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第2课时导学案及答案(区级公开课定稿).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3169915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第2课时导学案及答案(区级公开课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第2课时导学案及答案(区级公开课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诫子书导学案及答案(第2课时)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2.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1.议论文常识。议论文三要素: 、 、 。思路:( )问题( )问题(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端,也可能在文章的中间或末尾,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正是一个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

2、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就要自己来归纳了。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要明确论点与论题的区别和联系。论题的谈论的话题,而论点则是针对这个论题所提出的观点。如最苦与最乐一课的论题就是“最苦与最乐”,而论点则是“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根据和材料。它被论点统率,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的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道理论据)。作用:证明论点。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如果运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同时就是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理论论据:指

3、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也称为道理论据。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 ;概括性、简洁性;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2.熟读背诵文章,会翻译文章。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这两个方面是

4、如何展开论述的?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书后三:找出含有“志”的语句。说说你对“志”与“学”关系的理解。4.写出或画出本文的行文思路.5.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6.积累语录明“君子”修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君子怀德” 论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5、” 孟子公孙丑上我还知道有这些名言警句:7.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8.比较阅读。【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诫子书(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

6、守之以浅者( )非学无以广才( )悲守穷庐( )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夫君子之行( ) 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诫子书导学案答案(第2课时)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7、.2.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1.议论文常识。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论证过程。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端,也可能在文章的中间或末尾,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正是一个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就要自己来归纳了。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

8、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要明确论点与论题的区别和联系。论题的谈论的话题,而论点则是针对这个论题所提出的观点。如最苦与最乐一课的论题就是“最苦与最乐”,而论点则是“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根据和材料。它被论点统率,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的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道理论据)。作用:证明论点。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如果运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同时就是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理论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

9、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也称为道理论据。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概括性、简洁性;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2.熟读背诵文章,会翻译文章。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写作用意:修身养德)?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

10、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无论治学还是修身,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或: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

11、,需先立志,之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书后三:找出含有“志”的语句。说说你对“志”与“学”关系的理解。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

12、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4.写出或画出本文的行文思路.(见PPT)5. 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对后代的殷切盼望。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

13、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6. 积累语录明“君子”修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君子怀德” 论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

14、孙丑上我还知道有这些名言警句:7.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8.比较阅读。【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诫子书(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15、(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非学无以广才(扩展 )悲守穷庐( 屋子 )又相天子(辅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在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因为 )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险躁则不能冶性( 就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周公告诫儿子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要立德、修身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第2课时导学案及答案(区级公开课定稿).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