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景观和区划-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212467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景观和区划-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7章-景观和区划-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7章-景观和区划-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7章-景观和区划-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7章-景观和区划-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共(共7 7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研究简史研究简史 (共(共1 1学时)学时)第二节第二节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共(共2 2学时)学时)第三节第三节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共(共1 1学时)学时)第四节第四节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 (共(共1 1学时)学时)第五节第五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共(共1 1学时)学时)第六节第六节 综合区划综合区划(共(共1 1学时)学时)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景观研究的历史和研究内容。了解景观研究的历史和研究内容。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阐明中国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分异规律。阐明中国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分异规律。掌握

2、自然、人文、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掌握自然、人文、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阐明主要的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划方案。阐明主要的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划方案。内容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研究简史研究简史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区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第三节第三节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自然景观地域分异自然景观地域分异区划原则区划原则第四节第四节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第五节第五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主要区划方案主要区划方案第六节第六节 综合区划综合区划经济景观地域分异经济景观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地域分异景观划分景观划分教材分区方案教材分区方案l(一)初期概念(一)初期概念:l 景观泛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

3、或景色。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突出综合的和直观的视觉感受。l(二)景观生态学(二)景观生态学l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学者特罗尔提出景观生态学以来,景观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特罗尔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是地球表面的实体存在,并表现为一个区域整体。90年代,福尔曼进一步将其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l 自然地理系统或景观的研究是以自然地域为中心,通过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把那些处境、生境和生物群落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地域性的考察。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的近代地理学。拉采尔注意到人文景观

4、或文化景观的研究,1906年施吕特尔的人的地理学目标之后,景观成为地理学普遍承认的科学术语。苏联的景观研究偏重于自然景观方面,自成一派,影响较大。贝尔格于1913年提出地理“景观”的概念,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称之为景观地带。卡列斯尼克提出了景观学的定义和景观的分类、类型、结构等概念。伊萨钦科认为景观学包括景观学说、地域分异学说和景观区划理论。索恰瓦则认为景观就是地理系统。中国的景观科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自然地理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明确自然地理学应为农业服务这个主攻方向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的综合考察与研究。60年代,开展省区、地区甚至县的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研究,促进了景观研究

5、。19781985年全国各县都编制了农业区划报告,同时还编制了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90年代完成了省、市一级的国土规划。我国古代地理学具有景观与区划内涵的启蒙之作,被世人公认的作品禹贡,总结我国当时的各地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全国为九州,并对各级的山川、湖泽、土壤、矿物,以及与贡品有关的生产发展情况、输送贡品的贡道和由近及远发展情况的差别进行了阐述,可称得上是一种超时代的地理区划。自然区划方面:影响大的主要有1956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1963年胡焕庸等的中国自然地理纲要、1980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这些自然区划的

6、成果成了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杠杆,同时也为我国行政区划、经济区划、人文区划奠定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景观研究的重要特征突出地表现为,景观生态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景观地域分异的规律性是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景观地域分异的规律性是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两种基本因素,它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两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特殊表现,决定了地域分异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的基本成因是,太阳光线在

7、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所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递变。地球内能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地域分异的规模或尺度来看,地域的空间结构可分为大、中、小各级的空间尺度,或分为全球性、全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和局地性的各种结构层次。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一一)纬度地带

8、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如图自然景观地带: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水稻土盐成土红 壤(二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三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中国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

9、可列入同一类型。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 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其各生产部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其各生产部门,在中国这一特定

10、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门,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系规律性。最高一级的经济景观地域分异是自东而西递变的三大经济带。系规律性。最高一级的经济景观地域分异是自东而西递变的三大经济带。图7-1 中国三大经济景观地带分区图(一一)东部经济景观地带东部经济景观地带 在地域上包括直接滨海的桂、琼、粤、闽、浙、沪、苏、鲁、冀、京、津、辽、台等省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74。人口占全国的41.13。具有五大特点或五大优势,即科技文教发达,精英荟萃;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方便,特别是海运独具优势,极有利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现代国际分工;海

11、洋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大;基础雄厚,效益较高,资金相对充裕;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这些从不同侧面标志着东部经济景观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大经济核心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对整个东部经济景观地带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景观地带之内划分景观区的依据。(二二)中部经济景观地带中部经济景观地带 地域上包括晋、豫、鄂、湘、皖、赣、吉、黑和内蒙古9省区。土地面积281.4l104 km2,大于东部小于西部,拥有4亿多人口,少于东部而多于西部。我国过渡性明显的一个经济景观地带。无论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还是从自然资源的丰度讲,都处于三级

