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复习复习(藏像).docx

上传人(卖家):欢乐马 文档编号:288884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复习复习(藏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复习复习(藏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复习复习(藏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复习复习(藏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基础复习复习(藏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藏 象 重 点1、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4、脏腑之间的关系5、五脏的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之间的关系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含义 (一)藏象的含义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象:藏于内的脏腑精气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贮藏、深藏;内脏不可见 象:形象、现象、征象可见 (二)藏象学说的含义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古代医学研究人体,主要依据是人体内外的整体统一性,以“见外而知内”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体外部象征来推测人体内部情况。这一独

2、特方法,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 藏象,突出的是“象”,以象测“藏”。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生理、病理含义却不尽完全相同。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可能包含西医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西医解剖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的某几个脏腑功能中。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往往是人体某一系统生理与病理的综合概念。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核心之核心。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三)藏象学说的形成基于

3、古代的解剖知识,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及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以后二者为重) 三、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从广义而言,藏象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在内。脏腑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将人体内外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精气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由于脏腑是处于中心环节的重要器官,所以我们习惯以脏腑为重点讨论藏象,这是狭义的。但决不意味脏腑就等于藏象。因经络、气血津液另篇介绍,故此篇论藏象以脏腑为主。 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五脏六府奇恒之府脏腑名称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阴阳属性阴阳阴形态特点实体性器官管腔性器官形

4、多中空,类似于腑运动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泻而不藏,满而不实藏而不泻功能特点藏精气(化生和贮精气藏)传化物(受纳和传导水谷)贮藏精气经络表里关系有有除胆外、均无几个问题的解释:五脏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泻:宣泻、外泄满:精气盈满 实:水谷充实意义:指二者不同的运动特点。 五脏:贮藏精气(气血津液精),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得外泄,应时刻保持盈满。不似六腑充实水谷,呈现时满时虚的流通状态贵在藏 六腑:受纳水谷、吸收精华、排泄糟粕,不得久留,应时刻保持流通、有入有出、时满时虚。不似五脏藏精,时刻处于盈满状态贵在通 奇恒之府,异于寻常之腑形态似腑中空

5、 功能似脏藏精注:关于胆为奇恒之腑胆既为六腑之一,也为奇恒之腑原因:六腑总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胆贮藏的胆汁以助消化食物,间接 参与 传化水谷的过程,故属六腑之一。但胆并不直接接受水谷 ,也不直接传化糟粕,所藏胆汁为精汁,由肝气所化,又具“藏精气”的作用,六腑之中唯其藏而不泻,故又属奇恒之腑。 五、脏腑的重要意义 脏腑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1、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不离脏腑。2、分析疾病的发病和原因要联系脏腑。3、诊察疾病就是观察脏腑。4、临床辨证是进一步认识脏腑。5、治疗原则是以调整脏腑为主。古人云:“业医不知脏腑,开口动手便错”。重点回顾: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2、脏腑的分类及

6、区别3、五脏“满而不实”,六脏“实而不满”4、奇恒之腑含义,胆为奇恒之腑之一复习思考1、谈谈“藏象”的含义?中医研究人体有何特点?2、脏腑分几类?如何从形态与功能上区别?3、何为“奇恒之腑”?4、解释“满而不实,实而不满”? 第一节 五 脏 素问六节藏象论强调:人以五脏为本。心(心包络)心,五脏中最重要的器官,主宰全身。内经谓之“君主之官”。难经已对心脏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有了一定认识。心居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中,外有心包护卫。心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赖心的气、血、阴、阳共同作用完成其功能。心的生理特点 生命之本;为火脏、喜动恶热;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通于夏气。 心之经脉属手少阴

7、,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含 义主:主持 血:血液,脉中的内容物。脉:指血液运行的管道 心主血脉,含主血液和主血脉两个方面。即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为何能主血脉原因之一: 形态结构上:心与血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系统。原因之二: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之动力。心气心脏的搏动心气鼓动心脏不停搏动,推动血液循着血脉沿一定方向循行,循环不已。古人云:“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心主血脉的三个基本条件1、心气充沛心气心动血液运行2、心血充盈 a.使足够的血量流入血脉 b.心气的活动得到心血的供与补充,不致衰竭3、脉道通利 a.约束血液运行,

