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意识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心理学第四章 从意动心理学到二重心理学第五章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第三章 实验心理学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冯特传略第三节 冯特内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第四节 冯特民族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五节 对冯特心理学体系的评价第六节 德国的其他内容心理学家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而当时德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而当时德国在欧洲大陆并非科学上最发国在欧洲大陆并非科学上最发达的国家,在自然科学方面,达的国家,在自然科学方面,英国和法国比德国更先进。为英国和法国比德国更先进。为什么实验心理学不产生于英国什么实验心理学不产生于英国和法
2、国,而产生于德国呢?和法国,而产生于德国呢?? ?问题为什么在德国产生?l德国对科学的态度:与英、法两国人比,德国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更宽泛。l德国大学中的改革运动:19世纪初期一股教育的改革浪潮席卷整个德国大学,改革的目的贯彻学术自由的原则。l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生理学和心理学这样不能以数量法研究的学科,英法不予重视。l德国现状:不再满足于内省思辨的方法,时代已经向心理学提出新的挑战。莱比锡实验室所在的建筑莱比锡实验室所在的建筑冯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莱比锡实验实中的实验仪器莱比锡实验实中的实验仪器第三节 冯特内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一、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包括两大部分l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包括两大部分。
3、l一是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l二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的民族心理学,即社会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科学观l1.与哲学:相互独立,但仍存在联系。l2.与生理学:身心平行论的观点,区分了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l3.心理学的应用性:纯学术性研究,实验室研究解决最基础的心理问题。l4.冯特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l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l冯特的心理学被称为“直接经验之学”。 间接经验自然科学物质的构成与组合 实验法直接经验心理学意识的内容低级心理过程实验内省法 例如对于”光”这一经验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对光的感
4、觉,而物理学研究的是光的粒子和波长等等。可见冯特把经验分成两个因素,即所给与我们的内容和我们对这种内容的理解。由此就发生两种处理经验的方向:一种是自然科学方向,另一种是心理学方向。(二)、评论: 1、冯特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统一起来,这种看法是把心理学从旧哲学思辨中摆脱出来,加入各门科学行列的理论前提,从而推动了心理学的独立。 2、但是冯认为一切科学都是以经验为研究对象,把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心理学研究的经验本身混为一谈,抹杀了心物之间的界限,则又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道路。四、心身关系理论l 心身平行论:l 第一,对同一经验两种观点的平行,他把经验区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个是
5、生理的和物理的,另一个是心理的。两者平行存在,其间不发生相互作用。l 第二、两类因果系列的平行。冯的平行论还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类因果系列的平行。指心理不依赖身体,不依赖大脑。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因果系列。l 第三、平行论的有效范围。从身和物的方面来看身心平行论,他认为其有效范围是很普遍的。l 第四,平行性和互补性。冯认为一切物理的或生理的事件与一定的心理事件又是相应的。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心理学和生理学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辅助的和相互补充的关系。l 评价:l 1、冯的心身平行论观点受莱布尼兹的影响,是一种唯心主义二元论的观点。l 2、他在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中并没有贯彻他的心身平行论
