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18页).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3217876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1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1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1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1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说明文知识清单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貌、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说明文的分类(1)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实在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如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如大自然的语言。(2)按语言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的条理,也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的顺序。具体地可分为从古至今、由早到晚等。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

2、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四方上下来说明,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里到外,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例如介绍建筑物、实体、工艺品等的文章。(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一般到个别;从总到分。说明方法(1)举例子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有条理性。(3)列数字运用科学严密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3、这里的“数据”既包括确数,也包括约数。(4)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强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对比和类比)(5)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6)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浅显易懂。(8)引资料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9)摹状貌细致描绘事物形貌,生动准确说明事物特点。(10)列图表用图

4、画、表格的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具体直观。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4)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并列式结构多用于采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议论文知

5、识清单议论文的概念和特点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特点是“以理服人”。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从正面论证其观点的正确。驳论对错误论点进行驳斥,从而确立正确的观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1)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2)分类:有的议论文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分论点可以有多个,但并不是每篇议论文都有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支撑与补充。(3)要求:论点要正确、鲜明,不可模棱两可,应是一个表意明确的判断句,标志是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

6、等。(4)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注:有的议论文需读者自己概括论点。)论据(1)定义: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2)分类: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谚语、原理、定律等。(3)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二者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证(1)定义: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2)要求:合乎逻辑。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议论文的结构(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

7、分总。(2)并列式: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并重的。(3)层进式:文章采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从而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也叫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可以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浅显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被人接受。对比论证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来论证观点。运用这种方法,突出其中一个事

8、物或道理,对比鲜明,能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语言议论文语言的第一要素是严密性。此外,也要准确、深刻,这样才能说理透彻,让人口服心服。记叙文(含散文、小说)知识清单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特点是“以情动人”。记叙文分类按范围大小分广义: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回忆录、书信等。按写作对象分(1)写人类(2)记事类(3)写景类(4)状物类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的线索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以人物为线索

9、:如胡适我的母亲。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复仇事件)。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描述。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以“你”“你们”展开描述。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第三人称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作用:不受时空限制,比较灵活自由。记叙的顺序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如最后一课。倒叙先写结局或其他后发生的情节。如杨修之死。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另外一

10、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孔乙己。记叙的结构总分式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或描写景物时,开头用总说性质的句段统领全文,后文从不同角度分别描述,有的最后总束全文。如春。递进式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如范进中举。并列式内容各部分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描写对人物的外形、动作、语言、心理,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

11、楚的表达方式。议论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个人感情。散文、小说知识清单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样式。分类按篇幅及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描写角度正面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的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

12、行间接突显主要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对人物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感情、性格等。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心理描写描写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是指故事情节发展所处的自然现象状况,如地点、天气、景色、气候、季节等。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

13、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散文定义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真实自然、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它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文学的轻骑兵”。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形散: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叙可议,可描写人物,可托物抒情。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神聚:主题(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分类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如散步藤野先生。抒情散文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春济南的冬天。说理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

14、的散文,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是其主要特点。如敬畏自然。记叙文阅读考查重点复习(一)修辞赏析: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四维角度)反复,通过重复,强调了(四维角度)夸张,通过“”,突出了(四维角度)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四维角度)拟人,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四维角度)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自问自答,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强调了(四维角度)反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语气,态度鲜明表达了(观点),强烈抒发了(思想感情)。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四维角度),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二)词语赏析1叠词,富有音韵之美,生动地写了(四维角度)2. 褒义词贬用,生动地(四

15、维角度),语言幽默,有讽刺色彩。3贬义词褒用,强调了(四维角度)4双重否定,强调了(四维角度)5. 大词小用,突出渲染(四维角度),强化读者印象。6.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四维角度)7.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维角度)8.用某种感官写另一种感官,生动地描写了(四维角度)(三)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情感脉络):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依然要有分层的意识,写了哪些方面做到心中有数。)答题时,先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

16、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用词语或短语概括,不要用句子,更不能去描述。不要用否定表述。)(四)对比的作用:对比+对比点概括+强调点概括(四维角度)(五)题目的含义和作用。含义:表面意和深层意表面意:内容要素概括(文章哪些内容与题目相关,把它概括下来)深层意:主题要素概括(人物形象、作者思想感情、文章揭示的道理)注意分析并转述题目中的关键词口诀:表层看内容,深层看主题,题目换主语作用(也要答内容):线索,贯穿全文揭示文章内容(交代文章写作的)点明中心,或暗示中心(散文后者居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看修辞(比喻拟人反复),生动形象看问

17、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有文学色彩,富有诗意(朦胧性、优美性、诗歌)      有对比,反差强烈(柔软的父亲雪山那么冷,棉衣那么暖)新颖巧妙等(一般是引用,化用,有悖常理的题目)(六)语句含义理解分层锁定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概括直接信息通读寻找概括相关信息长句转换“冗杂”,短句扩展“内容”概括情感或主题转换词语表述学会推理首尾段内容反复看,比较看能“由点到面”思考问题检查转换后的语言能否呼应文章内容和主题(七)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1)写法:插叙,景物描写,对比,过渡,欲扬先抑,引用(2)内容:四维角度(3)效果:丰富文章内容【插叙,多角度描写(一般

18、指“人”或“物”),象征内容(托物喻人),引用相关内容,次要人物或事物并突出主题】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多数为前文内容,看内容是否符合“含蓄”“设疑”“趣味”等特征)引用类:  诗文:增添文采,丰富文章的意蕴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文章可读性故事寓言:生动,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用名人的话:真实可信,有权威性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欲扬先抑,对比)奠定情感基调小说类(结尾):情节设置出乎意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内容表达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环境更有典型性,/突出小说的主题小

