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秦汉的文教政策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214462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秦汉的文教政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四讲秦汉的文教政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四讲秦汉的文教政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四讲秦汉的文教政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四讲秦汉的文教政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秦汉的文教政策v一、秦代的文教政策v(一)(一)“书同文书同文”、”行同伦行同伦”v“言语异声,文字异形”v所谓“书同文”,就是进行文字的改革和统一文字的工作。v所谓“行同伦”,就是融合各民族各地风俗,规范道德行为的标准。v(二)(二)“颁挟书令颁挟书令”和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禁私学以吏为师”v这项措施包括两个方面:这项措施包括两个方面:v第一,关于藏书的规定。除博士官所藏及医药、卜第一,关于藏书的规定。除博士官所藏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民间所藏诗书、百家经典皆烧毁;筮、种树之书外,民间所藏诗书、百家经典皆烧毁;有敢谈论者皆获罪。(前有敢谈论者皆获罪。(前212.460212.460

2、)v第二,关于办学的规定。按照第二,关于办学的规定。按照“以法为教,以吏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师”的方针,由政府统一实施法治教育,其它私学的方针,由政府统一实施法治教育,其它私学一律取消一律取消 。v(三)(三)“设三老以掌教化设三老以掌教化”v 为了推行为了推行“书同文,行同伦书同文,行同伦”和和“以法为教,为以法为教,为吏为师吏为师”的政策,秦朝在各乡设置的政策,秦朝在各乡设置“三老三老”,专门,专门掌管教化,对百姓进行法治教育、耕战教育和法令掌管教化,对百姓进行法治教育、耕战教育和法令政策、伦理道德的教育。政策、伦理道德的教育。“三老掌教化三老掌教化“这个政策这个政策对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具

3、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v李斯: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李斯: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v唯一允许的就是法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的唯一允许的就是法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的官吏来担任,单纯地实行法教,并且以执法官吏来担任,单纯地实行法教,并且以执法的官吏为师的官吏为师二、汉代的文教政策v(一)汉初政论的总结(一)汉初政论的总结v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教训v陆贾陆贾v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楚人楚人。早年随。早年随刘邦刘邦平定天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刘邦即帝位后,他受命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刘邦即帝位后,他受命出使

4、南越,说服出使南越,说服尉佗尉佗接受汉朝赐予的接受汉朝赐予的南越王南越王印,称臣印,称臣奉汉约,被任为奉汉约,被任为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以轻诗书,以“居居马上得天下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议重视自矜,他乃建议重视儒儒学学,“行仁义,法先圣行仁义,法先圣”,提出,提出“逆取顺守逆取顺守,文武并文武并用用”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秦朝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共著文成败的经验教训,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新语。v法家法家“可与进取可与进

5、取,难以守成难以守成”v叔孙通认为叔孙通认为“夫儒者夫儒者,不可进取不可进取,可以守成可以守成”v贾谊贾谊过秦论过秦论v(二)汉代文教政策的建立(二)汉代文教政策的建立v 1 1推明孔氏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抑黜百家v这一条最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以什么思想这一条最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以什么思想指导政治和文化教育问题。按董仲舒的意见,指导政治和文化教育问题。按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政策是维护封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政策是维护封建汉王朝汉王朝“大一统大一统”的关键性措施。的关键性措施。v 2兴办太学兴办太学 v这个建议是在统一思想的大前提下具体扎实地这个建议是在统一思想的大前提下具

6、体扎实地养士储材的重大措施,关系到修明政治、发展养士储材的重大措施,关系到修明政治、发展文化教育的诸方面。兴办太学之所以重要,就文化教育的诸方面。兴办太学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是养士求贤的根本途径,又是普及和提因为它是养士求贤的根本途径,又是普及和提高教化的渊源。高教化的渊源。v 3注重选举注重选举 v 针对汉初官吏的选拔和任用的弊病,董仲舒针对汉初官吏的选拔和任用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v“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v又提出选拔人才应从又提出选拔人才应从“德德”、“材材”两方面

7、两方面加以考察。加以考察。v任用官吏时,任用官吏时,“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v为了推行为了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文教政策,汉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汉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v 建元五年(前建元五年(前136年)专置年)专置五经博士五经博士,把原先诸子百家几十个博士全部罢免。把原先诸子百家几十个博士全部罢免。是一种官名是一种官名,职责是通古今职责是通古今,备咨询备咨询,无无实际职责。实际职责。v经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展,到东汉时经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展,到东汉时发展为极盛发展为极盛 。v经学分为两派经学分为两派