8、使之不得溢出 b.保持通畅,血行不致阻遏心主血脉,上述三方面缺一不可,然以心气充沛起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在表现重点从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四方面来判断正常生理表现a.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荣润 b.脉象和缓有力,胸部舒畅反常病理表现 a.心血亏虚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细无力等 b.心火偏旺面赤舌红,脉数等c.心血瘀阻面色晦暗,舌色青紫,胸前闷痛、脉涩不利等(二)心藏神 含义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内经谓之“神机”。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之为广义

9、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神是有物质基础的,它的来源与生命一样,来自于父母双方精气的媾合。 传统的认识,人们把心所主的神释为现代意义的精神,即狭义之神,又谓之“神志”,心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属于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心主神的作用与表现 任 物 任:担任、接受 物:事物 心具有接受、分析并处理客观事物或信息、从而进行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的功能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脑的功能) 表现: 正常精神振奋、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反映灵敏、处事迅速 反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妄或反映迟钝、精神萎靡、甚则昏迷等

10、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心之所以能主宰生命活动与心主神密不可分。 这种神具有调控全身各方面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作用,人之视、听、知觉、动作无不受其支配,人之各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使之成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体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协调统一的正常生命活动。 从这一角度来看,心所主之神绝非仅指狭义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了,故有人对教科书传统的解释提出了异议。 现代的认识: 对人体起最高主宰作用的是“元神”,元神藏于心,这种神实际就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气机神机、玄机,来源于阴阳的运动。心神、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神,一身的最高级主宰元神第二层次的精神,传统称“识神”是第一层次神的表现形式二、心与五体、五窍、

11、五液、五志的关系 解释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五志:喜、怒、忧(悲)、思、恐( 惊)五种情志活动 心主神的物质基础 血液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之所以藏神是建立在心主血脉基础上的,以此为前提。心主血脉与心主神二者相互影响关系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心血充足,心神得养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调节支配心主血脉例:失血过多,出现精神疲倦甚则昏迷,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合:内外相合,五脏在内,外合五体。 华:光彩、光华、精华,五脏在内,其华在外。 心合脉全身血脉皆属于心。心与脉 组织结构上:心与脉直

12、接相连、息息相通,构成一个密闭的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上:1.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为血行之动力 2.心气约束血液行于脉中,沿一定轨道运行心与脉的关系,实际上离不开气血,其正常与否最易 从脉搏上反映。心之功能异常:1.心气不足,脉动无力而显虚弱 2.心血瘀阻,血运不畅,脉涩结代 3.心火亢盛,血流加速,脉数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表现:心血充足面色红润 心血不足面色苍白无华 (二)心开窍于舌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舌之功能: 1.司 味 觉 2.调节语言心与舌:结构上:心之别络系于舌本

13、,经络沟通功能上:1.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以保持其功能正常 2.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表现上:1.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以表述语言、司味觉 2. 心功能失常:a.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b.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c.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d.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e.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失语古有“舌为心之苗”之说。(三)心在液为汗 汗:是人体阴液发散于肌表的部分,是阳气蒸化津液的结果汗由津液转化而来。 血液与津液: 津液渗入血管,组成或补充 血水分渗出脉外补充津液 二者相互渗透“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结论:汗由津液所化,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

14、分,汗与血液均与津液有关,故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临床实际: 1.汗出过多,伤津液、耗心气心悸、气短、神疲、甚则肢冷、亡阳。 2.出血过多,伤津液口喝、便秘、肌肤干燥。 3.心之气血不足引起病理性汗症汗出:1.心气虚自汗(表卫不固) 2.心阴虚盗汗(阴不摄阳)(四)心在志为喜 志情志活动,人有“五志”、“七情” 古人将五志分属于五脏,说明五志是五脏活动的表现,是五脏功能的一个部分,是建立在五脏之气基础上的,是五脏对外界事物作出的反应,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变化。正常:1.五志中,心之志为喜 2.心脏功能正常,气血充足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3.正常的喜乐意志

15、调畅,使人气血 调畅、血脉流通 反常:1.心之功能失常情志改变:a.心气不足易悲、时欲哭b.心气实狂、笑不休 2.过度喜乐,心气涣散:a.重则发狂b.轻则失眠附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心主”解剖:心脏外面的包膜功能:保护心脏、代心行令臣使之官病变:外邪侵袭于心时,代心受邪例:热入心包神昏谵语、狂 痰浊蒙蔽心包神昏模糊、意识障碍注:因心包附于心,在生理上没有独立意义,其所表现的病变与心相一致,辨证治疗也从心论治,故一般不单独而立论。 重点回顾:心:1.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3个必备要素 2.心藏神:为生命活动的主宰、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血为物质基础 3.在体合

