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豆病虫害防治一、大豆霜霉病 广泛分布世界各大豆产区。1921年首先发现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以东北和华北发生较普遍,大豆生育期气候凉爽的地区发病较重。但多数为害性不大,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叶片凋枯、种粒霉烂,减产达30%50%。幼苗、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均可被害。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可系统发病。 1、识别要点 苗期发病最初在叶片上呈现淡黄色斑快,以后扩散到大半个叶片,叶片凋萎早落。 成株期最初于叶片上产生黄色小点逐渐变为褐,严重时病斑合并连片,干枯早落,病斑背面潮湿时产生灰色霉层。种子发病表面出现一层白色霉层,籽粒变化不大,但千粒重和含油量下降。大豆霜霉病 2.病原物 为东北霜霉,属卵菌,霜霉目,
2、卵孢子球状、黄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孢囊梗二叉状分枝、末端尖锐,顶生一个孢子囊、无色,椭圆形或卵形。病菌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野大豆。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中国已鉴定出3个小种。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520为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湿度也是重要的发病条件,7月至8月多雨高湿易引发病害,干旱、低湿、少露则不利病害发生。 3、发病规律 病原物属于鞭毛菌亚门霜霉属引起的病害。 以卵孢子在种子、种荚和病叶上越冬,第二年孢子萌发从胚芽鞘侵入生长点,以后蔓延形成系统侵染,病组织可以产生大量孢子囊随风传播。子囊萌发后,再产生芽管形成再侵染;7
3、-8月份雨量大,病害就可能流行,干旱发病轻。品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4、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最好结合其它病害,先用兼抗品种。 采用轮作结合秋季深翻,彻底清除病残体,特别是秋天落叶。 种子处理:50%福美双0.5%拌种,70%敌克松0.3%拌种。 药剂防治:喷洒1:1:200波尔多液,在发病之前喷或初期50%福美双5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72.2%普力克。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原为黑龙江省东部低洼易涝地区的主要病害,1963年统计,合江地区因灰斑病损失大豆达1000万千克,80年代以来,逐步向西扩大蔓延,现已成为全省性的大豆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使灰斑病愈
4、来愈重。大豆灰斑病是辽宁省大豆生产中常发生的间歇性流行病害。病害流行年份,造成大豆产量、品质严重损失,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减产30%50%,百粒重下降23克,蛋白质和油份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 一、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茎、荚及种子。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时病情扩展缓慢,低温多雨时,病害扩展到生长点,病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mm,有的病斑呈椭圆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布满整个叶片,融合或致病叶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
5、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层不明显。 二、病原 Cercosporidium sofinum(Hara)Liu&Guo称大豆短胖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ercospora sojina Hara。病菌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分生孢子柱形至倒棒状,具隔膜111个,无色透明,大小2410839(m),孢子形状、大小因培养条件不同略有差异。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528,高于35、低于15不能生长。除侵染大豆外,还可为害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中国用6个鉴别寄主鉴定出生
