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报告人:报告人: 江冬梅(第四组)江冬梅(第四组) 小组成员:李晓小组成员:李晓 李晓倩李晓倩 朱琳朱琳 黄金霞黄金霞 温小龙温小龙 罗实军罗实军 吴可可吴可可 德育德育201420141.圣诞节的由来2.圣诞节的习俗3.圣诞老人4.圣诞树一、德育概述:一、德育概述:概念、功能概念、功能二、德育的任务与内容二、德育的任务与内容三、德育过程:三、德育过程:本质、基本规律本质、基本规律四、德育原则四、德育原则五、德育途径与方法五、德育途径与方法六、德育模式:六、德育模式:国外德育模式、国外德育模式、我国主要的德育模式我国主要的德育模式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概念,是近世社会意识形态和教育内容渐次分化的
2、产物。从词源学上考查,我国古代还没有直接使用德育的概念,往往是用“教”、“教学”、“学”、“道德”等含义。西方古代亦大体如此。我国的德育概念,20世纪由西方传入,起初用作道德教育的简称。后来,尤其80年代以来,由于德育内容的扩展,德育不仅指道德教育,而且还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于是,德育概念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从而引发德育概念之争。争论的焦点在于德育之“德”的不同界限。一种是社会和学校两方面来划分的一种是社会和学校两方面来划分的“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德
3、育,即学校思想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话动,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品质等方面。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概念 一种是从教育学范畴和伦理学范畴来划分的一种是从教育学范畴和伦理学范畴来划分的伦理学范畴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相对于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宗教观念和艺术观念来划分的,故伦理学上的德育侧重人的行为规范和风尚,培养人们一定的道德品质。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因此,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
4、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指伦理学上的,即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道德教育,则是指教育学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小组主要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的角度来讨论本章的内容: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功能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德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概念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和内容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德育, 上至国家, 下至平民百姓, 对下一代的言行举止给予许多的规范和教育。中国古代德育的目标取向及内容架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得到简明而又清晰的表达
5、, 这一表达式可以用“同心圆”来比喻, 以“修身”为“圆心”,再向家、国、天下延伸和扩展。“修身”就是要学会做人, 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然后做人的道德规范延伸至家庭, 个人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 再进一步扩展至国家乃至全社会、全人类。这一“同心圆”的结构不仅突显出人性为本的特征, 而且突出了德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然而考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 我们会发现“同心圆”已发生了变化,“圆心”由个人的基本道德教育变为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的教育。这一点可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规定得到证实。德育任务(目标):德育任务(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
6、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三个文件中中小中小学德学德育内育内容容马克马克思主思主义基义基本理本理论论职业职业道德道德教育教育社会社会公德公德和良和良好的好的心理心理素素质质集体集体主义主义教育教育爱国爱国主义主义教育教育革命思革命思想和革想和革命传统命传统 民主民主与法与法制教制教育育劳动劳动创造创造的教的教育育价值趋向,横坐标:一个人为核心,展现出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集体、与国家、与社会的递进关系纵坐标:个人价值观的推延;横坐标:群体价值观
7、的推延日本和香港中小学德育目标设置和内容体系上都有“同心圆”的共同的特征: 就是遵循自下而上的逻辑结构, 以个人为起点, 先强调个人的道德规范, 进而到家庭, 再到国家、社会的道德规范, 又像是一层层的波浪向外扩展, 它的中心始终是学生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1) 继续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教育。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要尊重生命的价值, 培养学生树立“生命神圣”的观念, 从而使学生体会做人的尊严, 重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并能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合理合法地维护人权, 维护做人的尊严。其次, 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中要体现对全球伦理( 或普世伦理) 的认可, 也就是对人类的基本道德生活及
8、其普遍规范的认可。(2) 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逻辑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 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 以个人为起点来构建“同心圆”的德育。因为现代社会中, 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3)在具体德育方法选择上,仔细研究我国传统方法以及西方优秀的德育理论。 德育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 1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的组成部其形成属于人的发展的范畴 2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2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运动的过程3思想品
9、德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 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3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德育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要素要素: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的内容及其方法本质本质:德育过程的本质为其基本矛盾所决定。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的过程 (一)从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结构上看,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二)从学生思想发展的内部动力上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
10、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三)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四)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上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德育过程的规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德育过程的规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是制定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德育原则是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规律制定出来的,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一定的民族
