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
2、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Sociology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变迁的类型,理解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根源与机制;理解现代化概念的含义和特征;掌握全球化的概念、特点和矛盾;熟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征,理解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特点及其特殊问题;理解改革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全球化的特点和矛盾;发展中国家现
3、代化的特点及其特殊问题。内容拓展:内容拓展: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现代化的道路的多样性;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学时数:教学时数:5学时 一、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 二、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含义二、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含义 三、现代化理论三、现代化理论 四、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四、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思考题思考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1概念: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即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2社
4、会变迁的类型(1)从社会变迁的规模看,可分为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2)从社会变迁的方向看,可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与倒退的社会变迁。区分社会变迁方向的四条标准:开放性标准开放性标准(社会对它周围环境的开放程度),合理性标准合理性标准(个人行动的合理性,社会运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去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自由度标准自由度标准,平等度标准平等度标准。(3)从社会变迁的方式看,可社会变迁可分为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4)从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看,可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1)环境与社会变迁。环境为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与物资条件,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
5、本前提。(2)人口与社会变迁。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社会制度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制度结构的性质及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过程。(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社会变迁的先声。(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6)经济与社会变迁。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7)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文化传播可以大大加速社会变迁,文化传播也可以造成一种文化趋同。4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解释(1)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
6、社会变迁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变迁是一个有方向性的积累过程;变迁增加了社会的分化、复杂性和人们的适应能力。该理论强调社会变迁的方向性和累积性,过低地估计了历史的曲折性。(2)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战国时期邹衍用“五行”解释王朝的更替。意大利哲学家维科认为,世界各个民族都要经过神灵时代(神的统治)、英雄时代(贵族统治)和凡人时代(人民统治)三个阶段,社会经过这三个阶段后又会回到起点,进而循环不已。该理论夸大了社会的历史曲折性。(3)社会均衡论)社会均衡论。均衡和整合是社会的基本状态和社会运行的终极目标。系统 内某一部分的变化会打破整个系统的均衡,这样其他部分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维持系统的整合。
7、系统以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百年器被看作是缓慢而有序的。(4)冲突论)冲突论。变迁是普遍和经常的;变迁的根源在于社会冲突;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对抗;利益的对抗产生于社会结构之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消极因素,社会发展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在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矛盾:增长与平等的矛盾;民主化与政治稳定的矛盾;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矛盾;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等。(5)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受到自然环境、人口、国家制度、文化、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
8、响。5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只是在日益现代的社会才可能逐渐做到。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分层次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表现为含有一定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的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二、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含义二、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含义1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政治独立后的新课题;产业革命浪潮的新冲击;新技术的发展。2社会现代化概念。社会现代化特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它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资条件和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
9、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社会现代化至少有下述三个特征: (1)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2)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国一时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3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4、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城市化;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
10、化。三、现代化理论三、现代化理论1、帕森斯的五个模式变项理论。对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可用关于人的行为与人们之间关系的五个模式变项来表示:情感性与非情感性;集体取向与个人取向;特殊性与普遍性;先赋性与自赋性;扩散性与专一性。左边代表极端传统社会,而右边代表极端现代社会。2、现代化研究中的国家理论。强调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人物有诺斯、托马斯、诺齐克等。3、现代化研究中的现代化理论。人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态度和能力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根据上述人的信仰、态度、能力而 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采取的组织
11、措施;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可以输入欠发达国家并得到传播,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发达国家的援助下迈入现代化;不同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程度,因而各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型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率和成功程度是有差异的。代表人物有帕森斯等。4、卡多佐的依附理论。不应当单独地分析社会发展,而应当从世界体系里考虑问题;世界的发展是以一种极不平衡的方式进行的,发达的工业国构成世界的中心,而不发达国家则成为他们的卫星国。卫星国的不发达成就了中心国的发达。5、沃勒斯的世界体系论。世界经济体系是由四部分组成的:中心国家,次边缘国家,边缘国家和圈外国家。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在中心国的发展最初就是建立在对边缘和次边缘国家的剥削上的,但这种
12、剥削不依赖于武力和贡赋。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不应在最先工业化国家的内部而应在工业先方国和工业后发国的这种经济联系中去寻找。在当代,中心国家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继续对边缘国家之资源的掠夺和对劳动力的剥削。6、新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的动力不再被看成是政府或政治精英,大众的动员成了关注的重点;现代化也不在被看成是由精英所接受和设计的、强加在传统的人民之上的解决方案,而被看成是反映出人民共同的自发愿望;外部因素也被认识到了;考虑到了更加多样的图景,而不再是一个模式的现代化过程;现代化的前景也更少乐观性;更多的关注从经济的增长转到了人的价值、态度、象征和意义;现代化人格不再被看成是现代化进程的期望和结果,而是