6、。因为假如认为心身是平行的,是两个独立的系列,那么刺激身体怎么能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呢?假如刺激不能引起相应的心理过程的变化,那么又如何用实验法去研究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呢?l 3、但他的心身平行论学说对于当时心理学的创立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这一学说捍卫了心理学的独立存在权。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l实验内省法:他主张把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即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主观内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l只用于简单的心理现象。冯特和詹姆斯奖章冯特和詹姆斯奖章六、心理学的任务(目标) l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和规律l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三个
7、问题:l一是心理有哪些元素?l二是心理复合体是如何形成的?l三是心理复合体形成有哪些规律? l(一)心理元素分析:感觉、感情l1、感觉是心理元素的基本单位,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l2、感情显示人的经验的主观内容,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感情并非像感觉那样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它仅仅是感觉的伴随物。这正是感觉和感情的区别所在。l3、感觉和感情都具有性质和强度两种特性,并根据这两种特性对感觉和感情进行分析和分类。 兴奋松弛 不愉快 零点 紧张 沉静 愉快 (二)心理元素的 结合l心理元素可以结合成各种心理复合体。心理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形成各种意识经验。l联想有四种基本形式:l融合:即把若干心理元素融
8、为一体。l同化:即两个差异很小的物体处于一种彼此熟悉的关系中往往会产生等同性的观念。l复合:即不同感觉之间的联想。l相继性联想:把过去的感觉感情回忆起来,并与现在的心里元素相结合。 。l统觉:把特定的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 l统觉是相对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l在集中注意的条件下产生,受意志的影响。 (三)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 冯特认为,意识元素结合或心理复合体形成遵循三条基本的规律。这三条规律都是统觉活动原理的具体贯彻。1、创造性综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2、心理关系原则:强调心理是整体,单独的东西要放在整体上起作用。3、心理对比原理,是心理关系原理的特列。如不愉快之后愉
9、快随之而至,那么愉快的特性就显得特别明显。第四节 冯特民族心理学的主要内容l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同他的实验心理学一样,都是他所构建的完整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冯特看来,将心理学局限在实验室里研究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去研究社会经验和集体意识以及“人类心理发展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比较正确而全面的解释。民族心理学l 从1900年开始,在冯特将近古稀之年时,他又根据早期关于心理学体系的设想,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了民族心理学。一直到1919年他已达宅莹之年,方才完成其民族心理学10卷的著作计划。一年之后,他便以88岁高龄逝世。冯持的民族心理
10、学是一部鸿篇巨制,仅其前5卷就长达3000多页。其中,第1、2卷论述语言问题,第3卷论述艺术问题,第4、5、6卷论述神话和宗教问题第9卷论述社会组织问题,第10卷论述了作者对文化和历史的总看法民族心理学的三要素l冯特认为语言、神话和风俗是组成民族心理的三要素。l文化产品分析法:l 评价:l 1.尽管冯特本人认为他的民族心理学是和他的个体心理学同等重要的一个领域,但实际上,就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及其对后世心理学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他的个体心理学。l 2. 弥补实验心理学在研究思维与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方面的不足,从民族的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中发现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l 3.由于他
11、的民族心理学以群体心理为研究对象,强调了社会文化中的心理因素,因而支持了社会心理的研究,有利于社会心理学的形成。第五节 对冯特心理学体系的评价 、冯特的三大历史贡献: 1.使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立了新心理学实验心理学3.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二)冯特的理论局限 首先,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无疑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其次,研究方法上的局限。 第三,冯特的理论体系既庞杂又混乱。 第四,认为心理学不需要应用,不应用那用来干什么。l站在史学的角度上:l行为主义跳出来研究行为l精神分析跳进去研究潜意识l格式塔由元素到整
12、体l机能第六节 德国的其他内容心理学家l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冯特被公认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组织者和系统论者。l 但冯特虽然建立了心理学,但未能统一心理学。有的人在方法上反对冯特将实验内省法局限于简单心理过程的做法,主张将它应用到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去;有的人则在观点上反对冯持研究意识的内容,主张研究意识的活动或机能。 一、艾宾浩斯及其关于记忆的研究 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一1909)生于德国的巴门。他有一句名言“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史。”,这一句话后来经常被人用来说明心理学历史的特殊性。 艾宾浩斯的心理学观点接近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在理论上属联
