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態助詞與事態助詞動態助詞與事態助詞本講主要內容本講主要內容 本講主要介紹以下動態助詞和事態助詞的本講主要介紹以下動態助詞和事態助詞的產生、發展與定型:產生、發展與定型: 動態助詞:了(了動態助詞:了(了1)、著、過、看)、著、過、看 事態助詞:了(了事態助詞:了(了2)、去、來)、去、來一、概說一、概說 動態助詞動態助詞 所謂動態助詞,就是指所謂動態助詞,就是指“著、了、過著、了、過”等等詞,它們的語法功能是表示動詞的體貌特詞,它們的語法功能是表示動詞的體貌特徵,它們總是處於一個謂詞性結構之後,徵,它們總是處於一個謂詞性結構之後,在其產生歷史上,它們曾有過不同的名稱,在其產生歷史上,它們曾有
2、過不同的名稱,如王力如王力漢語史稿漢語史稿稱爲稱爲“動詞形尾動詞形尾”,有的學者稱爲詞尾。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有的學者稱爲詞尾。現代漢語普通話中,“了了”表示完成貌,表示完成貌,“著著”表示持續貌和表示持續貌和進行貌,進行貌,“過過”表示結束貌。表示結束貌。 事態助詞事態助詞 事態助詞總是放在一個句子或分句之後,用事態助詞總是放在一個句子或分句之後,用來陳述一個事物或事件的狀態,常用的事態來陳述一個事物或事件的狀態,常用的事態助詞有以下幾個:助詞有以下幾個: 了了2、去、來、去、來 事態助詞與動態助詞的區別是:事態助詞總事態助詞與動態助詞的區別是:事態助詞總是放在一個句子或分句之後,用來陳述一個
3、是放在一個句子或分句之後,用來陳述一個事物或事件的狀態,而動態助詞則總是跟在事物或事件的狀態,而動態助詞則總是跟在一個謂詞性成份之後,表示一個動作或變化一個謂詞性成份之後,表示一個動作或變化的狀態。如:的狀態。如: 羞紅了臉。羞紅了臉。“了了”是動態助詞,記作了是動態助詞,記作了1 臉羞紅了。臉羞紅了。“了了”是事態助詞,記作了是事態助詞,記作了2二、動態助詞二、動態助詞2.1 完成態助詞完成態助詞“了了” 關於動態助詞關於動態助詞“了了”,有兩個問題需要討,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論: 2.1.1 “了了”的形式標誌和產生時代的形式標誌和產生時代 2.1.2 “了了”的形成過程的形成過程2.1.
4、1 “了了”的形式標誌和產生時代的形式標誌和產生時代 最早關注完成態助詞最早關注完成態助詞“了了”的產生過程的的產生過程的是王力先生,他在是王力先生,他在漢語史稿漢語史稿中說:中說:“真正的形尾真正的形尾了了字,在南唐已經出現字,在南唐已經出現了,因爲它緊貼著動詞而且放在賓語的前了,因爲它緊貼著動詞而且放在賓語的前面。面。”王力先生還認爲動態助詞王力先生還認爲動態助詞“了了”是是由表示由表示“終了終了”、“了結了結”意義的完成義意義的完成義動詞動詞“了了”演變而來的。演變而來的。 關於動態助詞關於動態助詞“了了”產生的形式標誌,現在產生的形式標誌,現在的研究者一般都接受王力先生的觀點,即的研究
5、者一般都接受王力先生的觀點,即“緊貼著動詞而且放在賓語的前面緊貼著動詞而且放在賓語的前面”(即(即V了了O)。)。 關於動態助詞關於動態助詞“了了”到底是什麽時候產生的,到底是什麽時候產生的,這就要從這就要從“了了”的歷史演變說起。的歷史演變說起。 “了了”最最初是一個表示義爲初是一個表示義爲“了結了結”的完成動詞,這的完成動詞,這種種“了了”最早出現在晉宋時期,如:最早出現在晉宋時期,如: 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三國志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三國志蜀蜀書書楊洪傳)楊洪傳) 臣松之以爲,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臣松之以爲,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複之慮。(三國志攻伐之規,
6、重複之慮。(三國志吳書吳書吳主吳主傳裴注)傳裴注) 益郭(部)耆舊傳益郭(部)耆舊傳令送,想催驅寫取了,令送,想催驅寫取了,慎不可過淹留。(王獻之慎不可過淹留。(王獻之雜帖雜帖) 晚唐五代,晚唐五代, “了了”的位置出現了變化,出現的位置出現了變化,出現了了“V+了了+O”的格式,的格式, “了了”緊貼于動詞之緊貼于動詞之後,這就是動態助詞,如:後,這就是動態助詞,如: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烏夜啼烏夜啼) 幾時獻了相如賦,共向嵩山采茯苓。(張喬幾時獻了相如賦,共向嵩山采茯苓。(張喬贈友人贈友人) 見了師兄便入來。(敦煌變文見了師兄便入來。(敦煌變文難陀)難陀
