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最全版本目 录【前言、目录解读】5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前言”5老教师读新课标:别笑!就是读“目录”7【课程性质解读】10老教师读新课标:谈“课程性质”10【课程理念解读】12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理念”(一)12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理念”(二)13【课程目标解读】16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目标”(一)16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目标”(二)18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学段要求”(一)21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学段要求”(二)24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学段要求”之“阅读与鉴赏”(一)28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学段要求”之“表达与交流”(一)37老教师读新课
2、标:读“学段要求”之“表达与交流”(二)41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学段要求”之“梳理与探究”(一)44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学段要求”之“梳理与探究”(二)48【课程内容解读】51(一)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51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内容”之“主题与载体形式”51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内容”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一)52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内容”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二)54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内容”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三)55(二)学习任务群58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的创新样态58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含义和特点的解读62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这些概念
3、你弄明白了吗?69“学习任务群”(一):6个学习任务群是怎么“诞生”的71“学习任务群”(二):6个学习任务群的联系和区别74“学习任务群”(三):避免对“学习任务群”的误读76“学习任务群”(四):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与课程目标的关系79“学习任务群”(五):“做中学”是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最佳路径83“学习任务群”(六):学习任务群不等于“课程内容”,为什么它是“课程内容”部分的主角85如何读懂“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90基于单元主题的任务群设计93“学习任务群”就是在倡导大单元教学98学习任务怎样设计?看看这个大单元教学案例的梳理,就觉得简单了101聊聊2022年版课标与大
4、单元教学106(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08老教师读新课标:针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教学提示”说了啥?108老教师读新课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之“教学提示”110(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11老教师读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你理解了吗?111教师读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内容”113老教师读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之“教学提示”115“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以一上起始单元为例谈)117(五)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123老教师读新课标:为啥偏偏“文学阅读”少了“性”?123老教师读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之“学习内容”126老教师读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提
5、示129(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30老教师读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30老教师读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教学提示”132(七)整本书阅读134从2022年版课标看整本书阅读课程的理解和实践134老教师读新课标:“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之“整本书阅读”140老教师谈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之“学习内容”141老教师读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之学习提示143学习任务群实践之“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指导144(八)跨学科学习150老教师读新课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跨学科学习”150老教师读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之“学习内容”151聊聊2022年版课标:从“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1
6、53聊聊2022年版课标之跨学科学习“是什么”和“为什么”156新课标,我这样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158【学业质量】162老教师读新课标:“学业质量”之“学业质量内涵”162老教师读新课标:“学业质量”之“学业质量描述”(一)163老教师读新课标:“学业质量”之“学业质量描述”(二)165老教师读新课标:“学业质量”之“学业质量描述”(三)167【课程实施】169语文教学要坚持素养导向整合取向实践路向169老教师读新课标:“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175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体系重建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分析17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名师解读:语文教学要与
7、时代紧密接轨18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名师解读:核心素养培育,要“小立课程,大作功夫”18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名师解读:教师要提高文本解读与独立思辨的能力18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名师解读:除了“变”,还要关注的是“不变”190新课标时代,一线教师如何作为?192【前言、目录解读】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前言”前言老教师者,江淮阿雷也。吾有“三老”:一老乃过知天命,二老则是老实人,三老皆谓老好人。前一老乃是自然之道也;后二老古之褒奖,放之当代,乃贬义也!故常吃亏上当、不受待见,亦习以为常矣!一介草根,中师学历,没资格对课标深入解析或评头论足,那是专家和名