6、理小种11个,黑龙江三江平原优势小种是1号小种。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比种子上的数量大,是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后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温湿度条件适宜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但风雨传播距离较近,主要侵染四周邻近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后通过发病中心再向全田扩展。气温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适于病菌侵入,气温2528有两小时结露很易流行。气温15潜育期16天、2013天、258天、28307天。分生孢子2天后侵染力下降26%,6天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
7、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易大发生。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鲁豆10号,绥农8号,黑龙江的合丰25号、27号、28号、29号、30号,合丰34抗1、2、3、4、7、8、9、10号生理小种。但品种抗性很不稳定,在生产中应密切注意病菌毒力变化,及时更替新的抗病品种。 (2)提倡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 (3)喷药防治叶部或籽粒上病害,于结荚盛期采用飞机喷洒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顺天星1号)600倍液(北京市顺义县农药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8、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三、大豆胞囊线虫病 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种植期常见的线虫病害。气温、土壤条件等多种条件都可以导致这种病害的发生。这种病害可以导致大豆大面积减产,而且在中国各大豆类种植区都有发生。该病害可以通过喷洒农药或者改善种植环境等方式防治。 1、识别要点: 苗期感病,发病后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 成株期感病植株矮化,叶片由下向上黄化,花期延迟,嫩荚萎缩,结荚少而小,根系发育不良,支根减少,须根增多,并有许多白色泡状胞囊。吸附于根部,受害严重全株枯死。大豆胞
9、囊线虫病 二、病原 胞囊线虫的雌雄虫形态不同,老熟雄虫体细长线条状,毛部多向腹侧弯曲,体长1.33mm;老熟雌虫体呈柠檬形,0.850.51mm,初白色后变为黄白色。胞囊鸭梨状,浅黄色至褐色,长0.6mm,表面有班纹。卵长椭圆形,0.1750.043mm,藏于胞囊或卵囊里。幼虫分四期。第一期幼虫在卵壳内发育脱皮一次为仔虫期;第二期幼虫圆筒形,雌雄形态相似为侵染期;第三期幼虫圆筒形,雌雄可辨;第四期雌虫体形柠檬状,雄虫体形线条状。 胞囊线虫是喜温、好氧动物。胞囊具有抗旱、抗寒、耐碱、耐湿及抗微生物侵染的作用,一般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3-4年,最长可达10年以上。土壤pH8.0的条件下,对胞囊线虫并
10、不影响。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地0-20厘米耕层土壤中,20-30厘米土层中很少,30厘米以下耕层中极少。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截至1996年全国共发现7个生理小种,并认为4号小种致病力最强,3号小种致病力较弱,东北地区主要为1、3号小种 三、侵染循环 此病系土壤传播为主的少循环病害。大豆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春季温度在16以上,卵发育孵化出2龄雌性幼虫,从寄主幼虫根毛侵入,在幼虫根皮层内营寄生生活,经4次脱皮发育为雌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后突破寄主根部的表皮,虫体大部分露出体外,仅用口器吸着在大豆根上,即根上所见小米粒大小的白色球状物。之一。 发育成熟并露出体外的雌虫与土壤中的雄虫
11、进行交尾,完成1代的发育过程。当遇到秋季环境不适合时包被卵的卵囊外膜变硬即线虫胞囊。线虫在土壤中仅能作短距离的移动,活动范围很小。线虫的传播,在田间主要是农业机械作业,如耕翻播种、中耕培土、收割等将病区土壤传入无病区。其次是灌、排水以及大风对土壤风蚀引起沙、尘飞扬等。此外,黏附在种子上的胞囊(泥花脸豆)或种子中混有含线虫胞囊的土粒、土块,可作远距离传播。近些年中国开展的跨乡、跨县、跨省(自治区)远距离机械作业(种、管、收)也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四、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抗性差异明显。 有的病区已培育出抗线虫的品种,如黑龙江省的抗线2号很少发病,在重病区收到很好的防病效果,但产量较