13、作为经济起飞的必要前提;修正了反传统的理论偏见,认为本土的传统也可能有促成现代化的因素。四、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四、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与整合。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分化,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个人角色分化,社会组织的分化,社会地位的分化。在高度分化基础的高度的社会整合。2理性化。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理性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韦伯关于理性主义的观点。理性对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就是理性的精神。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
14、技术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是带来了灾难。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结构的变化,工业(制造业)的发展。4城市化。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汉语中的“城”与“市”。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诞生的。城市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工业规模的扩大,势必给城市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1)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不断增加,一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居住场所方面
15、发生变化的过程。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表现在:生活丰富而复杂;生活的快节奏,精确性要求高;交往上的表面化和事本主义;文化的异质性(人口的异质性,专业化的活动,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个人的自主性强。(2)城市化的必然性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兴起阶段(根据统计,世界上的大城市十之八九是在19世纪产生的)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进入城市化的起步与初期推进阶段 20世纪
16、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基本实现阶段(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同步增长;在城市发展中,呈现两头快中间慢的趋势;发展的不平衡性(拉丁美洲最高,非洲和南亚最低)。(5)在西方发达国家,在高度城市化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进程。所谓逆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的减少和城市规模缩小的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大量外国移民定居在大城市与工业区中,而本国居民则迁往郊区和农村。(6)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9491957年为初步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5年为回落时期 19661978年为停滞不前时期 1979年以后为恢复发展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
17、求)(7)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并举论(8)中国城市化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城市化的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滞留在极为有限的耕地上,难以形成规模的经营方式,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城市化滞后与内需不足。大量农民被甩在工业化的过程之外,这是一种分裂的工业化。当工业开始大规模生产耐用消费品的时候,但找不到消费者。(9)经济转型与城市化进程在我国典型的外延型增长阶段(1949年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们没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问题(即城市化问题)。而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和工业转移,但我国已大体度
18、过了外延增长的阶段而向内涵型增长转型。其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的转型这两个本来一个在先一个在后的过程,在中国成为一个同步的过程,增加了社会协调的难度。(10)“世界工厂”快速城市化的一个契机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会成为快速城市化的一个契机,原因在于:跨国企业的生产中心自90年代以来逐步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开始在中国设立;跨国公司在华采购力度进一步加大。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实例。 但户籍制度和地方政府的“城市保护主义”成为阻碍城市化的两个主要因素。5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与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方面。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方面。人的现代
19、化是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人的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英克尔斯的观点):(1)愿意接受新事物;(2)乐于发表见解;(3)时间观念较强;(4)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5)计划性较强;(6)普遍的信任感;(7)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8)对新式教育感兴趣;(9)比较尊重他人。6全球化。(1)概念和历史。全球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多种学科、具有多种纬度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是传统现代化过程的持续,是一个近代才出现的现象。(2)全球化的特点。(3)全球化的矛盾。全球化下的不平衡与不平等,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平等;全球化下的民族国家问题,国家的主权受到挑战;全球化下的文明与
20、文化,“地方”文明与文化受到冲击。全球化隐含着一个不利于第三世界的因素:使民族国家边缘化和国家主权空洞化。“全球化”这一西方主流话语背后所掩盖的是一种权力不平等关系。(4)全球化与本土化。本土化是指运用本土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经验,摆脱或超越西方知识权力体系近乎全盘垄断的状态,确立本土对政治、经济、文化自主性的追求。不应简单地用本土化的口号来抵制全球化进程,而是应在现代化的前提下寻求本土发展的自主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本土的历史具体性。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1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2“迟发展效果”。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3
21、“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距。4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5后发外生型现代化(1)特点: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实际上是对外部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即是在本社会内部缺少现代性积累的情况下,也必须强行启动现代化进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特别是在其初始阶段,主要的手段是采借。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问题的特点,这也与客观因素有关,一是落后国家的全面落后,二是早发内生型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与结果及其所造成的示范效应,也似乎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可能性。(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条件。政治
22、上的前提条件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要有相应的政治改革。现代化的起点低,在现代化启动后会面临一系列的“补课”任务。现代化在时间上的起步晚以及最初现代化动力的外生性这两个因素,使发展中国家具有一些与发达国家根本不同的优势与劣势。(3)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特殊问题错位问题。由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的生成的异步性造成的错位现象(权威真空,制度真空,价值真空);突然提出的新任务与正在形成的能力之间的错位;“示范效应”与不正常的超前现象。失衡问题。现代化往往是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始的,其结果是在传统的大海中形成一些规模和范围有限的现代化孤岛。“扩散效应”不一定回出现,相反出现了“倒流效应”,即在现代化过
23、程中,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资本、企业、基础设施等为现代化所需要的因素,往往被吸收到发达地区去了。于是,两极现象(二元结构)出现了。畸变现象。是指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象,但在实质上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最典型的如过度城市化现象。两难现象。如经济上的两难困境表现为解决贫困与增强国力的矛盾;政治上表现为强化政府能力、稳定政治秩序和政治民主化的矛盾;文化上表现为加强思想领导与文化多元化的矛盾。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1近代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初始阶段,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现代化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2改革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应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必须要对传统文化既继承又超越。 思考题思考题 1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2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解释有哪些?各自的重要观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4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5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6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法学院主讲邓贤明 老师谢谢各位同学THE ENDvisionClubDecemberDecember 1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