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精品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157522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精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精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精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精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精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一节技术差距理论第一节技术差距理论p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称技术间隔理论或创新与模仿理论,是指虽然两国拥有大体相近的要素自然禀赋,但只要由于某种原因,一国同他国相比,在某一特定工业领域中享有技术差距上的比较优势,该国就应该向他国出口这类工业制成品。p代表人物: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ichael VPosner)在1959年为了修正赫俄理论而提出来的。格鲁伯(W.Gruber)等人又进行了补充论证。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内容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内容技术差距是指一个国家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技

2、术领先格局。各国的技术水平一致,是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时所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假定。实际上是不同的。格鲁伯等人对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其中5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产业(运输、电器、工具、化学、机器制造)的科研和发展经费占19个产业全部科研和发展经费总额的89.4%,技术人员占19个产业总数的85.3%,销售额占19个产业总销售额的39.1%,出口量占19个产业总出口量的72%。这表明美国在这5个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处于比较优势。因此,从要素角度上说,技术差距理论可以与HO模型相衔接。O时间时间创新国生产创新国生产/出口出口模仿国生产模仿国

3、生产/进出口进出口创新国生产创新国生产创新国消费创新国消费创新国出口创新国出口TOT1需求滞后需求滞后T2T3模仿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进出口模仿国进出口创新国进口创新国进口反应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模仿滞后图图5-1 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二、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二、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 三、时滞(一)消费者需求时滞(一)消费者需求时滞(Consumers Demand Lag)从技术创新国出现新商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从对它尚无需求到需要消费该商品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说来,由于进口国的消费者对新商品有一个逐渐了解熟悉的过程,加之受到进口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需求

4、弹性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时期内,进口的新商品还不能取代进口国生产的同类老商品。(二)生产者反应时滞(二)生产者反应时滞(Producers Response Lag)从技术创新国新商品问世到进口国的生产者决从技术创新国新商品问世到进口国的生产者决定自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者反应时定自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者反应时滞,也称为反映滞后。滞,也称为反映滞后。反应时滞取决于进口国的企业家精神、冒险精神,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因素。(三)生产者掌握时滞(三)生产者掌握时滞(Producers Mastery Lag)进口国的消费者先于生产者对某项进口新商品作出反应,而且

5、,消费者反应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市场行为,而生产者反应却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研制并形成生产能力的行为。新商品进口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技术创新国新商品进口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技术创新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称为生产者掌握时滞的时间间隔,称为生产者掌握时滞,也称为掌也称为掌握滞后。握滞后。掌握滞后取决于进口国企业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四)生产者模仿时滞(四)生产者模仿时滞(Producers Imitation Lag)生产者模仿时滞也称模仿滞后,是指从技术创新国到其他国家接受该技术仿制该项新商品的时间间隔。模仿时滞由反应时滞和

6、掌握时滞构成。波斯纳的结论:由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需求时滞消费者需求时滞短于生产者反应时滞短于生产者反应时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带规律性的经济现象,所以,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必然存在着对技术创新国新技术产品的现实需求,这就产生了建立在技术差距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而且这种国际贸易的规模同非技术创新国的消费者需求时滞和生产者反应时滞在延续时间上的差距以及整个模仿时滞的延续时间成正比。四、对技术差距论的评价从整个技术差距看,两国之间的贸易区在T1T3的区域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两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其基础是技术差距、技术模仿与技术掌握。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时已经从静态向动态过渡,富有独创性。同时

7、,它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先驱性成果。但是,技术差距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它没有解释技术差距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也没有探讨技术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技术差距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并且,该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的,即技术成果的国际传递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顺利进行。相关链接:国家间技术成就水平差距总体呈轻微收敛效应国家间技术成就水平差距总体呈轻微收敛效应 技术成就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技术成就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其历史演进路径并非一个均衡过程,而是受制于技术创其历史演进路径并非一个均衡过程,而是受制于技术创造与创新、技术扩散与吸收、人力技能积累与开发等