12、低,轻病区不宜种植。 轮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5年能有效地控制胞囊线虫。 防治孢囊线虫病最基本的措施是轮作。有病的地块必须轮作3年以上,可与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每轮作一年土中的孢囊数量可减少15%25%。南方水旱轮作或短期淹水孢囊会迅速死亡。 药剂防治:用二溴氯丙烷在播种前10天处理土壤4.5kg/亩,施于播种沟内。或3%呋喃丹颗粒剂57.5kg/亩。用含有甲拌磷、呋喃丹等杀线虫农药的种衣剂与种子比例为1:501:70的用量拌种,防效可达80%90%。但呋喃丹对大豆容易产生药害,甲拌磷对人畜剧毒,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也可用50%克线磷颗粒剂每公顷4.5千克6.0千克,播种前挖15厘米
13、深沟施入土中。四、病毒病 1、识别要点 春大豆发病后,先是上部叶片出现淡黄绿相间的斑驳,叶肉沿着叶脉呈泡状凸起,接着斑驳皱缩越来越重,叶片畸形,叶肉突起,叶缘下卷,植株生长明显矮化,结荚数减少,荚细小,豆荚呈扁平、弯曲等畸形症状。发病春大豆成熟后,豆粒明显减小,并可引起豆粒出现浅褐色斑纹。 病害从单叶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最明显的症状为叶片上有褪绿斑块,称为花叶,可呈黄色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沿叶脉有深绿色疱斑,植株矮小,有时因叶脉坏死引起卷叶,或茎自顶端向下逐渐枯死,形成顶枯。病株豆粒有时从脐部开始有放射状色斑,或云纹状斑,病斑颜色与豆脐颜色一致,褐脐豆产生褐色斑,称为褐斑粒,黑脐豆则产生黑色
14、斑纹。病粒使商品豆降等降价,而且影响出口外销 大豆花叶病 二、病原 春大豆病毒病的病原有3种:大豆花叶病毒(SMV),SMV侵染大豆后引起大豆花叶症状。黄瓜花叶病毒(CMV),CMV引起大豆萎缩症状和豆粒轮纹状。苜蓿花叶病毒(AMV),AMV引起大豆叶片花叶症状,其特点是鲜明的黄色斑纹。引起大豆病毒病的3种病毒往往同时侵染大豆,田间所表现的症状往往不是单一症状,而是混合症状。 三、发病规律 大豆花叶病是由一种称为大豆花叶病毒的病毒引起的,病毒的寄主范围较狭窄,除大豆外还可以侵染蚕豆、豌豆、紫云英,也能侵染绿豆但不显症状。 病毒通过种子传至幼苗,成为田间初次侵染来源。在作物种类少的一季作地区,如
15、东北,种传病苗是田间唯一的初侵染来源,其他地区冬季种植的蚕豆、紫云英等寄主上的病毒,也可成为侵染大豆的毒源。从带毒种子长出的幼苗,单叶期就可出现花叶,有的病苗到第二片复叶展开才表现症状,种传病苗在田间出现最早,危害最严重,病株常显著矮化。豆株得病越早对生长影响越大,所结的种子传毒率也越高。所以播种种子的传毒率越高,田间发病越重,收获的种子传毒率也高。 播种种子的传毒率与田间发病的程度高度相关。病毒在大田还可由蚜虫传播。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的蚜虫种类根多,在我国主要为大豆蚜、豆蚜、桃蚜、马铃薯长管蚜及玉米蚜等。田间蚜虫大量发生时病毒传播蔓延十分迅速,蚜虫发生早、数量大的年份或地区病毒病也严重。蚜虫
16、发生初期一次传播的距离不远,主要传播至病株附近的豆株。但蚜虫发生多时,迁飞较远,传病距离也增加,病害可通过多次重复侵染传播到几百米以外。 四、防治措施 健全种子繁育体系:播种无毒或低毒种子,在一般条件下种子传毒率低于0.2%,病害不能引起明显损失。新推广的品种要严格控制种子传毒率,种子田应提供无毒或低毒种子,种子田与其他大豆、蚕豆、紫云英田隔离100米以上。在蚜虫发生前结合中耕铲除病苗。花期认真检查发病情况,此时发病率不超过1%的地块,所收获的种子可留作种子用。 抗病品种:多数推广品种为高度感病品种。近来各地都培育出一些优秀的抗病品种,南方要求品种的抗性要高于北方。抗病品种的面积越大,种植年限
17、越长,越容易退化。治蚜防病:因蚜虫传病非常快,一般杀虫剂的治蚜效果虽然很好,但对于防病却基本无效。传毒蚜虫在接触杀虫剂后死亡前已完成传播病毒的全部过程。目前还没有找到治蚜防病的药剂。 五、豆菟丝子1、识别要点菟丝子为种子植物,茎细丝状,黄色或桔黄色,叶退化成鳞片状,花数个至数十个簇生,种子着生于蒴果中。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在土中越冬,也可有一部分混入大豆种子中,随种子播种时回到田间,或作远距离传播。春季菟丝子种子于温、湿度适宜时萌发,长出胚根,固定土中。另一端伸出幼芽,生长成为黄色茎蔓,茎蔓生长迅速,遇大豆便缠绕豆茎,产生吸盘伸入豆茎内吸取养分。此时茎与胚根断离,完全靠大豆的养分生长。菟
18、丝子的种子萌发后如遇不到寄主,7天10天后死亡。菟丝子藤的再生能力很强,折断的一小段的藤上只要有一个生长点就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菟丝子,再为害大豆。菟丝子种子在土中可保持发芽率5年7年。 被害的大豆矮小,茎叶变黄,结荚少,重者豆株上缠满菟丝子,全株萎黄甚至枯死。菟丝子生长迅速,一株菟丝子可以缠绕数十株大豆,多的达300株,造成大片大豆枯死。 大豆菟丝子 2、防治措施 采用无病种子 播种豆种中不能混有菟丝子,尽量不用病田种子播种,或经过筛选清除菟丝子种子后使用。菟丝子种子很小,过筛很容易消除。 轮作 病田落入土中的菟丝子数量很大,一株菟丝子可产生100多万粒种子,未完全成熟的种子也能萌发,病田连作
