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 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 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 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 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本主义萌芽于资本主义萌芽于1414世纪末世纪末15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 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 分化出来;二社会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
2、成。分化出来;二社会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手工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手工 业者和商人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业业者和商人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业 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为了保护城市手工者的生产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为了保护城市手工者的生产 稳定,限制竞争,在城市里出现了各类手工业行会,稳定,限制竞争,在城市里出现了各类手工业行会,这些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严格的行规,每个手工业者这些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严格的行规,每个手工业者 都必须加入一个行会。都必须加入一个行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社会一个缓资本主义生
3、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社会一个缓慢慢的过程。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的过程。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能适应适应15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易需要。需要。15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大生产来实现。新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大生产来实现。新兴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
4、累,利用暴力手段为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资本迅速集中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迅速集中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5、。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在西欧,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15世纪后世纪后3030年,经过年,经过1616世纪的高潮,一直世纪的高潮,一直延延续到续到1919世纪初才告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世纪初才告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币
6、财富。财富。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在英国,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羊毛的价格迅速上升,羊毛比经营农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为已有,改作养羊的牧场,而农民则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最终不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出卖劳动力。同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的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
7、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自十五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运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掠夺了大量财富,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西方殖民者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两百五十万公斤黄金,一亿公斤白银。1783年到1793年的十年间,英国仅利物浦一地就贩运了33万多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一亿多。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的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役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8、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已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它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展开夺权斗争。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 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
9、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建 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 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 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 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万事开头难,各门科学莫不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最难理解。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内容则极其简单。两千年来,人类对这方面所进行的探讨和努力,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结果。可是,人们对那些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为何如此?因为,研究已经发育的身体比研究身体的细胞更容易。分析经济形式,只能用
10、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进行。然而,对于资本主义,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在那些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像是对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的确如此,但这是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解剖的那种琐事。摘自马克思资本论原版序言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
11、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满足自身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形
12、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交换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及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
13、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价值之间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
14、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
15、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
16、动的社会属性。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
17、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资本论 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一次由自己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保存棉花的旧价值,或者说把他所加工的棉花和使用的纱锭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棉纱上。他
18、只是由于加进新价值而保存了旧价值。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新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只劳动一次),因此很明显,这种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如果工人的特殊的生产劳动不是纺纱,他就不能使棉花变成面纱,因而也就不能把棉花和纱锭的价值转移到棉纱上。不过,如果这个工人改行当木匠,他仍然会用一个工作日把价值加到他的材料上。可见,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加进价值,并不是由于他的劳动是纺纱劳动或木匠劳动,而是由于他的劳动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劳动;他加进一
19、定的价值量,并不是因为他的劳动具有特殊的有用的内容,而是因为他的劳动持续了一定的时间。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的单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同一劳动由于它的二重性造成的这种二重作用,清楚地表现在种种不同的现象上。马克思资本论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 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而价值的量的规定则 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 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 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 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 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对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劳动生产率总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某种产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增多。但是,不管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如何增多,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总量总是一定的,因而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认、接受或容纳的该种商品的价值总量总是一定的,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导致的该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增多,最终只能使得社会把它所能容纳和承认的该种商品的价值总量分摊到该种商品的更多的使用价值中去。因此,劳动生产率和某种商品
21、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和体现在该单位商品中的价值量成反比。对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该种商品的多数企业劳动生产率还较低,社会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还未得到满足,那末,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率先提高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就能获得超额利润,迟迟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就会被淘汰。一旦生产该商品的所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同一水平,企业的超额利润将不复存在。可见,超额利润永远属于那些勇于在技术等方面创新的企业。商品经济的历史,就是每个企业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竞争优势的历史;就是不断把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到新
22、水平的历史。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重要条件等。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 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 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 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 说,少量的复杂
23、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 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 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 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学计算出来的,而是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 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 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有商 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 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 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 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
24、一样。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 动后面的秘密。”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 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 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 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 就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价 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 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 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价值规律的负作用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 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因为首 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 术的扩散
25、,阻碍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一部分具有有 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门处于不利地 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此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 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级:一极是 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 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商品 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 放,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
2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 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 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 是商品占有者。”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社会劳动,又是私人劳动。商品生产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种商品的生产,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社会性质的劳动。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并自负盈亏。
27、因此,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商品交换中,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不能直接进行量 的比较,只有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需求不适应,这种私人劳 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