8、师们的事情。老实人说老实话,本不想就课标说点儿什么东西,但读着读着,一个强烈的念头一直萦绕于心:课标是给老师们看的,如果一线老师拿到课标不能清晰明白去教什么,怎么教?而要专家、教授及名师们去一而再再而三地解读、说明、培训,据闻有专家说一线老师可能要用上几年时间去理解它,学习它,才能使用好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与一线教师而言,这课标是不是“超标”了呢?!这里,只想结合自身实践聊聊读新课标的体会,不太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拍砖。哈哈,有“砖”不拍“老百姓”,有“砖”专拍专家去!一、“前言”真乃前言就像读一本书,前言或序总是要读一读的。读课标也不例外吧。回顾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
9、2011版课标是把“前言”作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和内容及第三部实施建议放入正文里的,是不是有点儿不伦不类;而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名副其实,前言就是前言,前言之后,再是目录及后面的正文。这让我们是不是真正感受到前言的重要?二、“前言”言了啥?首先,这个前言并非专门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做,是2022义务课程方案及所有十四门学科课程标准统一的前言。我想这是大家应该首先弄清楚的。那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呢?简而言之,从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三方面进行阐述,让我们清楚明了知晓这次课程标准制定与颁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开篇两个自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我们清楚了课程
10、教材必须要一个“坚持”四个“体现”,唯如此,方能发挥其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也让我们明白了义务教育课程在体现XXX,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更懂得了教育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让我们通晓了此次修订完善课程标准的意义所在。第一个方面,指导思想。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指导思想是什么,在此指导思想下教育如何办,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我们都一清二楚啦。老觉得和前面总起的两个自然段的个别内容有重复啰嗦之感。不知天高地厚地幻想着:莫不如都作为第一方面“指导思想”?第二个方面,修订原则的三个导向,明确了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我们这一代老教师都清楚地记得,作为教师要为国家
11、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目标导向里,我们看到新时代下培养人的要求更迭为“三有新人”,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担当”让我们看到了在培养人方面的清晰目标。将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极大地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注意,这里不只是语文课程,而是所有课程。作为三十一年教龄的老教师,经历过几次的课程改革,也经历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轻孰重的大讨论。依稀记得十几年前,还写过一篇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新课改征文,发表在安徽青年报的教育教研课改在线专栏里。这次课标颁布,在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也许还会掀起一番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吧。这里还想说说坚持创新导向。文中写道“既
12、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后边的阐述中,看到的似乎较多的是所谓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譬如核心素养,差异、个性、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我们优秀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似乎不得而知。我想,在具体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我们再细细去品味吧!第三个方面,主要变化。主要是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面凸显变化。关于课程方案,讲了三点: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二是优化了课程;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培养目标上由原来的“四有”变为“三有”,看似“减”,实则“增”,亦如现在的“减负增效”。有理想自不必说,有本领、有担当是不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不是说明现在培养出来的
13、一些社会公民缺乏真实的本领,缺乏这种责任担当呢?仅仅把这些都抛锅给教育,似乎要被压得背弯腿抖吧。值得深思啊!课程设置的优化,让我们看到了这次课程设置的大变动,这些专家们都详解过了,不比多言。最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课时的增加。如何变换课堂教学形式,落实课程提出的学科融合,设立真实情景,构建学习任务群?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一线老师们去摸索、去实践,而不是停留在课标里,培训中。在实施要求细化中,对各级各类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官方或非官方平台已经开始了近乎狂轰乱炸的培训了。静下来想想:如果不是新冠疫情,该有多少课程专家、大学教授和各科名师们已经成为“空中飞人”呀!一线老师希望
14、的是真真切切落实到课堂上的实操培训,仅仅靠上上网课,听听专家讲座,就能把这些课程理念变成现实?对于语文学科而言,那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啊!不好意思,需要统计核酸检测了,得闲再聊。老教师读新课标:别笑!就是读“目录”读“目录”?呵呵,目录有啥好读的!别笑,就问你,拿到一本书,是不是有读读序言,翻翻目录的习惯?读课标亦不例外。我们来看看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录。目录共分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及附录六部分。喜欢比较着去读,比如原来读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会找来200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对比阅读。现在,把2022版
15、新课标和2011版课标的目录进行一个简单对比。你有什么发现?前面是2022版课标,后边是2011版课标。通过对比,我们从表面上看到:第一,板块设置不同2011版课标的目录分为三级。第一级:三大部分: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第二级:前言的二级目录: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论、课程设计思路.第三级:课程基本理念的三级目录:(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022版新课标的目录分为二级。第一级: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大部分,外加附录。第二级:课程目标
