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岳阳楼记》导学案(定稿).doc--点击预览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岳阳楼记》教案(共3课时;定稿).doc--点击预览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岳阳楼记》课件(定稿).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岳阳楼记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能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读出感情和气势。2.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的写作手法和崇高的思想境界。4.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导学】【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一、新知认知1.骈句和散句。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则按意义划分节秦。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2.关于“记”记,一种不定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叙事:桃花源记;说明:核舟记;写景:小石潭记;言志:岳阳楼记二、预习任务二、预习任务1.弄清岳阳楼、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岳阳楼。岳阳楼为湖南省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 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也是自勉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 “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 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熟读课文,注意体会情感和文言句子的节奏。 3.本文题为岳阳楼记,但并未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参照注释读课文,看看文中到底写了哪些内容。第一,“前人之述备矣”,因为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三、预习检测预习检测1.根据相关的诗句,填入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序号。 A.黄鹤楼 B.鹳雀楼 C.滕王阁 D.岳阳楼(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2)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微/斯人,吾/谁与归?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百废俱兴 兴起 (2)增其旧制 扩大 规模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4)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5)薄暮冥冥 迫近 (6)沙鸥翔集 停息 (7)长烟一空 全 (8)吾谁与归 归依4.句子翻译。(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太阳和群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处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5.理解填空。(1)本文选自 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北宋(朝代)政治 家、文学 家。“岳阳楼”地处现今的湖南省岳阳市。(2)本文通过描写“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看到 阴、晴不同的景色而产生悲、喜的思想感情,进而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3) 文中“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进” 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 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原文填空)(4)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气象万千;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心旷神怡 。【课中导读】 【课中导读】 一、疏通文意一、疏通文意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PPT)二、整体感知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共 5 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开头两句,点明重修岳阳楼的时间和主持其事的人。“谪”写好友政治上的失意,而“通”和“兴”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这表明作者对好友在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是十分赞赏的。接下来概述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增加其文化氛围,诗情雅趣,为后文作伏笔。最后说明写作缘由。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 2 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一句,说明作者写景将以洞庭湖为描写的对象。第二句,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愿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衔”“吞”用拟人手法,极写洞庭湖的气势。第三句,结束全景描绘,转入抒情。第四句,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下文作伏笔。第二层(第 34 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二部分第二层的第一小层次: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第一句,用“若夫”引出一幅阴冷的画面,写淫雨,写阴风、写浊浪,看不见日月的光辉,看不见湖边的群山,连船只的影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傍晚更是气氛阴沉、恐怖,情景凄凉,为下文写“感极而悲”渲染气氛。 第二句,写迁客骚人风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第二部分第二层的第二小层次: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用“至若”引出一幅晴明的画面,第一句,写白天所见。第二句,写夜晚所见,与第三段所写景物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派春光,色调明丽,为下文写“其喜洋洋”营造气氛。第三句,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第 5 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议论,这一段先用一声长叹之后,再用一个设问句转入议论。“异”是关键字,说明作者不赞同上述两种人的表现。 接下来,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那么,“古仁人”何时才快乐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传诵千古的警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原的志向。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三、知识归纳三、知识归纳1.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2.词类活用。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3.古今异义。 气象 古义:景象。例: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微 古义:没有。例:微斯人。 今义:细小。4.一词多义。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5.特殊句式。 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政通人和四、精读研讨四、精读研讨(一)第一段理解1.滕子京是因何故来到巴陵郡的?明确:“谪守”( “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2.滕子京在巴陵郡政绩如何?请举例来说。明确:政绩为“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其中政绩之一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作者作记缘由是什么?明确:(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4.