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上海嘉定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导写与范文【文题】有人说,人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审题】从“有人说”、“也有人认为”及说话的内容可以分析得出,本次材料属于观点类中的二元对立类材料。是从两类不同人的立场出发,发表的两种对立的观点。立场A为“人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立场B为“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1.关键词A:“行动的过程”、“形成自身,塑造自我”、“只有才”、“人”、“行动的结果”;B:“不尽如此”;“行动
2、的过程”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实践;“只有才”强调的是行动的过程是形成自身,塑造自我的必要条件,引导我们去思考行动的过程对形成自身,塑造自我的影响(“行动的结果”)。“形成自身,塑造自我”:塑造个性的自我,有思想与灵魂的独一无二的“人”。“不尽如此”与前人观点中的“只有才”存在对立关系,表明并非行动的过程直接决定人的形成与塑造等,人的形成与塑造还存在着其它的因素。2.观点倾向“只有才”表明两者之间的必要性;但是“也有人说”意味着考题开放交流,且包含两个立场,无暗含观点。因此论述的重点均可落在各自一方,确定好立场后可以选择“虚拟论敌”的方式,思考提纲。【原因分析】1.赞同“人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
3、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1)人们可以选择做怎样的人并怎样生活;否则,人就只能像物一样存在,也只能去过一种机械的和物质性的生活。(2)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3)既然个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他对自己的存在、行为就负有完全的责任,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人本身的行动。2.反对“人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1)物质原因:技术的发展,社会发展进程加快,人们可以以诸多平台作为参照来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信息时代学习资源更多,变得更容易获取,每个人更方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
4、为什么样的人也有越来越多的选择和参照。(2)历史原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创造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作为外部环境影响了我们形成自身、塑造自我的价值判断,从而也促成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传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教育和规范,培养了人们不同的形成自身,塑造自我的方法。(3)文化原因:文化无意识:任何社会的文化行为和传统中都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他们已失去了最初的意义,而只是作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行为存在。当一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习俗时,人们去行为它时就变成了一种文化的无意识,明明是文化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环境对自我有塑造作用,譬如好的家庭,好的学习环境对自我成长必然是有影响的,乡土
5、环境,文化背景,时代风气等对于自我都有塑造作用。(4)主观原因:知行未必合一,内在愿景与外在行动有可能存在分裂;外在行为也可能受环境影响;个体行为的非理性,自我认知的偏差;行动的过程未必导向愿景中的结果。【辩证思考】人的塑造与行动的过程、外在环境等的关系是什么?联系现实,我们当明白,人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所以,人的塑造是由环境与自我行动共同塑造的。那么,有没有主次呢?有,首先从空间上看,不同的人会给你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对环境是逆来顺受的,甚至是自我麻痹,自我陶醉的。他身处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他身处牢笼却感觉安适自由,他整日被奴役却总替其他自由者悲哀。他的大脑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他的躯体是享
6、乐和麻木的混合体。当舆论发生时,他必定推波助澜,他以群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他将媚众作为毕生追求。他整日被环境揉捏,最后被时代的灰尘掩埋。这一类人自古而今,层出不穷,他们占据了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他们的存在是孙文和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他们是柳妈,是阿Q,是大都数的键盘侠当然,也有的人独立清醒,把环境作为塑造自我的平台。他俯仰天地,当众人皆醉时,他能独醒,当万马齐喑时,他敢呐喊,当群情汹汹时,他能静默。他能感天地之造化,品万物之风流,也能反躬自省,立己达人,甚至还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是中华文明未曾断绝的根本原因,他们是屈原,是司马迁,是苏武,是陶渊明,是颜真卿,是岳飞,是文
7、天祥,是王阳明,是曾国藩,是古今无数独立清醒的人这些人不断地自我塑造,自我成长。其次,从时间上看,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答案。当自我理智尚未完全形成时,我们主要是在环境的塑造中成长的。自小养成的习惯,生成的教养,育养的三观,主要都是由环境塑造的,虽然这些在自我形成之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自我纠错,但纠错的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在自我觉醒之前,人所处的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区择校。而当自我能独立思考时,自我的意志是成长的关键。于逆境中奋起,于忧患中成才,于谎言中坚守真诚,于强权下坚守真理,这些人,必然是自我塑造产生的结果。这些人物也数不胜数,舜,管仲,勾践,阿基米德,施一公,颜宁
8、等等。为什么莲花能出淤泥而不染,为什么有的寒门子弟最终也能成才?综上,“人”如何塑造我们也明了了。我们是该主要接受环境的塑造,成长为一个被环境捏造的庸众,还是自我觉醒,成长为一个能感悟天地,知行合一,与道长存的人呢?【素材】(1)名句1、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魏国国君安厘王魏圉(y)向孔斌询问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没有这种人。如果说可以有次一等的,那么这个人就是鲁仲连了!(鲁仲连是齐国的隐士,在战争危难的时刻屡为齐国建立奇功,不过终身不仕)”安厘王说:“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孔斌说:“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意思是说,人强求