16、的二级目录:(一)核心素养内涵(二)总目标(三)学段要求课程内容的二级目录:(一)主题与载体形式(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业质量的二级目录:(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描述课程实施的二级目录:(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通过对比,我们发现2022新课标采用二级目录,且目录标题多用关键词或短语,简介明了;2011版采用了三级目录,且目录标题也不够精简。当然,它的好处是似乎能简单窥伺出一些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比如我们都耳熟能详的2011版语文课程四大基本理念等。第二,内容变化不小通过目录的分级梳理,我们也能够看出2022版语文课
17、程标准比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更加详尽了,先从核心素养内涵上去定位,梳理出总目标,然后再分学段列出具体年段目标及要求。在课程内容方面,由主题到载体形式,内在组织与呈现方式,由内容到形式再到呈现方式,系统完善。相比较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单独增加了学业质量一大板块,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方面提出方案,抓好学业质量,让课程目标充分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得到落地生根。还有就是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入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所没有涉及的。第三,页码增加很多对比一下两本课标的页码,会发现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最后
18、一行目录页码为70页,实际页码为102页;而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最后一行目录对应页码为28页,实际为40页。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页码几近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3倍。一本的厚度顶三本,那里面一定增加了很多的内容,具体变了什么,什么没变,需要我们一线老师一步一步走进去,细细了解吧。【课程性质解读】老教师读新课标:谈“课程性质”“课程性质”是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文的第一部分。想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1课程性质,这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偏”“正”,谁重要呢?有人直言:还用说吗,那肯定是“正”啦!未必吧,我认为:都重要!没有“偏”,何来“正”?没有“正”,何来“偏”?有必
19、要分别理解一下这两个词。性质的基本释义: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课程的基本释义: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显然,我们这里要理解的是语文课程。也就是要研究学校教学中的语文科目及进程。语文课程性质也就大体理解为: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征。2我们来看看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定义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两句话确定了语文课程的“四性”: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我还是喜欢对比读,对比一下吧。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
20、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完全相同的“四性”,但是细读,还是有变化的。体现在下面两点:一是定义稍有变动对比发现,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定义中比2011版多了“国家通用”四个字。这四个字,我是再熟悉不过了,上世纪末,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二十年以上教学工作的老师都参加过教师普通话的考级测试,现在年轻老师好像在大学里就要拿到普通话等级证好像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吧。凭着师范时练就的语音面貌,加上随后的刻苦训练,成了一名省级测试员,由于测试工作卖力出色,又被省测试中心推荐参加国家测试中心的国测员的培训,后来又参加了全国骨干测试员培训班
21、的学习。这四个字早已烂熟于心。扯远了一点儿,收回。那这四个字加进去,意味着什么?“国家通用”确定了我们课程性质中的语文到底是什么样的语和文。这个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本世纪除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部法律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可见,加上这四个字,就表明我们所教授及学生所学习的必须是普通话及规范汉字,这是有法可依的。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法律规定的。二是“四性”位置变动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义除了增加了这四个特别关键的字之外,就是定义里面牵扯到的“四性”位置是不一样的。大家回过去看看,我在这一部分开头结合两个版本课标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义,明显不一样。
22、大家可以找来两本课标看看具体有啥变动。为什么这样变动,我在下一个部分再说吧。3在表述课程性质这一部分时,2022版用了三段文字从语言文字的定义及运用意义、语文课程的定义、基本特点及其多重功能与点击作用进行阐述。同时,我也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相关部分截图一下,对比一下,您也就明白,我前天在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前言”里为什么要把2011版课程标准的前言直接合并到课程性质里啦。第一段,从语言文字的定义极其运用的范围,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文字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要想掌握语言文字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拥有大语文观,这也为后边学习语文应该具有的目标、策略做了重要提醒。第二段,对
23、语文课程的定性,让我们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后面所表述的课程基本理念,制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乃至学业质量的标准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第三段,这一段的表述,让我们看到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总之,课程性质是对一门课程的“定性”,大家必须彻底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什么!这都搞不清楚,后边的内容学起来就会糊里糊涂。关于课程性质就聊到这儿,不到之处,批评指出。【课程理念解读】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理念”(一)这是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大部分。觉得还是先从概念上去理解一下“课程理念”。“课程”前面已经说过,那如何
24、理解“理念”一词呢?“理念”的基本释义:思想观念(强调对目标、原则、方法等的认定和追求)。那“语文课程理念”大致可以理解为学习语文课程所追寻的思想观念。属个人理解,准确概念需要相关专家科学准确来界定。和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基本课程理念有所不同,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课程理念分为五点来阐述: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我们还是一点一点地读一读
