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219029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資訊社會與政治1大綱何謂資訊社會資訊社會的特性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資訊社會之政治層面影響力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2何謂資訊社會資訊社會,即資訊成為主要生產、消費與交的目的社會與經濟活動也集中在資訊的創造、處與傳播。管大師彼德杜克19651965提出知經濟的概提出知經濟的概知將取代土地、動、機器設備等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1997杜克直接提出知工作者將成為社會主的法。3參考來源:教育部大學通識課程-資訊素養與倫理何謂資訊社會現今資訊大儲存在網際網中,且透過網快速的傳、處與產生。世界各地人們經由網際網頻繁的溝通;大的經濟活動與文化傳遞在網世界中發生。4圖片來源:教育部大學通識課程-資訊素養

2、與倫理參考來源:教育部大學通識課程-資訊素養與倫理何謂資訊社會隨著線上社群、人際關係等網文化現象的形成,虛擬世界逐漸成為一個與真實世界相對但交融的場域。網際網成為最重要的應用,並帶生活與衝擊。各新興商業模式斷創新人與人的溝通繫為方5參考來源:教育部大學通識課程-資訊素養與倫理資訊社會的特性意識型態問題意識型態終結的時代科技意識的宰制與同質化現象虛擬世界的多元化現象(同質但又多元)未來社會顯示的特點6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意識型態終結的時代科技意識的宰制與同質化現象在新時代中,意識型態作為一種規範人的行為的大理論(包括大一統之道德倫理原則及其他種種背景共識等)日趨解體。資

3、訊科技日漸取代意識型態的社會整合功能,換言之,科技意識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型態。7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科技意識的作用不容易被意識到、認識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不以說教形式出現,卻強調效率與實用性,以滿足個人私有化的需要(物質生活和休閒需要的滿足),並因而取代了公共性討論的說服,弱化了主體反省批判的能力,造成了公共領域的去政治化。在此,手段目的的計算成為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標準;例如,核能電廠的政策議題往往只偏重經濟成長價值,而忽略對此目的本身的反省與公共討論。8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虛擬世界的多元化現象(同質但又多元)這種同質化社會(科技意識的同

4、質化作用)的多元化現象表現為:透過電子傳媒資訊對實在(reality)的再現,是如此真實,以致真假不分,造成各種世界觀的繁衍、多元化和彼此的競爭。實在通過各種媒體的再詮譯再現,以致無法找到究竟的真相(更何況非政治化造成反思能力弱化,真假更不易分)。9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未來社會又顯示了以下的特點:未來不確定實用性判準作為唯一判準權威需要10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未來不確定科技意識掛帥,究竟真相無著落,這會使未來社會充滿不確定的特性。資訊科技本身為未來人類命運作界定,但誰也不知道未來科技會如何發展,因而誰也不知道,科學技術要將人類命運帶往何處?很

5、明顯的,這是因為批當代討論資訊社會的主題只是放在人如何適應資訊科技,而完全忽略了如何設計資訊科技以適應人的需要。11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實用性判準作為唯一判準:因為多元化肇至諸神鬥爭,各說各話,共識難以凝聚,科學技術的實用判準反而成為最終的唯一判準。權威需要:亦即對權威的懷舊和需要。因為,真亦不真,妄亦非妄,強要二分不過是不確定社會追尋一種確定感,故懷念權威、逃避自由,造成需要權威主義的氣候。12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個體自我的形構資訊時代因為缺乏究竟的真理,自我對知識的追求不是要去發現終極的自我,只是証成了我只不過是過眼雲煙。這又表現在下列幾

6、個方面:自我只不過是科技的延伸超我的破壞人的本質被泯沒人成為消費符號的動物自我歸屬感的冀求日益迫切13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自我只不過是科技的延伸:自我只是科技操縱的產物,自我從前資訊社會之自發的異化轉變成計劃的異化(planned alienation)。超我的破壞:科技管理的操控,取代了通過互動規範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証成,科技理性使生活世界殖民化,造成意義的喪失,而將實踐問題化約成技術問題。自我受制於各種競爭的倫理、文化、世界觀,終於迷失在資訊大潮而不知如何自處。14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人的本質被泯沒:人不再有確定的本質,或者說人的本質即是資