11、、阶级和文化的特点。 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我国教育目的,批判吸取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经验而提出的。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知性相统一知性相统一的原则),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发扬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教育影响一致性相连贯性致性相连贯性原则等。 德育的原则(规律的反映)德育的原则(规律的反映) 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途径:德育途径: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而
12、组织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都是德育的途经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劳动和其他社会事件活动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4、学校青年团、少先队活动5、心理咨询6、班主任工作7、校园生活现代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它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传统传统德育德育方法方法说服说服教育教育法法情境情境陶冶陶冶法法指导指导修养修养法法榜样榜样示范示范法法实践实践锻炼锻炼法法评价评价引导引导法法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德育方法蕴含五重含义:一是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服务的,具有目标指向性;二是德育方法是反映一定德育思想、德育理论的,
13、是以一定的哲学、心理学等理论为其方法论基础的。 三是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活动方法,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并非机械相加;四是方法可以细化为具体的多种方式和手段。五是德育方法是由不同层次的方式或手段所组成。 所谓德育模式所谓德育模式,就是为解决一定的德育问题而形成的内含一定德育理论的结构性方法论体系结构性方法论体系。不管模式是从理论中演绎而来,还是从实践中提升而成,总要针对一定的德育实践,力求解决一定的实践问题。但是,它又不是方法的简单罗列,而是具有结构性的方法论体系。当代德育理论归类划分为以下类型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John E1ias)的分类法德育模式德育模式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
14、哲学理的哲学理论论新托马斯主义的德育理论存在主义的德育理论分析哲学的德育理论经验主义的德育理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社会学的社会学理论理论涂尔干德育的社会化理论帕森斯的道德的社会化理论 道德教道德教育的心育的心理学理理学理论论行为主义的道德发展论社会学习的道德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道德的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教育学的教育学理论理论道德教育的认知方法道德教育的情感方法道德教育的行为方法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不同需要,也反映出思想家及各种理论的不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和对德育本德育本质质的不同理解。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1.认知
15、发展模式认知发展模式2.价值澄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3.体谅关心模式体谅关心模式4.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 5.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6.社会行动模式社会行动模式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1927-1987)。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现代学校德育校德育”开山之父。开山之父。 该理论源自该理论
16、源自20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杜威认为,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杜威认为,学校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人忽视。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
17、人忽视。直到直到50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道德的认知发展三水平 、六阶段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实施步骤实施步骤在实践中,两难认知道德教育法,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实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热衷于学术问题的教学。学生在缺乏
18、民主和公正的群体中,对两难问题的认知判断也具有伪善性。利用利用公正的机制公正的机制在创设在创设公正团体公正团体中培养学生的中培养学生的公正观公正观,达到更高的道德,达到更高的道德发展水平,这种方法特别强调发展水平,这种方法特别强调集体的教育力量集体的教育力量和和民主机构民主机构的教育作用。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主要有:(1)致力提高团体的公正水平。通过提高内部成员之间实行奖罚和分派义务和权力的共同规则水平来提高个体道德判断力;(2)发展团体的民主管理。他认为实行直接的民主管理,是创设平等公平的人际关系,给任何人提供参与机会承担责任的关键;(3)创设优良的团体民主氛围,获得良好的潜移默化;(4)发
19、展团体中的自我教育,他认为,这是团体教育法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和保证。公正团体法公正团体法 (新柏拉图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科尔伯格对教师的建议价值澄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the values clarification modelthe values clarification model)关键是帮助青少年确)关键是帮助青少年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观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观.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 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
20、。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 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 价值澄清模式包括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价值澄清模式包括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分为七个步骤: (1)完全自由地选择;(2) 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 (3) 对每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4) 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5) 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6) 根据做出的选择行事;(7)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
21、重复。 早期价值澄清的分类 柯申鲍姆的修正选择(1)(2)(3)珍视(1)2)(1)(2) 思维(1)(2)(3)(4)情感(1)(2)(3)选择(1)(2)(3)交流(1)(2)(3)行动(1)(2)(3) 早期价值澄清的分类 柯申鲍姆的修正选择(1)(2)(3)珍视(1)2)(1)(2) 思维(1)(2)(3)(4)情感(1)(2)(3)选择(1)(2)(3)交流(1)(2)(3)行动(1)(2)(3)(1)避免说教、批评、灌输,不要把焦点集中于对或错上面;(2)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独立负责地作出决定;(3)不要强求学生有问必答;(4)澄清法主要在造成气氛,目标是有限的(5)主