25、吧。第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一点,对应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你会发现它和四个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有不小的交集。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了表述方式的变化,新课标在“素养”前加了个“核心”一词,对于这个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大家一定也不陌生了。这里再给大家复现一下,增强一下记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明白了什么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再来看“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
26、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课标用一段话对这一条理念进行了阐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根据阐述,似乎明白了:这一条是要语文老师们一定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不要忘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在发展素养的同时,同时提升学
27、生思想道德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正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这里出现一个热词“学习任务群”,当然,如果你关注过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不会感到陌生,但不陌生不等于熟识,我们往往会熟视无睹。反正现在让我说说什么是学习任务群,我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故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学习任务群”。我们从字面上理解,应该就是由一个个学习任务组成的集合体。想进一步结合课程标准去理解,于是度娘了一下,似乎找不到一个信得过的答案。好在想起前几天浏览李竹平老师公众号,他在“聊聊新课程标准”系列文章里似乎谈到这个问题,翻出来仔细阅读
28、一下。他根据课标中的相应描述,这样表述:“学习任务群”指的是由具体有特定目标定位和功能的、相互联系的系列任务组成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其中的每个任务都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它们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还没有细读新版课程标准后边的部分,如何去构建学习任务群,这恐怕需要我们一线老师依据课标与教材及学情去实践探索吧。这一条的后半句“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是对构建学习任务群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跨度很大,所以设计学习任务群考虑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需要一线老师一定要对六年的课程及教材有一个整体认知。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理念”(二)第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
29、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课程理念的第三条“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比较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发现这一点应该与原课程标准的第四条交集不少。我们来看看新课标是如何阐述这一条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各自特点
30、,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通过细读这一条的内容阐述,围绕关键词“时代性”“典范性”,我们明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两性”实质之所指,尤其是内容的典范性,选什么样的文本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主题外加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儿童作品,这些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内容整合强调了语文学科性质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学科整合(所谓跨学科学习),外加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看看这要整合的地方还真不少啊,一线老师是不是又有些头大了呢?第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条则
31、与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条、第四条都有部分交集。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这一条的阐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的第四条说的“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
32、课程”及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这里说到的“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只不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两条综合到一起,然后从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关注差异、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表述,达到增强课程实施的“两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说实在的,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也是会运用到情境性和实践性的。只是课标中所要求的创设丰富多彩,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群,与一线老师而言,让我想到上学时挂在嘴巴的英语“Ifyouthinkcarefully,youmaynotfindaway.”认真思考,也未必能找出好办法!第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条在20
33、11版语文课程标准里是没有提到的。那本版新课程标准是如何解读这一条的,我们来看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这次语文课程标准把这一点放在课程理念里,必须点赞!不改变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评价学
34、生的学、老师的教的单一形式,怎么改都是白搭!理科的只是可以通过试卷检测出来,似乎没什么大毛病,但是语文就行不通!语文是什么?语言和文字呀!现在这立德树人在语文学科中又那么的举足重轻,请问做一张试卷就能看出一个学生语言表达、审美情趣、价值立场?明摆着扯淡。但是我们似乎已经扯淡了百十年了!综合立体的多维评价必须凤墨登场了!打住,楼底下核酸马上要结束,待赶紧地下楼啦!明天接着读吧。对了,再看一遍课程理念的这五条,看看能不能排队的时候再消化消化!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
35、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课程目标解读】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目标”(一)今天,读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目标。【1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把课程目标和内容放在一起作为第二部分来编排的。新版语文课标把课程目标放在第三部分是有依据的,我们看这一部分的第一句话“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是不是一目了然。前面我们明晓了核心素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那好,语文课程就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语文课程性质,反映语文课程理念,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课程目标