19、或隔年种植大豆都非常危险。菟丝子除大豆外,还可以为害马铃薯、花生等多种作物。为防治菟丝子应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等轮作。 深翻 菟丝子种子小,幼苗生长细弱,自养只能生长至5厘米7厘米长,如幼苗出土后长到5厘米左右还遇不到寄主很快死亡。幼苗钻出土的能力也很低,覆土1厘米幼苗出土率为29%,2厘米为17%,5厘米以上不能出土。病田秋季深翻可大量减少菟丝子幼苗出苗率。 拔除病株 菟丝子出现初期尚未开始结种子,及时拔除病株,带出豆田,晒干烧毁。不可只摘除菟丝子,留在田间的病株上如残留一小段菟丝子,也可以再继续生长为害,必须连同病株一起拔除。拔出的病株或菟丝子断茎也不能散留田内。菟丝子种子成熟并落入土
20、中后拔除病株,对当年和以后都无防治效果。 药剂防治 许多豆田除草剂可以防治菟丝子,其中地乐胺防治效果最好。国产48%的乳剂使用为150倍200倍稀释液,始花期喷洒,防效可达80%以上。大豆始花期后抗药能力增强,此时菟丝子种子大多已经萌发,容易发现,可只喷洒病株,喷药后3天5天菟丝子变褐色,枯死脱落。大豆蚜虫大豆蚜虫俗称“蜜虫”或“腻虫”。属于同翅目蚜科,一、分布与危害一、分布与危害 在国内的各个大豆产区都有发生,而且发生的次数繁多。是大豆生育前期的重要害虫,以成虫或若虫聚集在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端嫩叶背面和嫩茎上,刺吸汁液,发生严重时,造成茎叶卷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显著减少。二、
21、形态识别二、形态识别 有翅孤雌蚜 体长0.961.52mm,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头黑色,复眼红色。触角6节约与体等长,灰黑色。第三节有67个感觉孔,排成一列。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2倍,上边有瓦状纹。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稍缢缩,有24对毛片。 无翅孤雌蚜 体长0.951.29mm,长椭圆形,黄色或绿色。触角比体短,第三节上无感觉孔。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稍宽,有瓦状纹。尾片圆锥形,中部稍缢缩,有34对毛片。二、发生规律二、发生规律 大豆蚜虫在吉林省大约发生18代左右,以卵在鼠李(老鸹眼)下部枝条芽腋或缝隙中越冬。 中/4 下/5 卵 干母(无翅胎生蚜)(1-2代) 有翅胎生蚜 (危
22、害鼠李) 末/5上/6 迁飞 无翅性雌蚜 有翅性母蚜 有翅或无翅胎蚜(15代) 有翅型雄蚜 (迁回鼠李) 末/8 (豆田危害) 6月末-7月中下旬为危害盛期,7月末开始,气候和营养条件等逐渐对大豆蚜不利。豆株上出现淡黄体小的蚜虫,为蚜量消退标志。8月末至9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性母蚜飞回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无翅型产卵性雌蚜,另一分部在大豆上胎生有翅雄蚜,飞回越冬寄主,雌性蚜与雄性蚜交配产卵越冬。习性:大豆蚜具有强烈的趋嫩性,尤其在盛发期绝大多数蚜虫群集在植株的顶叶,生长点和分枝的幼嫩茎叶上为害 东北大豆产区,大豆蚜的迁飞是一重要的习性。大豆蚜的迁飞和扩散大致有4次高峰。 1早期点片发
23、生阶段:从5月下旬到6月上旬鼠李上的干母产生的有翅蚜首先迁飞到豆苗上来。此时蚜量不多,大豆被害率只有13%,田间呈点片发生或零星发生,成为当年豆田繁殖和为害的虫源。 2扩散蔓延到盛发前期:约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这一阶段产生大量的有翅蚜在田间进一步扩散。此时蚜虫繁殖极快,蚜虫为害由点到面,有蚜株率迅速上升,严重时遍及全田,构成了花期受害重的基础。但虫口密度尚不大,正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一般年份在6月末至7月上旬。 3严重为害至消退阶段:约在7月中旬,有翅蚜第三次迁飞时正值大豆花期,如条件适宜,蚜量迅速增殖,往往出现严重为害。所以只有在这次迁飞前治蚜,才可减少损失。7月下旬以后,由于条件不适,
24、出现黄色小型蚜,转移到植株下部叶背取食,为害轻。 4回迁阶段:8月末到9月初,随着秋季的到来,先是有翅型性母蚜迁飞回鼠李,在鼠李上再产生无翅性雌蚜,发育成熟后再与后从大豆田迁飞回的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 发生条件 1越冬寄主和分布数量: 由于全国各地越冬寄主的数量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早春大豆蚜发生亦有早有晚。如吉林、东丰、延吉、和浑江等东部山区、半山区,鼠李分布广而多,蚜虫发生早而危害重,西部白城地区鼠李极少,蚜虫大多从外地迁飞而来的比东部地区晚2周发生。 2气候条件 下/4中/5越冬卵孵化出若蚜,成蚜繁殖阶段,如此时雨水充足,鼠李生长旺盛,营养条件好,则干母繁殖力高成活也多。另一阶段为6月下旬