28、就不 会被社会承认,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价值不能实现,商 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如果私人劳动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 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 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意味着商品价值得到实 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
29、生产就难以进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决定因素和最终源泉。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既包括私人劳动也包括合作劳动。没有活劳动的创造,任何价值都无法形成。资本在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以不同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完整的生产过程是活劳动和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
30、更加成为价值创造过程的首要制约因素。要把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就必须进行管理。管理把分散的要素组合为统一的要素,把潜在的要素整合为现实的要素,把主客观要素组合在一起。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精密化,要素组合越来越复杂,管理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种要素是渗透到人力要素、物质要素、产品形式、工艺流程、组织体系等当中而发生作用的。科学技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起着“酵母”和“催化剂”的作用。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31、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动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者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用劳动关系。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用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
32、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持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分为日工资、月工 资、周工资、小时工资等形式。是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 的工资。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因而也称其为货币工资。是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亦称为比较工资,是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所得 到的工资和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相比较
33、的相对量。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括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 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 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 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 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 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 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 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这所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它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
34、力带来剩余,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只要走(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 动力的消费,象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 通领域以外进行的。因此,让我们同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 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 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
35、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 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内进行的。这 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 等、所有权和边沁。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 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 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 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 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 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 一个前途让人
36、家来鞣。马克思资本论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 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马克思认为,“为了进行生 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 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直燃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就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 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意味着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 和支配生产资料,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生产剩 余产品。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 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体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
37、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所有制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成为一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力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所有制与所有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
38、系本身决定的。“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一)所有制和所有权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结合方式不同。,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奴隶的劳动成果被奴隶主完全战友,奴隶与生有奴隶的人身,奴隶的劳动成果被奴隶主完全战友,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
39、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而失地农,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而失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封建主,地主阶级凭借经济强制的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封建主,地主阶级凭借经济强制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方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合,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 全占有,也不是人
40、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 自由。正因为如此,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 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 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 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 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用工 人从事劳动,占有雇用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 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 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 生
41、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42、上海工人顾正红带领工友与日本资本家作斗争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 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 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 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 的价值形成过 程;如果价值形成超过了这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 增殖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 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显然,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 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 了剩余 价值,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
43、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 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 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 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 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 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 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他 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 糖的价格一样。”职能资本机能资本财产资本所有权资本虚拟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生息资本生产资
44、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股票债券流通资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平均利润高利贷资本借贷资本企业利润国债公司债券不动产抵押利息地租股息红利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从农业资本家超额利润中分得社会化的收入剩余价值的三种形式资本的三种形式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 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所起的不同作 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他在生产过程 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 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 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形式有所
45、不 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 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 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变资本的 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 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用数学公式表示: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
46、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又由于那个时期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自觉的政治力量,难以与资产阶级相抗衡,所以,资本家能够凭借经济关系的强制力和国家法律的支持来延长劳动日。在英国
47、,在从14世纪到18世纪中叶这段期间,政府就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日。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资本家依然强迫工人劳动12、14、16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8小时以上。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 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 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 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 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工人同自己的劳动 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此,工人在两方 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 得到工作;其次,
48、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主体的肉体的生存,并且只有 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工人生产的越多,它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 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 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 的奴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它去关心。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资本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苦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
49、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不过总的说来,这也并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善意或恶意。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必须承认,我们的工人在走出生产过程时同他进入生产过程时是不一样的。在市场上,他作为“劳动力”这种商品的所有者与其他商品的所有者相遇,即作为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遇。他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时所缔结的契约,可以说像白纸黑字一样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成交以后却发现:他不是“自由的当事人”,他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时间,是他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时间;实际上,他“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为了“抵御”折磨他们的毒蛇,工人必须
50、把他们的头聚在一起,作为一个阶级来强行争得一项国家法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屏障,使自己不致再通过自愿与资本缔结的契约而把自己和后代卖出去送死和受奴役。马克思资本论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为了在劳动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列上下功夫,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