8、多造与创新、技术扩散与吸收、人力技能积累与开发等多种力量。计算与分析的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中等收种力量。计算与分析的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间的技术成就水平差距在总体上呈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间的技术成就水平差距在总体上呈轻微的收敛效应。其原因可能是:轻微的收敛效应。其原因可能是:1.高收入国家在技术创新达到一定水平后遭遇增长瓶颈,高收入国家在技术创新达到一定水平后遭遇增长瓶颈,仅依靠本国研发投入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增速;仅依靠本国研发投入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增速;2.从高收入国家向低等收入国家的技术转移与扩散是客从高收入国家向低等收入国家的技术转移与扩散是客观存在的,中低收入

9、国家可以通过积极的科技政策及观存在的,中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积极的科技政策及技术引进与模仿提高自己的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与模仿提高自己的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国家间技术成就水平差距总体呈轻微收敛效应 与世界平均数、中位数及位于首位的芬兰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并保持至今。但与以芬兰为首的领先国家相比,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在90年代后期反而开始逐步拉大。表现在:与巴西和印度相比,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率和15岁以上人平均接受教育年限方面略高于巴西以外,中国在其他方面都逊于巴西。但各项指标均优于印度。与发达国家群

10、组相比,中国与第一群组的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在技术创造方面有巨大的落差;在新技术扩散方面虽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劣势;在人力技能方面,人力技能培养的差距也制约着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经历了快速进步与平稳发展两个阶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经历了快速进步与平稳发展两个阶段。以段。以Findly(1978)为代表的早期实证研究已回答了第一阶段的现象,即技术差为代表的早期实证研究已回答了第一阶段的现象,即技术差距越大,当地企业模仿和学习的空间就越大,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正如距越大,当地企业模仿和学习的空间就越大,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正如UN

11、DP在在2019年报告所言,中国一直是一个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国家。实际上,随年报告所言,中国一直是一个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国家。实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程度增加、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溢出已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程度增加、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溢出已成为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成为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Eaton and kortum,2019;Keller,2019)。Tanaka(2019)指出,非竞争的观念和廉价劳动力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模仿弥补指出,非竞争的观念和廉价劳动力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模仿弥补自身的技术能力欠缺。即使在初始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也是如

12、此。当技术成就自身的技术能力欠缺。即使在初始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当技术成就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实现超越需要更加充分的政策激励、市场条件和企业主动。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实现超越需要更加充分的政策激励、市场条件和企业主动。发展门槛发展门槛(Development threshold)理论认为,后发国家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理论认为,后发国家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基础设施水平,即技术学习能力,才能跨越发展门槛。基于这样一种判断,累和基础设施水平,即技术学习能力,才能跨越发展门槛。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中国政府提出的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战略决策是及时而可行的,符合中国制造的中国政府提出的加大自主创新力

13、度的战略决策是及时而可行的,符合中国制造的实践要求。在全球化加快发展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技术成就水平需要政府支实践要求。在全球化加快发展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技术成就水平需要政府支出、技术引进与吸收、人力资本开发及重要科学技术发明。出、技术引进与吸收、人力资本开发及重要科学技术发明。资料来源:范黎波.郑建明.江琳.国家间技术成就水平的差距及效应分析N.光明日报,2019-5-27.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二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二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差距论虽然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比较优势,但技术差距论虽然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比较优势,但没有解释比较优势是如何随着技术差距

14、的变化而发没有解释比较优势是如何随着技术差距的变化而发生转移的,因此,在技术差距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生转移的,因此,在技术差距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代表人物: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and Vermon)受此启发,发表了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弗农在论述技术差距说的基础上,将国内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尔后,由威尔士(L.T.Wells)等人发展和完善。一、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 认

15、为任何一种商品,其生命周期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商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把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国家,如美国等,技术创新国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的国家;第二类是工业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等,它们是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裕的国家。随着技术的变化,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要素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同,各国在产品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也不同,从而使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第一阶段:导入期。第一阶段:导入期。这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试制、试销阶段。这一阶段的技术处于发明创新阶段。研究与开发

