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1. 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A. B. C. D. 2. 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A. 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B. 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C. 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D. 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答案】1. B2. B【解析】【1题详解】
2、据材料,图中拍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观察4幅图片可知,是新月形沙丘地貌,是宽广的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可推断为冰川槽谷, 是石林地貌 是雅丹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模拟冰川移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PS不具备这个功能,A错误; RS可通过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因此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冰川监测可分析出冰川面积变化 ,B正确;冰面温度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红外线测定,GIS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C错误;VR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D错误。故选B。【点睛】“3S”
3、技术手段的选取(1)“点”与“面”判断GPS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2)“想”与“看”区分RS、GIS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 洋流( )A. 均是暖流B. 均是寒流C. 是寒流,是暖流D. 是暖流,是寒流4. 受图示洋流影响( )A. 甲
4、海域存在大型渔场B. 乙群岛出现荒漠景观C. 丙沿岸冬季降温明显D. 丁海域地热资源丰富【答案】3. D4. B【解析】【3题详解】根据经纬网和海陆位置信息可知,该海域为北大西洋东部,洋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暖流,洋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4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海域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也不存在大规模上升流,因此不存在大型渔场,A错误;乙群岛沿岸有寒流经过,对沿岸气候有降温降湿的作用,因此会出现荒漠景观,B正确;丙地沿岸有暖流经过,有增温作用,冬季降温不会明显,C错误;地热资源一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丁海域位于板块内部,地热资源不丰富,D错误。故选B。【点睛】洋
5、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了污染物的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2.对航海的影响:顺水,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节约时间。但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给船只出行带来威胁。3.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陆地有增加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寒流对陆地有降低温度和湿度的影响。4.大型渔场的形成: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鱼类提供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同时两种洋流交汇,形成“鱼障”,也使得鱼群在此集中,进而形成较大的渔场。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5. 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 B. C. D. 6. 图中甲处( )A. 岩层受挤压形成
6、向斜构造B. 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 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 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答案】5. B6. A【解析】【5题详解】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6题详解】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
7、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点睛】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生物死亡之后的遗体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后来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由于遗体是被沉积物掩埋,所以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
8、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7. 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 东部地区B. 中部地区C. 西部地区D. 东北地区8. 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工资水平空间距离土地价格环境质量A. B. C. D. 【答案】7B8. A【解析】【7题详解】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
9、选B。【8题详解】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
10、省、江西省、安徽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下面小题。9. 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A. 降低污水处理成本B. 减少土地占用面积C. 不受季节变化影响D. 加快污水处理速度10. 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A. 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 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 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 河道整治
11、清游,清除全部河滩【答案】9. A10. B【解析】【9题详解】据材料可知,该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需要建设厂房设施和使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正确;图中人工湿地系统需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减少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能力也有季节差异,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或其他物种灭绝,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促进湿地生态环
12、境保护,B正确;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清除全部河滩,河床裸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点睛】污水处理厂是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行处理净化的场所。废水处理的一般目标是去除悬浮物和改善耗氧性(即稳定有机物),有时还进行消毒和进一步的处理。工业废水的处理侧重于油类、悬浮物、重金属和妨碍城市污水厂运行的或高残留的有机物的去除或转化,以及pH值的调整。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11. 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 欧亚板块张裂B. 美洲板块抬升C. 太平洋板块张裂D. 太平洋板块俯冲12. 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海岭裂谷山脉岛弧A. B. C. D.