7、) 唱喏走入,拜了起居,再拜走出。(敦煌變唱喏走入,拜了起居,再拜走出。(敦煌變文文唐太宗)唐太宗) 尋時縛了彩樓,集得千萬個室女。(敦煌變尋時縛了彩樓,集得千萬個室女。(敦煌變文新書文新書悉達太子修道因緣)悉達太子修道因緣) 也有一些學者找出了晚唐五代甚至更早時期的也有一些學者找出了晚唐五代甚至更早時期的類似于類似于“V+了了+O”的格式,但這些例句均有各的格式,但這些例句均有各種問題,並不可靠,如:種問題,並不可靠,如: 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鴉。(盧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鴉。(盧仝仝與馬異結交待與馬異結交待)“三日三日”非賓語非賓語 鬒(鬒(zhn)鬢亸()鬢亸(du
8、)輕鬆,凝了一雙秋水。)輕鬆,凝了一雙秋水。(白居易(白居易如夢令如夢令)僅見於僅見於全唐詩全唐詩,未見於白居易詩集,故未必是白氏真作。未見於白居易詩集,故未必是白氏真作。 迷了迷了多諫斷,悟時生死免輪回。(維摩詰講多諫斷,悟時生死免輪回。(維摩詰講經文)經文)“迷了迷了”與與“悟時悟時”相對,都應在此處相對,都應在此處停頓,相當於其後均有一個停頓,相當於其後均有一個“則則”字。字。 有人還舉出有人還舉出齊民要術齊民要術雜說雜說中的三個例子:中的三個例子: 秋禾收了,先耕蕎麥地,次耕馀地。秋禾收了,先耕蕎麥地,次耕馀地。 自地亢後,但所耕地,隨向蓋之,待一段總自地亢後,但所耕地,隨向蓋之,待一
9、段總轉了,即橫蓋一地。轉了,即橫蓋一地。 切見世人耕了,仰著土塊,并待孟春。切見世人耕了,仰著土塊,并待孟春。 以上三例中的以上三例中的“了了”都是完結義動詞,並且,都是完結義動詞,並且,根據柳士鎮(根據柳士鎮(1989)先生的考證,)先生的考證,齊民要齊民要術術雜說雜說是後人的偽作。是後人的偽作。 根據以上語言材料,大致可以確定動態助詞根據以上語言材料,大致可以確定動態助詞“了了”產生的時代是晚唐五代。產生的時代是晚唐五代。 動態助詞動態助詞“了了”的產生時代的確定需要與其的產生時代的確定需要與其判定標準聯繫在一起,今大多學者都認爲判定標準聯繫在一起,今大多學者都認爲“V了了O”格式才是動態
10、助詞格式才是動態助詞“了了”的形成標的形成標誌,故據此均認爲其產生時代爲晚唐五代。誌,故據此均認爲其產生時代爲晚唐五代。2.1.2 “了了”的形成過程的形成過程 王力先生的王力先生的漢語史稿漢語史稿認爲:和完成貌認爲:和完成貌“了了”有歷史關係的是有歷史關係的是“終了、了結終了、了結”義義的動詞的動詞“了了”,出現于漢代,晉代以後常,出現于漢代,晉代以後常見,唐人詩句中逐漸虛化,變成了補語,見,唐人詩句中逐漸虛化,變成了補語,南唐以後變成了真正的形尾。南唐以後變成了真正的形尾。 對對“了了”的產生過程作深入始於的產生過程作深入始於80年代,年代,以下主要以梅祖麟和曹廣順兩位先生的觀以下主要以梅
11、祖麟和曹廣順兩位先生的觀點。點。 梅祖麟梅祖麟現代漢語完成貌句式和詞尾的來現代漢語完成貌句式和詞尾的來源源(1981)提出)提出“V了了O”的前身是的前身是“V O了了”, “V O了了”的前身是南北朝時期的前身是南北朝時期的的“VO完成動詞完成動詞”。梅文說:。梅文說:“現代完成現代完成貌的前身在什麽時候出現?如果著重貌的前身在什麽時候出現?如果著重了了字,把變文中的字,把變文中的動動+了了+賓賓看做前身,看做前身,答案是唐代。如果著重句式,認清答案是唐代。如果著重句式,認清動動+賓賓+完成動詞完成動詞是前身,答案是是前身,答案是5世紀,或者世紀,或者更早。更早。” 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了南北朝
12、時期已經有了“動動+賓賓+完成動詞完成動詞”的句式,只是那時用的完成動詞是的句式,只是那時用的完成動詞是“畢、畢、訖、竟、已訖、竟、已”。如:。如: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世說新語默然無言。(世說新語雅量)雅量) 王飲酒畢,因得自解去。(同上,方正)王飲酒畢,因得自解去。(同上,方正) 爾時世尊以說法訖,即從座起,還詣所在。爾時世尊以說法訖,即從座起,還詣所在。(增壹阿含經,卷(增壹阿含經,卷2) 是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起而去。(同上,是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起而去。(同上,卷卷18) 唐代完成動詞變成了唐代完成動詞變成了
13、“了了”: 子胥解夢了,見吳王嗔之,雖從殿上褰衣而子胥解夢了,見吳王嗔之,雖從殿上褰衣而下。(伍子胥變文)下。(伍子胥變文) 目連剃除鬚髮了,將身便即入深山。(大目目連剃除鬚髮了,將身便即入深山。(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梅祖麟先生認爲唐代的梅祖麟先生認爲唐代的“動動+賓賓+了了”正是由正是由六朝時期的六朝時期的“動動+賓賓+完成動詞完成動詞”經過詞彙興經過詞彙興替而產生的,即替而產生的,即“訖、已、竟訖、已、竟”變成了變成了“了了”,整個句式並未發生變化。,整個句式並未發生變化。 梅文認爲:梅文認爲:“句法結構不變,詞彙中得新陳句法結構不變,詞彙中得新陳代謝就像接力賽跑,一
