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研究一、实验研究的原理和程序(一)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然后进行操作:1.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y进行测试(即前测)2.引入自变量x,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3.在实验结束前再测因变量(即后测);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如果没有,原假设不成立。通常分为二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受到自变量的影响,控制组未受到影响。】猜想一下 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期望通常会导致他人向期望方向改变吗?教师的期望会改变学生的成绩吗?(二)实验
2、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1.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是有待检验的,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因变量是一种因果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它是研究的关键点,是要被解释的现象。一项实验的自变量也许会成为另一项实验中的因变量。2.实验组和控制组 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是实验组 不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是控制组 3.前测和后测 两次测量的比较是找到因果关系的重要数据。(三)实验的基本程序 从一个有因果关系的简单明白的假设开始 根据实际条件决定一种合适的实验设计来检验假设 决定如何引入实验刺激或如何创造一种引入自变量的背景 制定一种有效的和可信的因变量的测量 建立实验背景,并对实验刺激和因变量测量进行预
3、实验 选取合适的实验对象或个案 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不同的组,并对他们进行详细指导 对所有组中的个案进行因变量的前测 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刺激 对所有组中的个案进行因变量的后测 告诉实验对象有关实验的真实目的和原因,询问他们的实际感受,尤其是当实验对象在某些方面被欺骗时,这种说明更为重要 考察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不同组之间的比较,检验假设是否被证实。【并不是每一项实验都完全包含这些内容,这些步骤的顺序也不是完全严格固定不变的】二、实验研究的特点 严格的因果推断逻辑【最吸引人的地方】人工化的研究背景 受到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等方面的限制很大三、实验的分类 1.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1)实验室实验的优点
4、:在实验室实验中,实验背景和变量都相对容易控制,实验环境可以较好地“封闭”,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局限性: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原因之一就是较多的实验对象都是以大(中)学生为对象,这些对象与社会中的普通人存在很大的差别。之二是实验室的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别很大。(2)实地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在真实地生活环境中观察到人们的自然反应,但常常难以对众多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实验背景、条件进行控制,难以孤立出自变量影响。2.标准实验与准实验 社会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常常被限制,严格的实验设计往往难以达到。在实验设计中,缺乏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
5、验,就被称作“准实验设计”准类似于、接近于、几乎是、半 准实验设计是在更好的实验研究无法实行时所使用的有实用价值的设计3.双盲实验 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例如:新药的药效实验 四、基本实验设计(一)经典实验设计 也称古典实验设计,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故有的也称为“双组前后测模式”。经典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1.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控制组 2.对两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前测)3.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 4.对两
6、组对象进行第二次测量(后测)5.比较和分析前后测的结果实验刺激的影响(二)复杂的实验设计1.索罗门三组设计实验组:前测e实验刺激后测e控制组1:前测1后测1控制组2:实验刺激后测2由于控制组2有实验刺激,而无前测,因而这个组中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只能归因于实验刺激。有了控制组2我们还能总结出交互作用的影响。2.索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组:前测e实验刺激后测e 控制组1:前测后测1 控制组2:实验刺激后测2 控制组3:后测3 这四组设计应该是最为理想的实验设计,具有很多优点,离研究者最希望的目标很近。但是,在实际实验的时候包含有很多潜在的假定与前提:假定找到足够的实验对象,假定实验环境等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7、。【可能么?】这样就给实验带来了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与影响。五、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1.重大事件的影响 2.实验对象的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影响 3.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4.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5.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案例:丰富的经验=更大的大脑?某种经历是否会引起大脑形态变化的问题?1785年,意大利解剖学家玛拉卡尼(Malacame)研究了同一胎产下的几对小狗和同一窝蛋孵出的几只小鸟。他有目的地长期训练每一对中的一只,而另外一只会得到同样良好的照料,但并不接受训练。然后,通过对动物的尸体进行解剖,他发现受过训练的动物的大脑表现得更为复杂,带有更多的褶皱和沟回。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的发