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第一段:交代作记的背景及缘由(记叙)(二)第二段理解1.岳阳楼的“大观”体现在哪里?明确:“衔(xi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ng)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为什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明确:“北通巫峡,南极萧湘。”(地理位置优异、交通方便)3.如何理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明确:运用对偶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 观和恢弘的气势。4.领起下文第 3、4 段的是哪句?明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问题探究: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气势非凡“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晴变化2.第 2 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3.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然则”一词有何作用?明确: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然则”一词,由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过渡)第二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描写)(三)第三段理解1.这段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明确:写的是阴天阴森恐怖的景色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了迁客骚人悲伤的情感。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4.找出本段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明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第三段: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描写)问题探究:1.这一节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2.面对此景,“迁客骚人”生出怎样的情感?3.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 (四)第四段理解1.这段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明确:写的是晴天清丽明朗的景色。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了迁客骚人喜洋洋的情感。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明确: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找出本段对偶最工整的两句,并品味其妙处。明确:“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组对偶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有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静影沉璧”的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第四段: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景明己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做铺垫(描写)问题探究:1.这一节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2.面对此景,“迁客骚人”生出怎样的情感?3.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五)第五段理解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明确:迁客骚人:心情易受自然风物影响,“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4.文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明确:“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5.“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明确: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6.最后一句“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7.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明确:一方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另一方面是对朋友的劝勉与安慰,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8.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分析其含义。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同时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进亦忧,退亦忧”:这两组对偶句具体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也蕴涵着作者对古仁人的钦敬和向往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第五段:写作者的胸襟、抱负,与友人共勉。(议论) 问题探究:1.表明古仁人(作者)豁达胸襟的是哪句?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是哪句?明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五、写法探究五、写法探究1.对比的手法。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和“古仁人之心”的内涵;阴天景色和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和迁客骚人的喜。2.精当的表达。文章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以叙事作引子,写景引出抒情,抒情诱发议论,环环相扣,有力地揭示了主题。3.立意的深远。作者不写岳阳楼历史和重修经过,也不泛泛铺陈周围湖光山色,而是抓住不同的人对景物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引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4.意境的美妙。不同角度的洞庭湖雨湖、晴湖、月湖;不同知觉的洞庭湖形、声、光、色。5.语言的优美。骈散结合的句式。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首段叙事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用骈句,起、结句又为散句,洞庭湖上一阴一晴多为骈句,结句又为散句,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后导练】【课后导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交代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2.从空间、时间上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色变化之多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第一段的哪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5.文中说“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文中具体描写了哪几方面所览之景物?“览物之情”又有着怎样的“异”? 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哀景“若夫.虎啸猿啼” 览物之情“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哀情)。欢景“至若.此乐何极!” 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欢情)6.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9.文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1XX 外国语实验初中集体备课表外国语实验初中集体备课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岳阳楼记岳阳楼记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2、 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 难点教学重、 难点1、 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投影。学生预习课文;投影。