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5、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8、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9、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10、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课前预热 1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2、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13、 ,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14、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 15、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16、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17、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18、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9、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20、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课前预热 21、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22、 ,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2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4、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5、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26、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27、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28、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
3、贺雁门太守行) 29、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0、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课前预热选择题 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号“五柳先生”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桃花源诗。 B.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C.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渔家傲秋思都是他的作品
4、。选择题 2.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D.忘路之远近 马之千里者孟子二章复习课一、文学常识(结合论语和孔子) 1.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时列为“七经”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至圣等。 东汉七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孝经。 四书:宋代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孟子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5、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鱼我所欲也出自告子上。二、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同 ,意思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意思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 ,意思为: 答案:(1)曾 “增” 增加 (2)衡 “横” 梗塞、不顺 (3)拂 “粥” 辅佐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 过: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 动: (3)动词作状语 入则无法家
6、拂士 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苦: 劳其筋骨 劳: 饿其体肤 饿: 空乏其身乏 乏: 所以动心忍性 忍: 2.词类活用答案: (1)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 过: 犯错误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 动: 使震撼 (3)动词作状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 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 使饥饿 空乏其身乏 乏: 使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 忍: 使坚忍3.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野芳发而幽
7、香(醉翁亭记) (2)士 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一词多义答案: (1)发 舜发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显露、流露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出发 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头发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开放 (2)士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4.文言虚词 (1)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困于心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其 必先苦其心志 曾益其所不能 (4)舜发于畎亩之中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行拂乱其所
8、为 4.文言虚词答案:文言虚词答案: (1)于)于 舜发舜发于于畎亩之中畎亩之中 介词,从、自介词,从、自 故天将降大任故天将降大任于于是人也是人也 介词,引出对象,译为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给” 困困于于心心 介词,在介词,在 然后知生然后知生于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表原因,可译为介词,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由于,因为” (2)而)而 困于心,衡于虑,困于心,衡于虑,而而后作后作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就,才” 征于色,发于声,征于色,发于声,而而后喻后喻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就,才” 然后知生于忧患然后知生于忧
9、患而而死于安乐也死于安乐也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3)其)其 必先苦必先苦其其心志心志 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曾益曾益其其所不能所不能 代词,他代词,他 (4)舜发于畎亩)舜发于畎亩之之中中 结构助词,表限定关系,不译或译为结构助词,表限定关系,不译或译为“的的” (5)出)出则则无敌国外患者无敌国外患者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如果” (6)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代词,这样代词,这样 (7)行拂乱其所)行拂乱其所为为 所做的事所做的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 管
10、夷吾举于士4. 百里奚举于市5. 空乏其身 6. 行拂/乱其所为 7. 曾益其所不能 8.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9.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 入则无法家拂士 1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答案)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3.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4.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5.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6.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 7.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8.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
11、) 10. 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同“弼”,辅佐) 1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匹敌、相当)四、翻译下列句子: 1.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
12、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了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五、文章中心和论证方法 【文章中心】本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的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第1段)、对比论证(第2段)、类比论证(以个人事例类比国家存亡)、道理论证(第2段为自古以来的道理)。六、文章内容理解 1.本文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4.本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文章内容理解答案 1.本文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用课文原
14、句回答:“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3.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国内要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4.本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对比阅读(作业)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2分)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乙】虑天下
15、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选自深虑论) 1.选出下列画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A. 虑天下者 志虑忠纯 B. 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前人之述备矣 C. 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
16、不及者天道也。 4.【甲】文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2分) 5.同样是谈论国家兴亡的道理,【甲】文作者认为要避免亡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乙】文作者认为一个国家遭遇祸乱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1.(2分)A 【解析】A项“虑”,都是“考虑,思虑”的意思;B项“备”,前者译为“防范”,后者译为“详尽”;C项“发”,前者译为“发生”,后者译为“兴起,被任用”;D项“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从。故选A项。 2.(4分)(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2)思虑国家大事的人,经常考虑艰难危险的一面,却不重视平常容易的一面。 3.(2分)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4.(2分)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的。 5.(2分)【甲】:内有贤臣,外有敌国外患;【乙】:思虑国家大事的人常常忽略容易解决的事,遗漏不被疑虑的事,而祸乱起于这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