14、個運動員跑累了,另代謝就像接力賽跑,一個運動員跑累了,另一個接棒跑下去。漢語語法史中常有這種現一個接棒跑下去。漢語語法史中常有這種現象,所以有些現代漢語句型的淵源,一直可象,所以有些現代漢語句型的淵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五世紀,完成貌就是明顯的例子。以追溯到五世紀,完成貌就是明顯的例子。” 當然梅文也注意到這個問題:當然梅文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是這裡應但是這裡應該指出:完成貌至晚在五世紀形成該指出:完成貌至晚在五世紀形成動動+賓賓+完完這種結構,單靠詞彙興替,只能把演變這種結構,單靠詞彙興替,只能把演變史帶到唐代史帶到唐代動動+賓賓+了了這個階段,以後再這個階段,以後再發生結構變化,才能形成現代
15、的發生結構變化,才能形成現代的動動+了了+賓賓。” 這就是說,在南北朝時期出現這就是說,在南北朝時期出現“動動+賓賓+完完”結構,這是一次結構變化,由南北朝的結構,這是一次結構變化,由南北朝的“動動+賓賓+完完”發展爲唐代的發展爲唐代的“動動+賓賓+了了”,這,這是詞彙興替。而由是詞彙興替。而由“動動+賓賓+了了”發展爲發展爲“動動+了了+賓賓”,這又是一次結構變化。現代漢語,這又是一次結構變化。現代漢語完成貌是通過這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完成貌是通過這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 對這種新結構產生的過程,梅文也做了詳細的解釋,對這種新結構產生的過程,梅文也做了詳細的解釋,他指出:他指出: 1.動補結構
16、在南北朝和唐代有兩種形式:動補結構在南北朝和唐代有兩種形式:“動動+補補+賓賓”和和“動動+賓賓+補補”。後者如:。後者如: 當打汝口破。(劉義慶:幽明錄)當打汝口破。(劉義慶:幽明錄) 長繩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洽。(李商隱:韓長繩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洽。(李商隱:韓碑)碑) “了了”和動補結構都表示完成貌,其語義功能相同,和動補結構都表示完成貌,其語義功能相同,但語法結構只有一半相同:但語法結構只有一半相同:“了了”最初只能出現在最初只能出現在“動動+賓賓+了了”格式中,所以,結果補語的這兩個詞格式中,所以,結果補語的這兩個詞序促使了序促使了“了了”字挪到動詞和賓語之間。字挪到動詞和
17、賓語之間。 2.“動動+賓賓+(不)得(不)得”和和“動動+賓賓+了了”兩個兩個句式裏各成份之間的語義關係式平行的,表句式裏各成份之間的語義關係式平行的,表示情態的示情態的“(不)得(不)得”和表示體貌的和表示體貌的“了了”都在賓語的後面,如:都在賓語的後面,如: 今壹受詔如此,且使妾搖手不得。(漢書今壹受詔如此,且使妾搖手不得。(漢書外外戚傳下)戚傳下) 宋代以後宋代以後“不得不得”往前挪了,如:往前挪了,如: 在古雖大惡在上,一面誅殺,亦斷不得人議在古雖大惡在上,一面誅殺,亦斷不得人議論,今便都無異者。(河南程氏遺書,卷論,今便都無異者。(河南程氏遺書,卷2下)下) “動動+賓賓+(不)得
18、(不)得”和和“動動+賓賓+了了”的結的結構式相同的,從唐到宋,構式相同的,從唐到宋, “動動+賓賓+(不)(不)得得”改變了詞序,變成了改變了詞序,變成了“動動+(不)得(不)得+賓賓”,這也是使,這也是使“了了”字挪前的一個因素。字挪前的一個因素。 梅文特別指出,這一變化分成兩個部份,梅文特別指出,這一變化分成兩個部份,前一部份完成動詞從前一部份完成動詞從“畢、訖、竟、已畢、訖、竟、已”到到“了了”是詞彙興替,後一部份從是詞彙興替,後一部份從“動動+賓賓+了了”到到“動動+了了+賓賓”時結構變化。時結構變化。 梅先生在梅先生在先秦兩漢的一種完成貌句式先秦兩漢的一種完成貌句式(1999)中,
19、對句型的來源做了更進一步的)中,對句型的來源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研究: 1.戰國晚期、西漢已經產生了戰國晚期、西漢已經產生了“動動+賓賓+完成完成動詞,下句動詞,下句”這樣的完成貌句式,並且一直這樣的完成貌句式,並且一直使用到唐五代,如:使用到唐五代,如: 鉆中已,又灼龜首,各三。(史記鉆中已,又灼龜首,各三。(史記龜策列傳)龜策列傳) 弓高侯乃出詔書爲王讀之。讀之訖,曰:弓高侯乃出詔書爲王讀之。讀之訖,曰:“王其自圖。王其自圖。”(史記(史記吳王濞列傳)吳王濞列傳) 攻齊已,魏爲囗國。(戰國縱橫家書)攻齊已,魏爲囗國。(戰國縱橫家書) 在此之前,在此之前,“已已”有三種用法:有三種用法:表示