16、费用在成本构成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弗农等人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总是在美国发生。然后,从美国传递到西欧、日本,再由西欧、日本传递到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后再到另外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第二阶段:成长期。第二阶段:成长期。生产技术已经扩散,国外市场逐步扩大,美国通过降低价格增强其竞争力,扩大出口量。第三阶段:成熟期。第三阶段:成熟期。模仿国(日本和西欧)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大量生产,本国进口逐渐减少,美国对该商品的垄断地位逐渐丧失,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衰退期。第四阶段:衰退期。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该种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出口出口进口进

17、口T0美国美国T1T1以前,美国发明一种新产品并在国内销售。以前,美国发明一种新产品并在国内销售。T1时开始出口时开始出口。T2时,西欧、日本开始生产,进口减少,其他国家开始进口。时,西欧、日本开始生产,进口减少,其他国家开始进口。T2西欧、日本西欧、日本其他国家其他国家T3T3时,由于西欧和日本从进口转向出口,美国的出口会减少。时,由于西欧和日本从进口转向出口,美国的出口会减少。T4时,美国从出口转向进口,西欧、日本出口也开始减少。时,美国从出口转向进口,西欧、日本出口也开始减少。T4导导入入期期成长期成长期成熟期成熟期衰退期衰退期西欧日本西欧日本开始生产开始生产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开始生产开始

18、生产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形说明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形说明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含义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含义(一)生产要素密集程度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呈现动态变化。在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研经费的投入;第二阶段时产品已经定型,可以转入大规模生产并扩大出口,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在第三阶段,由于产品及其工艺流程都已形成标准化模式,价格竞争成为该产品占领市场的主要因素,扩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这时产品也由资本密集型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二)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不同的国家应该生产那些在生命周期中处于本国相对优势阶段的产品。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同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地位。第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及技术差距理论的动态化延伸。第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关系。第三,该理论说明了产品生产将比较优势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旨在启发各国顺应产品生命周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跨国生产和国际贸易。这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具有指导性意义。该理论还说明企业必须重视研发,不断创新。四、对产

20、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不足在于:第一,理论的出发点是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在西欧的直接投资,因此难以解释后起投资国如西欧、日本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与规律。第二,无法解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建立起来以后遍及全球的投资行为,也无法说明非替代出口的投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现象。第三,从目前全球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来看,其中大部分是发生在美国、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内的双向投资行为,对这一现象该理论无法解释。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20 世纪 70 年代末80年代初,

21、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生于1953 年。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1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兰卡斯特(Lancaster)和赫尔普曼(Help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应国际贸易实践的呼唤,先后发表了关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的论文,较圆满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形成了解释产业内贸易成因的新理论。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和特点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Intra-industry Trade)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产业内

22、贸易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1975年,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艾德(P.J.Lloyd)合著了产业内贸易一书,在总结以前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上,把产业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另一种是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商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商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间替代弹性较高,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由于这些商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生产区位不同;生产时间不同等原因,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同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具体情

23、况:(1)不同国家大宗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等。原因是运输成本边境。(2)经济合作或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运输等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业务活动在各国之间是交叉进行的。(3)转口贸易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一些国家和地区。商品的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包装、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商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4)跨国企业避税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英属维尔京群岛.doc经合组织公布避税天堂黑名单.flv(5)季节性商品的产业内贸易。2、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商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称为差异商

24、品,是指商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但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的商品。这种差别表现在同类商品质量性能、规格型号、所用材料、商标牌号、包装装潢、销售服务、企业形象等方面。异质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商品都属于这类商品。(1)水平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商品相同,牌号、规格、服务的特点不同以及消费者的偏好不同。如烟草、服装、化妆品等。原因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2)技术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造成的同种商品的不同档次。如家用电器等。(3)垂直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商品质量上的差异。如汽车。(三)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三)产业内贸易的特点第一,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

25、易内容上是不同的。产业间贸易是指非同一产业商品在两国间的进口与出口贸易。第二,产业内贸易商品具有双向流动性,即同一产业的产品可以同时进行进出口贸易。第三,产业内贸易产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第四,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可以互相替代;二是在生产上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三、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Ai为一国i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商品的出口额;Mi为该国i商品的进口额。由公式可知:Ai 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 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