19、说类开头:造成悬念(开头)(4)结构:前后呼应(呼应什么内容要概括具体)/首尾呼应/呼应标题/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铺垫(显性)/伏笔(隐性)/引起下文/总领全文/总结全文/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铺垫不用答)(八)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概括该景物描写的内容(注意概括的层次)景物描写在开篇】交代故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渲染气氛(突出特点),衬托人物心情(含蓄表达情感)      暗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暗示故事结局(要回答具体,一般针对小说文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文章做铺垫(散文只答后一句)突出人物形象(要回答具体)     &n

20、bsp;与其它处景物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内容相同相似答“呼应”)      【景物描写在结尾】含蓄委婉的表达了思想感情。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的空间等。衬托社会环境(生活)特点(九)词语的含义:字典意+四维角度(十)概括原因(理由):首先从题干入手,找到题干问题在文章中的出处。(定位)阅读上下文,查找概述原因的句子。(表层原因,一般为“事件、现象”,深度原因一般为“心理、情感、道理”)      通读全文,去寻找与题干说法极为类似的句子。找到这些句子后,查看这些句子的上下文,查找补充的原因。(十一)句式角度赏析短句:语言典雅

21、,富有韵味;简洁明快,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节奏感强。答题思路:明确句式回答效果四维角度答内容作用 (十二):“物(人物和事物)象”的作用四维角度回答推动(情节),铺垫(伏笔)线索,贯穿全文呼应(回答具体)丰富文章内容(十三)人物描写赏析确定方法引用词语“四维角度”回答作用  【注意】如果涉及肖像描写,还有考虑“身份,地位,处境”(回答要具体)(十四)“引用”的作用概括引号内的内容。注意全面具体概括引号内的内容突出了(四维角度)回答该引用的类型和表达效果看是否为下文做了铺垫。回答要具体。是否有“呼应”,回答具体。(十五)“欲扬先

22、抑”的作用概括“抑”的内容明确“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描写(概括)蓄势表现表达了(四维角度)(一般是“情感”“形象”)形成对比,反差强烈,给读者以震撼(深刻印象)(十六)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感情(心情)变化感情和心情属于内心情绪,区别是前者稳定,后者临时。围绕题干要求在文中查找直接概括情感心情的词语。分析文中体现情感心情的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从这些形象化的描写中概括情感和心情。“变化”意味“不同”,整合相同的,独立不同的。抓主放次,理出主线。(十七)过渡句(过渡段)的作用先概括本段前相关内容;承上启下过渡概括下文相关内容,最后揭示了的主题。本段的内容最后也概括。(如有修辞,句式等,要明确其

23、写法用法)(十八)如何概括故事情节(事物环境特点)基本要素:人物   事件   结果选择要素:时间   地点   背景(原因)   (答题是否概括选择要素要这些要素看是否有助于突出这个人物的形象和突出文章的主题)如何概括写景写物的内容:事物   特点准确(审题定位),具体(突出主题),全面(环节方面)(十九)插叙的作用:明确插叙概括段义(或画线句内容),也可以回答“补充交代了”看上文内容,如果有因果关系,回答“补充交代了(原因)”有无对比(反衬)【内部外部均有可能】和上文内容有无“呼应”或“承接”(“呼应”不相连,“承接”相连)对下文

24、内容能否构成“铺垫”(回答要具体)四维角度思考(人物角度与事物角度居多)使行文富于变化,丰富文章内容(补充相关情节)(二十)“言外之意”的回答方法参考句子含义理解的方法看上下文,看内容上的因果关系。如抓住题干,加“因为”看上下文,看内容上的转折关系,如抓住题干,加“但是”是否有讽刺意味,从反面考虑。词语是否有双关语原因的表层和深层口诀:联系上下文,因果和转折,反语和双关,表层和深层。(二十一)寻找并明确文章的主题(1)看题目:一般有暗示中心的作用(2)看议论抒情句子:有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3)看问句:将问句转换为陈述句。(4)看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句:作者在反复强调什么。(5)看结尾几

25、段:散文的主题多数在后文呈现(6)看文中表达心理情感脉络的词语,有暗示情感变化的作用(7)散文主题考虑三个方面:作者的情感、主要人物的形象、寓含的哲理(8)以下题型与主题关系密切1.题目的含义2.句子的含义3.语句的作用(二十二)它“形象”我就“抽象”,它“抽象”我就“形象”示例:“感动并滋养了我的,是在无言中耸立的冰山之父。是塔吉克人的高贵以及由高贵转化的一种十分难得的平静。”(含义理解)【答案】给我心灵以震撼和启迪的(转换),/是在不为人知的沉缓世界里生长并蕴育出高贵与威严的冰山之父(第二段原文),/是塔吉克人不被苦难逼退的信仰(中间段原文),/以及他们面对极度艰辛生活都不在乎的平静心态(

26、文章内容)。(二十三)转换“冗杂”回答问题句子的“冗杂”:有较多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的句子。句子赏析与理解试题中,回答内容方面作用时,要将“冗杂”内容对应的理解回答具体,一般采用:看上下文,看是否有呼应的语句替代回答。通过“推理”的方法“转换”表述(看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冗杂”语句的语境含义)“冗杂”往往对应的是“四维”角度中的“特点形象”“心情情感”回答问题的顺序依然按照“四维”方法组织。示例:它像落在一匹硕大无比丝绸上的一片秋叶,被微风的手掌轻轻地,有耐心地推移着。【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将升金湖比作丝绸,将小船比作秋叶,赋予“风”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处于无边空旷的水面中的小船在微风中缓慢行驶的优美姿态,/从而表达作者对眼前美妙意境的热爱。(二十四)伏笔的作用(看似“闲笔”,实则有用)内容概括为下文埋下伏笔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18页).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