16、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属于心,心之气血盈亏显现于面 4.开窍于舌 : 心之别络系于舌,舌为心之苗 5.在液为汗 :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同源、血为心所主“汗为心之液” 6.在志为喜: 心之功能正常,表现为喜的情绪变化复习思考1、心的主要功能有哪两方面?心与体、窍、液、志的关系如何?2、心主血脉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心主神志的前提是什么?3、什么是心包络,其功能是什么? 4、谈谈神的含义? 5、何为“血汗同源”?肺 肺,内经谓之“相傅之官” 肺居胸腔内,居横膈之上,左右各一,(左二叶,右三叶)呈蜂窠状,上连气管、通喉咙、开窍于鼻。 肺居于人体脏腑最高位,并与心同居胸中,覆心之上以维护之,犹如两叶

17、下垂,形如华盖,故称“肺为华盖”,也确立了相傅之地位。 五脏之中,唯肺通过鼻、皮毛与外界相通,易被外邪侵犯,不耐寒热,故又有“肺为娇脏”之称。 肺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含 义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肺主气:1.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2.一身之气机体动力 肺主呼吸之气 肺具有主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呼吸:吐故纳新,维持生命活动1.呼出体内浊气(CO2)2.吸入自然界之清气(O2)肺主一身之

18、气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 1、 宗气的生成与肺有关相互结合:1.肺吸入的清气 2.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宗气生成后,赖肺气宣发输布 ,布散全身推动人体生命活动 激发五脏六腑 的功能活动。 2、 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具有调节作用肺: 呼吸均匀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有节有序呼气之升、出 吸气之降、入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的关系相辅相成:1.呼吸之气均匀调和一身之气调畅 2.人身之气机调畅呼吸节律规整肺主气、司呼吸的表现 功能正常:1.气道通畅 2.呼吸均匀 3.肢温声洪功能失常:1肺气壅实 肺气上 逆 喘、咳2 .肺气不足:a.呼吸功能下降呼吸困难、气短而喘 b.宗气生成障碍脏腑

19、功能活动力下降(呼吸无力、少气、神疲、)(语言低微等 ) c.呼吸功能丧失清不吸、浊不呼宗气不生死亡(二)肺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和肃降是肺气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 肺主宣发 宣发:宣布、发散,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气之升) 肺气的宣发包括三方面内容 肺主宣发: 1、肺之气化,通过鼻孔、腠理、皮毛:a. 将浊气排出体外,参与气体交换b. 将水液蒸发于体表或外出为汗 2、肺之推动,水谷精气和津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温润: a. 肌 腠 皮毛 b. 耳目 口鼻 3、宣发卫气于体表、调节毛孔开合,抵御外邪侵袭 宣发失常: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喷嚏、无汗或易感冒等肺气不宣肺主肃降 肃降:清

20、肃下降。指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气之降) 肺气的肃降包括四方面内容肺主肃降 :1.吸入自然界清气,令其向内向下收敛而降,将吸入之气下达于肾。 2.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 3.肃清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肺虚如蜂窠,不容杂物) 4.有利于水液下输于肾与膀胱及大肠腑气畅通。人体脏腑气的活动规律,在上者以降为顺,在下者以升为和,肺居胸中,于脏腑最上部,故其气以下降为顺。 肃降失常: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等肺失肃降 宣发与肃降的关系:是肺气的双向运动,二者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两 种运动形式,不可分割。 宣发肃降(气的升降运动): 1.呼吸运动,维持

21、气体交换:a.一升一降 b.一出一入 2.布散精气, 全身各处,无所不至: a.向上向外 b.向下向内 3. 水液代谢, 水液恒定状态 a.上从皮毛而出为汗 b.下从肾与膀胱而出为尿病变二者常同时出现,相互影响肺失宣降(三)肺主通调水道指肺对人体水液代谢具有推动作用和调节的作用肺主:1.宣发:a.水液中的精微布散全身 b.余液由汗孔排出体外汗 C.部分由呼吸排出水气 2.肃降:a.上焦水液不断下达肾与膀胱 b.余液由膀胱排出体外尿 c.部分胸粪便排除。故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表现:肺气宣降水道通调,水液代谢正常进行。 肺失宣降水道不调,水液代谢失常,引发 痰 饮、水肿等病。中医有“上

