统中楼层配线管理应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综 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 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7.3 配线架的结构取决于住宅(小区)中弱电竖井或者楼梯间空间

24、的大小和信息 点的数量,当弱电竖井或者楼梯间空间小于 1 平方米时,应选用 110 配线架,以 保证减小配线柜的尺寸。当弱电竖井或者楼梯间空间大于 3 平方米时,同时对配 线架美观要求比较高时选用 1100 配线架。 7.4 管理子系统中配线箱大小根据配线箱管理的信息点的多少和弱电竖井或者 楼梯间空间大小决定。住宅(小区)一般分为多层、小高层、高层,如表 7-1 所 示: 7.5 根据信息插座(TO)的分布和数量确定交接间及楼层配线架(FD)的位置 和数量,FD 的接线模块应有 5%10%左右的余量。 7.6 根据光缆的芯数及规格、型式确定光端箱规格、型式。 7.7 在配线箱内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25、空间以备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设备。 表表 7-1 类型 多层 小高层 高层 层数 27 912 15 以上 一个门栋每层住户数 24 35 68 配线箱可容纳 TO 数 量 2448 4862 62 配线箱数量 1 1-2 2 个以上 第八章第八章 建筑群主干子系统设计要点建筑群主干子系统设计要点 8.1 建筑群主干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数据、视频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 合布线系统, 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 (CD) , 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8.2 建筑群数据网主干线缆一般应选用多模或单模室外光缆,根据住宅(小区) 综合布线实际情况在高层和小高层住宅, 建筑群子系统和垂直干线子

26、系统一般为 同一光缆,即由设备间子系统到管理子系统为同一根光缆,光缆芯数与垂直干线 子系统相同。 8.2 建筑群数据网主干线缆当使用光缆与电信公用网连接时,应采用单模光缆, 芯数应根据综合通信业务的需要确定。 8.3 建筑群主干线缆宜采用地下管道方式进行敷设,设计时应预留备用管孔,以 便为扩充使用。管道所埋设的深度要求至少要离地面 18 英尺(45.72cm),或者应 遵循有关市话线路的各项设计规定。 8.4 当采用直埋方式时,电缆通常离地面 60.96cm 以下的地方或按当地法规。并 应做好路由标志,缆线应作好保护。线缆引入大楼时,入口处应做好铁管保护。 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

27、电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志。 第九章第九章 光纤布线系统要点光纤布线系统要点 9.1 为了在社区建筑群之间实现长距离传输,社区网络主干采用光缆线路。对多 层住宅实现光缆到单元,对高层住宅实现光缆到楼层,可以几层共用一对光纤, 对于别墅实现光缆到户。 9.2 综合布线系统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 地点。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他建筑。 9.3 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 陶瓷头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 0.4db。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 点的衰减不大于 0.5db。 9.4 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

28、线直径 62.5m 光纤包层直径 125m 的缓变增强型 多模光纤,标称波长为 850m 或 1300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 1310m 或 1550m 的单模光缆。光缆宜采用无金属线对光缆。根据工程需要,在雷害严重 地段光缆中心加强芯应采用非金属构件。 9.5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PDH 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 GB4110-8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 系统系列的规定,如下表: 系列比特率系列比特率: 数字系列等级 基 群 二 次 群 三 次 群 四 次 群 标 称 比 特 率 (bps) 2048 8448 34368 139264

29、 2.) 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口与输出口规范等, 应符合国家标准 GB7611-87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 的规定。 9.6 光缆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也可采用带状光纤光 缆。 9.7 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接装置硬件交接设备,除应支持连接器外,还应 直接支持束合光缆和跨接线光缆。 9.8 各种光缆的接续应采用通用光缆盒,为束合光缆、带状光缆或跨接线光缆的 结合处提供可靠的连接和保护外壳。 通用光缆盒提供的光缆入口应能同时容纳多 根建筑物光缆 9.9 多模光纤一般用于短距离传输,单模光纤一般用于长距离传输。 9.10 光缆和铜缆一

