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单元导语解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导语原文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而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单元导语解读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印记”。课文有4篇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详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苏州园林围绕苏
2、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条理清晰的进行介绍。梦回繁华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蝉选自昆虫的故事(现在一般译为昆虫记),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对蝉的习性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说明,体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这四篇课文,除蝉是说明动物的外,其余三篇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伟大成就和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紧扣单元主题文明的印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从文体上说,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梦回繁华是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蝉则是以介绍事物为主,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相交错。部编本教材从八年级上册开始引入“文
3、体”知识,阅读策略指向“文体”学习。三个年级六册书共安排了两个说明文教学单元,一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二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旨在通过这两个单元的学习,训练、提升学生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能力。这两个单元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深刻用心。它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级提高读写能力层级安排内容的,其内在有着严谨的逻辑性。我们要“闻弦歌而知雅意”,读懂教材者的意图,在“课程语文”的理念下,全面把握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教学的整体要求,确定好每篇课文承载的教学功能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地发挥部编教材的优越性,实现学生、教师、教材编
4、者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最终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达成“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八上五和八下二单元导读语文要素册单元课文语文素养要求八上五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八下二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单元导读比较分析得知,部编本语文教材说明文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由易
5、到难有梯度安排的,八年级上册侧重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八年级下册侧重说明顺序、信息筛选、分析推理、思考质疑等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个单元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在小学教科书中也有所涉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本单元的教学起点。册单元课文语文素养要求五上五太阳松鼠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由上可知,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说明文,但仅限于简单的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文体知
6、识和明确的文体概念。本单元要跟小学学过的说明文知识对接,给学生树立说明文的文体概念,知道什么是说明文,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小学已经学过基本的说明方法,本单元可以在巩固已学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做到“明”:明说明对象、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明说明方法的作用、明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明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到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则又进一层,学习事理说明文,不但要明白说明的“是什么”,更要深度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知道事理形成的“为什么”。二、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1.本单元内在逻辑结构单元导读第1段体现的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文
7、明的印记。通过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介绍动物的文章,则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的兴趣。人文主题主要指向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文主题是在落实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在学生的读写实践中渗透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而不是单独抽出来苍白的讲解。本单元单元导读第2段共2句话。其语法关系如下: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这段话体现的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才是语文课堂需要重点关注的,可以说语文课堂就是落实
8、语文素养的过程,而人文素养是在落实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段话在“;”前后表述出来并列的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向的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是阅读策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目标;第二层指向的是思维,“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阅读策略,“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是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这句话,首先是个省略句,来说明的什么?联系语境,显然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完整的句子应该是“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其次,不是简单的让
9、学生知道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而是要进一步分析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再次,“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是“恰当的方法”,而非“恰当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恰当的方法”,包括说明方法,而又不限于说明方法,关于这一点本单元课文的“预习”“积累拓展”和“阅读提示”部分有一些提示:中国石拱桥预习: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思考探究一:文章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表格。填写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那些发现?苏州园林预习:快速阅读,抓住各段的关键语句,
10、把握课文大意。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的?思考探究二:课文多数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梦回繁华阅读提示第二段:可以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细读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句,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以上这些,都是教材编者在与我们对话。这些在提示我们,“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抓住各段的关键语句,把握课文大意”、“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可以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抓住其中的关键句,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是“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
11、说明的”的方法。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依据教材提示,设计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2.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梦回繁华蝉是文艺性说明文,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介绍了我国灿烂的文化,阅读鉴赏文章,获得审美体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篇课文,除蝉是说明动物的外,其余三篇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伟大成就和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确定本单元
12、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2.在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过程中,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教学重点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教学难点是: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四、本单元的教学建议、指导统编构建了“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人教社新教材编委朱于国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中指出:“教读课文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可以讲得精、细、全面,旨在给例子,给方法,以期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而自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实践中,不必面面俱到。”由此可见,
13、“教读课”和“自读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课型,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教读课”重在教师引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自读课”姓“自”,重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应用在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文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两篇典型的说明事物的说明文,都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条理清晰的进行说明,语言严谨、准确,而且都是教读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教得细,教得慢,分两课时落实单元目标,第一课时落实单元目标1:通过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说明的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第二课时落实单元目标2:在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过程中,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蝉梦回繁华是文艺性说明文,兼有文学性和科学性,语
14、言生动形象又准确严谨,课型上属于自读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前两篇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做到“习”,巩固知识,内化技能,从而真正达成单元目标。因此,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在落实单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单元目标。1.突出教学重点经过以上分析得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那么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成为本单元的一个重点。首先要弄清概念,什么是“特征”?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是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象征、标志等”。由此我们可以说“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这一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其次是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
15、的意思是思想上掌握;理解。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就不是浅层的知道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而是从思想上理解、掌握。怎样引导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一是单元导语中“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这句话就道出了一个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策略,即在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的这个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绝不是简单的让学生了解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作用,而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中国石拱桥一课,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课文的1-2自然段说明的是世界石拱桥的普遍特点,中国石拱桥不但具有这些特点,还有自己的特点,即“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为了说明中国
16、石拱桥的独有特点,作者例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进行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分析作者作者是采取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的;另一方面,分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的。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对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在思想上进行了深入的掌握、理解,这个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和主体部分。二是合理利用教材的知识短文。教材116页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知识短文,虽然是为写作教学提供的支架,但其中也道出了“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一些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个知识短文,筛选归纳出“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三是借助“助读系统”。苏州园林预习:快速阅读,抓住各段的关键语句
17、,把握课文大意。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的?思考探究二:课文多数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因此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语句,把握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在文中查找最能说明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接下来再研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怎样逐条说明这个整体特征的。结合思考探究三,体会说明文严谨、准确的语言特点,积累语感,建构语言,发展思维。四是上好“自读课”。自读课承担着巩固训练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把阅读引向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既是“教读课”与“课外阅读”的桥梁,也是课内阅
18、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蝉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结合课文中的旁批和课后的阅读提示读懂文章,然后自己独立思考,在自己喜欢的语句做批注。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同时,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有序的表达来突出事物的特征。梦回繁华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作者在介绍时中心非常突出,即强调“繁华”这一主题。根据阅读提示,这篇文章可以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先速度课文,梳理各部分主要内容,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说明对象及特征是什么;再细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最后研究作者是怎样把清明上河图的特点说明白的。2.突破教学难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文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说明文的语
19、言的严谨、准确,因此,说明文阅读教学也就更加适合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但现在的很多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他们习惯了老师的讲解,不会自己独立思考,这样,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成了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单元导读中的这句话给了我们启示:通过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钱梦龙老师有一个经典的教学片断,恰能示范这一点,现抄录如下,供大家研习:(生说,师画简笔图。)生: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师在大拱两边各画两个小拱,并请学生与插图比较。)生: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师在大拱的顶端画了四个
20、小拱,并请学生与插图比较。)生: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师上下画了两个弧形代表桥身,再在两边各画一个小拱,并请学生与插图比较。)生:是在大拱的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师又在弧线的两端各画了一个小拱,并请学生与插图比较。生表示不妥。)师:两端就是两头,根据你的意思只能这样画呀!(生语塞。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但都自我否定。)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生:“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师:同学们看,这个“肩”字用得多准确呀!不是顶上,也不是两端,而是“两肩”。还有一个字也非常重要,是哪个字啊?生:“各”。师:对。“各”“各有”不是只有一个肩上有。由此可见,说明事物要让人家明白,有一点十分重要。同学们说,是哪一点呢?生:用词准确。这里,钱梦龙老师运用比较教学法,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