20、停止:表示停止: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風雨)句句尾語氣詞: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已。尾語氣詞: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已。(論語(論語泰伯)泰伯) “動動+賓賓+完成動詞,下句完成動詞,下句”的格式在戰國的格式在戰國後期還沒有出現。這種新的用法,是從後期還沒有出現。這種新的用法,是從“雞雞鳴不已鳴不已”中去掉中去掉“不不”,然後在加到另一句,然後在加到另一句的前面。的前面。 2.漢代句式中最常見的完成動詞是漢代句式中最常見的完成動詞是“已已”,其次是其次是“訖、畢、竟訖、畢、竟”。南北朝這種情況。南北朝這種情況繼續延續。西晉繼續延續。西晉“了了”加入完成動
21、詞的行加入完成動詞的行列,出現在上述句型中。唐代列,出現在上述句型中。唐代“了了”使用使用逐漸增多,其他動詞向逐漸增多,其他動詞向“了了”歸併。歸併。 對梅文對梅文“V了了O”產生過程的觀點,曹廣順產生過程的觀點,曹廣順(1986、1999)提出了異議:在)提出了異議:在“V了了O”之前有一個之前有一個“V+完成助詞完成助詞+O”的階段,主的階段,主要的完成助詞有要的完成助詞有 “却、將、得、取却、將、得、取”等幾等幾個,它們原來都是動詞,經過結果補語的個,它們原來都是動詞,經過結果補語的階段,演變爲助詞。如:階段,演變爲助詞。如: 1.“却却” 漢代動詞漢代動詞“却却”意謂意謂“退退/使退使
22、退”,如:如: 沛公自度能却項羽乎?(史記沛公自度能却項羽乎?(史記留侯世家)留侯世家) 魏晉演變爲魏晉演變爲“去去”義,在動補結構中作補語:義,在動補結構中作補語: 夷甫晨起,呼婢曰:夷甫晨起,呼婢曰:“舉却阿堵物。舉却阿堵物。”(世(世說新語說新語規箴)規箴) 隋以後主要表示動作結果,使用增多:隋以後主要表示動作結果,使用增多: 或有擲却諸華雜鬘,或棄衣裳張目而眠,猶或有擲却諸華雜鬘,或棄衣裳張目而眠,猶如死尸一種無異。(佛本行集經,卷如死尸一種無異。(佛本行集經,卷16) 先是,景每出師,戒諸將曰:先是,景每出師,戒諸將曰:“若破城邑,若破城邑,凈殺却,使天下知吾威名。凈殺却,使天下知吾
23、威名。”(南史(南史賊陳傳)賊陳傳) 唐代以後唐代以後“却却”開始向表示完成的動態助詞開始向表示完成的動態助詞虛化,大量出現在文獻中:虛化,大量出現在文獻中: 先有謠言云: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却曹州天先有謠言云: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舊唐書下反。(舊唐書黃巢傳)黃巢傳) 吾早年好道,嘗隱居四明山,從道士學却黃吾早年好道,嘗隱居四明山,從道士學却黃老之術。(宣室志,太平廣記,卷老之術。(宣室志,太平廣記,卷74) 男兒何必戀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岑參:男兒何必戀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岑參:送費子歸武昌)送費子歸武昌) 高却垣墻鈅却門,監臣從此罷垂綸。(馮道:高却垣墻鈅却門,監臣從此
24、罷垂綸。(馮道:放魚書所鎖戶,全唐詩)放魚書所鎖戶,全唐詩) “却却”的使用經過唐五代一直延續到宋代。的使用經過唐五代一直延續到宋代。 語猶未了,被神人指却一匝,宮人例總瞌睡,語猶未了,被神人指却一匝,宮人例總瞌睡,兼房關鎖并開。(太子成道變文)兼房關鎖并開。(太子成道變文) 一句子活却天下人,一句子死却天下人。一句子活却天下人,一句子死却天下人。(祖堂集,卷(祖堂集,卷7) 未應真個,情多老却天公。(楊無咎:白雪,未應真個,情多老却天公。(楊無咎:白雪,全宋詞)全宋詞) 2.“將將”本來是表示本來是表示“攜帶攜帶”義的動詞,魏義的動詞,魏晉南北朝發展出晉南北朝發展出“V+將將+趨向補語趨向補
25、語”,表達,表達一種攜帶性的運動,動作由主題攜帶對象共一種攜帶性的運動,動作由主題攜帶對象共同進行。如:同進行。如: 若生女者,輒持將去,母隨號泣,使人不忍若生女者,輒持將去,母隨號泣,使人不忍聞也。(顏之推:還冤志)聞也。(顏之推:還冤志) 由於兩個動詞義同或義進,由於兩個動詞義同或義進,“將將”在此結構在此結構中開始語法化。中開始語法化。 唐代唐代“將將”的性質和意義發生變化。的性質和意義發生變化。 收將白雪麗,奪盡碧雲妍。(白居易:花樓收將白雪麗,奪盡碧雲妍。(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全唐詩)望雪命宴賦詩,全唐詩) 買將病鶴勞心養,移得閑花用意栽。(李中:買將病鶴勞心養,移得閑花用意栽