30、样也有铠装、普通和填充等类型。 当带状光缆与带状光缆互连时,就必须使用陈列结合连接器。如果一根带 状光缆中的光缆要与一根室内非带状光缆互连,应使用增强型转换结合连接器。 9.11 社区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 应符合通信网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城市建设主管部 门的规定,考虑管道路由和道路状况等因素,并应满足下述要求: 1.) 光缆路由短捷安全,施工维护方便。 2.) 用户分布集中的区域。 3.) 扩建光缆时,应优先考虑在不同道路上扩增新路由。 4.) 社区内的光缆应采用管道敷设方式,也可选用架空或埋式。 9.12 社区光缆线路建设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社区光缆线路应采用管道建设方式,当没有

31、管道或不能建筑管道时,可采 用埋设方式,亦可采用架空方式。 2.) 采用管道建筑方式的光缆线路,当管孔直径远大于光缆外径时,应在原管 孔中采用多根子管道。 子管道的总外径不应超过原管孔内径的 85%; 子管道内径 不宜小于光缆外径的 1.5 倍。 第十章第十章 标记管理规定标记管理规定 10.1 综合布线系统涉及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应有明确的标识。它们的名字、颜色、 数字或序号及相关特性所组成的标识应是可方便地互相区分的。 10.2 在各交接间管理点,应根据应用环境用明确中文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 接场。 10.3 跳线区应有良好的明确的中文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位置、区 号、楼层号、起始

32、点和功能等。 10.4 配线架布线标记方法应按照以下要求设计: FD 出线 标明楼层信息点*序列号,房间号 FD 入线 标明来的 BD 配线架号或集线器号,缆号和芯/对数 BD 出线 标明去的 FD 配线架号或集线器号,缆号。 BD 入线 标明来的 CD 配线架号,缆号和芯/对数(或外线引入的缆号) 。 CD 出线 标明去的 BD 配线架号,缆号和芯/对数。 CD 入线 标明由外线引入的缆线号和线序对数。 当使用光纤时应明确标明每芯的衰减系数。 使用集线器时应标明来的 BD 配 线架号,缆号,芯/对数,去的 FD 配线架号,缆号。 10.5 信息插座上每个接插口位置上应用中文明确标明“语音”

33、、 “数据” 、 “控 制” 、 “光纤” 、等接口类型及楼层信息点序列号。 10.6 应给出楼层信息点序列号与最终房间信息点号的对照表。 楼层信息点序列号:指在未确定房间号之前,为在设计中标定信息点的 位置, 以楼层为单位给各个信息点分配一个唯一的序号。 (对于开放式办 公环境,所有预留的信息点都应编号) 。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电源、电气防护及接地电源、电气防护及接地 11.1 电源电源 11.1.1 设备间安放的计算机主机,接入网设备及必要的转换设备对交、直流电源 提出的要求,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电源要求进行工程设计。 11.1.2 设备间、交接间应有独立、可靠的交流 220V、50Hz 电源

34、配电线路,有条 件时可配置 220V、50Hz UPS 电源供电设备。不要用临近的照明开关来控制这些 电源插座,减少偶然断电事故发生。 11.2 电气防护及接地电气防护及接地 11.2.1 当综合布线系统的周围环境存在电磁干扰时, 布线电缆必须采用屏蔽防护 措施, 以抑制外来的电磁干扰,建议采用钢管或金属线槽方式或采用屏蔽线缆或 者光纤。 11.2.2 综合布线系统如采用电缆屏蔽层组成接地网时, 各段的屏蔽层必须保持可 靠连通并接地,任意两点的接地电压不应超过 1Vr.m.s,不能满足接地条件的场 合宜采用光纤敷设。 11.2.3 使用钢管或金属线槽方式敷设的非屏蔽双绞线, 各段钢管或金属线槽

35、应保 持电气连接并接地。当使用屏蔽电缆时,从配线架到信息出口的整条通道都应有 可靠的屏蔽措施。 11.2.4 在设备间、各层交接间、通信间都应提供合适的接地端。机架、列架应用 直径 4mm 的铜线连接至接地端,干线交接间必须把电缆的屏蔽层连至合格的楼 层接地端,屏蔽层在各楼层的接地,都应采用直径 4mm 的铜线把干线电缆的屏 蔽层焊接到合格的楼层接地端。 11.2.5 干线电缆位置应接近垂直的地导体,并尽可能位于建筑物的中心部分。 11.2.6 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内部容易受到雷击、电源碰地、电源感应 电势或地电势上浮等外界影响时,必须采用过压、过流保护期。 11.2.7 在下述的任何