8、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小篆小篆 ;微言大义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古文经学(古籀文古籀文;章句训诂章句训诂)“禄利之路禄利之路”“遗子金银满赢,不如教子一经遗子金银满赢,不如教子一经”v 开设太学。开设太学。为了培养儒家的治术人才,汉武为了培养儒家的治术人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帝元朔五年(前124124年)创建太学,年)创建太学,“为博士官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置弟子五十人”,研究儒家经学。,研究儒家经学。v 察举制完全确立。察举制完全确立。汉代选拔人才实行汉代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察举制制”,这一制度起源于汉高祖,到汉武帝元光元,这一制度起源于汉高祖,到汉武帝元光元年(前年(前134134年),接受董仲

9、舒的建议,令郡国举年),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孝廉”各一人,使这一选才形式制度化。各一人,使这一选才形式制度化。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 1年),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明帝永平二年。明帝永平二年(5959年)又开始在太学及郡国学校举行年)又开始在太学及郡国学校举行祭孔仪式。祭孔仪式。v汉宣帝甘露元年(前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53年)的石渠阁会议;年)的石渠阁会议;v汉章帝建初四年(汉章帝建初四年(7979年)的白虎观会议,这次年)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结果变成了会议的讨论结果变成了白虎通义白虎通义 。v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统

10、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175175年)在蔡年)在蔡邕等人的倡议下镌刻石经邕等人的倡议下镌刻石经,称为熹平石经。称为熹平石经。熹平石经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的建立v一、学制系统v汉朝的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最重要的是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东汉时设有鸿都门学宫邸学。v地方官学主要是指郡国学。(一)中央官学v1.太学太学 v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v太学产生以后,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时盛极一时。2.2.鸿都门学鸿都门学 v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

11、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3.3.宫邸学宫邸学v汉的宫邸学可分为两种:一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所创办的贵胄学校。如永平九年(66年)开设的“四姓小侯学”;二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二)地方官学v汉代地方官学称郡国汉代地方官学称郡国学。学。v汉代地方官学始创于汉代地方官学始创于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翁。v“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文翁兴学v西汉景帝以前,四川没有官办学校。汉景帝末,任西汉景帝以前,四川没有官办学校。汉景帝末,任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以石头修筑校舍,称为以石头修筑校舍,称为“石室石

12、室”,又称,又称“玉堂玉堂”。经文翁倡导,四川学风大兴,渐与齐鲁之学齐名。经文翁倡导,四川学风大兴,渐与齐鲁之学齐名。而文翁兴学,又开创了西汉一代的官学制度。而文翁兴学,又开创了西汉一代的官学制度。v文翁兴学,办法有四:文翁兴学,办法有四:v一是建立学校,招收各县少年入学;一是建立学校,招收各县少年入学;v二是提高教师质量,派张叔等人到京师学习儒二是提高教师质量,派张叔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法律政令,学成回蜀任教;家经典和法律政令,学成回蜀任教;v三是鼓励学习,入学者免除徭役,学而优者委三是鼓励学习,入学者免除徭役,学而优者委为郡县官吏;为郡县官吏;v四是重视实践。四是重视实践。v到汉武帝时

13、,到汉武帝时,曾令曾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 3年)颁布地方官年)颁布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学学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v设在郡国的称为设在郡国的称为“学学”,设在县的称为设在县的称为“校校”,设在乡的称为设在乡的称为“庠庠”,设在村落设在村落(“聚聚”)的称为)的称为“序序”。学、校置经师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一人,庠、序置孝经孝经师一人。师一人。二、汉代太学的教学v(一一)太学的教师和学生太学的教师和学生v汉代太学的教师通称汉代太学的教师通称“博士博士”,取其博学多能取其博学多能的意思。的意思。v 太学

14、学生称太学学生称“博士弟子博士弟子”或或“太学生太学生”。他们他们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太常于京师地方挑选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太常于京师地方挑选年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者;二是从地方郡国年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者;二是从地方郡国道邑等地选择道邑等地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乡里,出入不悖者。”可选入太学。可选入太学。v(二)太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 v 太学的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在两汉太太学的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在两汉太学设置博士的经学有学设置博士的经学有1414家,都是今文经学。家,都是今文经学。v汉代读经,注重考据,汉代读经,注重考据,要

15、求严守师法家要求严守师法家法,学者如不遵守师法、家法,考试就不法,学者如不遵守师法、家法,考试就不合格,博士就会撤去官职。合格,博士就会撤去官职。v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间和条件而有所不同。间和条件而有所不同。v以组或个别教学的形以组或个别教学的形式式;v大班集体上讲的大班集体上讲的“大大都讲都讲”的形式的形式;v高业弟子授低业生的高业弟子授低业生的次第相传的形式次第相传的形式;(三)考试和出路v 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考试就可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以太学注重考试。以毕业授官,所以太学注重考试。v考试基本采用考试基本采用“设科射策设