26、。(李中:贈朐山孫明府,全唐詩)贈朐山孫明府,全唐詩) 揚眉斗目惡精神,捏合將來恰似真。(蔣貽揚眉斗目惡精神,捏合將來恰似真。(蔣貽恭:詠金剛,同上)恭:詠金剛,同上) 與魏晉相比,無論是這些例子中的與魏晉相比,無論是這些例子中的“V+將將+補語補語”還是還是“V+將將+賓賓”,“將將”都沒有了都沒有了攜帶的意義,已經變成了一個表示完成的動攜帶的意義,已經變成了一個表示完成的動態助詞。態助詞。 3.“得得”本意爲獲得。從先秦起就用在表示取本意爲獲得。從先秦起就用在表示取得義的動詞後面,構成連動式,表示通過某得義的動詞後面,構成連動式,表示通過某種動作獲得某種結構,如:種動作獲得某種結構,如:
27、孟孫獵得麂,使秦西巴持之歸。(韓非子孟孫獵得麂,使秦西巴持之歸。(韓非子說說林上)林上) 漢代以後,一些沒有漢代以後,一些沒有“取得取得”義的動詞開始義的動詞開始出現在出現在“得得”之前,如:之前,如: 謂妊娠之時,遭得惡也。(論衡謂妊娠之時,遭得惡也。(論衡講瑞)講瑞) 祥嘗在別床睡,母自往闇得之,空斫得被。祥嘗在別床睡,母自往闇得之,空斫得被。(世說新語(世說新語德行)德行) 唐代動詞之後唐代動詞之後“得得”大量使用,其中一些已大量使用,其中一些已經變成了動態助詞,如:經變成了動態助詞,如: 我令之罘歸,失得柏與馬。(韓愈:招楊之我令之罘歸,失得柏與馬。(韓愈:招楊之罘,全唐詩)罘,全唐詩
28、) 嫁得梁鴻六七年,耽書愛酒日高眠。(白居嫁得梁鴻六七年,耽書愛酒日高眠。(白居易:答謝家最小偏憐女,同上)易:答謝家最小偏憐女,同上) 母不識字,令寫得經,及鑿屋柱以陷之,加母不識字,令寫得經,及鑿屋柱以陷之,加漆其上,晨暮敬禮。(報應急,太平廣記,漆其上,晨暮敬禮。(報應急,太平廣記,卷卷107) 傳得南宗心地後,此身便應老雙峰。(東陽傳得南宗心地後,此身便應老雙峰。(東陽夜怪錄,同上,卷夜怪錄,同上,卷490) 4.“取取”作爲取得義動詞,漢代已經用在連動作爲取得義動詞,漢代已經用在連動式的第二個動詞位置上,如:式的第二個動詞位置上,如: 愿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史記愿足下急復進兵,
29、收取滎陽。(史記酈生陸酈生陸賈列傳)賈列傳) 魏晉以後類似的例子增多,魏晉以後類似的例子增多,“取取”的動詞性的動詞性開始減弱。開始減弱。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諸鳥巢,賓近鄰家,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諸鳥巢,賓近鄰家,人數喜探,欲捕取之。(生經人數喜探,欲捕取之。(生經卷五)卷五) 我今以手掌盛取少少汁飲,而活於命。(佛我今以手掌盛取少少汁飲,而活於命。(佛本行集經,卷本行集經,卷24) 唐以後唐以後 ,表示完成和獲得結果的,表示完成和獲得結果的“取取”大量大量出現:出現: 老人撫之,謂仲殷曰:止於此矣,左右各教老人撫之,謂仲殷曰:止於此矣,左右各教取五千人,以救亂世也。(原化記,太平廣取五千人
30、,以救亂世也。(原化記,太平廣記,卷記,卷307) 合取藥成相待吃,不須先作上天人。(張籍:合取藥成相待吃,不須先作上天人。(張籍:贈世肩吾,全唐詩)贈世肩吾,全唐詩) 曹文認爲,這些表示完成的助詞所表達的曹文認爲,這些表示完成的助詞所表達的語義和完成貌句式相同,而其使用的格式,語義和完成貌句式相同,而其使用的格式,爲完成貌助詞爲完成貌助詞“了了”創造了一個位置,從創造了一個位置,從而使而使“了了”在唐五代前後,從動賓之後移在唐五代前後,從動賓之後移到了動賓之間。於是到了動賓之間。於是“VO了了”變成了變成了“V了了O”。 曹廣順曹廣順試論漢語動態助詞的形成過程試論漢語動態助詞的形成過程(20
31、00)更明確地總結了漢語動態助詞的形)更明確地總結了漢語動態助詞的形成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說明成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說明“了了”前移的原前移的原因。他認爲動態助詞的發展經歷了連動式到因。他認爲動態助詞的發展經歷了連動式到動補式到動詞加助詞三個階段。古代漢語中動補式到動詞加助詞三個階段。古代漢語中得連動式得連動式“Vt1+Vt2+Vtx+O”中動詞都是中動詞都是及物的,分別與句中的賓語構成動賓關係,及物的,分別與句中的賓語構成動賓關係,賓語的位置在所有的動詞之後。如:賓語的位置在所有的動詞之後。如: 射殺一魚。(史記射殺一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本紀) 以天降之福,吏足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以