13、想学派。但他不受冯特框框的限制,也不为旧联想主义所束缚。他创造性地用实验法开辟了研究记忆的新途径,从而为实验心理学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记忆研究手段 1.无意义音节 2.节省法 艾宾浩斯除了用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控制记忆过程的客观因素外,在主观条件方面,他以自己为被试,力求做到使主观条件保持一致。结论l (1)保持和遗忘与时间的关系。l 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其规律是遗忘在学习完后就立即开始、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趋势,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这心理现象古已有之,但精确地找到遗忘数值变化的规律,艾宾浩斯则为第一人。l (2)记忆保持与诵读次数的关系。l (3)重复学习与分配学习的规律。l
14、(4)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与记忆保持的关系。记忆研究的贡献艾宾浩斯的研究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的实验研究,这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具有历史意义:为 实验心理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即用实验法研究所谓高级心理过程,如学习、记忆、思维等。记忆研究的局限性1.艾宾浩斯对记忆过程的发展只作了定量分析,对记忆内容性质上的变化没有进行分析;2.他所用的无意义音节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有很大的局限性;3.他把记忆当作机械重复的结果,没有考虑到记忆是个复杂的主动过程;4.他以自己作被试,不仅产生大量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面且他自己知道实验意图,也会结实验结果带来微妙的变化。5.同时从他一个人身上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
15、性也令人怀疑。二、吉伊缪勒l 吉伊缪勒(George ELias Muller,18501934)生于德国萨克森的哥里马. 缪勒虽受过良好的哲学训练,富于批判精神,但是他并不像冯待和斯顿夫那样关注于哲学和理论问题,而是专心致志地从事实验研究,强调实验、量化和逻辑上的严谨是他的一贯风格。正如波林指出:“只有缪勒才能脱离其初恋的哲学,而专致于心理学。” 缪勒曾专门研究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物理学,视听觉问题是其终生的研究课题。此外,他还对记忆做了许多研究。他的心理物理学问题取自费希纳,视觉问题取自海林,记忆问题则取自艾。 1关于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 缪勒对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和扩充。
16、他反对费希纳心物平行论观点,而要确定心理物理学的生理基础。他尤其批评费希纳运用韦伯定律,即产生可觉差的刺激增加量是原来刺激量的比例数。l 2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 缪勒和他的助手及学生一起进行了很多关于记亿的实验研究。为了使记忆实验更加客观和精确,他采用仪器进行测量。他与舒曼一起发明了记忆鼓。再者、艾宾浩斯识记无意义音节组时,只是靠重复学习,使入觉得记忆好像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形成联想的过程。他则要求被试报告记忆时心理活动的历程。结果他发现人的记忆过程并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存目的、主动的过程。l 3关于颜色视觉的研究 缪勒对于海林的色觉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海林的色觉说假定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17、一样会引起感觉,而他只假定有两种相反的而又可互相逆转的化学作用,不说是同化或异化作 用,这就解决了同化作用一般不引起感觉的难题。另外按照海林的假定,彩色或黑白色互相平衡后应该没有任何感觉但实际上还有灰色感觉,于是缪勒便假定皮质经常有相当于中灰色的作用,所以一切平衡后仍有这个灰色感觉。后来支持海林色觉说的人也都采用了缪勒的假定。第四章 从意动心理学到二重心理学第一节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第二节 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及其音乐心理学第三节 形质学派第四节 二重心理学第四章引言 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吉伊缪勒、艾宾浩斯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斯顿夫、厄棱费尔 屈尔佩及其领导的符茨堡学派符茨堡学派:二重心理学的主
18、张在符茨堡大学建立的,通过实验法发现了无意象思维的事实,从而建立了著名的关于无意象思维的。第一节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一、布伦塔诺传略二、意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一)思想渊源(二)心理学的性质(三)心理学的对象(四)心理学的方法三、对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评价 德德 哲学家、哲学家、 心理学家,心理学家, 意动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 的创始人。的创始人。 弗朗兹弗朗兹布伦塔诺布伦塔诺 Franz Clemens Brentano Franz Clemens Brentano 1838.01.161838.01.161917.03.171917.03.17一、布伦塔诺传略 布伦塔诺(Franz Bre