26、内贸易程度愈低。1iiiiiXMAXM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由各种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它表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式中,A为某国所有商品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n为该国商品的种类。由公式可知:A也在01之间变动,A愈接近1,说明该国所有商品综合产业内贸易程度愈高;A愈接近0,则意味程度愈低。A会随着产业范围的大小不同而不同,范围越大,一国越有可能出口该产业的差异商品,A也就越大。1111niiinniiiiXMAXM 表5-1 1993年美国工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无机化无机化工产品工产品能源能源设备设备电器电器设备设备有机化有机化工设备工设

27、备药品及医药品及医疗设备疗设备办公办公设备设备通信通信器材器材运输运输机械机械钢铁钢铁服装服装制鞋制鞋0.990.970.960.910.860.810.690.650.430.270.20*根据正文,应为根据正文,应为0.00译者著。译者著。资料来源:保罗资料来源: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茅瑞斯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M.海闻等译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30.由表由表5-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行业,产业内贸易占其全部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行业,产业内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是不同的。产业内贸易最高的产业是无机对外贸易的比

28、重是不同的。产业内贸易最高的产业是无机化学工业,其产业内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为化学工业,其产业内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为0.99;其次是能源设备行业,为其次是能源设备行业,为0.97;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的是制鞋业,仅为是制鞋业,仅为0.20。当然,不同国家产业内贸易在各部。当然,不同国家产业内贸易在各部门中的比重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商品越是可以多样化,技门中的比重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商品越是可以多样化,技术要求越高的产业,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因此,高术要求越高的产业,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因此,高技术、规模经济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技术、规模经济

29、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基础。四、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一)偏好相似理论(一)偏好相似理论提出:最早试图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给予理论解释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布瑞恩斯坦姆林德尔(Burenstam Linder)。他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与转变(An Essay on Trade on Transformation)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1.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论点林德尔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论点可以概括为:收收入相似的国家间贸易最密集。收入决定需求。因此两入相似的国家间贸易最密集。收入决定需求。因此两个国

30、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这两个国家间的贸易量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这两个国家间的贸易量就越大。如果两个国家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个国家就越大。如果两个国家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出口商品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商所有可能进出口商品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商品。品。2.偏好相似理论的理论基础偏好相似理论的理论基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基础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基础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商品,必须是在本国拥成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商品,必须是在本国拥有广泛的需求,只有当国内市场增长到足以使有广泛的需求,只有当国内市场增长到足以使产业达到规模经济并具有国际竞争力

31、时,商品产业达到规模经济并具有国际竞争力时,商品出口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其原因有三点:出口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其原因有三点:第一,从发明的角度看,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和第一,从发明的角度看,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最初的动因往往是国内需求,即国内的具体应用,最初的动因往往是国内需求,即国内的具体情况和特殊问题需要解决时,才会推动人们去从事情况和特殊问题需要解决时,才会推动人们去从事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第二,从生产角度看,林德尔认为,在一个不确定的第二,从生产角度看,林德尔认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企业家只能追求有把握的获利机会,而企业世界中,企业家只能追求有把握的获利机会

32、,而企业家对国外市场不可能象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因此赚家对国外市场不可能象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因此赚钱的机会首先来源于国内市场需求,企业家不太可能钱的机会首先来源于国内市场需求,企业家不太可能去生产一种在国内没有市场需求的商品。去生产一种在国内没有市场需求的商品。第三,从获得比较优势的角度看,由于新产品的研制第三,从获得比较优势的角度看,由于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必须适合市场需要,所以必须首先有一个国内和开发必须适合市场需要,所以必须首先有一个国内市场才能获得相对优势。市场才能获得相对优势。3.贸易规模取决于两国需求相似程度贸易规模取决于两国需求相似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的国家贸易量越大,而影响需求结