8、展使科学家们具备更精确地检测大脑变化的能力,他们运用高倍技术,并对大脑内各种酶和神经递质水平进行评估。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马克罗兹维格(Mark Rosenzweig)和他的同事爱德华本奈特(Edward Bennett)以及玛丽安戴蒙德(Marian Diamond)采用这些技术,历时十余年,进行了由16项实验组成的系列研究,力图揭示经验对大脑的影响。理论假设为什么选择老鼠做被试就成了研究理论基础的一部分。作者解释说,由于多种原因,使用啮齿类动物比使用高级的哺乳类动物(如食肉类或灵长类动物)更方便。这项研究的重点是脑部,老鼠的脑部是平滑的,并不像更高等的动物那样曲折而复杂。因此,对其大脑的检测
9、和测量就更容易。此外,老鼠体型较小并且也不昂贵,在实验室的研究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通常实验室的经费并不充足而且缺乏空间)。老鼠一胎多子,这就允许研究者将同一窝中的老鼠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作者最后指出,研究者培养了多种种系的老鼠,以便需要的时候把遗传作用考虑在内。在罗兹维格的研究中隐含着一种想法,即将饲养在单调或贫乏环境中的动物与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动物相比,两者在大脑发育和化学物质等方面将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这篇实验报告所涉及的每次实验中,均采用了12组老鼠,每一组由取自同一胎的3只雄鼠组成。方法方法3只雄鼠都是从一胎所生的老鼠中选择的,它们被随机分配到3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中。1只老
10、鼠仍旧与其他同伴待在实验室的笼子里,另一只被分派到罗兹维格称为“丰富环境”的笼子里,第三只被分派到“贫乏环境”的笼子里。记住,在16次实验中,每次都有12只老鼠被安排在每一种实验条件中三种不同环境(描述如下):1在标准的实验室笼子中,有几只老鼠生活在足够大的空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2贫乏的环境是一个略微小一些的笼子,老鼠被放置在单独隔离的空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3丰富的环境几乎是一个老鼠的迪斯尼乐园(并没有冒犯米老鼠的意思),68只老鼠生活在一个“带有各种可供玩耍的物品的大笼子里,每天从25种新玩具中选取一种放在笼子里”。实验人员让老鼠在这些不同环境里生活的时间从4周到10
11、周不等。经过这样不同阶段的实验处理之后,实验人员将人道地使这些用于实验的老鼠失去生命,通过对它们进行解剖以确定脑部是否有不同的发展。为了避免实验者偏见的影响,解剖按照编号的随机顺序进行,这就可以避免尸检人员知道老鼠是在哪种环境下成长的。研究者关注的是生活在丰富环境下的与生活在贫乏环境下的老鼠的大脑所出现的不同。解剖老鼠的大脑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测量、称重和分析,以确定细胞生长的总和与神经递质活动的水平。在对后者的测量中,有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脑酶引起了研究者特别的兴趣。这种化学物质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脑细胞中神经冲动传递得更快、更高效。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是否发现了老鼠的大脑因为在丰富环境下或贫
12、乏环境下而有所不同呢?以下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结果 结果证实,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和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其大脑皮层更重、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皮层是大脑对经验作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面提到神经系统中存在的“乙酰胆碱”酶,在身处丰富环境的老鼠的大脑组织中,这种酶更具活性。案例: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榜样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攻击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是目前世界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他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攻击行为?班杜拉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13、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是阿尔卡特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多萝西娅罗斯以及希拉罗斯于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了这项研究。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他行为。班杜拉认为除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既可以通过简单的地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研究问题及问题由来 人类攻击行为的来源是?为什么人们表现攻击行为?天生在生理上被设计成具有攻击性的 情境因素 攻击是被习得的 班杜拉于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里完成的“社会学习理论”:他相信学习是人格发展中最为主
14、要的因素,学习发生于和他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波波娃娃”研究(the Bobo doll study)班杜拉认为,即使不是直接地奖励或者惩罚,行为依然能够以其他重要的方式得到塑造,比如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班杜拉和罗斯(Ross)为了证明攻击行为的榜样效应。“波波娃娃研究”实验指出参考了早期研究成果,证明了儿童在成人榜样面前的时候,乐于去模仿榜样的行为。理论假设研究者计划让儿童分别观察两名成人,一名表现出攻击行为,另一名不表现出攻击行为,随后在没有榜样出现的新情境中对儿童进行测试,以了解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模仿他们观察到的成人攻击行为。依照这种实验操作,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作出了四种预