25、至7月上旬大豆蚜盛发前期,如旬平均气温在2024,相对湿度为78%以下,则有利于蚜量的增长,导致花期受害严重。 3天敌的影响 大豆蚜虫的天敌很多主要有食蚜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后期对大豆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主要预测方法: 田间蚜量基数短期预测 有蚜株率 百株蚜量 6月25日 50% 1500头 6月30日 80% 3000头 大发生年 6月25日 20% 300头 6月30日 50% 600头 中等偏重发生年 6月25日 20% 300头 6月30日 蚜量激增 中等发生年 防除指标:当田间点片发生时,应挑选防治;当田间有蚜率在50%,百株蚜量1500头以上卷叶率达13%应立即全田防治。
26、三、防治方法三、防治方法 1前期防治 可采用药剂拌种,2%杀螟松粉按种子量0.10.3%拌种。早春可向越冬寄主喷触杀和内吸药剂,以消灭越冬寄主卵和干母。 2播种期防治 3%呋喃丹颗粒剂2.55kg/667m2或涕灭威0.60. 75 kg随同播种沟施防效90%。 3生长期防治 在大豆蚜在田间点片发生阶段,用1.5%乐果1.52kg,40%乐果EC8001000倍液;40%氧化乐果EC15002000倍液;50%抗蚜威WP250500g/公顷;50%乙酰甲胺磷EC3040ml/667m2;10%吡虫啉WP20004000倍液。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属于鳞翅目小卷叶蛾科昆虫,又名“小红虫”“豆荚虫”
27、。一、分布与危害一、分布与危害 国外分布于苏联、朝鲜、日本。国内东北三省、河北、山东等地为害较重。在吉林省各地豆田均有发生,一般年份虫食率为10%左右,重的可达3040%甚至更高。 大豆食心虫以幼虫为害,食性单一。主要为害大豆,野生寄主有野生大豆及苦参。它以幼虫蛀入荚内食害豆粒。初龄幼虫造成针眼形被害状,3龄后则沿豆粒边缘取食,受害轻的咬成一条沟,重则出现凹凸不平的缺刻,故群众称之为“虫口豆”,“兔嘴”,不仅影响产量,还严重影响质量,降低商品等级,影响外贸出口。二、形态识别二、形态识别 成虫 是暗褐色的小蛾子,体长56mm翅展1214mm,前翅略呈长方形,前翅前缘有10余条向外走向的紫黑色的短
28、斜纹,翅面略有光泽,在外缘臀角上方有一个银灰色椭圆形大斑,斑内有3个黑色小斑在大斑内排成纵列。后翅前缘银灰色,其余部分暗褐色。 卵 椭圆形,稍扁平,略具光泽。初产时为乳白色,孵化前变为桔黄色。 幼虫 共4龄,初孵幼虫为淡黄色,入荚脱皮以后的2龄幼虫为乳白色,3龄幼虫为黄色,4龄幼虫为淡黄色逐渐转变为鲜红色,入土后又由红变黄,老熟幼虫为810mm。 蛹 体长57mm,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为黑褐色。腹部第27节的前后缘各有大小刺一列。腹部第810节仅有列较大的刺,腹部末端有锯齿状尾刺810根。 土茧 越冬幼虫吐丝而成,长椭圆形,恰似鼠粪,大小为834mm,茧外沾有泥土,故称土茧。三、发生
29、规律三、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在全国各地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第二年7月咬破土茧,到地面重新结茧化蛹。化蛹盛大期为末/7初/8。然后再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一般在8月1218日为最多,羽化成虫出土后,随即飞往豆田交尾产卵,8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一般在8月1723日。成虫产卵期约为5天,卵期67天。幼虫入荚盛期为8月下旬。幼虫在荚内生活2030天,约从9月上旬(大豆成熟前幼虫老熟)开始脱荚入土越冬,脱荚盛期为9月中下旬。幼虫在一年中在土中生活长达10个月以上,直到第二年7月中旬才开始化蛹。 习性 成虫上午不活动,隐藏在大豆叶背、叶柄或茎上静止不动,只有受惊动时才
30、短促飞行。成虫活动时间为下午35点。飞翔力弱,每次飞行35m。先是雄虫多,后期雌性多。当性比为1:1时出现婚飞打团“现象”,是成虫盛期的标志。对黑光灯有趋性。交尾第二天就产卵,产卵对植株有选择性,主要产于35cm长的荚上,并嫩绿多毛的大豆上多。一般为一荚一卵,幼虫有转移危害豆粒的现象。每雌虫平均产卵100粒左右。 发生条件 1气候条件 潜土越浅,死亡率越高。秋季低温多雨,影响第二年的发生程度。 2栽培条件 清种地重,重茬地重临近豆茬地重,大豆食心虫成虫盛期和荚长35cm吻合重。 3品种 多毛大豆发生重,荚皮坚硬品种发生轻。早熟品种或早播品种发生轻。 4天敌情况 卵寄生的赤眼蜂,幼虫寄生的的黄色
31、小茧蜂、中国瘦姬蜂,白僵菌也是幼虫的天敌。 预测预报,测定成虫的发生盛期。 1成虫在上/8出现“婚飞打团”现象性比例为1:1,为成虫盛期。 2“百步惊蛾”每天下午到地中走百步,百步之内成虫数量剧增之日,为成虫发生盛期。成虫盛期前后各3天为打药适期。四、防治措施四、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品种 吉林18、20、34、35、长农5等。 2要轮作防治单食性害虫,飞翔力弱。 3增加豆茬地的铲耥次数,适当春翻、秋翻。 (二)化学防治(二)化学防治 1防治成虫 敌敌畏熏蒸80%EC100150g/667m2拌玉米芯两袋。或浸高粱秸400枝3040枝/667m2,1.52kg/ha