33、构的需求结构越相似的国家贸易量越大,而影响需求结构的因素有传统偏好、商品价格、气候条件等均对需求结构因素有传统偏好、商品价格、气候条件等均对需求结构产生影响。但林德尔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一国需产生影响。但林德尔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Y(产品加工深度)(产品加工深度)X(收入)(收入)OP(国际价格水平)(国际价格水平)ABab在在 A收入水平下,消费品的加工程度收入水平下,消费品的加工程度在在 B收入水平下,消费品的加工程度收入水平下,消费品的加工程度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说明了各国间进行产业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说明了各国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可能

34、性,但并不一定成为现实。内贸易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成为现实。4.偏好相似理论的图形解释偏好相似理论的图形解释(二)规模经济理论早在20世纪60 年代末,贝拉萨(B.Batassa)就曾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可能与规模经济有关的观点,对贝拉萨的观点进行详细论证的是在70年代末由美国经济学家迪克西特等人完成的。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是指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或由于企业内部分工产生的生产规模扩大和单位成本降低的收益。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图解YOX图5-4 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图形解释X1Y1ABE1E2Y2X2出口

35、出口进口进口出口出口进口进口假定假定Y2E2=AX2,X2E2=BY2则两国通过交换,都则两国通过交换,都多获得多获得了了X2-X1和和Y2-Y1的的X和和Y商品商品,消费无差异曲线从消费无差异曲线从移至移至,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但这提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但这提高源于规模生产,而非资源高源于规模生产,而非资源禀赋等差异。禀赋等差异。图解说明说明:A、B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B),并凸向原点,意味着具有规模经济,图中A、B两国的分工是完全随意的。如A国专业化生产X商品,B国专业化生产Y商品,产量为OA和OB。B国出口BY2的Y商品,换取Y2E2的X商品;A国出口AX2的X商品,换取X2E2

36、的Y商品,且假定Y2E2=AX2,X2E2=BY2,则两国通过交换,都多获得了X2-X1和Y2-Y1的X和Y商品,消费无差异曲线从移至,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但这提高源于规模生产,而非资源禀赋等差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是指企业商品生产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是指企业商品生产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不断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的原因:外部规模经济的原因:一是企业集中能够促进专一是企业集中能够促进专业化的供应商的形成;二是企业的地理位置集中业化的供应商的形成;二是企业的地理位置集中有利于劳动力

37、市场共享;三是企业的地理集中有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三是企业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产生知识外溢。这些原因会使整个产业的劳助于产生知识外溢。这些原因会使整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所有的企业商品生产成本下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所有的企业商品生产成本下降。该产业有一条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产业的降。该产业有一条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产业的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图解POQ图图5-5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图形解释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图形解释Q1P1DC0E1E2P2Q2AC1AC2由于历史原因,由于历史原因,A国首先建国首先建立了这种产业,该商品的立了这种

38、产业,该商品的国际市场均衡点在国际市场均衡点在E1,这时这时该商品的产量为该商品的产量为Q1,价格,价格为为P1。如果。如果B国想进入国国想进入国际市场,潜在的均衡点会际市场,潜在的均衡点会变为变为E2,即,即B国可能生产国可能生产出比出比A国更廉价的商品,但国更廉价的商品,但是,由于是,由于B国没有生产过该国没有生产过该商品,即商品,即Q等于零,那么,等于零,那么,欲生产该商品的企业要按欲生产该商品的企业要按C0的生产成本进行生产,的生产成本进行生产,其价格明显高于其价格明显高于P1,这是,这是市场所不能接受的。这样,市场所不能接受的。这样,A国具有的规模效应阻止了国具有的规模效应阻止了B国

39、进入该产业,并维持先国进入该产业,并维持先期建立的优势地位。期建立的优势地位。3.结论:需求相似国家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不同追求是造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规模经济理论说明了企业及产业追求规模效益的经济动力,但没有说明两国交换的必然性。为了追求规模利益,生产者极力希望减少商品的差别化,以便实现规模利益。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具有追求多样化消费的倾向,消费者渴望有更多的选择性。要解决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商品生产和消费上的矛盾,必须实行交换,即国际贸易。五、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的因素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也就越高。2.经济发展程度。市场容量就