22、窍不通,下窍不泄”之说。治疗水肿,可以“宣肺利水”。 (四)肺朝百脉: 1.血液由肺气推动,从肺开始,沿经脉流向全身(肺朝百脉) 2.全身的血液,通过经脉而流向于肺,汇聚于此(百脉朝肺)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汇于肺,经肺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敷布于全身。 实际上,肺与全身脉管的联系,还得通过心这一中间环节,故“肺朝百脉”的理论变化形式便是“辅心行血”,说明肺与心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 总结古人将肺的上述功能总结为“治节”二字。 治:治与乱相对而言,通过治达到有序状态。 节:调节,通过调节使事物运动有规律肺主治节,表明肺具有管理职能,使人体功能维持一种和谐有序,使生命呈现节律性和周期性生

23、命的完善型式肺居高临下管理一身,如相辅主宰一国,故谓之“治节”。故人身:皆与肺气的治节有关 1.呼吸有节奏地运动 2.气机有规律地升降 3.血液有序地运行 4.水液代谢的恒定二、肺与形体、官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是人体最浅表、外围的一层,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肺合皮毛:1.肺气宣发敷布精气以充养皮毛:a. 肌表固密 b. 毫毛光泽滋润 2. 肺气宣布卫气于皮毛:a. 调节汗孔开合,恒定体温适应气候变化,抵御外邪 参与呼吸,排出浊气(汗孔气门) 肺主皮毛功能失常:肺气虚弱:1. 皮毛失常,卫外功能低下易感冒皮毛憔悴,稀疏、枯槁2. 汗孔开合失司:a.开多合少,或但

24、开不合 多汗 b.合多开少,或但合不开汗少、无汗外邪从皮毛至肺恶寒、发热、鼻塞等。一部分皮肤病可从肺论治。 (二)肺开窍于鼻肺主呼吸、而鼻是气体出入的通道、并主嗅觉肺气调和:1.鼻窍通畅,呼吸通利 2.嗅觉灵敏鼻与外界相通,为外邪犯肺的门户外邪犯肺、肺气失宣:1.鼻塞2.嗅觉失灵(三)肺在液为涕: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常态:涕由津液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病态: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四)肺在志为悲(忧) 悲:悲哀的情绪表现自外而来,由外来可引起伤心哀痛的事物刺激引起 忧:发愁、过虑自内而

25、发,是对某种不良刺激因素先有所了解,忧心忡忡。 常态:是肺的功能所发应的情志变化。反常:1.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2.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补充:肺与喉喉也为肺呼吸之门户、又是发音的器官。喉之通气与发音直接与肺气相关重点回顾肺(主治节):1. 主气、司呼吸:a.主呼吸之气吸清呼浊、气体交换 b.主一身之气调理全身之气(宗气) 2. 主宣发、肃降a宣发:A. 呼出浊气 B. 布散精气于全身C. 宣发卫气 b. 肃降:A吸入清气 B. 向下布散精气 C. 水液下降 3. 通调水道:推动水液代谢:a. 宣

26、发水精布散 余液由汗排出 b. 肃降水液降于肾,膀胱余液由尿排出 4. 朝百脉:为气血运行的起始点 复习思考:1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2肺主气包括哪两方面?二者关系如何?3肺主宣发与肃降的含义和形式?4肺如何行使“通调水道”的功能?5解释“肺朝百脉”“肺主治节”?脾 脾,内经谓之“仓廪之官”。脾居于中焦,膈之下的左侧,难经对其解剖形态已有认识。 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的特性是五行属土,喜燥恶湿,易壅滞,其性属阴,通于长夏之气。脾是五脏中极其重要的内脏,取决于它的运化功能,后人谓之“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属足太阴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