16、科射策”(所所謂謂“設設科科”,就是,就是依据问题依据问题的的难易难易分出等第,如甲、乙科。分出等第,如甲、乙科。“射策射策”就是就是抽签考试抽签考试,即考官,即考官將將问题写在答策上问题写在答策上,并并列排放,列排放,覆盖试题覆盖试题,考生,考生隨隨意意择择取其中一策取其中一策进行进行解答解答。)的形式。考试的形式。考试题目根据难易分为甲乙两科或甲乙丙三科。题目根据难易分为甲乙两科或甲乙丙三科。v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如中甲科者可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如中甲科者可任郎中,中乙科者可任太子舍人,中丙科者可任任郎中,中乙科者可任太子舍人,中丙科者可任文学掌故。文学掌故。第三节 董

17、仲舒的教育思想v董仲舒(前董仲舒(前179179年年前前104104年)是西汉最著名的年)是西汉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董仲舒在先秦儒学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董仲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杂揉了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的基础上,杂揉了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儒学神学理论。他从为核心的儒学神学理论。他从春秋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造并发展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念,为汉代统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治者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v一、政治及哲学思想一、政治及哲学思想v在政治上在政治上,董仲舒提出

18、了董仲舒提出了“奉天法古奉天法古”“”“改改制制”“”“德政德政”及及“重教化重教化”的主张。的主张。v在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中,还宣扬了在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中,还宣扬了“大一大一统统”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包涵了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要求,以适包涵了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要求,以适应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的现实需要,为巩固应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的现实需要,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服务。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服务。v董仲舒哲学思想的特点就是神化绝对君仲舒哲学思想的特点就是神化绝对君权,并以阴阳灾异迷信观念比附政治人权,并以阴阳灾异迷信观念比附政治人事问题。事问题。v“君臣父子夫妇

19、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春秋繁露。基义)v他运用天人感应说,还为德治主张提供他运用天人感应说,还为德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在贤良对策中说:理论根据。在贤良对策中说:“天道之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长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长养育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养育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20、。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二、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二、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v(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v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必须首先统一思想。而当时的弊政恰恰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于是,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的统一 。v(二)兴学校以养士,行教

21、化美习(二)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俗v 他认为他认为“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求文采也。”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而兴学校的重点是办好中央的太学,太学是太学,太学是“贤士之所关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教化之本原原”。v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因此在办好太学的同时,地方教化也很重要。因此他建议他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从而达到从而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的目标。v(三)重选举以选用贤才(三)重选举以选用贤

22、才 v董仲舒认为任官之法十分重要。吏治败坏董仲舒认为任官之法十分重要。吏治败坏是同是同“任子任子”制、制、“纳资纳资”捐官和累日取捐官和累日取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贵、积久致官的做法分不开的。v他建议选举贤良,他建议选举贤良,“量材而授官量材而授官”。董仲。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三、教育思想三、教育思想v(一)教育作用的主张v1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对社会的作用v提出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把教育视为治国的根本。他认为教育可以把教育视为治国的根本。他认为教育可以起到起到“堤防奸邪堤防奸邪”的作

23、用。的作用。v2教育对人性的作用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v 他认为人性是他认为人性是“天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性非教化不成”。v董仲舒提出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中民之性”与与“斗筲之

24、斗筲之性性”。v所谓所谓“圣人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是天生的“过善过善”之性,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v“斗筲之性斗筲之性”,是无是无“善质善质”的,生来就的,生来就“恶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来处置他们。v董仲舒对于人性论的发展还在于他认为董仲舒对于人性论的发展还在于他认为“性性”与与“善善”是两回事,是两回事,“善如米,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性与善性与善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是有

25、着严格的区别的。v但是他认为性与善又是有联系的,但是他认为性与善又是有联系的,“性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性待渐于教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训而后能为善。”从人性问题引出了教育作用问题从人性问题引出了教育作用问题v董仲舒说:董仲舒说:“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教训之所然也。”(实性实性)又说又说:“性性如茧如卵,卵待复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如茧如卵,卵待复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深察名深察名号号)很显然,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扬人的很显然,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扬人的善性,善是后天教育的

