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目录Part 1Part 2Part 3Part 4简介形态特征发生规律虫情调查与预测Part 5防治方法简介亚洲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俗称玉米钻心虫,为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粟等禾谷类旱粮作物及棉花、麻和向日葵等,幼虫钻食茎秆和果实,也为害叶片。玉米心叶期受害,初孵幼虫啃食心叶叶肉,留下表皮,使叶面呈现许多细碎的半透明斑,通称“花叶”,后将纵卷的心叶蛀穿,心叶展开后,形成整齐的横排圆孔,4龄后蛀食茎秆;穗期被害,幼虫先取食雄花,雄穗抽出后,即转移钻蛀雄穗柄,遇风易折断,使雄穗呈黄白色枯死,雌穗膨大抽丝时,幼虫取食嫩穗的花丝、穗
2、轴,虫龄大后直接咬食乳熟的籽粒,并引起霉烂。高粱受害情况与玉米相似。为害粟时,幼虫从茎基部蛀入,苗期造成枯心,穗期造成折茎而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一是蛀食嫩头和叶柄基部组织,造成倒头(折心)和挂叶,二是钻蛀茎秆,易造成棉秆折断,三是从棉桃基部蛀食蕾铃,引起蕾铃脱落或腐烂,是江苏南通、盐城及山东玉米、棉花混作区为害较重的钻蛀性害虫之一。形态特征椭圆形,稍扁椭圆形,稍扁,长约,长约1mm。由数粒至数十由数粒至数十粒呈鱼鳞状排粒呈鱼鳞状排列,卵块形状列,卵块形状不规则。不规则。成长幼虫体长成长幼虫体长2030mm,头深褐,头深褐色。体色多为淡褐色。体色多为淡褐色,或淡红色,体色,或淡红色,体上毛片
3、,明显。中上毛片,明显。中、后胸背面每节有、后胸背面每节有毛片四个,腹部第毛片四个,腹部第18节每节六个,节每节六个,分成分成2排,腹足趾钩排,腹足趾钩为三序缺环式。初为三序缺环式。初孵幼虫可吐丝下垂孵幼虫可吐丝下垂,随风漂移扩散到,随风漂移扩散到邻近植株上。邻近植株上。体长体长1315mm,翅展,翅展2234mm。雄蛾前翅黄褐。雄蛾前翅黄褐色,内横线波状,外横线色,内横线波状,外横线锯齿状,均为暗褐色,内锯齿状,均为暗褐色,内、外横线之间有、外横线之间有2个深褐色个深褐色小斑,外横线与外缘线之小斑,外横线与外缘线之间有间有1褐色宽带;雌蛾翅色褐色宽带;雌蛾翅色较雄蛾淡,前翅呈鲜黄色较雄蛾淡,
4、前翅呈鲜黄色,内、外横线及斑纹不及,内、外横线及斑纹不及雄蛾明显,后翅黄白色;雄蛾明显,后翅黄白色;腹部较肥大。腹部较肥大。长长1519mm,黄褐色。腹,黄褐色。腹背密布皱纹,背密布皱纹,腹末尾端臀棘腹末尾端臀棘黑褐色,顶端黑褐色,顶端有有58根钩刺根钩刺,并有丝缠连,并有丝缠连成虫卵幼虫蛹卵玉米螟的为害状发生规律生活史和习性1、玉米螟在我国每年发生16代,由北到南代数逐渐增多,同一地区亦因海拔高度而异。都以末代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秆内,其次是玉米穗轴、棉花枯铃、茎秆及枯枝落叶中越冬。2、成虫白天多潜藏在茂密的作物叶片下或杂草间,夜间活动,飞翔能力较强,具趋光性。成虫多在晚上羽化,当晚即可交尾
5、,经12d后产卵。成虫产卵有明显的选择性,最喜产在玉米植株上,其次是高粱,粟又次之。在玉米上,多选择高50cm以上生长茂密、叶色浓绿的植株上产卵,以中下部叶片为最多。3、幼虫多在上午孵化。孵化后咬食卵壳,约1h后分散。玉米螟幼虫有喜糖、好湿习性,故一般都在含糖量最高、潮湿阴暗又便于潜藏的处所,如新叶期的心叶丛,抽苞露雄期的雄穗苞、穗期的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及叶腋等处。幼虫多数5龄,少数6龄。13龄有转移为害习性。发生规律7月中、下旬,1代产卵,二代幼虫盛发6月上、中旬,1代幼虫(春玉米/高粱)9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越冬(1)生活史(以江苏为例)和习性7月上、中旬,1代成虫5月下6月初,初冬代幼虫盛
6、发8月中、下旬,产卵夏玉米/高粱3代幼虫危害棉花青铃、钻蛀茎秆(春玉米收获)8月初,2代成虫4月中旬5月中旬,化蛹1年三代发生的年生活史示意图发生规律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气候:大气湿度和雨水对玉米螟的发生量影响很大。雨量充沛、均匀,相对湿度高,气候温暖,则适于玉米螟的发生;反之,少雨、干燥、湿度过低、气温偏高,对成虫交尾、产卵不利,产卵量减少,孵化率低且初孵幼虫死亡率增高。2、耕作制度:在春、夏玉米混种地区,由于食料充足,一般比单作玉米地区发生重。3、玉米品种:抗螟玉米品系中含有抗螟素(酮类物质),幼龄幼虫对之表现厌食、生长发育受抑,甚至死亡。但抗螟素在植株内含量随玉米生育阶段而变化,抗螟
7、素的有毒作用可被植株中的糖分所抵消,含糖量多则抗螟性就减弱。4、天敌:国内已知70多种。卵期主要有玉米螟赤眼蜂、玉米螟黑卵蜂;幼虫和蛹期主要有玉米螟厉寄蝇、白僵菌、细菌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甲、食虫虻蜘蛛等。其中以卵寄生蜂和白僵菌为最重要。虫情调查与预测1、冬后幼虫存活率及残余虫量调查在春季4月中旬越冬幼虫化蛹前,选有代表性的寄主秸秆,每点随机取样剥查100200秆,分别记载死虫和活虫数,了解越冬期间死亡情况,比较历年有效虫口基数,结合气象预报,预测当年的发生趋势。2、各代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越冬代调查在幼虫化蛹前。选含虫量大的秸秆,每隔5d剥查1次,每次剥查3050头活虫,直至羽化达90%以