27、脾主运化 含义:运运输、运送;化消化、吸收指脾具有主管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全身的功能。 运化包括二方面内容运化水谷:指脾对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 脾主运化: 1.消化、吸收食物变为精微(化) 2. 转运 输送水谷精微布散全身:a. 五脏六腑,四肢骨骼 (运),皮毛筋肉表现脾的上述功能正常,习惯称之为“脾气健运”(运化能力强,化生精气血津液,人体得以充分营养) 脾的上述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运化、吸收、转输能力下降,食欲不振、腹胀、倦怠、消瘦等,甚则气血虚弱)。 “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故成为人体气血之来源 脾气健运,血源不竭,不断生化;脾失健运,血

28、源亏乏,生化障碍血虚、贫血 “后天之本”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营养物质产生的根本,李东垣以重视脾胃而成为“补土派”;明李中梓将脾称为“后天之本”;中医养生防病尤重保护脾胃之气。 运化水湿 指脾对摄入的水液同样具有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从而参与人体水液代谢。饮水入胃,经脾吸收升清 上输于肺:宣发水液布散全身,以滋润和濡养 肃降水液转输肾、膀胱 脾位于中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枢纽作用,古人谓之“中流砥柱”病变脾失健运、水停不运湿邪,引发痰饮、泄泻、水肿等病症。治疗:可“健脾利水”。注:运化谷食、水液的同步进行,可分不可离。 (二)脾主升清含义升: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清:水谷精微等营养

29、物质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是脾运动功能的表现形式: 气机升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1.脾主升升清 2.胃主降降浊表现脾气主升:1.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养全身 2.依托脾气之升,维持内脏的固定位置上述功能失常:脾不升清,水谷不运,精微不能吸收和上输,气血生化无源,内脏位置不能维持 上神疲、头晕乏力,耳目失聪 中腹胀、腹泻 下久泄脱肛、内脏下垂 (脾气下陷)(三)脾主统血 含义:统:统摄、控制、管辖 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管之外的功能。行使此功能,要依赖脾气的作用,气具有固摄的能力。 脾生血与脾统血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气血之

30、源。气血充盈,血行正常:1.气旺气的固摄作用强、气能摄血 2.血旺血液中的各种营养成份充足, 血液自固结论:脾之统血是以脾生血为基础的。气血生化不足,血不归经,溢于脉外:1.血亏血液中营养成份减少,血液不能自 固 2.气虚不能摄血 出血(便血、崩漏、衄血、紫瘢等)对气虚不能摄血引起出血的病变,谓之“脾不统血”,对此,中医有“健脾益气摄血”方法治疗二、脾与形体、官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一)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脾主肌肉、四肢指人体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动,皆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脾之运化机能旺盛,营养物质输送全身和四肢肌肉。表现 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健壮,四肢活动

31、有力脾气不运:1.肌肉削瘦,四肢乏力2.肌肉萎缩,四肢不用古人:“四肢为脾之外候” “脾病而四肢不用” 其华在唇口唇由肌肉组成,且血管丰富,也有赖脾气化生气血以营养。 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口唇红润 脾失健运、气血衰少口唇淡而无华、甚则萎黄(二)脾开窍于口 口:饮食口味,食欲脾与口:结构:口腔为消化道之开端 功能:口接纳食物,是人体消化过程的第一步 经络:脾之经络上连舌本,散舌下(味觉) 脾气健运食欲旺盛,口味也好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味异常(淡而无味) 湿邪困脾口腻,口甜 (三)脾在液为涎 涎:唾液中较清稀者,具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助于消化的作用。 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故涎虽出于口实乃脾之

32、液。 涎由口腔分泌以助食物咀嚼和促进食物消化。 (四)脾在志为思 脾化生之气血上升于脑,脑得其养思路敏捷,聪明智慧反常:1.气血之源不足,不能上升于脑,脑失所养头晕目眩、健忘 2.过度思虑,所思不遂,影响脾气运行而郁结不思食或食不知味,脘腹胀满(思)(伤脾)补充:脾喜燥恶湿的特性1、脾,五行中属土,湿属土,与脾相应,故湿气通于脾。2、脾虽运化水湿,但水湿过多,必然加重其负担,使其功能发生障碍。3、脾所恶之湿为“邪湿”(气候、居处、饮食等因素所致)而非正常能助土气之湿。 结论:湿邪易伤脾,脾虚则生湿 , 故“脾恶湿”。 关键取决于脾自身的运化能力。反常:脾不运化,内湿乃生; 邪湿伤脾脾被湿困 头

