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气象灾害说课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该课题是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课题介绍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旱灾、台风等气象灾害。主要描述了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以及旱灾、台风等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中国的气象灾害是中国的自然灾害中的一种灾害,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影响面最广的灾害,也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学习本节内容对于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本次说课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关于旱灾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旱灾的类型、特点、原因及灾情。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示
2、、案例等信息分析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旱灾相关知识,提高分析归纳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关注我国的旱灾,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并在认识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探讨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旱灾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授课之前应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高中的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气象灾害在电视行为
3、或者日常生活中都有遇到,学生并不陌生,但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却鲜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深入分析,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以及基本的地理素养,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三、教法分析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分析法与图表分析法相结合的形式,。整堂课通过案例问题以及图表,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剖析。四、学法分析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1、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4、分组讨论法:结合案例,小组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五、教学过程分析1、导入环节上课之始,通过图片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请学生谈感受并让其列举我国典型额气象灾害。通过这样的导入,一方面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感受气象灾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新授环节在新授环节是教学的核心,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学生用地理科学知识来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旱灾。具体的设计如下:首先多媒体展示书上2.3中国的旱灾频次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我国的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分别位于哪里?简述它们成为旱灾中心的原因。要求学生阅读读教材第45页相关图文内容,同桌讨论
5、后,得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同时,要求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自然原因。讨论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发言相关的成因,最后我会对各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并通过课件展示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自然原因示意图,据图点拨。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通过这样的探究,我会点拨学生明白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 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较严重。通过这样的点拨分析,一方面
6、突出了重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接着我多媒体呈现书上案例6,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出旱灾的危害、旱灾的类型及旱情特点。在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也会进行点播,使学生明白我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旱灾类型和灾情特点。我顺势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我国旱灾频发区?学生回顾所学地理知识,相互讨论,回答该问题。教师进行点播,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来解决该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通过以上的案例,图标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得以很好地解决。3、小结作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提出课后扩展问题:如何应对旱灾?通过小结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情况,课后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有用的地理。六、板设计书通过这样的板书,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根据板书进行内容的掌握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