7、訊,即是過程,即是流轉,即是不斷的變化。(人成為資訊的中央處理器,不斷的接受資訊的輸入,又不斷的產出)人成為消費符號的動物:人對商品的消費,不再只是純粹物質生存需要的滿足,商品同時也是作為一種符號,來完成人的自我實現我思故我在在此變成我消費故我存在,商品消費即是符號消費。消費符號最少的一群即是位於邊陲的一群,是被斷絕溝通(excommunication)的一群。15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自我歸屬感的冀求日益迫切:有限的、不確定的自我,透過種種新社會運動,如,家庭倫理的重建、社會道德的重整、宗教信仰活動等,來安立漂泊的自我,並且有助規範社會資訊化所擴大之人的惡劣傾向。(教

8、導孩子自主控制不去看色情節目)16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政治一般認為,人對自然的宰制關係,人征服自然乃是現代社會人宰制人的現象之根源。而David Bolter則進一步指出:在資訊社會,人是資訊的處理者,自然是待處理的資訊。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對自然宰制的邏輯在資訊社會依然存在,只這種宰制被符號化、資訊化。這又在政治上造成一些具體後果,可以分三方面來說:公共領域議題差異政治議題資訊社會的政治經濟邏輯17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公共領域議題:有些學者以為,在新時代,公共領域勢將無可避免地表現為一種多元化、去權威化的開放空間(只論言辭的力量、理念品質,

9、而不論身份,及以何種媒體為憑藉)。在此同時,公共領域也蘊含了去中介化(去守門人)、去主流化現象。但這種論斷實際上忽略了參與者本身是一種社會關係的產物。社會本身未先作變革,那麼先在的社會權力宰制關係仍會因著參與者而引介入公共領域,使符號互動化約成符號宰制。18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差異政治議題:資訊社會出現後,傳統財產權的衝突,會轉變成以資訊和知識爭奪的階級衝突。例如,以科技官僚為主體的的能力階級(meritoracy)與缺乏處理?能力的弱勢階級之間的衝突。由於文化符號成為新的衝突根源,亦會造成文化認同的政治表現在性別(gender)政治、種族主義、(族群)民族主義運動、

10、同性戀議題。19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特性資訊社會的政治經濟邏輯:處理資訊社會問題時,不應將焦點孤立在技術層次上,資訊化的發展與政府的行政控制、國防體系的建立,以及資本主義國際市場的競爭有關,亦即與權力關係有關。這種權力關係的邏輯也往往會以文化符號的形式體現在資訊社會中。20參考來源: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就理念上而言,民主政治一項重要的特色,是一般的百姓可以表達他們的意見來影響政治的傾向。在民主政治中,一般百姓可以攫取其經驗,來質疑政治人物或是社會精英的想法和觀點。政治學學者Ian Shapiro(1994)在論及現在民主政治的潮流時提道:在現代的

11、歷史發展中,民主政治運動的形式,通常是用來挑戰現存政治權力秩序。21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就歷史的實際情況而言,民主理念的政治操作上可區分出三種不同的形式:古典希臘的民主形式是建立在全體公民藉由言說及辯論上的直接參與代議政治公民的意見流向政治代言人精英式的民社政治這假設政黨組織內的精英人士可以反映出公民的意見22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大部份關於網路民主政治的理論,仍會以古希臘的民主政治概念以及民主政治的操作,做為理想民主政治討論的起點。換句話說

12、,直接的政治參與是網路民主陣營裡,奉行不渝的原則。,隨著網路的進步,使得社會中能夠參與政治的人數不斷的增加,因為在資訊科技的環境中,網路化民主可以創造更好的政治參與環境。23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值得注意的是,希臘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經濟基礎之上。雖然雅典市民可以投票選舉來決定政治的方向,但是佔有社會人口結構中更多人數的奴隸,以及當時的女性,在當時卻是沒有任何政治參與權力。網路民主的邏輯假設在於:電腦網路科技的特色,可以讓資訊快速、大量而有效的流動,並且可以提供更多元的資訊;在政治議題的決定過程中,資訊科技可以

13、使得更多人參與溝通、協商與辯論,並且使之更有效率。24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連結,並和其他人自由溝通,那麼民主的擴展,將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網路民主在理論上,強調新的資訊科技可以提供更好的方式來教育和啟蒙市民,可以使市民來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並使得市民有更多的信心,來形成自我的決定。25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網路民主所呈現出來,更為確要的特質,在於可以為傳統民主政治遭遇到的瓶頸,提供良好的解決方式:例如,時間和空間