12、梯度中的中间一级。它处于全国的腹地,是东部发达地带与西部待进一步开发地带的结合部,兼有两者之长,补其所短。有丰富多样的地表资源与地下资源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又有相当的开发潜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五”期间,晋、豫、鄂、黑就是内地工业重点建设地区;“三五”开始,豫西、鄂西、湘西又是“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五五”以来,安徽、江西又分别开始较大规模的以煤、煤电为主和以铜、水电为主的工业开发;“六五”期间,山西、豫西、内蒙古西部、两淮是全国能源重化工的重点建设区。现在本地带仍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建设的重点区域。(三三)西部经济景观地带西部经济景观地带 地域上包括川、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10

13、省区。在三大经济景观地带中,按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三级梯度的最低级;但就空间广度和资源的丰度而论,又处于逆梯度的最高级,这是我国一个极富特色、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地带。本地带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突出,反差对比鲜明,其特征表现:一是地域辽阔;二是能源资源丰富;三是人口稀少,经济技术落后。全国欠发达的地带。不仅经济总规模小,而且效益差。自然资源虽丰富,但自然资源的贡献度还较低,因而,自我增长的能力也低。根据影响人文景观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地域差异,中国人文景观的最高级地域分异,表现在东西两半壁的鲜明对比上。自然景观划分自然景观划分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景观的地域分

14、异规律,由于地表自然界各地自然特征存在着明显的有规律的差异性,因此,就可以按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域的划分与合并。自然景观的这种地域系统研究,称之为自然区划。经济景观划分经济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是,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实质是区位的差异,按照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内在联系建立起相应的经济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经济区划的每一个经济区都是全国统一的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在全国的经济中承担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人文景观的划分人文景观的划分则是以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依其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合并和划分,

15、即按其相似性可以把级别较低的人文景观合并成较高级的人文景观,并依其地域联系逐级排列成一个等级序列,就是人文景观区划,或简称人文区划。(一)景观划分的实质:将景观按其差异性划分为区域 景观综合划分景观综合划分是在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特征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所要揭示的是景观的全部属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因此,只有当上述三方面的景观划分的成果可靠时,才能顺利地进行景观的综合划分,即综合区划。简单地说,综合区划是对综合景观的等级划分,是一种最高级的区划。区划虽然是人为的划分,但它不是随心所欲的任意划分,它是各类景观客观存在的真实正确的反映。同时区划的对象不

16、同,就可以有不同的区划成果。任何一种较高一级综合区划都与其所属的部门区划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部门区划的对象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征和分异规律必然受到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的影响,它应以景观的综合特征为背景,与所属的较高一级的综合区划相联系;较高一级综合区划又是以各部门区划的资料为基础和依据,进行更高一层的概括。(二二)景观划分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景观划分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把中国自然景观、中国经济景观和中国人文景观划分所得出的中国自然区划、中国经济区划和中国人文区划统一协调起来,注重三者的内在联系性,前后一致性,谨防相互脱节,甚至相互矛盾。从理论上说,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

17、异是中国经济景观地域分异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人文景观地域分异的前提条件,因此前者的分异结果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两者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自然区划研究的重要地位和实践意义。区划中自然、经济和人文界线的协调很关键。第二,多级划分的原则适用上述各种景观的划分,但作为其他景观形成基础的自然景观的划分,应适当尽可能的详细。第三,景观的划分要全面面向经济建设这个永恒的主题,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景观的部门区划。一、行政区划分原则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和方便的管理而进行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行政区是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及国防等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组管理而划分的

18、分级管理系统。因此,在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时,应综合考虑:政治原则、经济原则、民族原则、历史原则和自然原则等。二、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早在4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有了行政区划的萌芽,历经了各朝代的政区划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的性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配合社会改革,恢复和发展经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政权,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三、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三、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宪法第3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

19、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第31条又规定:“国家在必要的时候设立特别行政区”。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法则的规定,我国基本上实行省县乡三级制的行政区划体制。省与县之间的“地区”,县与乡之间的“区”属上级政府的派出机关,不作为一级政权机构。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自治州或盟的自治区或省则为自治区(省)自治州(盟)自治县(县)民族乡(乡、镇)四级。(一一)1982)1982年行政区划年行政区划(二二)2001)2001年行政区划年行政区划 2001 2001年底,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年底,