15、测: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不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作出类似的攻击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明显不同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或根本没有榜样的被试。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换句话说,非攻击性榜样能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3.因为儿童倾向于认同父母或与自己同性别的其他成人,被试“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极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被试 研究者得到了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支持和帮助,
16、从而获得研究中所需要的被试。参加这项研究的被试由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组成,他们的年龄在36之间,平均年龄为4岁零4个月。实验条件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他们将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的48名被试先被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受非攻击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最终得到8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你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某些儿童原先就比其他人更有攻击性怎么办?班杜拉通过事先获得每个被试的攻击性评定等级来克服这种潜在的问题。一名实验者和一名教师对这些儿童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对物体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定。这些评定结果使实验者可以依据平均攻击水平对个组被试进行匹配。实验程序每个儿童分别接
17、触不同的实验程序。首先,实验者把一名儿童带入一间活动室。在路上,实验者假装意外地遇到成人榜样,并邀请他过来“参加一个游戏”。儿童坐在房间的一角,面前的桌子上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有土豆印章,和一些贴纸,这些贴纸颜色非常鲜艳,还印有动物和花卉,儿童可以把它们贴在一块贴板上。随后,成人榜样被带到房间另一角落的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有一套儿童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玩具是给成人榜样玩的,然后便离开房间。无论在攻击情境还是在非攻击情境中,榜样一开始都先装配拼图玩具。1分钟后,攻击性榜样便开始用暴力击打波比娃娃。对于在攻击条件下的所有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18、:“榜样把波比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身上,并且反复击打它的鼻子。随后榜样把波比娃娃竖起来,捡起木槌击打它的头部,然后猛地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这一攻击行为按以上顺序重复3次,中间伴有攻击性语言,比如打他的鼻子,打倒他,把他扔起来,踢他和两句没有攻击性的话:他还没受够,他真是个顽强的家伙。这样的情况持续将近10分钟,然后实验者回到房间里,向榜样告别后,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在无攻击行为的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的玩10分钟拼图玩具,完全不理波比娃娃。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努力确保除要研究的因素攻击性榜样对非攻击性榜样以及以及榜样性别以外的所有实验因素对每一名被试都是一样的。愤怒或挫折感的
19、激发 10分钟的游戏以后,在各种情境中的所有被试都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那里有非常吸引人的玩具,如救火车模型喷气式飞机包括多套衣服和玩具车在内的一套娃娃,等等。研究者相信,为了测试被试的攻击性反应,使儿童变得愤怒或有挫折感会令这些行为更可能发生。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他们先让被试玩这些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以后告诉他这些玩具是为其他儿童准备的。并告诉被试,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里去玩别的玩具。检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在最后的实验房间内,有各种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攻击性玩具包括波比娃娃(当然会有)一个木槌两支掷镖枪和一个上面有人脸的绳球。非攻击性玩具包括一套茶具各种蜡笔和纸一个球两个娃娃小汽车和小卡车,以及
20、塑料动物。允许每个被试在这个房间里玩20分钟,在这期间,评定者在单向玻璃后依据多条指标对每个被试行为的攻击性进行评定。攻击行为的评定指标 总共评定了被试行为中的八种不同反应。为清楚起见,在此我们只概述四种最鲜明的反应。首先,研究者记录所有对榜样的攻击行为的模仿,包括坐在波比娃娃身上,击打它的鼻子,用木槌击打它,用脚踢它,把它抛向空中。第二,评定被试对攻击性语言的模仿,记录他重复“打他,打倒他”等的次数。第三,记录被试用木槌进行的其他攻击行为(也就是用木槌击打娃娃以外的其他东西)。第四,用列表的方式列出成人榜样未做出而被试自发做出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行为。结果 观察者把研究发现概括为下表。仔细查看
21、此表,就会发现这些结果支持了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在实验前提出的四种假设中的三种。若被试看到榜样的攻击行为,他们也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男性被试每人平均有38.2次,女性被试平均有12.7次模仿了榜样的身体攻击行为。此外,男性被试平均17次女性被试平均15.7次模仿了榜样的言语攻击行为。这些特定的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在无攻击行为榜样组和控制控制组几乎没有发现。后续研究 电视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习得影响 1963年班杜拉 比较观察卡通漫画人物、电影中的人物和真实生活中的人的攻击行为榜样对一个人的攻击行为影响。真实电影人物卡通 1965年班杜拉 儿童在观察到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后获得奖励后会增加