14、的限制、投票率的逐年降低、大眾媒體的影響,以及追蹤並確保參政者的責任態度等等問題上。網路民主對於民主政治所帶來的發展性,不只是單獨對民主政治業已熟悉的已開發國家有益,對於非民主國家的政治推動也會有相同的效應特別是Internet 已逐漸在全世界普及之後。26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譬如人權觀察網路組織,就認為資訊科技對於人權的發展與民主的進步,將有正面的助益,因為資訊科技可以挑戰極權政府對資訊的控制,人人都是出版社。高度開發國家長期所享有的大眾媒體控制權,也可能受到挑戰;如此,將進一步的平衡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兩者之間資

15、訊交換不公的現況。27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資訊科技和民主政治之間的發展關係,學者因應的態度,並非都是樂觀的。不少學者對於資訊科技在政治上,所產生的影響力,並不秉持樂觀的看法。這種網路民主的觀念,有一種資訊和民主之間的假設值得注意:網路民主假設在資訊科技的協助之下,民主政治的政治操作會有嶄新的形式;同時,也假設有了新的資訊科技,新的政治參與意識,將會在公民間形成。28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這樣的一種資訊與民主參與的假設,並不是網路時代才有。在1

16、960 年代強調媒介是我們自己的延伸的Marshall McLuhan,在探討電視這個新冷媒介所帶來的參與效果時,就主張電視是再部落化至關重要的新傳播媒介;電視媒介顯示著返回部落親屬關係的綿密網絡之中,每一個團體成員與人和諧相處。然而,這樣的說法,是值得再探討的。29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就市民政治意識這點而言,Theodore Roszak曾強調資訊(information)不要和觀念(ideas)搞混了。充足資訊和民主觀念發展之間的關係,是否為一必然的關聯?仍有待檢驗;因為資訊很難是中立的。有了充份連線的網路系統,

17、互動科技也被充份運用,就科技面而言,人們是有諸多新興工具,可以就政府政策充份的討論和檢視,同時表達看法。30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對網路民主的樂觀態度持反對看法的人認為,(資訊)科技的發達與民主的開展兩者之間,並不必然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更多的資訊不必然會產生更好的理解。資訊的品質是很重要,但資訊的數量卻也不容忽視。充分的資訊數量與流通,是民主政治得以充份發展的重要環境。資訊品質的問題,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假定太強調資訊品質的面向,反倒容易形成精英政治的傾向。31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

18、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對於擔憂網路民主的人士而言,確保大量流通的資訊,堅持自由、公開而不受操控的想法,其關心的程度,可能凌駕於在資訊品質這一要求之上。在這種觀點下,網路民主的民主操作方式可能會對民主政治的發展帶來幾個問題:資訊不平等的擴大會危及大眾的民主參與國家或私人機構對資訊的掌握和控制,會妨礙個人或團體自由表達的機會新形態的市民及公眾生活,會因資訊科技而改變其面貌,但同時也會受資訊的市場力量以及資訊的監控方式所限制。32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網路化民主政治理論的探討資訊科技可以讓大眾百姓更有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資訊

19、,但是這些資訊是否純淨,從未受過其他利益所影響呢?這種憂慮,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待資訊社會下,資訊系統的建置發展與資訊商品化的可能影響。例如Elshtain認為,在最壞的狀況下,網路民主的政治參與,有可能如同在電視購物頻道中做商品的購買選擇一樣。33參考來源: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資訊社會之政治層面影響力就政治層面來看,Sassen(1995)指出,由於資訊科技的急速發展使得地理空間與國界疆域的限制日趨模糊,這樣的跨國性經濟活動空間其實和過去由地理疆界構成的實際空間及政治活動空間是有所差異的。因此,當一國領域內的經濟活動也已與全球各地構連且互賴程度

