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健康辅导课:人生成败两眼看活动设计 每个人都会面临失败和竞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越高,挫折带给他的消极作用越小。相反,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低,必然会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不利的状态下,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可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有助于他们顺利走过漫长的学习和生活历程,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 辅导目的 教育学生遇到挫折不要屈服,而要正确认识挫折,善于吸取教训,从挫折中奋起,以更大的信心迎接新的挑战,从而形成能够经受挫折考验的健康心理。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催化剂,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于是更加奋发图强,形成良性循环。“我是成功者”满足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过关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辅导方
2、式 1、讲述与讨论 2、角色扮演 辅导前准备 1、故事录音:牛顿受辱发奋。 2、收集班中一些能够在挫折中奋起,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并作好介绍的准备。 3、准备好名人、伟人战胜挫折,取得成就的事例。 辅导步骤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老师想请摔过跤的站起来,谁能说说摔跤的滋味。 2、揭题。 在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走一条平坦的路,但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境,也有逆境。有人说,挫折是人人有份的“快餐”,也就是说,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失败,乃至遭受不幸。这时候,你是被挫折吓倒,一蹶不振,还是以顽强的意志走向成功呢?老师想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3、。学生回答后,教师答:对,我们应该在哪里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二、辩析事例导出问题 1、导言 挫折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对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80年代末,在我国的南方某市,曾经发生了两个震撼全国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十来岁的小男孩。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两个故事。 2、利用投影出示这两个故事 故事一:一个11岁的小男孩,他同桌同学手表丢了,那位同学告诉老师手表可能是他偷走了,老师找他了解一下情况,并没有认定是他偷的,但他承受不了这个刺激,竞上吊自杀了。 故事二:一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还顽强地与死
4、神博斗,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坚持接受化疗。更感人的是,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化疗,其他时间坚持上学,而且学习成绩良好。 3、讨论:你造成哪个男孩的做法?为什么? 4、小结 这是两份截然不同的人生答卷!前者,在小小挫折面前,主动地放弃了生的机会何等脆弱!后者,在生与死的考验下,仍然努力奋发向上,是何等的刚强!这两份答卷给我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当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三、听录音故事,激发学生讨论。 1、学生听录音故事牛顿受辱发奋 2、引导学生讨论:牛顿受辱后他认识到什么?后来他是怎么做的? 3、教师结合同学们的讨论,总结出一个人对待挫折应该持的态度:(1)正确认识挫折。人生的道路很
5、长,遇到挫折是免不了的。有些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亲人生病、去世,家里遇到天灾人祸等;有些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如有的青少年受到引诱、威胁,自己意志又不够坚强而做了错事等。既然挫折已成为现实,我们就要承认它和勇敢地对待它,而且要向它挑战。(2)化悲痛为力量。要知道,遇到挫折悲观失望、自怨自艾是没有作用的,应该以更大的勇气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重新起步。 四、开展活动 活动一:挑选勇士 1、活动规则:由老师挑选登上“挑战者”号轮船的水手,同学们只要回答出下面三个问题中的一个,就可以成为光荣的水手:(1) 请你讲一个自己面对挫折,鼓起勇气克服困难的事例;(2) 讲一个伟人克服挫折
6、,取得成就的事例;(3)讲一句你最欣赏的名言。 2、学生自由发言,展开活动。老师给发言的同学戴上水手帽。 活动二:师生谈心,解决心理问题。 1、活动方法:请同学们把最近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写在一张纸上(不必写自己姓名),交给老师,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讨论解决。 2、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角色表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角色表演情景,请同学们按情景需要认真扮演,并针对情景中的情况进行讨论。 情景:班里的陈程同学在一次车祸中幸存下来,可她却受了重伤住进了医院,同学们知道后,大家凑钱买了礼物去医院看她,鼓励她重新站起来,病好后,老师和同学们帮她补课,让她把学习赶上来。 讨论:当别人遇到挫折或不幸时,你该怎么办? 六、教师总结: 在一个人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没有人能永远成功。爸爸妈妈也有做错事的时候,而且,某件事没做好,不等于你整个都失败了,你还有很多拿手的事。所以,不必为做糟了一件事而伤心,先去做一件自己拿手的事情,从灰色的情绪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己的信心。摔了跟头之后,最重要的是弄明白为什么摔倒,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这是失败给你的最好礼物。摔了跟头是很疼的,但这能教我们以后走得更快更稳。相信你会越走越好! 课程教学建议 学生意志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要求老师在上好心理教育课的同时,注意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