36、一种情况下,线路均属于处在危险环境之中,均应对其进行 过压过流保护。 雷击引起的危险影响。 工作电压超过 250V 的电源线路碰地。 地电势上升 250V 以上引起的电源故障。 交流 50HZ 感应电压超过 250V。 11.2.8 综合布线系统的过压保护宜选用放电保护器。 11.2.9 过流保护宜选用能够自复的保护器。 11.2.10 干线通道中垂直布线的光缆或铜缆必须是阻燃型线缆。 11.2.11 凡与综合布线系统有关的配线架、线缆等的接地点在任何层次上都不得 与避雷系统相连,与强电接地系统的连接只能在两个接地系统的最底层。 11.2.12 要求综合楼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1 欧姆。当楼内

37、设备有更高要求或邻 近有强电磁场干扰,而对接地电阻提出更高要求时,应取其中的最小值作为设计 依据。 11.2.13 综合布线系统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表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表 其他干扰源 与综合布线接近状况 最小间距(cm) 380V 以下电力电源5kVA 与缆线平行敷设 60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 30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 15 荧光灯、氩灯、电子启动器 或交感性设备 与缆线接近 15-30 无线电发射设备(如天线、 传输线、发射机等) 雷达设备 其他工业设备(开关电源、 电磁感应炉、绝缘测试仪等) 与缆线接近。 150 配电箱 与配线设备接近 100 电梯

38、、变电室 尽量远离 200 注:1.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10cm 时,最小间距可以是 1cm。 2. 电话用户存在振铃电流时, 不能与计算机网络在同一根对绞电缆中一起运 用。 11.2.14 配线柜都应单独布线至接地体,接地导线的选择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接地导线选择表接地导线选择表 名称 接地距离30m 接地距离100m 接入自动交换机的工作站数量 (个) 50 50,300 专线的数量(条) 15 15,80 信息插座的数量(个) 75 75,450 工作区的面积(平方米) 750 750,4500 配线室或电脑室的面积(平方 米) 10 15 选用绝缘铜导线的面积(平方 米)

39、 6-16 16-50 11.3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11.3.1 在易燃的区域和大楼竖井内电缆和光缆,宜采用防火和防毒的电缆;相邻 的设备间应采用阻燃型配线设备。对于穿钢管的电缆或光缆可采用普通外护套。 11.3.2 利用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的网络,应防止由射频产生的电磁污染,影响周围 其他网络的正常运行。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安装工艺要求安装工艺要求 12.1 设备间设备间 12.1.1 设备间应处于干线综合体的最佳网络中心位置。 12.1.2 设备间应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点和主交接间。电缆引入点和主交接间的相 互距离宜不大于 15m。 12.1.3 设备间应远离强振源、强噪声源,避开强磁场的干扰。

40、 12.1.4 设备间室温应保持在 1825之间。 12.1.5 设备间应安装符合法规要求的消防系统。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的 规定。 12.1.6 设备间内所有设备应有足够的安装空间。两相对机柜正面之间距离不应小 于 1.5m,侧面距离不应小于 0.5 m,当需维修测试时,侧面距离不应小于 1.2m。 设备间内至少留有一条走道,走道净宽不应小于 1.2m。 12.1.7 设备间的室内装修、空调设备系统和电气照明等安装应在装机前进行。设 备间内的装修应满足工艺要求,经济适用。若根据设备、环境要求需设活动地板 时,活动地板应作防