20、日益加深之時,主權國家的政治決策地位也就深受全球化的影響而產生改變,與過去的形態也大相逕庭。34參考來源:謝豫立,何錦昌,資訊社會中主權國家的角色發展資訊社會之政治層面影響力在WTO 等國際性或是區域性經濟組織的影響下,各國對於國際貿易金融活動也逐漸自由開放及去管制化。使資本以及商品能夠更迅速的流通於世界各地,主權國家逐漸失去其管控經濟發展、金融活動以及針對跨國企業或是轄內商業公司徵收稅賦的能力,同時也由於稅基的流失而形成財政負擔與執政能力的衰弱。35參考來源:謝豫立,何錦昌,資訊社會中主權國家的角色發展資訊社會之政治層面影響力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環保問題以及國際組織犯罪等社會問題不斷發生,且其影

21、響與衝擊也是不分國界的。很明顯地,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身於臭氧層破洞、溫室效應以及毒品流竄等問題外,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力解決這些全球性的問題。因此,相關的國際性或區域性的政治性組織以及非營利組織對於個別國家的影響力也就逐漸升高,以期共同合作處理全球性的問題。36參考來源:謝豫立,何錦昌,資訊社會中主權國家的角色發展資訊社會之政治層面影響力Rosenau(1997)更指出,相對於日益彰顯的全球化影響力量而言,另一方面的在地與本土影響力量其實是與全球化的驅力同時並存的。二股影響力量的互動可能是抗衡的關係、也可能是協調的關係。而在這樣的互動關係所形成的權力騷動(turbulence)場域內,權力

22、中心遂日趨多元,不再僅以國家為中心。37參考來源:謝豫立,何錦昌,資訊社會中主權國家的角色發展資訊社會之政治層面影響力Leibfried(2000)在論述歐盟與歐洲各國目前對於經濟全球化之回應時也強調,由於全球化引發了諸多超越國界的社會問題,相對應的歐洲區域層次的社會福利思考將會逐漸成形。歐盟作為區域整合的力量也就會逐漸增強,儘管就歐洲各個單獨的國家而言,其社會政策似乎不會退縮反而會更加強盛,但事實上其政治決策過程已由單元模式轉變成一個多層次的決策系統。38參考來源:謝豫立,何錦昌,資訊社會中主權國家的角色發展資訊社會之政治層面影響力Giddens(1998)也認為在資訊社會裡,主權國家並非唯

23、一的社會行動者,所以國家的角色亦無須像傳統社會主義般必須負起所有的社會責任。而是透過與公民組織(civil organization)的共同合作,國家可以與市民社會共同分擔福利提供之責任,並能疏解廿一世紀所面臨的社會極化危機。39參考來源:謝豫立,何錦昌,資訊社會中主權國家的角色發展資訊社會之政治層面影響力透過與國際間其它目標宗旨相似的社會運動團體的互動連繫,在地的社會運動者也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以影響國家的政治決策,來自市民社會的政治影響力也會因而日益增加。總而言之,無論是來自於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型態或是來自社會極化現象的挑戰,泰半認為國家在資訊時代中的政治決策能力會深受全球化經濟的影響而大幅

24、鬆動,國家必須與來自於全球性組織、跨國企業及在地本土的各方社會力量,共同競逐其政治權力之合法性。40參考來源:謝豫立,何錦昌,資訊社會中主權國家的角色發展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化是當前全球普遍發展的趨勢。資訊科技所影響的層面的全方位的,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等等人類所有的活動。就當前資訊科技發展與國家政治的關係而言,相關研究大都集中在資訊科技對於民主政治的影響、國家資訊科技政策方向、電子化政府的建構,以及資訊科技在政治學研究的應用等面向。然而,資訊科技所影響的範圍是全球性的,深入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區域,因此也會對國際社會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進而觸動國際政治發展的新趨勢。41參考來源:關

25、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於國際社會的可能影響,以及在此影響下國際政治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下:以資訊科技的掌握與運用為主軸的國家競爭格局已然形成全球公民社會發展,非政府組織(NGO)影響力擴大,有助多邊主義的發展以城市或經濟區為發展核心的區域主義崛起,衝擊國家認同和民族國家的界限傳統戰爭型態正在改變,國際資訊戰可能發生,國家資訊安全管制日益重要42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以資訊科技的掌握與運用為主軸的國家競爭格局已然形成世界經濟趨勢大師梭羅(Lester C.Thurow)曾經分析工業革命以來近兩百年的歷史。