13、【答案】11. D12. C【解析】【11题详解】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
14、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正确。综合起来,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构成,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两个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发生,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 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 原料B. 交通C. 市场D. 劳动力14. 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A. 减少土壤有机碳
15、含量B. 减弱土壤通气性C. 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D. 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答案】13. A14. C【解析】【13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项目主要依靠养殖场废弃物以及农田秸秆等为原料,产出电力和肥料等,原料的运输成本更高,所以其布局应该靠近原料产地,A选项正确;交通、市场、劳动力对其布局影响较小,BCD选项错误,所以选A。【14题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是农田的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透气性,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点睛】产业区位决策一般性的关键因素包括交通运输、劳动力、原材料、市场、产
16、业用地、公用设施、政府的态度、税制结构、气候和社会团体。 此外,国际区位因素包括国家的政治局势、全球竞争和生存、政府监管和经济因素等。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 图示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 垂直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规律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6. 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A. 纬度洋流B. 地形洋流C. 纬度大气环流D. 地形大气环流【答案】15. C16. D【解析】【1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然带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选
17、项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16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选项正确;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选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选项错误,所以选D。【点睛】纬度地带性是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沿纬度方向变化和更替,具有沿纬线呈带
18、状分布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气候、土壤、生物及其环境从赤道向极地的有规律变化。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7. 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A. 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B. 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C. 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D. 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18. 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A. 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B. 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C. 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D. 居住用地
19、空间更加集中【答案】17. C18. A【解析】【17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远大于运行初期人口规模,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选项错误;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分布差异小于运行初期,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边缘区以居住用地、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市郊线的建成,市郊线沿线地区交通通达度提高,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选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选项错误。所以选C。【18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就业的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选项正确;没有体现行政服务功能的
20、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减弱,C现象错误;边缘区人口的空间部分差异减小,导致居住地空间分布更加分散,D选项错误,所以选A。【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尽管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
21、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9. 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A. 甲至乙B. 乙至丙C. 丙至丁D. 丁至戊20. 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19. D20. C【解析】【19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所以北半球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在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为夏至日,甲、戊为冬至日,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北半球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
22、的是秋分日到冬至日,应是图中的丁至戊,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所以选D。【20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减去所在地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所以夏至日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113.5,错误;图,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58,当地纬度为58N,我国最北端纬度位置约为53N,不符合,错误;图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113.5,且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为36,纬度位置为36N,符合我国的纬度范围,正确。所以选C。【点睛】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北极星相对于地平线或海平面的高度角。当地的地理纬度(北纬) 由于恒星(
23、包括北极星)离我们非常遥远,视线与地轴的延长线可以看作是平行的,所以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近年来,我国以现代农业产业因为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是地理界限明确、建设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完成下面小题。21.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投入减少较明显的是( )A. 耕地B. 资金C. 技术D. 劳动22.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可提高( )土地产出率产业集群化水平农业收
24、入比重种植结构多元化水平A. B. C. D. 【答案】21. D22. A【解析】【21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需要投入规模较大的耕地,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也将增加,ABC错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将采用机械化管理,劳动力投入将大幅度减少,D正确。故选D。【22题详解】现代农业产业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提高作物品质,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正确;据材料可知,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产业集群化水平得到提高,正确;农业产业园可提高经济效益,但农业收入比重还受其他产业结构收入增长情况影响,故农
25、业收入比重难以确定,错误;农业产业园只是扩大种养规模,投入资金和种植技术,并没有对农业种植结构做改变,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劳动力等对农业都有着显著影响。23. 下图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图。该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径流补给。图中,相对于荒漠( )A. 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低B. 耕地地下水埋藏较深C. 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较少D. 耕
26、地地表水蒸发量小【答案】A【解析】【详解】由图可知,与荒漠相比,河岸林地距河流更近,地下水位更高,地下水直接接受河水的补给,含盐量较小,而荒漠的地下水中含有更多的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和地表径流下渗过程中溶解的盐类物质,A正确;由图可看出,耕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小于荒漠,B错误;林地植被能涵养水源,增加下渗,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的更多,C错误;与荒漠相比,耕地土壤水分含量高,故耕地地表水蒸发量更大,D错误。故选A。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完成下面小题。24. 能正确反映上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A. 春季的低纬度B. 夏季的中纬度C