19、ntano,l838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和意向论哲学的代表者。 他生于莱茵河畔的马利恩堡(今德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知识家庭。其父亲、叔父、婶母都是著名的作家。弟弟是经济学家,获诺贝尔奖。 他最重要的一部心理学著作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于1874年出版。他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生:音乐心理学的奠基人斯顿夫,现象学的建立者胡塞尔,心理学的形质学派和奥地利价值哲学学派的开创者厄棱费尔,格拉茨学派的领袖相对象论哲学的代表者麦农,精神分析的创立者弗洛伊德。身兼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布伦塔诺,以自由研究真理为己任,并通过其讲课影响了他的学生们。他写作的分量
20、似嫌不多,终生只有38种著述,其中8种是关于心理学的著述。二 意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l (一)思想渊源(一)思想渊源l布伦塔诺思想的来源之一是布伦塔诺思想的来源之一是亚里士多亚里士多德的德的论灵魂论灵魂心理是灵魂的功能心理是灵魂的功能。l布伦塔诺思想的另一来源是布伦塔诺思想的另一来源是康德哲学康德哲学中的现象学中的现象学思想思想他和冯特都认为心他和冯特都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理科学研究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二 意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二)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经验的科学。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他多次表达了对心理学潜在的实践应用的乐观性并指出:“我所指的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是具有
21、广泛意义的。”(二)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意识的动作即意动意识的动作即意动,而非意识的内容,因而他的心理学就称为意动心而非意识的内容,因而他的心理学就称为意动心理学。理学。l 一方面,意动与内容是一方面,意动与内容是有区别的有区别的。例如,我看见。例如,我看见一种颜色,一种颜色,颜色就是内容,看见则为意动颜色就是内容,看见则为意动;我听;我听见一支歌,歌就是内容,听见则为意动。见一支歌,歌就是内容,听见则为意动。l 另一方面,意动与内容又是另一方面,意动与内容又是联系在一起的联系在一起的。看必看必有所见,听总要有所闻,任
22、何意动总是指向于一有所见,听总要有所闻,任何意动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内容,指向于一定的客体定的内容,指向于一定的客体。(三)心理学的方法l冯特强调意识的内容,主要运用实验内省的方法,通过外部知觉获得(outer sense),以期获得心理的对象资料(data of objects in mind)l布伦塔诺强调意识的活动,主要运用内部知觉的方法(inner sense),以期发现心理的过程资料。(data of processes in mind)侧重于观察而不是实验侧重于观察而不是实验。 反省(retrospection):对刚刚过去的仍留在记忆中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是对我们的心理活动直接自然而
23、然地内部体验或反省。l当我们将注意集中于内部进行的心理活动时,这种内部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已发生了改变。例如,人在盛怒之下观察其内部气愤,如果人知道他在发怒,其怒气往往就会消失,这时他什么也观察不到了。布伦塔诺认为,虽然我们对心理状态的内部观察(内省)是行不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内部知觉来对心理状态进行反省。我们可以反省刚刚发生的事情、发怒之前的事情和认识到结果的事情。l另一种是另一种是观察观察别人的言语、动作以及其他别人的言语、动作以及其他表现,并对儿童、动物、变态的人以及不表现,并对儿童、动物、变态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进行同的文化进行研究研究。 三、对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评价 布伦塔诺虽不像冯特
24、那样因多产而引人注目,但他的意动心理学却主要是针对冯待的内容心理学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而提出的。所以,冯特所忽视的问题往往是布伦塔诺冯特所忽视的问题往往是布伦塔诺所关注的问题;冯待的局限往往就是布伦所关注的问题;冯待的局限往往就是布伦塔诺的贡献。塔诺的贡献。l l 首先,布伦塔诺是一位心理学理论家,而不是一位实验家。他的主要影响是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而不是解决心理学的具体问题。如果冯特对后世心理学的影响主要是在实验方法上,那么布伦塔诺的影响则主要是在理论观点上。l 第二,布伦塔诺提出来的心理活动(意动)与心理内容相对立的思想,对20世纪心理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他的意动心理学成了后来不满于冯特的