26、他認為在兩百年前的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第一次工業革命終結長達數千年以農業創造財富的歷史,蒸汽機的發明與運用奠定英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十九世紀邁入二十世紀之際,電氣化時代來臨,世界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及美國在二十世紀初成為世界經濟龍頭,英國社會無法與時俱進,在科技研發經費運用及高等教育人力資源均不如德、美兩國,終於在經濟競爭中敗下陣來。43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如今,全世界正在經歷第三次工業革命:微電子、電腦、衛星通信、網際網路、光學纖維等等資訊科技的發展,不僅造成社會生活的變遷,也帶動國家競爭的新形勢。從一九九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其本質

27、就是以資訊科技為基礎,開創出使用新技術的新產業,因此,這是一個以人工智慧產業取勝的時代,所以又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資訊知識發展與科技運用,成為經濟發展成功的關鍵,只有科技出現重大突破並開發出具有市場性的新產品,或者是舊產品的生產方法出現革命性的技術突破,才可能大幅提高生產力,進而提昇產業競爭力。44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在知識經濟時代中,資訊技術是科技發展的基礎,攸關國與國、企業與企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財富重分配。同時,國家的資訊科技實力更是影響其全球競爭力的重要關鍵。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E.Poeter)認為,在當

28、前全球競爭的形勢中,運用資訊技術,創造新競爭優勢,是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策略;同時,增強科技實力,是各國政府提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工作。而全球競爭力年報執筆人蓋樂利(Stephane Garelli)也曾經表示,即使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排名再高,如果不隨時發展最新科技,將可能立刻被後來居上的國家所取代。45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因此,世界先進國家均在積極強化國家資訊通信基礎建設,增加資訊科技研發經費,大力培育資訊科技人才,以厚植國家科技實力;而各國政府所推動的電子化政府、網路化都會以及電子商務系統等措施,也都是為了維繫長期的國家競爭優勢,以因應全球競爭壓

29、力。由此可見,資訊科技的發展,已經改變經濟產業的趨勢,以及世界各國的競爭形勢。46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全球公民社會發展,非政府組織(NGO)影響力擴大,有助多邊主義的發展資訊科技的發展原本即是全球化的本質之一。在電腦網路和電信傳輸技術所建構而成的資訊生態中,資本、技術、符號都被資訊化而可以快速流動與傳遞。因此,資訊和通訊傳輸科技的發展,縮小了社會、經濟、政治和地理的距離,促成了世界相互依存的形勢。特別是網路和寬頻科技的綜合多媒體功能,具有高度互動性和立即性的特質,加速了跨國溝通、網絡社會關係和參與式政治的發展,從而進一步促成公民社會全球化的發展。

30、47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因為在資訊生態中,透過相互聯結的電子網絡,衝破了國家地理界限,把許多的事物和人的生活實踐層面捲入資訊生態中。在此資訊生態中,政府已經無法壟斷有關資訊的收集與獨占權力,而個人或團體,獲得和利用資訊的能力大為提昇,相對地也使得非政府組織的人員可以有效結合,其數量也快速增加。因此在全球化趨勢下,資訊科技的發展與運用,使得跨越國界限制的非政府組織紛紛成立,並成為全球公民社會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被認為是可能促動國際政治朝向民主化發展,使國家主權受到合理限制,形塑跨國多邊參與式政治過程的主要機制和力量。48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

31、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相對的,政府的傳統權力已經受到侵蝕,包括企業、非政府組織在內的公民社會的權力相對增加,而國家或政府不能再繼續以國家中心為基礎,去排斥和公民社會的權力分享,因為,資訊生態的流動性,迫使政府必須結合非政府組織或力量,始能解決許多跨國界的問題。因此,由資訊和電信傳輸技術所建構而成的資訊生態,不但可以擴大全球公民社會的民主空間,而且可以使國際關係朝民主化的方向發展,在國際社會中創造公共領域,擴大公眾參與的管道,營造一種跨國多邊的參與情境。49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在這種情境中,非政府組織所關切的特定事件或議題很容易成

32、為全球公共領域討論的對象,而由於前述非政府組織運用資訊生態能力的提升,使非政府組織有可能主導議題的討論和解決的走向,甚至形成跨國聯合的力量,建立足以與特定國家進行協商交涉,將國際關係導向擴大的(enlarge)多邊主義的方向發展。總之,資訊科技發展促進非政府組織的蓬勃發展,使得全球性或跨國性的由下至上的人民或公民社會力量得以展現。50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以城市或經濟區為發展核心的區域主義崛起,衝擊國家認同和民族國家的界限在各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通常對城市或經濟區投入較多的資訊和通信基礎建護資源,使得城市和經濟區相較於其他地方,享有資訊科技和通訊設

