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CAICAI课件课件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思考题 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BCDBCD思考题 2辩证的否定是()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
2、扬弃 ABCDABCD思考题3(单选)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觉器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他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当你把梨子吃了以后,在头脑中仍能回想起刚刚吃过的梨子的形象,这属于()A 感觉 知觉 B 感觉 表象 C 知觉 表象 D 概念 表象C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第一性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决定力量。历史唯心主
3、义(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社会意识第一: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性,社会存在第二性,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
4、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决定决定唯物史唯物史观观唯心史唯心史观观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和人口因素。(1 1)地理环境)
5、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动植物分布等等。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气候、食物、土壤和地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形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四个主要
6、因素。四个主要因素。孟德斯鸠孟德斯鸠巴克尔巴克尔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的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人口因素也是和增长速度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人口因素)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的作用。但它不能决定社会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是指人
7、类生存和发展所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系的统一。(3 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生 产产 力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生产方式方式劳劳 动动 者者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所所 有有 制制人们在生产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其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
8、础,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生产方式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2 2、什么是社会意识?、什么是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对个人是对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9、会地位的反映。群体意识是一定社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就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看就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看,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家庭意识家庭意识团体意团体意识识阶级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民族意识 就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低层次、不系统形成的低层次、不系统的社会意识,如,人的的社会意识,如,人的情感、风俗习惯等情感、风俗习惯等 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如
10、政治法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宗教、哲学、科学等。等。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社会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和和非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社社会会意意识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思想法律思想道道 德德逻逻 辑辑 学学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宗宗 教教艺艺 术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科学语语 言言 学学 非非意识意识形态形态社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形态 艺术是通过艺术是通过 塑造生动、具体的塑造生动、具体的 感性形象来反映社感性形象来反映社 会生活并表现作者会生活并表现作者 审美评价的一种意审美评价的一种意 识形态。识形态。马克思
11、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和习惯、传统和教育来和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起作用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宗教观念是统治人宗教观念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颠倒的虚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之间关系阶级或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的总和。的理论
12、和观点的总和。法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它是社会意识形的总和。它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核心地位。式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以提供理论观点界观。哲学是以提供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揭示价值本质和和思维方式、揭示价值本质和人生奥秘的形式,通过对自然、人生奥秘的形式,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阐述;通过影响人生价值观的阐述;通过影响人生价值观念,营造人类精神家园,建构念,营造人类精神家园,建构人类实践和交往模式为经济基人类实践
13、和交往模式为经济基础服务。础服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社会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例:原始社会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例:原始社会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族群公有观念族群公有观念 阶级社会
14、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阶级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私有观念私有观念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历史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例: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就业观念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就业观念的 新变化:从追新变化:从追求求 单一的单一的“铁饭碗铁饭碗”转变为选择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多转变为选择能
15、施展自己才能的多种工作岗位。种工作岗位。“知识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学习理念有了新延的时代,人们的学习理念有了新延伸:把伸:把“毕业毕业”当成新的起点,当成新的起点,“终身学习终身学习”。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民众理财观念发生转变。从原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民众理财观念发生转变。从原有的提前消费习惯,转而注重储蓄和保持收支平衡。有的提前消费习惯,转而注重储蓄和保持收支平衡。第一,社会意识发展与社第一,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18世纪世纪经济状况 英国 法
16、国 德国社会意识 英国 法国 德国 第二,社会意识在自身第二,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反作用先进的先进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促进促进作用作用阻碍阻碍作用作用落后的落后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
17、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用中国特色
18、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引领风尚。风尚。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 建设特别是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的建设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1、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应社会需要
19、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的基本要素:(1 1)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与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生产工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因素。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因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就是劳动劳动对象,就是劳动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象。(2 2)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产过程的天然存在
20、物,即自然物自然物。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原料。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要素。要素。(3 3)劳动者)劳动者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劳劳 动动 者
21、者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实实体体性性要要素素渗渗透透性性要要素素2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合并且不依人的意志生产力相适合并且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标志人和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标志人和人的关系的。人的关系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
22、动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费关系。(1 1)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方式。(2)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决定作用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相互关系
23、和产品的分配关系社会形态所有制关系 地位及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公有制平等关系平等关系 平均分配平均分配奴隶社会私有制全人身依附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全部占有全部占有封建社会私有制半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 贡赋、地租贡赋、地租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雇佣与被雇佣关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系利润利润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平等互助关系平等互助关系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 按需分配按需分配(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盾运动 (1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首先,
24、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系的性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原始工具青铜器青铜器铁器铁器大机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25、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生产产关关系系生生 产产 力力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2)(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 1)基本内容:)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状况的规律 (2 2)客观要求:)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
26、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
27、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再到相对稳定。3、重要意义1、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做为评价历史功过是非的标准,第一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路线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1.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总和。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28、筑的含义(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2.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即政治上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称为观念上观念上层建筑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称为政治上层政治上层建筑,建筑,它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
29、下建立起来的。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会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观念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指导指导影响、制约影响、制约1 1、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2、国家国家以地域来划分国民特点特点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地位地位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起源起源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实质实质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职能职能3 3、国体和政体、国体和政体国体奴隶主阶奴隶主阶级专政级专政地主阶级地主阶级专政专政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专政专政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专政国体表明国家政权的阶级
30、性质国体表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政体政体君主制君主制共和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君主专制制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总统制议会制议会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君主立宪制代表: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典型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美国国家政体是美国国家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德国国家政体为议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制共和制会制共和制国体决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政体为国体服务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决定决定服从、服务服从、服务国体国体政政体体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31、盾运动(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1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生生 产产 力力生生 产产 关关 系系 经经 济济 基基 础础政治上政治上层建筑层建筑思想上思想上层建筑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
32、变化发展上层建筑(2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为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一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33、(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统一性统一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都具有共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都具有共同 性、普遍性,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性、普遍性,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多样性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不同的特点。不不同的特点。1、纵向理解:、纵向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表现为人类社会发社会发展的统一性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多展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多样性表现为不同民族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样性表现为不同民族在
34、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2、横向理解:、横向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型社会形态有其共同的本质,各国在具体实践中类型社会形态有其共同的本质,各国在具体实践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各自的特点。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人类社会按其内在矛盾(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客观规律向前
35、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3.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虽然有选择余地,但不能随意选择,而是要符合历史规律,再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选择。4.人们的历史选择,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趋势具有前进性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作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形态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我们一方面对前进中的曲折和挫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对未来要有充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