20、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3232个省级行政区个省级行政区(23(23个省、个省、5 5个自个自治区、治区、4 4个直辖市个直辖市),2 2个特别行政区;个特别行政区;332332个地级行政区个地级行政区(32(32个地区、个地区、3030个自治州、个自治州、8 8个盟、个盟、265265个地级市个地级市);2 2 861861个县级行政区,其中个县级行政区,其中808808个市个市辖区。辖区。四、行政区划的改革问题四、行政区划的改革问题 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若干问题: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若干问题:行政区层次多而乱;行政区层次多而乱;省级行省级行政区数目偏少;政区数目偏少;行政区划缺乏标准。行政区划缺乏

21、标准。行政区划改革趋势:行政区划改革趋势: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划小省区,一些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划小省区,一些学者建议将全国划分为学者建议将全国划分为50506060个省级行级区;个省级行级区;实行市县分类分等管实行市县分类分等管理,综合考虑人口、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理,综合考虑人口、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一、罗开富方案一、罗开富方案 在我国近代自然区划实践中,由于对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的不同、区划目的各异、区划原则和方法不尽一致,以及区划指标不统一,从而出现了多种区划方案。中国自然区划草案(1954年)。

22、该方案明确提出以自然综合体或景观作为区划对象,以植物与土壤作为景观的标志即区划标志。在标志不确定处,则选用气候界线或地形界线加以补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当时已经有了对于水分与热量配合关系的考虑,并将其视作为农业服务方向的体现。为表现我国景观的地带性与递变性,该方案把全国分为7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又分23个副区。图7-2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罗开富,1954)二、黄秉维方案二、黄秉维方案 1958年发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6个热量带,1个大区,18个地区和亚地区,28个地带,88个(一

23、度为90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和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和内容最丰富的方案。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和亚洲的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性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包浩生方案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自然区、2

24、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未划分自然州。这个方案把大兴安岭南段划入内蒙古区,把辽河平原划入华北区,把横断山脉北段划入青藏区,以及把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区,而同时又将其周边山地划入青藏区等,曾在地理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方案中等级系统与更高级单位的联系问题,把地带与地区等同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评论。1988年发表的任包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仅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而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

25、的特点。图7-4 任美锷任美锷-包浩生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方案包浩生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方案(任美锷包浩生任美锷包浩生1988年年)四、赵松乔方案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该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与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同时把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推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图7-5 赵松乔中国自然区划方案(赵松乔1983)五、席承藩方案五、席承藩方案 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正式出版。这是一个包括区域、温度带和区三级单位的为农业服务的自然区划方案。三大区域为东部季风

26、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与赵松乔方案互为借鉴。温度带共分为14个,其中大部分是与纬度位置相关的温度带,但在青藏高寒区域内划出的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则显然与纬度没有密切关系,而更多受海拔影响的温度带。温度带下共划分出44个区。图7-6 席承藩中国自然区划方案(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编写小组席承藩1984)第五节第五节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一、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一、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一一)经济区经济区 经济区划是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它要求从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将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划分,揭示出各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勾勒出各经济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在全国的专

27、门化发展方向,并以此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总体与局部、现状与长远、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二二)经济区的影响因素经济区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口和劳动力、技术因素、交通运输、生产关系。(一一)经济原则经济原则二、二、经济区划的原则经济区划的原则 1、国家经济体系和地区优势相结合 2、地区经济专门化方向和综合效益相结合 3、经济区划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4、国内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化分工相结合 5、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相结合 坚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中国是

28、多民族的国家,在经济区划中要把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结合起来,注意增强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三)社会原则社会原则(二二)生态原则生态原则 为保证区域经济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坚持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三、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几种方案三、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几种方案(一一)“)“三分法三分法”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中国在中国在19491949年以后实行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地区经济年以后实行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划分了发展方面划分了6 6大经济协作区大经济协作区东北区东北区(包括黑、吉、辽包

29、括黑、吉、辽)、华北区、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西北区、西北区(包括陕、甘、宁、青、新包括陕、甘、宁、青、新)、华东区华东区(包括鲁、苏、皖、沪、浙、赣、闽、台包括鲁、苏、皖、沪、浙、赣、闽、台)、中南区、中南区(包括豫、鄂、包括豫、鄂、湘、粤、桂湘、粤、桂)、西南区、西南区(包括川、贵、滇、藏包括川、贵、滇、藏)。这是一个按行政系统组。这是一个按行政系统组织起来的经济区,也是目前国家统计局实际使用的经济区划单元。织起来的经济区,也是目前国家统计局实际使用的经济区划单元。20 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中期以来,曾出现过许多经济区划方案,具有代表年代中期以