33、施上的競爭優勢。城市通過資訊和傳輸科技,透過網絡系統,可以掌握全球的資本、財貨和資訊。國家或政府想要進入全球資本財貨和資訊流中,就必須進入這個以城市為單位的網絡,否則就很容易被邊緣化。這並不意味國家或政府將完全被取代,城市和區域主義將可能成為國家/政府的夥伴關係,也可能成為對立力量。51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這使得國際政治相對於過去以國家為中心相互聯合的大區域主義,已經逐漸出現小區域主義的發展趨勢,這種小區域主義以國家內部的城市或經濟區為主體,通過與其他國家內部的城市或經濟區之間所形成技術經濟網絡相互聯結。這種區域主義的形成不是政府主導形成的,而是

34、資訊技術、交通運輸以及全球財貨和服務市場所促成的。這些能夠互相連結的跨國的城市和經濟區,通常都是帶動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他們可以吸收資本帶來繁榮,享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這種小區域主義是一種新形式的同盟關係,呈現以城市為多元中心的網絡組合。未來,也許城市(而不是國家)將成為大多數人尋求認同的對象和基礎,如此必將衝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52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英國著名的社會科學家吉登斯(Giddens)曾經指出:全球化正在影響各國的地位和能力,國家的疆界與過去相比,正不斷地變得模糊。在資訊科技和全球化趨勢的交互影響下,非政府組織和跨國企業影響政府國內決策

35、甚至是對外政策將愈來愈大。過去以民族國家為範圍的經濟與貿易投資活動,將逐漸被跨國性的組織所取代。由於全球化的目標是使世界逐漸演變成一個單一的運作單位(尤其在經濟問題),全球治理的概念也將日亦受到重視。53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傳統戰爭型態正在改變,國際資訊戰可能發生,國家資訊安全管制日益重要80年代初期,美國社會預測學家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所著的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一書,描繪了人類社會文明正由工業社人走向資訊社會,並提出了資訊社會完全不同於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九九三年托勒夫又出版新戰爭論

36、(War and Anti-War:Survivl at the Dawn of the 21th Century)一書,開始將資訊科技的視野,由社會移向軍事領域。他所要傳達的觀點是,資訊科技的發展,不僅造成社會變遷、影響國家競爭力,也帶動新的戰爭型態出現,國際之間極有可能發生資訊戰,因此國家資訊安全管理也變成一個重要的課題。54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人類的戰爭行為與社會型態的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傳統農業社會,進步到工業社會,再到目前的資訊社會,各國莫不以創新的技術,來改變傳統戰爭的進行方式。資訊科技對戰爭型態帶來的革命性影

37、響,包括軍事管理、指揮、聯繫系統與國家情報網的建立、衛星與雷達系統之運用、武器導航與攻擊鎖定能力之提昇,以及運用電腦病毒癱瘓軍事、金融、電力、電信與交通體系,從而破壞社會運作與市場秩序的資訊戰,都是基於高科技的資訊技術與武器發展所呈現的新型態戰爭方式與軍事軍務的改革。55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面對這種以資訊科技為主宰的新式戰爭型態的轉變,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軍事強國正積極推動與倡導軍事革命(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RMA),其中資訊戰(中國大陸稱之為信息戰)即為這一波軍事革命的最主要特質之一。為因應未來的新戰爭型態,各國一方面必須追求強大的資訊戰力,以資訊化與科技化為基礎,進行軍事體系的革新,發展新型武器裝備,並調整研擬新的軍事戰略與戰術,一方面又必須防範其他國家、機構甚至個人駭客所發動的資訊戰,以避免軍事、金融等系統被破壞,或遭入侵而竊取機密,以致危害國家社會秩序與國防安全。56參考來源: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參考文獻1 教育部大學通識課程-資訊素養與倫理2 羅曉南,資訊社會的特性3 關中,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4 李明哲,唐志宏,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觀點下的討論5 謝豫立,何錦昌,資訊社會中主權國家的角色發展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