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及及 实实 施施 手手 段段 等等复复 备备 内内 容容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历来受到人们称颂的名文,文章的思想品格光彩照人,文章的语言文字精练优美,有许多好东西值得学习。为理解好这篇文章,先要对本文写作的情况有所了解。下面我对此作点简略的介绍。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官至朝廷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当政期间提出过十条改良政治的措施,包括限制凭借政治特权当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严格执行政令等项,他还主张兴修水利以利民生;他为官清廉,关心国计民生,关注边防戒备。范仲淹大力革新政治,却遭到朝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结果,他的改革计划全部告吹,一腔热情付诸东流,后来他不仅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官职,还被贬到外地去做地方官。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做知州时写的。此后,他又被派去杭州等地任职,最后在赴任途中病死。岳阳楼记中提到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是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西北边境任职,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因受诬告而被贬到岳州任知州(太守)。他重修岳阳楼,致信范仲淹,请范仲淹写篇文章以作纪念。于是,在邓州任上的范仲淹应约撰写了此文。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写此文时,正与滕子京有同样的遭遇。二、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三、正音(逐段正音,学生会读)(1)滕() 谪() 属() (2) 夫() 衔()汤汤()涯()晖() 骚() (3)霪()(3) 霏() 号() 樯() ) 2(4) 谗() 鸥() 芷() (5) 汀() 郁() 怡() (6) 噫() 嗟夫( )四、学生各自诵读课文一遍五、学生朗读 叫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把字音、节奏读准确。朗读毕,讲评之。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初步领会文章内容。2 弄懂第 13 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文中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疏通第一段1. 叫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朗读前先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2. 词语、句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谪”:贬谪,降官。“守”:掌管,这里指作州郡的长官。“越”:于,到。“明年”:第二年。“通”:畅通,顺当。“和”:和顺,谐和。“百废具兴”:各种应办之事全部兴办起来;“具”,通假“俱”,皆,全;“兴”,兴起。“乃”:于是。“旧制”:原有的规模;“制”,式样。“于”:在。“属”:通假“嘱”,托付。“以”:而。“之”:它,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3. 内容提问一 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讲解 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提问二 这段为什么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及他到任后卓有政绩?讲解: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平;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卓有政绩,表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誉,慰勉。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若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徒然无由。二、疏通第 2 段1. 叫一名学生朗读第二段。朗读前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明白本段句意后回答“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2 .词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3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夫”:指示代词,那。“胜状”:佳景;“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状”,景色。“一”:全。“衔”:含,包含。“浩浩”;水势盛大。“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横”:充溢,意为广阔。“涯”:边际。“晖”:日光,这里意为阳光照耀。“阴”:暗,指天色昏暗。“气象”:自然景色。“则”:乃是。“大观”:壮观,雄伟的景象;“观”,景色象。“备”:完全,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通”:到达。“极”:穷尽,这里意为直到。“迁客”:降职外调的官吏。“骚人”:诗人,这里指失意的诗人。“于”:在。“物”:自然景物。“得无”:能不。3 .内容提问 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讲解 :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汗无涯,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三、疏通第 3 段1. 全班同学齐读第三段齐读前提出要求:同学们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2. 词语、句子:“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若夫”:连词,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可译为“像那”。“霪”:久雨。“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开”:舒展,这里指天放晴。“阴风”:阴惨惨的风。“号”:放声长鸣。“浊浪”:浑浊的浪涛。“排空”:凌空,冲向天空;“排”,推,冲击。“耀”:光辉。“潜”:隐藏。“樯”:船桅。“楫”:船桨。“摧”:摧折。“薄暮”:傍晚;“薄”,迫近,靠近。“冥冥”:晦暗。“斯”:这。“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则”:就。“去”:离开。“国”:国都。“忧”:担心。“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谗言诬陷。“讥”:非议,诋毁。“萧然”:萧瑟凄凉的样子。“感极” : 伤感到极点。“者” :的情况,它的定语是“去国怀乡感极而悲。”3 .内容提问 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讲解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 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登斯楼也而悲者矣。”描写“迁人骚客”临此景而生伤感之情。这段所写是上段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一种情况。四、布置作业1 背诵第 13 段。2 弄懂第 46 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有不懂4之处划上记号。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节课所留的背诵作业1. 叫两名学生背诵。背诵毕作讲评。2. 叫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板书以下词语:“百废具兴” 、“衔(远山) “朝晖夕阴”、“霪雨霏霏”、“樯倾楫摧”、“薄幕冥冥”、“忧谗畏讥”。3 .叫一名学生解释以上听写的词语二、进解课文第 46 段一疏通第 4 段1. 叫一名学生朗读第四段朗读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2. 词语、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至若”: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又如”。“和”:温和,和煦。“景”:日光。“惊”:震惊,这里指波浪翻腾。“上下天光”:上面的天色,下面的湖光;“光” ,景色。“一”:全。“锦鳞”:美丽的鱼儿;“鳞”,借代鱼。“芷”:一种香草。“汀”:小洲。“郁郁”:浓郁,形容芳香。“青青”:形容茂盛。“而”:连词,顺接。“或”:有时。“长烟”:指空中的云雾。“一空”:完全消散。“浮光”:浮动的水面的月光。“跃金”:闪着金光。“静影”:倒映在湖水中的静静的月影。“沉璧”:形容水中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一块白玉;“璧”:平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心旷神怡”:心情畅快;“旷” ,开朗,“怡”:和悦,愉快。“偕”:一起。“把”:持,端。“临”;面对“洋洋”:得意喜乐的样子。