33、身重、胸腹 满闷,大便溏,舌苔腻等中医治疗脾之湿证:选用燥湿、利湿之法以助脾运。 重点回顾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湿主升清: 1.水谷精气上输于肺 2.维持脏器位置主统血: 统摄控制血液在血脉中运行 喜燥恶湿:湿邪伤人,最易犯脾 复习思考:1、脾的主要功能有哪些?2、脾主运化包括哪二方面?3、脾主升清的内容是什么?4、脾主统血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脾能统血?5、脾的特性是什么?肝 肝,内经谓之“将军之官”。 肝位于右胁下,胆附于肝。 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 肝的特性是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脏,体阴而阳用。其性刚(刚脏)、主升主动、易升发太过,通于春气。 肝属足厥阴经,与足少阳胆

34、经相为表里。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肝主疏泄 含义 疏:疏导、开通; 泄:发泄、发散 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疏泄”一词源于内经,后世明确提出肝主疏泄的是朱丹溪,他在格致余论中言“司疏泄者肝也”。 肝主疏泄产生的基础肝在五行中属木、风、春,为风木之脏,故而具有喜条达伸展、恶抑郁的特性。肝主疏泄反映了其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肝之疏泄是保持肝脏自身功能正常及其他脏腑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人身气机的运动,除肺之治节外,与肝之疏泄也关系甚密。 肝主疏泄的作用表现: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最基本的生理作用)气机:气的运动,具体体现于人体脏腑器官的活动。气机的运动

35、升降出入肝气升发、条达、舒畅,可以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使之平衡协调,人身脏腑之气各行其职。气机调畅与否是判断肝之疏泄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肝之疏泄失常:疏泄太过:肝气呈亢奋状态 肝气上逆:a. 肝气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易怒b. 气逼血升吐血、呕血c. 肝木乘土胃痛、泛酸、噁呕d. 气血郁上中风倒地疏泄不及:肝气呈抑郁状态升发不及 肝气郁结 a. 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多疑、欲哭b. 气郁血滞癥积、肿块、痛经、闭经c. 脾气壅滞不思食、腹胀满、腹泻 注:肝在病变中易表现为疏泄升发太过,而阳气亢盛,易于动风。 2、调畅情志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主宰外,尚与肝密切相关。因为,人的正常精

36、神情志活动是以气机调畅、气血和平为基本条件的。肝主疏泄,心情开朗、舒畅:调畅气机,血行通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不及)心情抑郁、悲忧欲哭,多疑善虑 肝气上逆(太过)性情急躁易怒 肝火亢盛(太过)暴怒,面红目赤 反之,外界因素导致的情志异常,尤其是大怒或情绪过度压抑,也常使肝之疏泄失常,引发肝的病变。 中医治疗情志病每每从调肝入手逍遥散3、促进消化消化是脾胃的功能,取决于脾胃的升清与降浊。肝主疏泄,气机调畅:1. 促进脾气上升,协助胃气下降:a.水谷精气上归于心肺 b.水谷浊气下达小肠、大肠 2.促进胆汁分泌、排泄 注入小肠以助消化 故肝之疏泄正常,是保证脾胃消化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肝失疏泄,木

37、旺乘土,升降失常:肝气犯脾,脾气不升上为眩晕、下为飧泄 肝气犯胃,胃气不降嗳气、呕逆、脘腹胀满 肝气郁结,胆汁分泌失常胁下痛、口苦、纳食不化、黄疸、腹泻 4、疏通气血津液 促进血行:血之运行赖气之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主疏泄以气为用,司人体气机畅达,故直接影响到血的运行。肝失疏泄:1. 血行不畅,甚则成瘀: a.胸胁、乳房、少腹胀痛 b.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癥积肿块 2.气郁化火,或升泄太过,逼血妄行出血证、中风证 促进津液输布:肝之疏泄可调畅脏腑气机(肺脾肾),气化有权,津液通达全身。 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气滞水停,水液潴留 酿聚成痰或发为水肿。 5、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 男子排精,精的闭藏在于肾,而精液的溢泻则由肝疏泄功能以控制调节。另,肝经绕阴器,也为调控精液之原由之一。 肝气疏泄条达,精窍启闭有常,精液藏泄适度。肝气失于疏泄:气机郁结,精关失启精少或不射 疏泄太过,肝火亢盛,精关失闭遗精、早泄 女子月经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基础复习复习(藏像).docx)为本站会员(欢乐马)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