25、内容心理学的推动力。l 第三,布伦塔诺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冯特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冯特所开创的是以自然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为模板的说明(或解释)心理学研究取向。布伦塔诺强调心理学的人文价值和意义,他所开创的是以人文科学(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为模板的描述(或理解)心理学研究取向。第二节 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及其音乐心理学一、斯顿夫传略二、机能心理学三、音乐心理学四、评价一、斯顿夫传略l 斯顿夫(Carl stumpf,1848一1936)是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出生于德国的巴伐尼亚。其父母均擅长音乐,使他自幼也爱好音乐。他7岁学提琴,10岁便能作曲、作词,以后又学会了其他5种乐器。他还
26、自学了和声学和旋律配合法理论。这为他日后研究音乐心理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l 斯顿夫一生著作丰厚,有54种关于音乐和音乐心理学的论著,27种关于其他心理学问题钥论著,14种关于哲学问题的论著。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两卷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 一词为他所首创。二、机能心理学l 斯顿夫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心理机能。他在其音乐心理学中,首先对现象与机能进行了区分,现象是指经验的对象,如感觉、记忆的内容;机能是指活动、体验或状态,如知觉活动、观念活动、理解活动、欲望活动、意志活动,这些机能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几乎可以通用。l 他主张研究现象的学说为现象学,研究机能的学说为心理学。同时,他认为现象学是严格地独
27、立于心理学的,现象学只是心理学的预备学科,而不是心理学本身。他认为联想心理学、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和他的音乐心理学的大部分内容均属现象学。l l斯顿夫认为心理机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整体性。在心理机能领域内,同时发生的意识和理智状态与情绪活动都被知觉为一个整体。他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有重要的影响。三、音乐心理学l斯顿夫对音乐心理学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l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上,斯顿夫与冯特有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谁使用的方法更为可靠。冯特以为,凡得自没有成见的、受慎重控制的实验的结果应当是正确的。而斯顿夫则以为实验室所得的结论若明显与音乐专家的经验相悖,那么这些结果必然
28、是错误的。四、评价 1.斯顿夫主要是一位心理学理论家,他在理论上赞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机能而非心理内容,把意动心理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2.斯顿夫在心理学史上影响很大。正如著名现象学家施皮格伯格指出:“斯顿夫将现象学方法引入心理学,并将这种方法传播给心理学的某些最活跃的研究者。特别是斯顿夫的方法渗透到一些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著作中(主要通过苛勒、惠特海默相考夫卡),动力学小组(通过勒温) 。” 3. 在实践上,他也搞科学,从事心理实验工作,特别是对音乐心理学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从他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柏林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抗衡了冯特在
29、莱比锡大学的实验室。当然,他对于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远不如冯特来得大,因为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比斯顿夫早25年。当斯顿夫指导实验室时,冯持的学生己任教于德国内外了。所以,正如波林指出,斯顿夫“是创立一个赞助实验主义的意动心理学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家和音乐心理学家”。第三节 形质学派 形质学派(the form-quality scho01)起源于18901900年间,由布伦塔诺的弟子厄棱费尔和麦农创立。 他们接受了布伦塔诺的思想,将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具体运用到形、形质问题的研究上,认为形、形质的形成有赖于意动。到了1910年这一学派的思想又通过威塔塞克的努力继续传播子世。由于这一学派的主要成就在于提
30、出形质学说,故称为形质学派。同时,又由于这一学派是以奥国的格拉茨大学为中心,所以形质学派又称格拉茨学派。这一学派对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在知觉理论上,它是由元素主义到格式塔心理学的桥梁。一、形质学派主要观点l1.形、形质的形成有赖于意动。l2.形质不是感觉的复合,而是一种新的属性。l基素 线数 基体(如正方形) 图画本身 形质 概念(是一个新的元素)l一个四边形由四条直线所组成,直线是四边形的基本的感觉,可称为基素,合起来,便可以说是组成一个基体。但是,四边形并不附着于这些元素的任何基素之内,因为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质,而不含四边形的性质。只有当基素(直线)构成基体以后,四边形才可