22、对暴力行为的模仿,在观察到他人受到惩罚时,模仿行为会显著减少。有人批评说毕竟波波娃娃不是真人,儿童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由此Hanratty(1972)模仿波波娃娃的模式,将被试处于更加挫折的环境中,当这个发生的时候,他们会向真实的人挑衅(如小丑),不论这个人是否是造成他挫折的来源。Liebert(1972)小孩分两组,一批看暴力行为的片子,一批看运动节目。后来给小孩机会去挑衅其他小孩,通过按按钮“伤害”。前者按的时间更长频率更高。结论 1.证明了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学习理论 2.为后续几十年的儿童看到他人或媒体的暴力行为与儿童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做铺垫案例:如何给别人留个好印象?形成印象的影响
23、因素、过程和机制等是什么呢?“印象形成”领域的始祖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所作的研究。阿希认为,对我们而言,对他人形成某种印象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认知活动。而且,我们经常根据令人难以置信的极少量信息迅速而毫无困难地形成这些印象(无论对错)。为了形成对某人的印象,我们通常必须至少掌握此人的几项特征。阿希想要证实的是,人是怎样在心理或认知上组织各种互不相联的特征,并产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理论假设假设一个人有五种不同的特征,记为a,b,c,d,e。阿希总结了两种一般理论,用来解释人是怎样组织这些特征并形成印象的。第一种理论假设认为,印象的形成就是把这些特征简单相加的结果:=印象
24、第二种理论假设认为,好比是将这些互不相干的因素投入到一个容器中充分搅拌,使之融合为一体,每个人个性中的这些特征是彼此关联的:=印象阿希认为,鉴于人际知觉的整体性特征,大多数心理学家更容易接受第二种解释。但科学不能仅凭主观思辨就随便下结论,还要经过研究验证才能得出可靠有效的结论,于是阿希就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来证明或证伪印象形成的第二种假设,被称为“热情-冷酷”研究而闻名于世。方法实验121被试 大学生166名,分为两组,A组90名,B组76名。22材料221描述人的性格特征的形容词A组:聪明的、灵巧的、勤勉的、热情的、坚定的、现实的、谨慎的B组:聪明的、灵巧的、勤勉的、冷酷的、坚定的、现实的
25、、谨慎的222 18对词义相反的形容词表23程序231让A组被试听到A组形容词表,B组被试听到B组形容词表;232要求被试对被描述者写一段简介;233然后从所示的18对词义相反的形容词中选出他们认为最能形容被描述者的词。实验221 被试大学生46名,A组20人,B组26人。22 材料221描述人的性格特征的形容词A组:聪明的、灵巧的、勤勉的、有礼貌的、坚定的、现实的、谨慎的B组:聪明的、灵巧的、勤勉的、粗鲁的、坚定的、现实的、谨慎的222 18对词义相反的形容词表23程序231让A组被试听到A组形容词表,B组被试听到B组形容词表;232然后从表1所示的18对词义相反的形容词中选出他们认为最能形
26、容被描述者的词。上述实验中,性格特征的形容词表中,只有一个词不同,阿希力图探讨一个词对被试在心里对他人形成的整体印象究竟有多大影响。结果实验1中A组被试所做的描述较B组更为积极,赞美之辞也更多,如以下A组和B组各一名所写的简介:“A组(热情的):这个人若相信某事是正确的,就希望别人了解他的观点,并能很真诚地与人讨论,而且愿意看到自己的观点占上风。B组(冷酷的):一个相当势力的人,他的成功和聪明使得他觉得高人一等。精于算计且冷漠无情。”两个实验中被试在每对形容词中选择褒义词的人数的百分比,实验1中,“热情”组的被试选择褒义词的百分比高得惊人,这组被试把被描述者的特质判断为:宽宏大量的、聪明的、快
27、乐的、性格温和的、幽默的、善于交际的、受欢迎的、仁慈的、利他的和富有想象力的等;“冷酷”组的被试则将其判断为上面这些形容词的反义词。“热情-冷酷”的差异并未影响到被试对其余8对形容词的判断。一个被描述为热情的人对被试而言并不见得更可靠、更重要、更有吸引力、更有主见、更认真、更严谨、更强壮或更诚实。在实验2中,原先判断中出现的显著差异都消失了。综合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以发现,“有礼貌的”和“粗鲁的”并不具有与“热情”和“冷酷”一样的影响力。讨论在描述某个人的单词表中仅改变一个词就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个人所形成的整体印象的变化。由这个词所引起的变化其影响是很大的,但不对所有的方面都构成影响。某些特
28、征看来与“热情-冷酷”维度有关,而其他的特征则与之无关。当我们在对别人形成某种印象时,“热情”一词激活了宽宏大量、聪明、快乐和善于交际等特征,但它与可靠、有吸引力、诚实等特征无关。这些词是重要的。阿希要求被试把单词表中的词按照在决定某人印象时的重要性排序。A组中有49%的被试把“热情”一词排在7个词中的第一位或第二位。而在B组中有48%的被试把“冷酷”一词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研究者要求被试按单词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在被试认为最不重要的三个词中,90%的被试列出了“有礼貌的”,54%的被试列出了“粗鲁的”。结论某些性格特征扮演着核心特征的角色,而其他性格特征则属于边缘特征。这两种类型的性格特征在
29、个体印象形成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发挥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在个体的思维过程中这些性格特征是彼此相互关联的。这就好比是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在被试的头脑中形成了某种社会关系。一些特征地位较高,当它们说“快点”,其他的一些特征便会遵令行事。另一方面,某些特征则较为弱小,本身没有那么强的力量,它们听命于那些处于主导地位的人格特征。阿希假设,也许印象形成的最佳理论模型是把每个性格特征想象成是和另一个或另几个性格特征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所有特质相加而形成某种印象,而是综合了它们之间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服装可以用作判断人的表征 阿希的实验研究表明,感知者倾向于把个体的不同特质组合成一种相对一致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被认为是主要特点 而有些特征则被认为是次要的。人们认为服装的特殊质量可以用作判断穿着者人格特质的表征,从而发展成多种理论。作业:找两篇实验研究报告,分析它们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同时分析研究者是如何将实验刺激引入到实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