32、每隔5垄插1垄,每隔5步插1枝。插于垄台上。临近高粱地不能用。 2防治幼虫喷雾20%速灭杀丁EC、2.5%溴氰菊酯EC、10%氯氰菊酯EC300400ml/ha加入50L水。也可用1.5%甲基1605粉、2%杀螟松粉,1.52kg/667m2。 (三)生物防治(三)生物防治 1放赤眼蜂 成虫产卵初盛期23万头/667m2可降低虫食率43%。 2在幼虫脱荚之前,1.5kg/667m2白僵菌加细土15kg均匀撒施于豆田垄台上,可使幼虫寄生率达3036%,使用权羽化率下降5070%。温度高效果好。蒙古灰象甲蒙古灰象甲俗称小灰象甲、小羊官、小老道,俗称小灰象甲、小羊官、小老道,属鞘翅目、象甲科。属鞘翅
33、目、象甲科。一、分布与危害一、分布与危害 该虫在东北、华北内蒙古均有发生。在吉林省各地均有分布,以西部地区为害最重,中部和长春、四平地区大部分市、县也有发生为害。以成虫咬食玉米、高粱、甜菜、大豆谷子和瓜类幼苗等。以甜菜和大豆为害最重。把叶片咬成缺刻、孔洞,对刚出土的幼苗,取食生长点或把幼苗吃光,造成大面积缺苗断垄,碁至毁种。幼虫生活在土中,一般为害较轻。二、形态识别二、形态识别 成虫 体长46cm,黑灰色或土灰色,全体密生黄褐色茸毛。头部较短,长稍大于宽,表面具一纵沟,先端凹入,边缘生有刚毛。复眼黑色,微突出。触角共10节,末端3节较粗。前胸背板长宽几乎相等。两侧呈球面状隆起。鞘翅略呈卵形,末
34、端稍尖,表面密被黄褐色茸毛,其间杂以浅灰色毛块,形成不整齐的斑纹,并有10条刻点纵列。 卵 长椭圆形,初产乳白色,以后变为黑色。 幼虫 体长69mm,乳白色,头黄褐色,肥胖多皱纹。体弯曲象小蛴螬,无腹足。 蛹 体长5mm左右,椭圆形,淡黄色。头部及腹部背面均生褐色短毛。三、发生规律三、发生规律 在东北二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下/4出土活动。5月中、下旬及6月上旬是出土为害盛期。5月中旬开始产卵,卵散产于表土中。卵期1118天。幼虫不为害农物,且在土下2040cm深处,生活二年之久,第三年7月份在土下化蛹,蛹期约20天。羽化后的成虫当年不出土,留在土中越冬。成虫出土初期多隐蔽于土块
35、或苗眼附近,食害幼苗而不易发现。 成虫不能飞,有群集性,常数头甚至数十头聚集在苗眼处取食幼苗、嫩芽及生长点,使幼苗很快枯死。成虫常将幼苗食尽后才转株为害。食害大苗时,则沿叶缘食成深的圆形缺刻,但食量不大。因此刚出土的幼苗受害最重。成虫有假死性,一天中下午45时成虫活动最盛。四、防治措施四、防治措施 1播前种子处理 在新种植的甜菜地75%3911EC 1.01.2kg加水7080kg,浸种一昼夜,然后晾干。或者10%的颗粒剂同种子一起沟施4kg/ha。也可用大豆种衣剂拌种。 2挖沟封锁 在田四周挖防虫沟深40cm宽27cm,沟壁直而且光滑面窄下宽,每隔510m处挖一个深宽各27cm的陷坑。并撒入
36、少量敌百虫。 3苗期药剂防治 在幼虫刚出土,用80%敌敌畏EC1kg拌细沙200kg配成0.5%的毒沙撒于行间,发现成虫立即喷药防治。50%辛硫磷EC1000倍液,2.5%溴氰菊酯EC2500倍液,2.5%敌百虫粉剂,也可用1.5%甲基1605粉剂。 3苗期药剂防治 在幼虫刚出土,用80%敌敌畏EC1kg拌细沙200kg配成0.5%的毒沙撒于行间,发现成虫立即喷药防治。50%辛硫磷EC1000倍液,2.5%溴氰菊酯EC2500倍液,2.5%敌百虫粉剂,也可用1.5%甲基1605粉剂。东方金龟子东方金龟子又名黑绒金龟子、黑豆虫、大绒马褂。鞘翅目、鳃金龟科。 一、分布与危害 在东北各地普遍发生,是
37、大豆、甜菜苗期主要害虫。还危害其它双子叶植物,幼苗生长点被子取食后,全株枯死。二、形态识别二、形态识别 成虫 体长78mm宽45mm短卵形,背面隆起,全体黑褐色被有灰色黑紫色绒毛,象大绒。 卵卵椭圆形,长1.2毫米,乳白色,光滑。幼虫乳白色, 幼虫 蛴螬形,末龄幼虫体长1620mm,体弯曲,污白色,全身有黄褐色刚毛,胸足三对后足最长。 蛹 蛹黄褐色,长8毫米左右,复眼朱红色三、发生规律三、发生规律 1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20cm土层中越冬,四月下旬气温达10以上时开始出土,上/5是发生期。先在杂草上危害后再转移到大豆上,危害盛期在中/5上/6。成虫常在午后24点开始活动,晴天活跃。能飞行,雄
38、虫的飞行力强,常群集树冠盘旋。雌虫只能在短距离飞行。成虫有很强的假死性,略有趋光性。黑绒金龟子有相当数量在农田周围荒地中发生,调查虫情和防治时应注意这些地方。四、防治措施四、防治措施 1于4月份土壤解冻后24点检查田边杂草,成虫出土几天后,只爬不飞,可抓紧在虫口密度大的地段喷药防治。 2诱杀成虫 下午成虫活动前,将初发的杨榆枝用40%的乐果EC浸湿然后插在成虫发生地段,1枝/m2诱杀效果好。 3施药防治 2.5%敌百虫粉、1.5%甲基1605粉、1.52kg,2.5%溴氰菊酯EC2500倍液,20%速灭杀丁EC2500倍液,50%辛硫磷EC5001000倍液。也可用大豆种衣剂拌种。二条叶甲二条
39、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一、分布与危害一、分布与危害 该虫是大豆田常见苗期害虫之一,分布各大豆产区。除为害大豆外,还可为害多种豆科植物及水稻、大麻、甜菜等。 为害特点 幼虫为害根瘤,致根瘤成空壳或腐烂,影响根瘤固氮和植株生长。发生严重地块010厘米深土层内的大豆根瘤几乎全部被吃光,仅剩空壳。造成植株矮化,影响产量和品质。成虫在苗期食害大豆子叶、真叶、生长点及嫩茎,被害叶形成小孔,严重时仅剩叶脉,呈网状,在开花期喜食花的雌蕊,造成落花,使大豆结荚数减少。二、形态特征二、形态特征 成虫 体淡黄色,椭圆形至长卵圆形,体较小,体长2735毫米,宽1319毫米。鞘翅黄褐色,前翅中央各具1条稍弯的黑纵条纹,