30、来,曾出现过许多经济区划方案,具有代表性的有:性的有:按照各地区区域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潜力、现有生产力水平、地理位置特点,并适当考虑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将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作为决策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宏观地域单元。(二二)“五分法五分法”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方案一方案一)(四四)“六分法六分法”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方案一方案一)(三三)“五分法五分法”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方案二方案二)按照自然资源总丰度、社会经济发育程度、地理连片等指标,将全国划分为6 6大经济区东北区(黑、吉、辽、内蒙古东部3 3盟1 1市)、黄河中下游区(包括下游环渤海区的京、津、冀、鲁和中游的

31、晋、豫、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鄂、湘、赣)、东南沿海区(闽、粤、桂、琼以及将来的港、澳、台)、西南区(川、黔、滇、藏)、西北区(陕、甘、宁、青、新)。按照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结构、资源丰富程度及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将全国划分为:加工型经济区(京、津、沪、鄂、辽、台)、加工主导型经济区(苏、浙、闽、粤、桂)、资源开发主导型经济区(晋、内蒙古、赣、黔、青、宁、甘、滇)、资源开发加工混合型经济区(鲁、陕、川、皖、湘、黑、吉、冀、豫)、特殊类型经济区(新、藏、琼)。以地区产业专门化系数(区位商)将全国划分为五大经济类型区:重加工业为主的加工区(京、津、沪、苏、陕)、轻加工业为

32、主的加工区(浙、闽、粤、桂、川、新、台)、采掘业为主的资源区(晋、内蒙古、黑、赣、豫、青、宁)、原材料加工为主的资源区(冀、皖、湘、藏、甘)、资源与加工并举区(辽、吉、黔、鲁、鄂、琼、滇)。(五五)“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二)(六六)“七分法”综合经济区(七七)“十分法”综合经济区 东北区(黑、吉、辽)、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宁、青)、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东北经济区(黑、吉、辽、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黄河流域经济区(青、甘、宁、晋、冀、鲁、京、津、豫北

33、、关中、陕北、内蒙古中部和西部)、长江流域经济区(川、鄂、皖、苏、浙、沪、陕南、豫南、赣北、赣中、湘北、湘中、黔北)、南方经济区(滇、桂、粤、闽、湘南、赣南、黔南)、新疆经济区、西藏经济区。东南“黄金海岸”经济带、长江大流域经济区、陇海及兰新大铁路经济带、黄河流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东北区、西南区。四、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四、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一一)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地带 中国在中国在“七五七五”期间提出了地区经济的梯度开发思想,期间提出了地区经济的梯度开发思想,以沿海为基地,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开发内地资源,进而再向以沿海为基地,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开发内地资源,进而再向边疆少数民族

34、地区发展,形成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形成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这是中国最高层次的经济区,较为客观地区三大经济地带。这是中国最高层次的经济区,较为客观地反映着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反映着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总体态势。(二二)七大综合经济区七大综合经济区从国情出发,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了中国七大经济区的方案。(1)环渤海经济区: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石家庄、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为核心,座落于东北亚的中心,是国家政策引导发展的重点区域。(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

35、、辽宁和内蒙古东部盟市。(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4)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5)东南沿海经济区:目前包括广东、福建两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今后可将港、澳、台划入。(6)大西南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和海南以及广东西部的湛江、茂名、肇庆。(7)西北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盟市。第六节第六节 综合区划综合区划综合区划的目的是为制订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综合区划的目的是为制订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潜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36、是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潜力,现有生产力水平、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一致性。力,现有生产力水平、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一致性。全国分为全国分为8 8个综合区:个综合区:东北区:黑、吉、辽。东北区:黑、吉、辽。华北区:京、津、冀、鲁、豫。华北区:京、津、冀、鲁、豫。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赣、鄂、湘。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赣、鄂、湘。东南区:闽、粤、琼、港、澳、台。东南区:闽、粤、琼、港、澳、台。西南区:川、黔、滇、桂。西南区:川、黔、滇、桂。西北区:甘、宁、新。西北区:甘、宁、新。青藏区

37、:青、藏。青藏区:青、藏。l 教学活动建议教学活动建议l主题:中国综合区划的构想主题:中国综合区划的构想 l方法:专题讨论方法:专题讨论 l能力训练: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能力训练: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 l要求: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讨论要求: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讨论l l 思思 考考 题题 1 1、如何将地域分异理论用于中国自然区划?、如何将地域分异理论用于中国自然区划?2 2、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意义是什么?l 3 3、评述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分歧。、评述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分歧。l 4 4、中国综合区划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中国综合区划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7章-景观和区划-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