36、分三条进行表述:(一)核心素养内涵;(二)总目标;(三)学段要求。【2我们今天细读第一条“核心素养内涵”。相信大家对核心素养一定非常熟悉了,那新课标是如何定义核心素养的呢?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又是怎么界定的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3我们先来看“文化自信”。这是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提出的一个核心素养。用一段话分两层来阐述这一点。什么是文化自信呢?课标
37、给出的定义:文化自信是指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怎样才算有一定的文化自信呢?课标这样说,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显然是语文课程性质之人文性的目标或要求。我们通过统编版教材,尤其是三年级以上教材的导语页能明显感受出来。【4接着来看看“语言运用”。新版语文课标这样表述: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
38、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很显然,通过细读,发现是从四个方面来表述语言运用的。一是初步形成良好语感,强调语言实践,突出主动学习;二是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获取途径是了解特点和运用功率;三是能有效交流沟通,突出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情境中习得能力;最后一点是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5下面看看第三点“思维能力”。新版课标如此表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
39、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用语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2011版语文课标里,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十条目标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有表述: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两版课标都说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新版注重定义思维能力是什么,及其特性以及学生养成何种思维品质;老版也是简而言之。但对于语文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一线老师们还是有着一定的实践经验的,我认为如何就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评价与检测将是不小的挑
40、战。【6最后说说“审美创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十条总目标中没有呈现,是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提出的。课标对于这一点是这样说的:审美创造是指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课标中的这段话显然也是分两层来表述的,只是觉得这里的分号用得不伦不类的。我认为应该点个句号合适。为啥呢?大家看看就明白。第一层是定义什么是什么创造;第二层是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审美创造。随后用一段话来总结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并且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性“语言运用
41、”是其他三个特点之基础。脱离了语言运用,其他三点必定空中楼阁,无法落实。就到这里,明天接着读。补充一点:昨天一老师留言说,你这没有写出啥呀?坦然接受,我就是读课标,没说解读,解读是专家、教授、名师的事儿,我开头就说了,我只是自己读,看看能否读明白。哈哈,有砖别拍老百姓。啊!老教师读新课标:读“课程目标”(二)接着读课程目标的第二条“总目标”。【1总目标一共概括成九点。与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十点想对应。我们对比着来看看两者的异同。2011年版2022年版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
42、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
43、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
44、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3.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4.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
45、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6.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髙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髙形象思维能力。7.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8.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46、。9.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左边为2011版课程目标,右边为2022版课程总目标。我们分条来对比读一下。【2第一条:对比第一条,你发现2022版课程目标的第一条,比2011版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少了些内容,少了什么呢?少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那可以看出,2022版课程标准似乎更聚焦,就是思想道德目标。而2011版多出的“人生态度”被2022版课程标准放到前面的“核心素养内涵”里去了。第二条:这一条显然是落实文化自信的,而2011版课程标准则是通过第二、第三条来共同完成这一内容的。第
47、三条:这一条主要是提升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感受多样优秀文化,吸取精华。这一点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分散在第二、第五条里面。第四条:该条主要落实语言运用这一要点的,对应于各学段的基础识字写字、朗读等基础读写目标。对应于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第六条。只不过比第六条更详尽,给出了学习语文学习的策略方法。第五条:这一条主要说的是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和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的第七条对应,只是调整了一下表述顺序。比如,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第七条的第一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的第五条里就改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为啥要掉个个呢?大家想想就会明白。第六条:显然这一条是为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三个方面思维能力培养的。而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好像就在课程目标的第四条提了一下。细读会发现它是描述学生如何做才能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