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件:专题五 课内文言文阅读.pptx

上传人(卖家):孙红松 文档编号:2996164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46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件:专题五 课内文言文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件:专题五 课内文言文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件:专题五 课内文言文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件:专题五 课内文言文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件:专题五 课内文言文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期末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2、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渔人甚异之_(2)无论魏晋_(3)寻病终_. .对感到惊异不要说,更不必说随即,不久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3、美池桑竹之属。_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_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3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B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C(二)小石潭记

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心乐之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 (3)俶尔远逝_.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

5、动用法)表示约数忽然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3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动态美,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C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D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

6、景交融的佳作。A(三)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

7、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其两膝相比者_ (2)诎右臂支船_ (3)曽不盈寸_.靠近同“

8、屈”,弯曲满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_(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_ 船从头到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3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B这件艺术品显示了作者在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D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B(四)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

9、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选贤与能_ (2)讲信修睦_ (3)男有分_.同“举”,选拔诚信职分、职守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

10、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3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即理想社会。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下为公”。C文章以三个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特征。D文章的结构方式是先总写后分述。D(五)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虽有嘉肴_ (2)不知其旨也_ (3)虽有至道_.即使味美最好的道理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1、教然后知困。_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 所以,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所困惑。知道了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有所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3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B文章结尾引用是补充说理,以事例论证来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C“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是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D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

12、相长”这个结论。B(六)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不以千里称也_ (2)才美不外见_ (3)策之不以其道_.著称同“现”,表现;显现用马鞭驱赶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B第三段文字中运用排比、引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C结尾两句,表现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行为的不满和愤慨。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件:专题五 课内文言文阅读.pptx)为本站会员(孙红松)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