22、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7)不要针对个人;(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10)避免千篇一律。优点:(1)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2)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3)注重现实生活 (4)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缺点:近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征的过分强调,极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采用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则采用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则价值澄清模式:基氏1975年提出的新模式体谅关心模式体谅关心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
23、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基本假设基本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关心的氛围中进行教育,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2)教师要淡化职业意识,不要俨然摆出教育人的
24、面孔。要以“关心者”的姿态出现,以人类共同之爱,以母爱式的关心,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性(3)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则宜采用对话法,因为“对话是学会如何创立和保持与他人的关心关系的基本方法”。对话的范围可广泛多样,但只有更多地与学生交谈,才能了解学生心理,沟通信息,进而达到道德教育的功效。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主要代表是班杜拉基本假设:基本假设: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
25、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具体要求:具体要求: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综合运用榜样替代性奖励可以改变或提高道德判断。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的人格特征,即关心人格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行为反应;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
26、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内部成长和自发的发现过程,而且是由社会示范的呈现和社会实践、训练来实现的。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主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他认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就是集体教育。教育的前提:教育的前提:尊重与信任教育原则:教育原则:集体教育和前景教育集体教育原则也称“平行教育影响”
27、,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在这里,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前景教育: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劳动教育,附之合理惩罚。劳动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能力。而合理惩罚则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社会行动模式社会行动模式 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the social action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整合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社会变革联系起来。它探讨了小组讨论技能的重要性,信任和承
28、诺等情感性问题,以及道德推理技能的必要性。 该模式旨在教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教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有鲜明的行动取向鲜明的行动取向。 该模式既不鼓励学生去“反思”公共事务,也不鼓励他们去“关心”公共事务,而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对公共事务施加影响的权力。 社会行动模式并不像它名称所显示的那样,只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习惯,它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样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它确实是一种重重行行的模式,这不同于重知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也不同于重情的体谅模式。 如果说,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不是一般地促进道德认知的发展,而把重点放在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上;而体谅模式不是一般地培养道德情感,而集中在道德敏感性的培养
29、上;那么,社会行动模式同样不是一般地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而着重于环境能力或道德行为能力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的共同点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的共同点“人本化人本化”趋势趋势(一)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适应主义;自主主义;理想主义(二)反对反对“灌输灌输”是当代德育理论的共同特点(三)各流派大多以相对主义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不是以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以个人相对主义作为基础(四)“主知主知”、“主情主情”、“主行主行”三分天下(五)注重教育形式教育形式及其微观的操作研究微观的操作研究具体体现具体体现(一)目标指向(一)目标指向: :培育学生的培育学生的“完善人性完善
30、人性” ” 1.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2.强调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能力的培育3.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4.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二)出发点(二)出发点: :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1.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2.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三)实施途径(三)实施途径: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1.联系学生生活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四)实施过程(四)实施过程: :坚持坚持“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无灌输的道德教育”(五)师生关系(五)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1.强调建立民主2.平等的师生关系3.创设信任、尊重的情感氛围结束页
31、(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1)各种德育模式虽有差别,然而它们都是当代道德实践的产物,都是对当代学校道德实践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因而都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的价值。 (2)既然我们承认每一种模式仅仅是对道德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某一形式或方法的研究,我们就不应当强求它们如何完美。我们了解的道德流派越多,就会越清楚全面地把握当代道德的发展 。 (3)无论任何一个国家的道德模式都不是相互对立的。是从不同社会需要出发,对道德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都对当代道德某一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主要启示主要启示thank you快乐圣诞什么是圣诞快乐?不是那快乐的阳光,也不是鸟儿的啁啾,那是愉快的念头和幸福的笑容, 是温馨慈爱的问候。 SPECIAL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