40、越大,从而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3.国家的大小。规模大的国家市场容量较大,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4.商品的类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要高于初级产品。5.地理位置和经济一体化状况。地理位置的接近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都会使产业内贸易的开展程度得到提高。六、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完全竞争、无规模效益、生产物具有同质性这三个假定为前提的。(二)现实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性质却与上述传统理论的假定正好相反,具有不完全竞争、规模利益和产品差别化三种特征。(三)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四)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启发作用

41、。(五)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第四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四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公元1947-)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他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他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他的著作 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 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又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从

42、企业层面向上扩展到国家层面,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是以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为背景的。自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但此后,其他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共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日本的崛起,对美国在国际贸易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不断增大。如何才能保持过去的竞争优势,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关注。1983年里根政府成立的“总统竞争力委员会”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二、

4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产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有竞争优势,其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是国家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一)竞争优势理论中的创新机制1.微观竞争机制。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其企业内部的活力。企业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其最终商品的价值增值,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才能逐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重视各个环节的改进和协调,在强化管理、加强研究开发、提高商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实行全面改革。2.中观竞争机制。中观层次的分析由企业转

44、向产业、区域等范畴。从产业看,个别企业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要素,而且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空间看,各企业为获得理想的利润和长期发展,需要在制订空间战略时,合理分布企业的各个部门。3.宏观竞争机制波特认为,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获得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的整合作用。这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Factor Conditions)需求状况(Demand Conditions)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Firm Strategy、Structure and

45、 Rival)两个辅助因素分别是:机遇、政府。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构成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构成了一个了一个“钻石模型钻石模型”,如图所示。,如图所示。企业战略、结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构和竞争对手需求状况需求状况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相关及支撑产业相关及支撑产业机遇机遇政府政府(二)国家竞争机制的决定因素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 即一个国家的基本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人即一个国家的基本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根力资本、基础设施、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根据它们的产生机制和所起作用,分为基本因素据它们的产生机制和所起作用,

46、分为基本因素和高级因素。前者系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和高级因素。前者系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等);后者指需通过长期投置、非熟练劳动力等);后者指需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高质量人力资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高质量人力资本等)。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后者本等)。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后者更为重要。更为重要。2.需求状况需求状况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国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国内需求可分为:内需求可分为:细分的需求细分的需求。一

47、国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的需求量大,。一国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的需求量大,将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这个国家在细分将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这个国家在细分的市场上将占有优势。的市场上将占有优势。挑剔的需求挑剔的需求。本国消费者。本国消费者“挑剔挑剔”,要求复杂且标,要求复杂且标准高,给企业经常性的压力,会促使企业改进,进准高,给企业经常性的压力,会促使企业改进,进行创新,提供更先进的商品而获得竞争优势。行创新,提供更先进的商品而获得竞争优势。前瞻性需求前瞻性需求。一国的前瞻需求如果能在国外市场上。一国的前瞻需求如果能在国外市场上迅速铺开,则该国商品就具有别国商品所不可比拟迅速铺开,则该国商品就具

48、有别国商品所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3.相关产业和支撑性产业相关产业和支撑性产业。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又相互联系的有竞争性的产业。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又相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该国就很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力的产业,该国就很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如日本的传真机产业如日本的传真机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指企业在一个国家里的。指企业在一个国家里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的表现,包基础

49、、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的表现,包括公司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括公司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企业要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企业要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合适的选择。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环境做出合适的选择。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5.机遇机遇。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入成本。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入成本的剧变、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的剧变、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

50、地区需求、外国政府的政治决定和战争等。区需求、外国政府的政治决定和战争等。机遇可以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国家在一个机遇可以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国家在一个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地位,会消除已有竞争者所建立的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地位,会消除已有竞争者所建立的竞争优势,并为在新的条件下其他企业或公司获取新竞争优势,并为在新的条件下其他企业或公司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给一国企业或公司提供排挤和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给一国企业或公司提供排挤和取代另一国企业或公司的机会。取代另一国企业或公司的机会。6.政府。政府。政府通过政策选择,对四种基本要素施加积极政府通过政策选择,对四种基本要素施加积极或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精品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