32、天降之福,吏足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史記盡斬殺降下之。(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列傳) 漢代以後,部份連動式中的漢代以後,部份連動式中的Vt2出現了不及物出現了不及物化的傾向,如:化的傾向,如: 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闇之,值祥私起,空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闇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世說新語斫得被。(世說新語德行)德行) 修飾園林,除却沙石及諸糞垢。(佛本行集修飾園林,除却沙石及諸糞垢。(佛本行集經,卷經,卷14) 這種變化造就了一種新的格式:這種變化造就了一種新的格式: Vt1+Vt2+O Vt+Vti+O Vti使漢語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語法成份使漢語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語法成份補補語,
33、語, Vt+Vti+O的產生也打破了以往在的產生也打破了以往在Vt與與O之間不能插入其他成份的限制,爲動態助詞之間不能插入其他成份的限制,爲動態助詞的產生提供了一個句法位置。的產生提供了一個句法位置。 “了了”原是一個不及物的完成動詞,按照原原是一個不及物的完成動詞,按照原有的語法規律,只能處在有的語法規律,只能處在“V+O+了了”和和“V+了了”的位置上。到唐五代時的位置上。到唐五代時“Vt+Vti+O”出現后,出現后,“却却”已經作爲完已經作爲完成助詞出現在成助詞出現在Vt和和O之間,之間,Vi也早就作爲也早就作爲補語出現同樣位置上,所以補語出現同樣位置上,所以“了了”也可以也可以從從“V
34、O了了”變成變成“V了了O”而不一定需要經而不一定需要經歷一個歷一個“V+了了”中中“了了”先虛化,然後再先虛化,然後再加上加上O的過程,重建一個的過程,重建一個“V了了O”格式。格式。 以上學者都認爲以上學者都認爲“V+O+了了”變成變成“V+了了+O”是是“了了”前移的結果,但是也有的學前移的結果,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爲,者認爲,“V+了了+O”的出現不適由於的出現不適由於“了了”的前移,而是首先在的前移,而是首先在“V+了了”格式中格式中“了了”就演變爲動態助詞,然後,就演變爲動態助詞,然後,“V+了了”後面後面再加上賓語再加上賓語O,中才出現了,中才出現了“V+了了+O”。這種與前移相反的
35、說法,我們可以稱之爲這種與前移相反的說法,我們可以稱之爲“後加後加”。 首先提出後加說的是吳福祥首先提出後加說的是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敦煌變文語法研究研究(1996),他認爲:),他認爲:“了了”前綴先在前綴先在“V+了了”格式中虛化爲動態助詞,然後帶上格式中虛化爲動態助詞,然後帶上賓語就形成了賓語就形成了“V+了了+O”格式。格式。 李訥、石毓智李訥、石毓智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1997)也持這種觀點:在唐五代時期)也持這種觀點:在唐五代時期“了了”還只能出現在以下兩種格式中還只能出現在以下兩種格式中:(一)動:(一)動+了,(二)動了,(二)動+賓賓+了。了。“了了”
36、形態化的句法形態化的句法環境是(一),一旦變成體標記后,就與動環境是(一),一旦變成體標記后,就與動詞形成一個語法單位,這是賓語就可以出現詞形成一個語法單位,這是賓語就可以出現在在“了了”之後。之後。“了了”不能在格式(二)中不能在格式(二)中形態化。形態化。 然而,我們聯繫然而,我們聯繫“却、取、得、將却、取、得、將”等詞等詞的語法化過程來看,這些詞並未經歷一個的語法化過程來看,這些詞並未經歷一個“V+却却/取取/得得/將將”不能帶賓語的時期,這不能帶賓語的時期,這些變化也都沒有經歷一個些變化也都沒有經歷一個“Vt+Vi”首先凝首先凝固的過程。因此我們認爲固的過程。因此我們認爲“了了”也不需
37、要也不需要先在先在“V+了了”中形態化,然後再帶上賓語。中形態化,然後再帶上賓語。2.2 持續態助詞持續態助詞“著著” 王力王力漢語史稿漢語史稿:“著著”原是動詞,意原是動詞,意爲爲“附著附著”,如:,如: 風行而著於土。(左莊風行而著於土。(左莊22)/甘露如飴蜜者,甘露如飴蜜者,著於草木不著五穀。(論衡著於草木不著五穀。(論衡是應)是應) 漢末有虛化跡象,放在動詞後面,構成使漢末有虛化跡象,放在動詞後面,構成使成式:成式: 今鐘鼓無所懸著今鐘鼓無所懸著如必有所懸著如必有所懸著(論衡(論衡雷虛)雷虛) 南北朝開始虛化,構成類似使成式的結構,南北朝開始虛化,構成類似使成式的結構,後面接處所詞,