8、上止;生长期调查在各代幼虫老熟时进行,每隔5d在田间植株上调查1次,每雌剥查活虫30头,直至羽化率达50%时停止。根据调查得出的初蛹、盛蛹期,用历期法推算幼虫的始孵和盛孵期。3、两查两定 (1)查卵密度或花叶率,定防治田块 (2)查玉米生育期,定防治日期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玉米螟幼虫大多数在寄主茎秆、穗轴、根茎中越冬,春季化蛹。所以,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沤肥或作饲料,力争在4月底前因地制宜地将寄主1)秸秆处理掉,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减轻田间螟害。2)耕作改制,春、夏玉米混作地区,压缩春玉米,扩大夏玉米种植,切断第1代玉米螟的食料,减轻第2、3代为害。3)种植诱集田或诱集带,玉米螟
9、成虫有趋向生长茂密、植株高大的玉米产卵习性,利用此有计划地种植玉米早播诱集田或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集中消灭。4)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加快转基因抗虫玉米的产业化进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物理防治:在玉米螟发蛾始盛期在玉米地附近开阔地,按200亩玉米设置一盏高压汞灯,下设药池,或按50亩玉米设置一盏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防治方法化学防治1)颗粒剂灌心。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农药颗粒剂,毒杀心叶内玉米螟幼虫。药剂可用50%辛硫磷10毫升,兑水少许,均匀喷拌在810公斤的细煤渣或细砂上,配制0.1%辛硫磷毒渣,每株玉米施12克;或每亩用1%杀螟灵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250克均匀拌入45
10、公斤细河沙; 或用25%杀虫双水剂200克,拌细土5公斤,制成毒土; 用0.1%或0.15%氟氯氰颗粒剂,拌1015倍煤渣颗粒,每株用量1.5克,颗粒剂点心。2)药液灌心:在玉米心叶末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灌心,每株灌10毫升;或用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每株10毫升灌雄穗。3)药液灌穗:玉米露雄时,用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灌注雄穗。或喷洒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使药液渗入花丝杀死在穗顶危害的幼虫。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赤眼蜂防治、白僵菌封垛防乳剂治和Bt防治。在东北春玉米区,用白僵菌封垛消灭越冬幼虫
11、,在5月上中旬,于越冬代玉米螟幼虫化蛹前,每立方米垛量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量300亿)1020克喷粉封垛。玉米喇叭口期将Bt颗粒剂或白僵菌菌沙投入喇叭口中,或喷雾,同时可兼治棉铃虫等害虫。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寄生力和适应性强的优良赤眼蜂种;2)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1次放蜂时期,间隔5天放第2次;或在籽粒建成初期玉米螟产卵始期放蜂2次;3)将蜂卡挂在放蜂点玉米茎秆中部叶片的背面。傍晚时放蜂,减少新羽化的赤眼蜂遭受日晒;4)赤眼蜂只能飞10米左右,放蜂点一般掌握在每亩26点,每亩地放蜂12万头(王振营,2009)。参考文献洪晓月洪晓月 丁锦华丁锦
12、华 农业昆虫学(第二版农业昆虫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刘宏伟,鲁新,李丽娟刘宏伟,鲁新,李丽娟.我国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现状及展望我国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吉林吉林 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1005-0906(2005)S1-0142-02 张荆,王玉玲,丛斌,杨长城张荆,王玉玲,丛斌,杨长城.我国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类及优势种我国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类及优势种的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生物防治通报.1990,6(2)49-53张建东,于克贤张建东,于克贤.滞留蒸熏防治玉米螟成虫滞留蒸熏防治玉米螟成虫J.植物保护植物保护.1991,17(3):19-20.亚洲玉米螟亚洲玉米螟-百度百科百度百科.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