40、但长短个体间有变化。鞘翅两侧近于平行,翅面稍隆凸,刻点细。触角丝状,触角5节较粗短,第1节很长,第2节短小。头额区有粗大刻点,额瘤隆起。前胸背板长宽近相等,两侧边向基部收缩,中部两侧有倒“八”字形。小盾片三角形,几乎无刻点。腹部被黄色细毛。胫节外侧有深褐色斑,均密被灰黄色细毛,足黄褐色。 卵 球形,直径约为0406毫米,出产时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卵壳上有圆形网状纹。 幼虫 45毫米,初孵幼虫乳白色,后鞘变黄,头褐色,体躯上被短细毛。前胸盾和臀板里褐色,胸足有3对,褐色。 蛹 体长34毫米,乳白色,体上被细毛,腹部末端具有向前弯曲的刺沟。 三发生规律三发生规律 东北、华北、安徽、河南一带一
4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杂草和土缝里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成虫出土,先为害刚出土的豆苗子叶,后为害真叶和复叶。6月上旬交配产卵,6月中、下旬卵先后孵化为幼虫。成虫能飞翔,有假死性,白天藏在土缝中,早、晚为害。成虫把卵产在豆株四周土表,每雌虫产卵300粒,卵期67天。幼虫孵化后就近在土中为害大豆根瘤,末龄幼虫在土中化蛹,蛹期约7天,成虫羽化后取食一段时间,于910月入土越冬。四、防治方法四、防治方法 1清理田园 秋收后及时清除豆田杂草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结合秋翻豆田效果更好。 2种子处理 用大豆种衣剂,一般按药种比为1:75拌种,或用35甲基硫环磷、35乙基硫环磷乳油、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量的
42、05拌种,拌种35天内即应播种,以免影响保苗。 3田间防治 田间发现成虫为害时,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25溴氰菊酯、5来福灵乳油、20灭扫利乳油,配制成2000倍液,每公顷喷洒900千克药液。网目拟地甲网目拟地甲又名沙潜,属鞘翅目,拟步甲科一、分布与为害一、分布与为害 寄主广泛,主要以成虫和幼虫为害瓜菜、豆类及小麦等作物的幼苗,取食嫩茎、嫩根,影响出苗,幼虫还可钻蛀根茎内取食,造成幼苗枯萎,以致死亡。二、形态特征二、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48.6毫米,羽化之初乳白色,后逐渐加深,最后全体呈黑色略带褐色,大多鞘翅上附有泥土,因此外观呈灰色。鞘翅有7条隆起的纵线,每条纵线两侧有突起58个,形
43、成网格状。 卵 长 1.21.5毫米,表面光滑,乳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518毫米,体细长,似金针虫,深灰黄色。足3对,前足发达,为中、后足的1.3倍。 蛹 体长 6.88.7毫米,乳白色略带灰色,羽化前呈深黄褐色。腹部末端有2个钩刺。三、发生规律 在北方地区一般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土缝、洞穴和枯枝落叶下越冬。翌春3月杂草发芽时,成虫大量出土,先取食蒲公英、野蓟等杂草嫩芽,后随瓜菜幼苗萌发而咬食为害。成虫34月交尾产卵,卵产于14厘米表土中。幼虫孵化后即在表土层取食为害,经67龄,历2540天老熟化蛹,蛹期711天。成虫羽化后多在作物和杂草根部越夏,秋季复出为害秋苗。幼虫性喜干燥
44、,一般发生在旱地或较黏性土壤中,成虫只能爬行,具有假死性。成虫寿命较长,最长的可跨4个年度,连续 3年均能产卵。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提早播种或定植,错过幼虫为害期。 2药剂防治:采用5%爱卡士颗粒剂拌种,或用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喷洒。经济作物害虫(三) 草地螟草地螟 学名:鳞翅目,螟蛾科。别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网锥额蚜螟。 一、分布与危害一、分布与危害 分布:在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宁夏、甘肃、青海、河北、山西、陕西、江苏等省。 寄主:甜菜、大豆、向日葵、亚麻、高粱、豌豆、扁豆、瓜类、甘蓝、马铃薯、茴香、胡萝卜、葱、洋葱、玉米等。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
45、,长大后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仅留叶脉,使叶片呈网状。大发生时,也为害花和幼英。草地螟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成灾的害虫,此螟第3个为害周期已到来,现已进入大发生期,1996年在部分地区严重发生之后,1997年再度暴发成灾。第一代发生面积和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受害比较重。据全国农技中心和各省站及有关区域站监测,目前一代成虫在内蒙古、山西及河北等地已进入盛发阶段,一些地方必将发生第二代幼虫。 二、形态特征二、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812mm,翅展2426mm,体、翅灰褐色,前翅有暗褐色斑,翅外缘有淡黄色条纹,中室内有一个较大的长方形黄白色斑,后翅灰,近翅基部较淡,沿外缘有两条黑色平行的波纹。 卵 椭圆形,