38、如:後面接處所詞,如: 長文尚小,載著車中。(世說德行)長文尚小,載著車中。(世說德行)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同上)文若亦小,坐著膝前。(同上) 以綿纏女身,縛著馬上,夜自送女出。(三以綿纏女身,縛著馬上,夜自送女出。(三國志魏志呂布傳注)國志魏志呂布傳注) 王力先生認爲,這裡的王力先生認爲,這裡的“著著”與與“在在”義近,義近,但它是連上念的,而但它是連上念的,而“在在”是連下念的,故是連下念的,故不同。不同。 到唐代,帶到唐代,帶“著著”字動詞後面可以有賓語,字動詞後面可以有賓語,“著著”的意義也有了變化,帶有的意義也有了變化,帶有“到到”的意的意義:義: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39、。(杜甫: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杜甫:絕句漫興九首之三)絕句漫興九首之三) 六年不死却歸來,六年不死却歸來,道著姓名人不識。(白居道著姓名人不識。(白居易:惻惻吟)易:惻惻吟) 日暮拂云堆下過,馬前逢著射雕人。(杜牧:日暮拂云堆下過,馬前逢著射雕人。(杜牧:游邊)游邊) 今天的今天的“著著”正是繼承了表示處所的正是繼承了表示處所的“著著”,以下是表示靜態的過渡階段:以下是表示靜態的過渡階段: 舊墓人家歸葬多,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王建:堆著黃金無買處。(王建:北邙行)北邙行) 表示持續貌的表示持續貌的“著著”在宋代已經出現:在宋代已經出現: 見世間萬事顛倒迷妄,耽嗜戀著
40、,無一不是見世間萬事顛倒迷妄,耽嗜戀著,無一不是戲劇。(朱子語類輯略,卷二)戲劇。(朱子語類輯略,卷二) 如戰陣廝殺,擂著鼓,只是向前去,有死無如戰陣廝殺,擂著鼓,只是向前去,有死無二。(同上卷七)二。(同上卷七) 太田辰夫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中國語歷史文法稱稱“著著”爲持爲持續態後助動詞,他認爲續態後助動詞,他認爲“著著”有表示到達和有表示到達和在兩種,如:在兩種,如: 先擔小兒,度著彼岸。(賢愚經,卷先擔小兒,度著彼岸。(賢愚經,卷3)/城南城南美人啼著曙。(江總:棲烏曲)美人啼著曙。(江總:棲烏曲)/其身坐著殿其身坐著殿上。(六度集經,卷上。(六度集經,卷2)/畏王制令,藏著瓶中。畏王
41、制令,藏著瓶中。(過去現在因果經,卷(過去現在因果經,卷1) 太田認爲這些例子也可以看做是持續態的一太田認爲這些例子也可以看做是持續態的一種,但他同時也強調這類例子唐代以前種,但他同時也強調這類例子唐代以前“著著”後是處所,唐代以後後是處所,唐代以後“著著”後是動作承受者,後是動作承受者,唐代以後就大致和現漢一樣。唐代以後就大致和現漢一樣。 趙金銘趙金銘敦煌變文中所見的敦煌變文中所見的“了了”和和“著著”(1979)把變文中的)把變文中的“著著”分爲三類:分爲三類: 介詞化了的動詞介詞化了的動詞“著著”,可以換成,可以換成“在在”,進行貌詞尾就是由它而來。如:進行貌詞尾就是由它而來。如: 惟只
42、阿娘床腳下作孔,盛著中央,恒在頭上惟只阿娘床腳下作孔,盛著中央,恒在頭上臥之,豈更取得。(搜神記,敦煌變文集)臥之,豈更取得。(搜神記,敦煌變文集) 類似副詞的弱化動詞類似副詞的弱化動詞“著著”。“動動+著著”表示動作已到達目的或有了結果,如:表示動作已到達目的或有了結果,如: 說著來由愁殺人。(捉季布傳文一卷)說著來由愁殺人。(捉季布傳文一卷) 動詞詞尾動詞詞尾“著著”。最初出現於靜止狀態中。最初出現於靜止狀態中如:如: 見他宅舍鮮凈,便即兀自占著。(燕子賦)見他宅舍鮮凈,便即兀自占著。(燕子賦) 此外,曹廣順提出,此外,曹廣順提出,“著著”是從用在動詞之是從用在動詞之後表示結果發展出來的,
43、先是跟在特定動詞後表示結果發展出來的,先是跟在特定動詞之後,再到跟在一般動詞之後,最後表示持之後,再到跟在一般動詞之後,最後表示持續態。續態。 梅祖麟認爲六朝的梅祖麟認爲六朝的“著著”可以分爲靜態(在)可以分爲靜態(在)和動態(到)兩類,靜態者後來發展爲現代和動態(到)兩類,靜態者後來發展爲現代漢語北方話中的持續貌詞尾,也發展爲現漢漢語北方話中的持續貌詞尾,也發展爲現漢吳語中的持續貌詞尾和閩語中的方位介詞;吳語中的持續貌詞尾和閩語中的方位介詞;動態者發展爲現漢吳語中的完成貌詞尾。動態者發展爲現漢吳語中的完成貌詞尾。 蔣紹愚蔣紹愚近代漢語語法研究概要近代漢語語法研究概要討論了以討論了以上諸家的主
44、要看法,他認爲上諸家的主要看法,他認爲“著著”是由動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虛化而來的。 先秦到東漢,先秦到東漢,“著著”是一個是一個“附著附著”義動詞:義動詞: 風行而著於土。(左莊風行而著於土。(左莊22) 甘露甘露著於樹木,不著五穀。(論衡著於樹木,不著五穀。(論衡是應)是應) 東漢時,東漢時,“著著”可以放在另一個動詞後面,可以放在另一個動詞後面,構成連動式:構成連動式: 猶如花朵纏著金柱。(佛本行經,猶如花朵纏著金柱。(佛本行經,2) 此時受此時受V和和“著著”的語義制約,的語義制約,“著著”後都後都是處所名詞。是處所名詞。 到魏晉南北朝,述補結構已經產生,述補結到魏晉南北朝,述補結構
