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理清故事情节。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 2.默读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个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凉的山野上植树,最终把荒芜的大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二、检查预习: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详写了几次和牧羊人的见面?3、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指导默读:1. 本单元还是要求我们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2、,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单元导学”的第二段文字。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都在训练你们默读,第三单元要求有一定的速度,第四单元要求我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默读,要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辅助学习,并注意作者的思路。因为第三次见面的内容不算多,我们就默读第三次见面部分,我要求你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关键句子。2. 学生默读,圈画。3.学生回答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并说说圈画的原因。要求,画的句子不要太多,四五个即可,你认为最重要的句子。学会筛选。(要求,找出三四个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每句就是一个单独的句子,不要找的过长。)A.内容概括,荒原变化: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指名读20节)原来是怎样的?哪
3、段有概括,指名读。有哪些变化,你能找出前后照应的地方吗?明确: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B.写作思路: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C.文章主旨: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D.人物特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4.总结: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默读一篇文章,重点要圈点勾画体现“写作思路”“主要内容”“人物特征”及“文章主旨”的相关词句。四、品读人物:课文17节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
4、的奇迹”。课文最后又说,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的事”。要创造这样的奇迹,需要老人的无私、毅力,文中哪些语句能表现牧羊人的无私和毅力?1、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无私)2、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毅力)3、他一直在种树。(毅力)除了无私和毅力,你从文本中还能找到牧羊人有哪些具体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明确:自信、勤劳、耐心、认真、执著、孤独五、探究写法: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
5、撼。其实,关于这篇作品还有一段故事。植树的牧羊人是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因为原来故事的最后有一句话:“1947年,植树的老人艾力泽布菲在巴农养老院,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作者是采用什么写法将虚构的故事写得像真的一样?1、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2、文中所写的地点都是客观存在的。3、对牧羊人形象的生动刻画。六、体会主旨:这篇文稿因为内容不真实,被退稿了,但是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这部作品在198
6、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是影响力深远,这又是为什么呢?你从这篇文章读出了什么?或者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这是一个“梦想”的故事:即使在最绝望的荒漠,面对暴戾的人群,依然怀揣最美的愿望。这是“执着”的故事:洒下万颗种子,也许只有十颗能发芽成活。这是一个“孤独”的故事,独自在灯下挑选希望的种子,独自面对吞噬希望的漫漫黄沙,独自寻找转机和出路。七、总结全文:古往今来,像牧羊人一样坚守自己理想信念的人数不胜数,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通过本文学习,我们更应该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们不仅要植生活中的树,更要植下心中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