27、. 秋季的中纬度D. 冬季的高纬度25. 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是( )A. B. C. D. 【答案】24. B25. C【解析】【24题详解】由图可知,自近地面到高空,纬向风速先变大,到对流层顶后达到最大,然后风速再变小,之后随高度增加,风速再变大,且风向有明显变化。对流层厚度在低纬度地区最大,约为17-18千米,由第1题图可知,春季的低纬度(0-30),风速为0处与上图不符且20千米以下随海拔增加,风速先变大后变小,与上图不符,A错误;夏季的中纬度(30-60),随海拔升高,风速先变大,再变小,等于0后,风速为负值,表示改变了风向,与上图相符,B正确;秋季的中纬度和冬
28、季的高纬度,随海拔升高,风速的数值一直为正值,与上图不符,CD错误。故选B。【25题详解】由题干图可知,由甲到乙到丙,风速在减小,但风向变化不明显,A图中丙为北风,D图中丙为南风,均没有明显的纬向风速,B图中三地风向差异大,ABD错误;C图中三地风向差异小,为西南风,最接近题干中图的情况,C正确。故选C。【点睛】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发生变化。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约为17-18千米,夏季大于冬季。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中南半岛所在国家拼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图。材料二图2为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
29、变化统计图。(1)中南半岛所在国家中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的是_,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_。(2)20012020年,图2中国家稻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是_,简析其原因_。(3)从耕地资源的角度,说明图2中国家稻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答案】(1) . 泰国 . 境内河网密集,平原面积大(2) . 增加 . 主要是单产提高,部分国家播种面积增加(3)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南半岛所在国家耕地面积与国土面积比重图及中南半岛稻米产量单产年均变化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图表分析、农业区位条件
30、、农业发展措施、粮食安全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30%40%,是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的东南亚国家。耕地比重大的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国所处的位置位于东南亚偏南部地区,其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受季风气候影响,灌溉水源较为充足;同时该国主要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较为广大,便于耕作业的发展。【小问2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东南亚各国其稻米产量年均变化增长率均大于0,说明各国粮食产量均增加。原因:图中数据可以看到东亚各国粮食的单产增长率均大于0,各国粮食的单产普遍提高,受单产提高影响粮食总产
31、量上升;同时随粮食需求不断上升,东南亚部分国家耕地面积扩大,耕地增多,使粮食总产量上升。【小问3详解】启示:我国山地高原众多,平原面积狭小,受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影响,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受到危机,故要控制城市面积,防止任意扩大,要切实保护耕地,严格管控非农用地的比重;从东南亚粮食产量上升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由于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明显上升,我国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恢复土壤肥力,提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地污染,提高耕地的品质,平整土地资源,扩大土地耕种面积。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
32、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答案】(1) . 位于西北(北
33、) .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解析】【分析】本题以安徽、江苏两省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及该地区气温降水图为材料,涉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自然灾害成因、自然灾害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小问2详解】从材料中可以
34、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小问3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
35、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的盐碱化。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哈萨克斯坦略图。材料二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下,哈萨克斯坦吸引大量外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该国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采矿、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其中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1)该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水资源是制约该地区石油开采利用的主要因素,简述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_。(2)从运输成本角度,简析该国出口市场集中于周边国家的主要原因。(3)有观点认为,
36、该国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作用有限,从工业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答案】(1) . 里海东北沿岸 . 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径流缺乏;地下水盐分高。(2)矿产品体积、重量大,附加值低;内陆国,无海运;距离短,陆路运输成本较低。(3)重工业为主;属资金密集型,劳动力需求量较少;采矿业占比大,矿区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哈萨克斯坦和“一带一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运输、工业化、城市化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据图所示,该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的东北岸。哈萨克斯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由于远离海洋,温润气流难以到达
37、,因而干燥少雨,降水较少,地表径流比较缺乏,蒸发量大,地下水盐分含量高。【小问2详解】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就矿产本身来说,体积大、重量大,不易运输,哈萨克斯坦又是内陆国,没有海运,运输方式选择受限。陆路的运输成本较低,距离较短,所以使用陆路运输优势较大。【小问3详解】根据图例可知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且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多,劳动力需求少,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较多,从图中判断矿区比较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南方电网由广东等五省区电网构成,并与港澳电网相连,大规模的西电东送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
38、广东电网的调峰任务主要由西部送电承担,省内的火电、然机采取昼启夜停的方式参与调峰,其承担的调峰量在电力负荷高峰季节较为明显。从调峰、调频、电网安全稳定性及经济运行要求来看,广东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是必要的。材料二下图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分布略图。下表为广东电网主要机组各类特性指标表。电源类别占本网装机比例(%)调节容量比例(%)调节负荷升降速度火电5940100慢水电100100较快抽水蓄能5-100100较快液化天然气燃机1560100较慢(1)说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东西互补性强的主要原因。(2)根据表中信息,指出广东电网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性。(3)分析广东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对“西电东
39、送”输电效益的有利影响。【答案】(1)西部常规能源丰富,东部能源需求量大;东西部电力负荷季节差异明显。(2)抽水蓄能调峰能力强、速度较快,谷电转峰电,提升价值;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调节速率慢。(3)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增加西电东送电量,提高综合效益;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解析】【分析】本题以南方电网调峰、调频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电力资源的空间分布、电站建设的必要性、西电东送的有利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方电网中
40、的西部地区分布着煤炭、珠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有很多水电站,能源资源分布广;而东部城市多,工业发达,耗能高,能源需求量大;夏季为雨季水力发电量大,西部电力负荷小,而东部夏季制冷耗电量大,电力负荷大。【小问2详解】由表中数据可以分析可知,抽水蓄能调节负荷升降速度较快、调峰能力强,利用谷电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提升了谷电时电能的价值,由图中可看出水电仅占10%,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占比虽大,但调节速率慢。【小问3详解】抽水蓄能利用谷电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又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抽水蓄能可以增加西电东送的总电量,经过电能与水能的相互转化,提高能源综合效益;由图可知,抽水蓄能电站主要建在东部用电需求多的地区,可以减少输电量,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抽水蓄能可以补充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量,减少火电的使用,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