45、已經產生,述補結構是由連動式發展而來的。隨著這種演變的構是由連動式發展而來的。隨著這種演變的趨勢,連動式趨勢,連動式“V+著著”也演變爲述補結構,也演變爲述補結構,“著著”從連動式的第二個動詞發展爲補語。從連動式的第二個動詞發展爲補語。連動式連動式“V+著著”和述補結構的和述補結構的“V+著著”的的聯繫和區別,在以下例句中看的比較清楚:聯繫和區別,在以下例句中看的比較清楚: 其人其人語貧人言:語貧人言:“今可脫汝麤褐衣著於今可脫汝麤褐衣著於火中。火中。”貧人便即脫著火中。(百喻貧人便即脫著火中。(百喻經經貧人燒麤褐衣喻)貧人燒麤褐衣喻) 第一個第一個“著著”後有介詞後有介詞“於於”,可以肯定它
46、,可以肯定它還是動詞,第二個已經是補語。還是動詞,第二個已經是補語。 述補結構述補結構“V+著著”中的動詞有動態(中的動詞有動態(+位移)位移)和靜態(和靜態(-位移)之分,位移)之分,“著著”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都表示經過空間運動(包括位移和停止),物表示經過空間運動(包括位移和停止),物體處於某個處所。但是隨著前面動靜的區別,體處於某個處所。但是隨著前面動靜的區別,“著著”也大約有也大約有“在在”和和“到到”的區別,如:的區別,如: (1)靜態: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文若亦)靜態: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世說小,坐著膝前。(世說德行)德行) (2)動態:負米一斛,送著寺中
47、。(六度)動態:負米一斛,送著寺中。(六度集經集經4) 到了隋唐,到了隋唐,“V+著著”有了很大的變化:有了很大的變化:“著著”前面的動詞已經不僅限於表示物體前面的動詞已經不僅限於表示物體在空間的運動(位移和停止);在空間的運動(位移和停止);“V+著著”後面不但可以是處所名詞,而且可以是實體後面不但可以是處所名詞,而且可以是實體名詞,作爲動作的對象。和南北朝相比,名詞,作爲動作的對象。和南北朝相比,“著著”進一步語法化,它已經完全失去了進一步語法化,它已經完全失去了“附著附著”的意義,只表示動作的態,成爲動的意義,只表示動作的態,成爲動態助詞。但態助詞。但“著著”前面的動詞有可持續貌和前面的
48、動詞有可持續貌和不可持續貌的不同,不可持續貌的不同,“著著”也有表持續貌和也有表持續貌和完成貌的區別,如:完成貌的區別,如: (3)持續貌:余時把著手子,忍心不得。)持續貌:余時把著手子,忍心不得。(張鷟(張鷟遊仙窟遊仙窟) (4)完成貌:莫爲此女損著符(府)君性)完成貌:莫爲此女損著符(府)君性命。(敦煌變文命。(敦煌變文葉凈能詩)葉凈能詩) 爲了方便,上面的四種格式可以簡化如下:爲了方便,上面的四種格式可以簡化如下: 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著著”是補語。是補語。 (1)V1a+著著1+L 坐著車中坐著車中 V表空間運動,表空間運動,-位移位移。著。著1在。在。 (2)V1b+著著2+L
49、 送著寺中送著寺中 V表空間運動,表空間運動,+位移位移。著。著2 到。到。 隋唐:隋唐:“著著”是動態助詞。是動態助詞。 (3)V2a+著著3+O 把著手子。把著手子。 V爲一般動作動詞,爲一般動作動詞,+持續持續。著。著3持續貌持續貌 (4)V2b+著著4+O 損著府君損著府君 V爲一般動作動詞,爲一般動作動詞,-持續持續。V4完成貌。完成貌。2.3 過去態助詞過去態助詞“過過” 王力古代漢語也簡單討論過王力古代漢語也簡單討論過“過過”,他認爲,他認爲表示動態的表示動態的“過過”也是由表示動向的動詞也是由表示動向的動詞“過過”虛化而來的,虛化後,表示行爲成爲虛化而來的,虛化後,表示行爲成爲
50、過去,過去,“過去過去”的意念比完成貌強,而且往的意念比完成貌強,而且往往表示一種經歷。過去態助詞往表示一種經歷。過去態助詞“過過”於唐代於唐代萌芽,宋代逐漸常見:萌芽,宋代逐漸常見: 今人以至鈍之才而欲爲至敏底工夫,涉獵看今人以至鈍之才而欲爲至敏底工夫,涉獵看過,所以不及古人也。(朱子語類輯略,過,所以不及古人也。(朱子語類輯略,5) 蓋爲是身曾親經歷過,故不敢以是責人爾。蓋爲是身曾親經歷過,故不敢以是責人爾。(同上,(同上,4) 曹廣順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近代漢語助詞(1995)討論了唐)討論了唐五代之後五代之後“過過”的發展情況。根據現代漢語的發展情況。根據現代漢語的研究,動態助詞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