46、0.51(mm),乳白色,有光泽,分散或212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 老熟幼虫 体长1921mm,头黑色有白斑,胸、腹部黄绿或暗绿色,有明显的纵行暗色条纹,周身有毛瘤。 蛹 长14mm,淡黄色。 土茧 长40mm,宽34mm。 三、生活习性 : 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翌春5月化踊及羽化。成虫飞翔力弱,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茎叶上最多。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幼虫共5龄。 四、防治方法: (1)鉴于草地螟幼虫的严重危害性,一要严密监测虫情,加大调查力度,增加调查范围、面积和作物种
47、类,发现低龄幼虫达到防治指标田,要立即组织开展防治。二要认真抓好幼虫越冬前的跟踪调查和普查。 (2)此虫食性杂,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可消灭部分虫源,秋耕或冬耕还可消灭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老熟幼虫。 (3)药剂防治 在幼虫为害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向日葵螟向日葵螟 一、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向日葵产区,以黑龙江、吉林两省为害最重。在吉林省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各地。 向日葵螟又称葵螟,是以幼虫为害向日葵花盘、花萼片和籽粒的一种主要害虫。幼虫蛀入花盘后,由外向中心逐渐延伸,将种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形成空壳或深蛀花盘,将花盘内蛀成很多隧道,并将咬下的碎屑
48、和排出的粪便填充其中,污染花盘,遇雨后可造成花盘和籽粒发霉腐烂。一头幼虫可蛀食7粒至12粒种子,严重影响了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 二、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812mm,翅展2125mm。体为浅灰色或灰褐色。复眼黑色或黑红色。触角丝状,灰白色。基部1节显著粗大,比其他节长34倍。前翅窄长,灰色,近中央处有4个较大的黑斑。翅外缘有一明显的黑色横线。后翅较宽,浅灰色。虫体新鲜时有闪光。 卵 大小为0.850.31mm,乳白色,长椭圆形。卵壳有光泽,具不规则的网状浅刻点,有的卵的一端尚有褐色的胶膜圈。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518mm,灰黄色,背面有3条暗色纵带,头部淡褐色。前胸背板淡黄色,气门黑色。 蛹
49、体长912mm,羽化前呈暗褐色。腹部各节背面和腹面57节有明显的圆刻点,腹部末端有钩毛8根。 茧 体长1216mm,梭形,丝质,鲜黄色或浅褐色。 三、生活习性 向日葵螟一年发生1代至2代,主要以第一代幼虫为害向日葵最重。向日葵螟以老熟幼虫在土壤5厘米15厘米深处做茧越冬。越冬的幼虫于7 7月上旬月上旬左右重新做茧化蛹,蛹期6天-7天。第一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羽化,7 7月末至月末至8 8月初为羽化盛期月初为羽化盛期。8 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卵期3天5天。幼虫于7月末至8月初开始出现,8 8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期;第二代成虫发生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
50、旬,第二代幼虫主要为害生育期较晚的向日葵花盘中心部分或分枝上的花盘,为害不严重。 向日葵螟的成虫有趋光性,白天潜伏在向日葵地附近的杂草地里,受惊后可做短距离飞翔,傍晚7时左右开始活动,8时至9时活动量最大。成虫在花盘上取食花蜜、产卵,卵多数产在花盘开花的花药圈花药圈内壁,一个花药圈内一般产卵1粒2粒,最多为6粒,卵期为3天4天。8月上旬卵孵化为幼虫,幼虫期为18天20天,幼虫共有4龄,初孵化的幼虫取食筒状花,少数开始蛀食籽粒,多数从3龄开始沿着花盘籽粒排列的缝隙蛀食籽粒。 四、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 (1)防治成虫 在7月末或8月初,即在成虫盛发期,于夜间8时9时,用喷烟机施放烟雾剂1次2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