26、结果。善性,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二)教学内容v董仲舒基于独尊儒术的思想,即以董仲舒基于独尊儒术的思想,即以“六艺六艺”(六(六经)经)诗诗、书书、礼礼、易易、乐乐、春秋春秋为教材,并提出六艺各有独具为教材,并提出六艺各有独具的特点和培养任务。的特点和培养任务。“诗诗道志,故长于质。道志,故长于质。礼礼制节,故长于文。制节,故长于文。乐乐咏德,故长于风。咏德,故长于风。书书著功,故长于事。著功,故长于事。易易本天地,故长于本天地,故长于数,数,春秋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正是非,故长于治人。”v“三纲三纲”、“五常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教育的基本内容。v“三

27、纲三纲”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妻纲”。“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即仁、义、礼、智、信。信。v“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功”(三)教育原则与方法v1强勉努力强勉努力 v在在对贤良策对贤良策中,他指出:中,他指出:“事在强勉事在强勉而已矣。而已矣。”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就能达到博与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就能达到博与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能使自己的德性日趋完善,事业大有成就。能使自己的德性日趋完善,事业大有成就。v2多连博贯多连博贯 v所谓所谓“多连多连”和和“博贯博贯”就是要求

28、读书时就是要求读书时不可就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不可就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要类比归纳,又要演绎推理。要类比归纳,又要演绎推理。v“太节则知闇太节则知闇 ,太博则生厌,太博则生厌”,只有博节只有博节合宜才能学与智长。合宜才能学与智长。v3学贵专一学贵专一 v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所谓专一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所谓专一就是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就是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v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人要根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据自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形成专长。加以发扬,形成专长。v4教师

29、的教师的“圣化圣化”之功之功v第一、第一、“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v第二、要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第二、要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v第三第三,要循序渐进(要循序渐进(“造而勿趋造而勿趋”)。要勤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稽而勿稽而勿苦苦”)。)。v第四第四,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省其所为,

30、而成其所堪所为,而成其所堪”)。这样,就可以轻)。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第四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v一一、生平和思想特征、生平和思想特征v王充(王充(2727100100年)字仲任,上虞人,是东年)字仲任,上虞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v他的主要著作他的主要著作论衡论衡表现了他的唯物主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具有独到见解的教育思想。义的批判精神和具有独到见解的教育思想。v思想特征:v富于富于“疾虚妄疾虚妄”的批判精神的批判精神,对于谶纬迷信对于谶纬迷信和神学化的儒学坚持揭露批判的态度。和神学化的儒学坚持揭露批判的态

31、度。v1 1认为认为“天道自然天道自然”v2 2批判了批判了“君权神授君权神授”的迷信思想的迷信思想v3 3批判了人死为鬼的思想批判了人死为鬼的思想 二二、人性论和教育作用人性论和教育作用v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他就把人性分为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他就把人性分为三种:中人以上的善性;中人以下的恶性三种:中人以上的善性;中人以下的恶性和无善无恶或善恶混的中人和无善无恶或善恶混的中人 v而对于人性之所以有善有恶,王充则企图而对于人性之所以有善有恶,王充则企图以物质的以物质的“气气”给以解释,人在受胎时,给以解释,人在受胎时,“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人之人之善恶,共一元

32、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v但是王充对人性的看法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但是王充对人性的看法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即他肯定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人性地方,即他肯定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人性善可变恶,恶亦可变善。善可变恶,恶亦可变善。“今夫性恶之人,今夫性恶之人,使可与性善者同类乎?可率勉之,令其为使可与性善者同类乎?可率勉之,令其为善。善。教导以学,渐渍以德,亦将日有教导以学,渐渍以德,亦将日有仁义之操。仁义之操。”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之性,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之性,无不可教之人。无不可教之人。v 三、培养

33、目标v王充将知识分子分为五等王充将知识分子分为五等:文吏、儒生、通人、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文人、鸿儒。v儒生儒生:能说一经者能说一经者 v通人通人:博览古今者博览古今者 v文人文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 v鸿儒鸿儒: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 四、教学思想v(一一)反对反对“生知生知”之说,主张之说,主张“知物由学知物由学”他认为:他认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前知千岁,后知万世,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学自知,不问自晓”的圣人是没有的,这完的圣人是没有的,这完全是虚妄之言。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靠后天全是虚妄之言。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靠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即

34、的学习而获得的,即“不目见口问,不能尽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知也。”v (二)“见闻为”与“开心意”v所谓:所谓:“见闻为见闻为”,就是教学中首先依靠,就是教学中首先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耳闻、目见、口问、手做。v所谓所谓“开心意开心意”就是说教学不能停留在就是说教学不能停留在“见闻为见闻为”的感性认识阶段。因为感官的的感性认识阶段。因为感官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还需要理性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还需要理性的思考加以深化提高,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思考加以深化提高,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确认识。v (三)“问难”与“距师”v“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四讲秦汉的文教政策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