41、静电处理。 12.1.8 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允许尘埃含量限值 如下表: 表表 12-1 灰尘颗粒的最大 直径(um) 0.5 1 3 5 灰尘颗粒的最大 浓 度 ( 粒 子 数 /m ) 1.4*10 7*10 2.4*10 1.3*10 注:灰尘应是不导电的、非磁性的和非腐蚀性的。 12.1.9 设备间的面积应按所安装的设备数量具体确定, 其高度至少应为设备提供 2.4 m 的无障碍空间。出入门高度应大于 2.1m,门宽应大于 1.2m,地板的等效均 布活荷载应大于 5000N/m2。凡是安装综合布线系统硬件的地方,墙壁和天棚应 涂阻燃材料。 12.1.10 设

42、备间的一般照明最低照度标准应为 150LX,规定照度的被照面,水平 面照度指距地面 0.8m 处,垂直面照度指距地面 1.4m 处的规定。 12.2 交接间交接间 12.2.1 楼群/大楼主交接间净高不低于 2.4m, 门高不小于 2.1m, 门宽不小于 1.2m。 12.2.2 确定干线通道和交接间数目,应根据楼层的办公使用面积来考虑。如同层 的信息插座都在距交接间 90m 范围之内,宜采用单通道干线系统,凡超出这一 范围的,可采用双通道干线系统。 12.2.3 楼层交接间的面积一般不应小于 2 平方米。 12.2.4 垂直干先竖井上线洞尺寸不小于 40cm*20cm。 12.2.5 不适宜

43、在用水设备的下层。 12.2.6 应尽量远离强噪声源强振动源。 12.2.7 尽量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源。 12.2.8 远离有害气体源以及腐蚀、易燃、易爆物。 12.3 电缆电缆 12.3.1 水平子系统电缆采用暗管和爬架方式进行布线。根据住宅(小区)布线的 实际情况,一般每个楼梯为六户一下,用户数太少,同时住宅(小区)内部空间 比较紧张,不可能每个楼层设一个子设备间。所以水平布线子系统在高层和小高 层由弱电竖井时,水平方向采用预埋 PVC 管的方式,在弱电竖井里采用爬架的 方式。在多层没有弱电竖井时水平方向采用预埋 PVC 管,垂直方向也采用预埋 PVC 管的方式,在水平和垂直线管交接的部分

44、预留检修孔。PVC 管管经选择原 则如下图 干线子系统垂直走线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缆竖井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宜采用电缆孔方式。水平通道可选择管道方式、电缆桥架方式或地槽方式。 12.3.2 一根管子宜穿设一条综合布线电缆。 敷设线缆管子的管径应不小于 20mm, 最大不超过 50mm。管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一般可为 50%60%, 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一般可为 40%50%。 管内穿放 4 对对绞电缆时, 截面利用率宜为 25-30%。 12.3.3 敷设线缆管子直线敷设距离超过 30m 时, 应加装过路箱。 管子弯曲敷设时, 其路由长度应小于 15m,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该

45、管外径的 10 倍,且该段内不得有 S 弯,当弯曲超过两次时,应加装过路箱。 12.3.4 允许综合布线电缆、有线电视电缆,监控系统电缆合用金属电缆桥架,但 不同系统的电缆宜用金属隔板分开,分侧布设。 1 根电缆根电缆 53% 2 根电缆根电缆 31% 3 根电缆根电缆 40% 12.3.5 对于平衡电缆的弯曲度应符合; 水平电缆弯曲半径应大于电缆直径的 4 倍; 干线电缆弯曲半径应大于电缆直径的 6 倍。 附录附录 A 本规范用词说明本规范用词说明 A.1 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 对待: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

46、,反面词采用“严 禁” 。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 用“不应”或“不得” 。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 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 A.2 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按执行” 或 “应 符合要求或规范” 。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 照” 。 附录附录 B 综合布线系统应用及线缆技术特性综合布线系统应用及线缆技术特性 B.1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根据语音、数据、可视电话以及多媒体图像、宽带 ISDN 等不同层次应用所提出的方案要求而作出相应的设计,具体应用见下表: 表表 B-1 应用 来源 说明 时间 线 对 数 A 类平衡线缆(低于 100KHZ) PBX X.21/V.11 国家需要 ITU-T Recs.X.21/V.11 1994 14 2 S总线(扩展) S点到点 S1/S2 CSM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建筑工程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宽带网络工程设计规范(doc 36页).doc)为本站会员(欢乐马)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