31、呈现出来。形式显然是直接经验的,所以应该是一种新元素,即一个形质。冯特元素观点的困难l直线是有几个元素构成的?l一个元素在空间上究竟以什么作为它的界限?l一个乐曲在不改变其曲调和时间的情况下,改变乐曲的实际音符符号,结果如何?l时间和空间形式的存在,是否是感觉的集合? 形质学派反对元素主义的知觉论。 二、形质学派的代表人物l厄棱费尔l麦农l威塔塞克三、形质学派评价 1.批判了元素主义,促进了格式塔的发展。 2、仅仅提出了形质的概念,但没有解释它为什么从意动产生?(格式塔学派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人有完形的倾向)第四节 二重心理学l 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互相对峙,形成了心理学发展中的僵局。为
32、打破这种僵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意动与内容的统一的二重心理学便应运面生。领导这一运动产生的是符茨堡学派的领袖屈尔佩,第一个明确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则是麦塞尔。而符茨堡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则是促进以上二人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重要动因。一、屈尔佩与符茨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研究l 屈尔佩(Oswalf Kulpe18621915)是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相美学家。在心理学上,他是符茨堡学派的创始人和领油,主张二重心理学;在哲学上,他是一位批判实在论者;在美学上,他是一位实验美学家。屈尔佩生于距东普鲁士报近的拉脱维亚的格尔兰。1881年毕业于当地的大学预科学校后,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历史。在与
33、冯特接触以后,冯特引导他转向哲学和实验心理学。屈尔佩钟情于科学研究事业,终身不娶,曾宣称屈尔佩钟情于科学研究事业,终身不娶,曾宣称科学是他的新娘。科学是他的新娘。1893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大纲:基于实验研究的结果一书,并把此书献给冯特。在书中,屈尔佩主张心理学是研究“经验事实的科学”。l 1894年屈尔佩来到符茨堡大学任教授。由于此前艾宾浩斯已成功地将实验运用到记忆这一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上,受其影响,屈尔佩坚信思维也可以运用实验来进行研究。在符茨堡大学在符茨堡大学工作的工作的15年间,他指导、鼓励其实验室的学生及年间,他指导、鼓励其实验室的学生及同事进行了许多关于思维的实验研究,先后取得同事进行
34、了许多关于思维的实验研究,先后取得了了50多项研究成果。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了无意多项研究成果。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了无意象思维的事实,从而建立了著名的关于无意象思象思维的事实,从而建立了著名的关于无意象思维的符茨堡学派。维的符茨堡学派。围绕着这个学派的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如迈尔、奥尔持、马尔比、瓦特、阿赫、彪勒、麦塞尔、赛尔兹、奥尔登、慧持海默、考夫卡等人。二、符茨堡学派几个典型的实验研究。 (一)马尔比的重量判断研究 (二)瓦持的控制联想研究 (三)阿游的思维研究 (四)彪勒的思考研究(五)关于符茨堡学派评价 (一)马尔比的重量判断研究l 马尔比于1901年做了大量关于重量比较判断的实验。他让被
35、试先后举起两个重物,要求被试判断孰重孰轻,并报告在重量比较时的意识过程。结果发现,被试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却不知道判断是如何作出的。被试在判断时并未出现判断所依据的意象,只有那么一种模糊的、无法描述的状态马尔比称之为“意识态度” 。也就是说,被试的理性结论可能是产生于非理性的思维过程。这一实验结果与冯特等人的传统观点发生了冲突。传统观点认为,被试作出正确判断的心理条件是将两个重量的意象进行比较,思维的过程像逻辑学上三段论的过程那么清晰明确。 (二)瓦持的控制联想研究l 瓦持首创分段内省法,并把希普计时器引入联想实验,于l 904年做了控制联想实验,如种-属联想(植物一树)或整体-部分联想(房屋一
36、门)。他把联想分为四个阶段:预备期、刺激字呈现期、反应字探索期、反应字发出期。要求被试分期及时反省,说出当时的心理活动。结果发现从刺激字呈现到反应字发出,这中间并没有出现什么意象。被试在实验前已经得到了指令,对反应已有了类似于无意识的“心理定势” ,所以刺激字一呈现,他就立即按照指令说出反应字。因此,瓦持认为联想的主要阶段不是第三阶段的探索期,而是第一阶段的预备期,“心理定势”起了预先的选择作用。(三)阿赫的思维研究l 阿赫于1905年首创系统的实验内省方法对动作和思维进行了研究。他把瓦特的预备期所发现的那种持殊的期待态度称为“决定倾向”,认为刺激字的思想反应(即说出反应字)和动作反应(即按压
37、反应)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受这种非意向的“决定倾向”所指引的。例如,纸上印有5在上而2在下,人们常作的联想会是7、3或10。但假使被试听说要加有一联想便增加了势力,结果7常被引起;反之假使任务为减,则另一联想的势力得到加强,结果3常被引起。(四)彪勒的思考研究l 彪勒在1907年采用一些须经过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作为实验材料,并用问答法,要被试报告在解答问题时的意识过程,结果和瓦特等所发现的相同。他更明确地指出,思维不能归结为感觉和意象。在思维音的意识中存在一种非感觉、非意象的元素,即思维元京,也就是“无意象思维”。三、关于符茨堡学派评价l 符茨堡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表明,他们没有发现思
38、维过程中含有冯特等人所发现的感觉、意象元素的证据,认为感觉、意象并非思维的必要条件,因而提出了无意象思维的主张。符茨堡学派的研究引起了心理学界很大的兴趣和争论。l 但是,符茨堡的无意象思维研究遭到冯特和铁钦纳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符茨堡学派的实验是“假实验”和“捏造”,缺乏严格的实验控制,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如经过适当分析,“无意象”的内容还是有意象的。l 我们认为,尽管符茨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研究引起了争论,仍停留在心理元素的范畴内,没有揭露思维过程的规律,但他们将实验方法运用于思维的研究,将冯持传统的实验内省法改造为系统的实验内省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识态度”、 “心理定势”和“决定倾向”
