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课人:尚玉瑞说课人:尚玉瑞组组 别:基础组别:基础组咬文嚼字咬文嚼字说课稿说课稿 一、说一、说 教教 材材 二、说二、说 教教 法法 三、说三、说 学学 法法 四、说四、说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说课内容:说课内容:一、说教材一、说教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篇课文是“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便是这两篇中的第一篇。它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艺随笔,文章从“炼字”的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对于读书、写作的重要意义。 鉴于作者在文本中举出多个实例,且对实例做出鉴赏的精神,并根据该单元提出
2、的“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的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2目标分析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 a、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b、领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 a、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 主旨的能力。 b、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c、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的“炼字”实例,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 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3、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 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说教法二、说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故事激趣法、讨论点拨法和拓展训练法进行教学。 首先我将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分组讨论,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通过运用拓展训练,补充更多的妙趣横生的例子,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咬文嚼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故事导入故事导入
4、品读文本品读文本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 拓展训练拓展训练三、说学法三、说学法1学生现状学生现状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 2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新大纲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针对学生心理状态,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及通过逐层深入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渐领会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品味。 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在教师引导下,鉴赏
5、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 为了做到寓教于乐,本课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导入语如下: 相传大文学家苏东坡同诗人黄庭坚一起谈诗,苏小妹就调皮地说:“我想请你们填两个字行不行?”“填两个字有什么不行?”东坡才高气盛,根本没把它当作一回事。“对呀,在你老兄面前,哪有什么难事!”黄庭坚也这么说。“好吧,现在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你们各加一字作腰。”东坡略加思索后,说:“加摇、映两字,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花。”“这太一般化了,恐
6、怕十岁的童子也写的出。”小妹一句话将它否定了。东坡搔了搔头皮又说:“那就改成轻风舞细柳,淡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月隐梅花吧!”“嗯,这比刚才两个字用得含蓄些,可是也有点俗。”小妹也不赞赏。黄庭坚看见东坡两次加的字都未被小妹看中,也就不敢把自己想好的填字吐露出来,只好说:“看来贴切的字眼只有请小妹填写了。快讲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吧!” 小妹笑了笑,分别说了两个词,小妹刚一说出,东坡和黄庭坚两人都禁不住拍起手来称好。这两个字是什么呢?我们在明天的拓展训练环节再一同分享。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填一下这两个字,下一节课你们可以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说不定你们比苏轼和苏小妹填写的还要好。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
7、看出,古人在写诗作词时都很讲究“炼字”。那么,人们为何要“炼字”?它有何好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的文艺随笔咬文嚼字中。(二)解题(二)解题 1孔乙己老先生偷书,遭了一顿吊打,又被人议论,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按照孔乙己老先生自己的话说,他算是个“读书人”,他明知“窃”的本质意思就是“偷”,为了听起来“好听”,故意把“偷书”说成是“窃书”,玩弄一番读书人“咬文嚼字”的把戏。 2“咬文嚼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是用作贬义使用,但是朱光潜老先生贬
8、词褒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三)(三) 梳理思路,提炼观点梳理思路,提炼观点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它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此教学环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紧接上一环节(“解题”环节),提出如下问题: 1朱光潜先生对于“咬文嚼字”的看法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提炼本文观点。(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思考讨论问题,然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2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说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四)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四)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通过设置四个逐层深入的问题,使学生一一解
9、决这四个问题的同时逐渐领悟到“文字与思想感情的联系”,从而解答了“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1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 2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例子? 3这几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4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五)拓展训练(五)拓展训练1选择恰当的词填入下面句子中,并说说理由。轻风_细柳,淡月_梅花。A摇、映 B舞、隐 C扶、失答案:选择C。解说:一个“扶”字,形象又新鲜,把无形的风和无知的柳都人格化了;一个“失
10、”字,顿时画出月光下梅花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来。 2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解说:不能否认鲁迅这一陈述的巧妙,它至少有两个佳处,一是曲尽作者无聊的心态,所见无不单调,没有意思。二是暗藏作者看的顺序,看一棵是枣树,看另外一棵还是枣树。沉闷的感觉呼之欲出。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贴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3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歌的调和上分析下面这首诗空缺处应填的字。 早早 梅梅 齐己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
11、深雪里,昨夜_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讨论:空白处到底是用“一”好还是用“数”好?可先让学生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 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一字之异,寓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格,这一字之师做得当之无愧。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诗后题目。 暮暮 江江 吟吟 白居易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思考: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
12、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春春 夜夜 洛洛 城城 闻闻 笛笛李白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考:“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折柳”是全诗抒情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提示:“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5两个字成就了两句名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玉楼春 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鉴于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