9、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如果这样不停地做下去,便会成为君子;始终不变地这样做,习惯与本性渐渐结合,也就成为自然的了,那也就成为了“行动的结果的人”。2、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无论想要成为什么人,做成什么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最有效的方法并不复杂,就是一句话:选对方向,加倍努力,并坚持到底。3、杜维明(当代著名学者)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做了也不见得有效果,不见得被人称道,但做和不做,就不一样。4、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让保罗萨特5、人是他自己行为的总和。让保罗
10、萨特6、一个人的行动,比他所说的话,更有详细的表现。卡耐基7、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是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让保罗萨特禁闭(2)课内素材苏武牧羊(苏)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苏武对于自己国家的忠诚体现在他对卫律、李陵的言论中和誓死不降匈奴的行为中,他最终也以“英雄”的身份回到故乡。(3)课外素材谭嗣同:革命是要流血的,请从我开始。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
11、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以身殉道的悲壮,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谭嗣同坚持变法,从不惜命,最终成为清末维新运动中最为人熟知的“君子”。【范文】外界作自我塑造之桥梁很多学者喜欢把现代
12、称为“理性觉醒”的年代。随着世界的祛魅、科技的发展、认知的多元,许多人似乎越来越反感被外界“塑造”,越来越讨厌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神庙上的箴言“成为你自己”似是现代人的神话,可问题是,如何塑造“我们自己”?追寻自我的道路,果真只能选择排斥外界的孤独吗?我的答案是,外界恰恰是我们“自我塑造”的桥梁。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对“被塑造”本身的认识就存在某种偏差。“被”字构造出一种自我与外界的对立,放大了外在要求与内在诉求之间的冲突。问题是,冲突固然存在,但不可否认,外部世界对我们认知、观念、人格等塑形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合乎我们人生追求的一面。只着眼于冲突的片面认知或是源于对自我的过度肯定,或是源于
13、一种“他人即地狱”式的对异己的排斥,被虚假的理性遮蔽了双眼。甚至可以说,人们对于“成为你自己”观念的盲从,也不过是一种不自知的消极的“被塑造”罢了。我们要提防的,首先便是这种不假思索的外部思想的入侵。除却这层非理性的“被塑造”,试观我们的成长历程,也许恰恰是在积极的外界塑造中由单薄走向丰盈的。父母对我们牙牙学语时的教诲,至今还留在我们脑海之中;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导,更是对我们形成长足的影响。事实上,我们接触过的每一个人、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在我们人生的坐标轴上留下过不可磨灭的痕迹。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与外界的经历与感受,恰恰是镌刻在他的身上的,于性格、于思想,皆是如此。除此以外,在外界与自我之
14、间还存在着另一种方向的互动,这便是“自我塑造”。我以为,自我塑造的先决条件,是一种理性自知后的自我坚定。理性自知恰如一种启蒙,提醒我们时时刻刻地反思,这样的自我塑造可使得一个人不轻易被外界信息的噪点所扰。基于这样的坚定,自我塑造实则是对外界摄入的主动选择,不再将成长的主动权随意地弃掷给外界,而是以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于外界中不断寻求成长。倘若自我塑造为外界条件所限,或者外界塑造与自我诉求不符,个体亦能保持一种生命的积极状态,寻求和谐,甚至是努力冲破来自外部世界的阻碍。因此,自我的成熟,需要我们对外界的风雨彩虹敞开心怀;而与外界的碰撞,则更像是自我塑造的桥梁,于外界中我们映射自我、调正自我。外界与
15、自我也许从来不是静止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充实、有机的互动关系;甚至在自我塑造的羽翼逐渐丰满之后,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改造外界、完善外界,将外界传授给我们的全部,化为我们赠予外界的一份独特的礼物。坚定地从外界中找寻、淬炼更纯粹的自我走出去、返回来,这才是我们通往自我的光明之路。塑造与被塑造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于社会中,始终在与它的接触中经历碰撞,接受考验。因而成长过程本身,有着外界的作用。不可否认,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一定会在外源性因素的塑造下经历成长的历程。外在的物质条件与价值导向不断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于此,人类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塑造本身即是人不可逃脱的宿命。外源性的元素会给人以压迫感,譬
16、如当下在“内卷”浪潮中弄潮的人透过玻璃幕墙,观察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由此激发的危机感可以鞭策人不断向更完美的境界努力。积极主流的价值导向亦会瓦解那些或混浊或偏激的幻想,让人的思想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贴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在促进个人成长的同时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但社会的“套子”并不总是那般完美无瑕。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愈发感受到被外在的“统一”模式塑造的弊端。人类从多元立体的生灵逐渐沦为平面、单向度的存在;极化与同质化的湍流触及网络平台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于“茧房”中的我们也无法预测算法会将我们塑造成怎样的人。由此不难看出,成长过程中若是仅有外力作用,久而久之,弊端必显。成长还应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
17、人生而自由。在塑造自身的过程中,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心之所向后,人的主观能动性便能被成功调动。在自主意识的驱使下,人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思想内核。少年辛克莱在自我挣扎与质疑中,走出自我塑造的成长之路,其对于这个复杂多元世界的认知亦是基于他对自我与真我的找寻之上。相较于外界对人的塑造,自我塑造在接近自我的思想内核后,更能完成精神上的塑造乃至重塑,让成长本身更具价值。但必须指出,我们不可能脱离外在进行自我重塑,以实现成长。当年王守仁漂泊于江心之上,受尽外在的塑造,后才于阳明洞中静思十年,悟出“知行合一”的境界。于阳明洞中与世隔绝的十年光阴,他不断叩问自己内心,反思理学的流弊,这确是他不断塑造自我的历程。设想他的生命中没有前十年的宦海沉浮,没有被塑造的经历,他又能否归结出“致良知”的理念?人性中的惰怠或许易让人陷于迷惘,于此,外在的警钟就能与自我塑造一道,让人更好地成长。卡夫卡说:“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刻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障碍在粉碎我。”成长自然需要外源元素对人进行塑造,亦需在保留清醒认识下,自己进行自我塑造。外与内的合作与统一,才能让人有所突破,有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