39、等概念,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丰富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促进了思维心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局面。也正是在符茨堡学派发现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符茨堡学派发现无意象思维的实验基础上,麦塞尔、屈尔佩逐步向意动心理学靠拢,进而提基础上,麦塞尔、屈尔佩逐步向意动心理学靠拢,进而提出了他们的二重心理学主张,这一主张对当时解决内容与出了他们的二重心理学主张,这一主张对当时解决内容与意动之争起到积极的作用。意动之争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二重心理学l二重心理学的产生首先是与内容心理学和意动心理学的对峙有关。l正如波林指出,经验心理学家批评实验心理学家为方法所蒙蔽;实验心理学家则反驳为偶然的经验观
40、察常不足产生真理,科学必须求助于实验。这样内容与意动的对立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屈尔佩和麦塞尔为了企图解决这种矛盾,便主张意动与内容的统一,于是提出二重心理学。(一)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l 生平:麦塞尔(August Messer,l 8671937)是德国心理学家,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美茵茨。1904年因听了屈尔佩宣读的试论抽象的论文后,深为屈尔佩的哲学和心理学观点所打动,决定前往符茨堡在屈尔佩的指导下从事半年的研究工作。所以,尽管他工作的地点不在符茨堡,他的研究仍可看成是符茨堡学派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著作有思想的实验心理学研究(1905)、感觉与思想(1908)、心理学(1914)等。l 主要观
41、点: 麦塞尔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一切有意的经验,即广义的意动。它们既包含着不易理解的意动(狭义的意动),也包含着意动的易于理解的内容。这样,麦塞尔把意动与内容同时都包含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来了。他区分出三种有意的经验,并指出每种有意的经验中都既包含着意动的元素,也包含着内容的元素。(1)认知的经验,指的是对于客体的意识。(2)情感的经验,指的是对于状态的意识。(3)意志的经验,指的是对于原因的意识。 麦塞尔还指出,意动与内容不仅有难于理解与易于理解的差异,而且就特殊的事例而言,它们还可以互相分离。他为此举出了例证:假使你要知道没有意动的内容究竞为何物
42、,你只须设想意识的边缘在意识的边缘上有赤裸裸的、无意义的内容。假如你要知道没有内容的意动,你便只须考查无意象思维。麦塞尔的心理学之所以叫二重心理学,有相当的原因就是基于他这种认为意动与内容有差别且可分离的观点。(二)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l 一方面受到符茨堡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研究的启示l 另一方面也得到他本人实验美学研究的支持。实验:实验:向被试呈现一些卡片,并要求被试报告他们所看见的颜色、图案和数目等待征。屈尔佩发现,每个被试“抽取”他被要求报告的那张卡片上的待征,往往无意识地保留了一些其他卡片上的特征。这位屈尔佩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试的抽取过程不仅依赖于所呈现的感觉材料、也依赖于被试的理解。这就
43、证明了被试对物理现象的感觉必须区别于他对感觉的理解。所以,屈尔佩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项:一为心理内容,二为心理机能,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他的二重心理学。l 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引人注目之处,是他试图在内容与机能之间树立起相互区别的标准。屈尔佩认为,内容相机能虽同属于心理现象,但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l 第一,内容和机能在经验中可以分离。如梦和纯粹感觉就只有内容而无机能,而毫无目的的注意或没有具体对象的期望则只有机能而无内容。l 第二,内容和机能可以各自独立变化。例如当人从知觉一个客体转向知觉另一个客体时,是内容变而机能不变。而在对同一对象先感知后判断的情况下,则是
44、机能变而内容不变。l 第三,内容和机能在性质上各不相同。内容稳定,易于实验分析;机能变动不居,不易作实验分析,只能用经验的反省进行研究。l 第四,内容和机能都有强度和性质,但彼此各不相关。比如一个强烈的音和一个强烈的欲望,它们既不相关,也不能比较。l 第五,内容和机能各有自己的规律。内容的规律为联合、混合、对比等,而机能的规律则为定势、决定倾向、意识态度等。(三)关于二重心理学的总评l二重心理学的目的在于调和冯持的内容心理学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力图使实验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相互为用,这在心理学 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l但二重心理学却未能 使意动与内容之争获得真正的解决。l二重心理学之后,意动与内容之争并末完全结束,后来心理学史上发生的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之争正是这场争论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