3. 内容 提问 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的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讲解: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这段包含两层意思:“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中一派明丽动人的景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写“迁人骚客”临此景而心旷神怡,陶然而乐之情。这段所写是前文所言“得无异乎”的另一种情况。疏通第 5 段1 .全班同学齐读第五段齐读前提出要求:明白句意后回答“第五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为什么极为重要?”2. 词语、句子“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嗟夫”:表示感叹。“求”:探求。“仁人”: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 为”:作,这里指心理活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5而悲伤喜悦,不因为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喜悦悲伤;这两句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以” ,因为。“居”:处于,位于。“庙堂之高”:朝廷中的高位;“庙堂”,宗庙明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指被贬谪到边远地方作地方官。“是”:这。“进”:指在朝中作官。“亦”:也。“退”:指失位退处江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大概。“必”:一定。“先”:先于,前于。“天下”:指天下的人。“后”:后于。“噫”:表示感叹。“微”:非,不是。“斯人”:这样的人;“斯”,此。“吾谁与归”:我和谁同道呢?“谁与”,与谁,介宾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归”,归聚,同道。3. 内容提问 第五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的内容为什么极为重要?讲解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嗟夫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展示“古仁人”的高尚坚毅的思想品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明示志向,砥砺友人。这段的内容极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前文言“迁人骚客”之悲,之喜,是为了与本段所言“古仁人之心”作对比,以更加鲜明地肯定本段表明的以“古仁人”为楷范的诚笃主张与坚定志向。疏通第 6 段:“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讲解 最后注明撰文的时间。“时”:时候,时间。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仲淹 江南四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 北 黄 鹤 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湖南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 阳 楼 记范仲淹 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课前欣赏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远景)岳阳楼(远景) 岳阳楼的景色欣赏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3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点。作家作品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岁登进士。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死后无余财。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建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他屡立战功。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作家作品简介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 注: 文正 是谥号,是古代人臣最为尊贵的,自范仲淹以后,文正历来只给予品行端正,文学成就最高的翰林学士 )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渔家傲写于写于1038年年作家作品简介 记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其特点是其特点是:叙事写景状物成分居多,目叙事写景状物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述作者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述作者观点。写法上寓情于景,或由写景生发观点。写法上寓情于景,或由写景生发出情理。出情理。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朗读指导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听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听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谪谪守守 怒怒号号 隐隐耀耀 樯樯倾倾楫楫摧摧 岸岸芷芷 汀汀兰兰 皓皓月月 薄暮薄暮冥冥冥冥 偕偕忘忘 波波澜澜 嗟嗟夫夫 忧忧谗谗畏讥畏讥zhhoyo qingjzhtnghomngxilnjichn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断句。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断句。*疏通文意疏通文意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zh)古时指官吏降职或远调古时指官吏降职或远调指做州郡的长官指做州郡的长官到了到了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同同“俱俱”,全,皆,全,皆同同“嘱嘱”,嘱咐,嘱咐规模规模来来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第一段译文:解答1 第第1 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背景是什什么?说明了什么?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解答解答1属予作文以记之思考:写作缘由是什么?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胜景,好景色胜景,好景色日光日光雄伟景象雄伟景象(既然)这样,那么(既然)这样,那么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诗人诗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shng)第二段译文: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衔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但是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被贬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论下列问题论下列问题 1. 1. 看第二段,画出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看第二段,画出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 2. 2. 找出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的句子找出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的句子 3. 3. 从时间上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从时间上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运用运用对偶句,写出了洞庭湖独偶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人,多会于此”张本。本。“通通”“”“极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景观和恢弘的气和恢弘的气势。4. 如何理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 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衔”“吞吞”则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远山”“长江长江”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连”“接接”来替换,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