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04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292462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04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04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04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04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04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新生儿的发展 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约经历280天的胎内发展,这称为产前期。个体产前期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胚种期(02周)、胚胎期(38周)和胎儿期(938周)。胎儿末期做好了出生前的准备。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新生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新生儿出生后就已经具备对环境中的一些刺激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2、这是先天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它有助于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这种最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第一类是具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第二类第二类被认为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第一类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等。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防御反射包括眨眼反射、呕吐反射和喷嚏反射等。这类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获取食物、排出有害物质、注意环境中的刺激都具有重要作用。它们是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酌必要的反射行为,被称为生存反射。它对人的终身都具有适应价值。第二类无条件反射有

3、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等。一般认为,第二类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没有生物学意义,它们会在出生后的4-6个月内自行消退。总之,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是他们先天具有的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行为,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以后,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可以说,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是指新生儿有一套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大多遵循着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这一周期性变化的生活行为模式。新生儿的睡眠状态是他一天中最重要的部分。发展心理学关注新生儿能否建立

4、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模式”。如果新生儿睡眠不规律,可能是出现某种异常问题的征兆。新生儿觉醒状态是指新生儿每天有两三个小时的觉醒状态。这时他们会安静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或与母亲交往,新生儿的记忆和学习就是在觉醒状态下进行的。新生儿的啼哭是生理需求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哭泣才增加了社会交往需求的性质。啼哭首先是新生儿最早将需求信息传递给看护人的一种交流于段;啼哭又是新生儿影 响成人行为的强有力手段,能起到成人照顾他的导向作用。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儿童的心理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学者们争论已久。其中,首要的问题在于心理发生的指标。已经提出的有如下三种见解:第一,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第一,

5、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新生儿一出生就出现心理现象,如一生下来接触胎外环境的冷空气刺激便发出哭声,这表明其具有感受各种内外刺激并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所以出生时就有感觉,也就出现了心理。第二第二 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机制一旦和环境因素相结合,使主客体之间达到协调平衡,这就意味着新生儿的心理机能开始发生作用。第三第三 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无条件反射是机体的生理机能,具有刻板性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条件反射的形成表明,婴儿能将环境中的两个刺激

6、相互联系,使其对刺激的反应具有了多样性和选择性。总之,可以将新生儿期看做是心理发生的时期。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 婴儿期大脑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先天排定的成熟程序确定,而是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改变。研究表明,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过去学者们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不再有变化。现在的研究发现,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剥夺动物(也有少数人类婴儿的研究)的大

7、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剥夺动物(也有少数人类婴儿的研究)的早期经验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早期经验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也会对婴儿大脑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伤害。早期营养不良,也会对婴儿大脑的生长产生严重影响。(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 婴儿大脑的某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通常认为,大脑受到损伤是难以再弥补的。因为出生后,脑细胞的数量就不会再增殖。现在发现大脑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一侧脑半球受损伤后,另一侧脑半球可能会产牛替代

8、性功能。例如,在5岁以前语言中枢受损伤,另一侧脑半球很快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使语言中枢转移。这样便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丧失。但是超过5岁,这种语言中枢的修复性功能便难以实现,致使言语障碍无法克服。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的新观点告诉我们,婴儿大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对婴儿身体和神经系统实施刺激,对促进其大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婴儿的动作发展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一)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婴儿期动作发展非常迅速。动作并不等同于心理,但是动作和活动与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1动作是婴儿心理

9、发展的源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动作动作。婴儿先天具有一系列动作反应模式,他的认识活动就是这些动作与感知觉结合的结果。动作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动作,离开动作,婴儿的心理发展就无从谈起。2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外部表现,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动作反应出来的。所以研究者(格赛尔等)把动作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3 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随着动作的发展,婴儿探究环境的能力不断更新。如从只能仰躺着看物,到坐

10、起平视观察物体,再到爬行和行走时能够多方位审视物体。动作的发展,令婴儿越来越能掌握探究环境的主动权。手的抓握技能的发展,使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日益增加;通过爬行和独立行走,婴儿能够主动地接近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些都为发展个体活动和自主性提供了必要条件。4.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的发展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手的抓握技能发展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要

11、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到婴儿末期,手摆弄物体的动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婴儿末期,独立行走动作变得熟练和自如。这使婴儿移动身体由被动转为主动,使行动具有了相当的主动性,明显地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婴儿动作发展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顺序。有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近远原则、还有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大小原则。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探究环境的愿望以及母亲的抚养方式等,这些因

12、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婴儿的学习 婴儿的学习是指在环境中获得经验,由经验引起行为的变化。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能力,这是来自先天的生物学准备。现代研究表明,婴儿学习活动的最早表现是在胎儿末期。这个时期可以接受语言和音乐等外界刺激物的刺激作用,从而获得一定的经验。出生后,再对其施加同样的刺激,会对有关行为产生影响。所以说,婴儿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婴儿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婴儿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模仿学习一、模仿学习 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国外研究发现,出生两三天至二十天左右的新生儿就能模仿人的面部表情。如在成人和婴儿互相观看时,成人伸舌头,婴儿也模

13、仿着伸舌头;成人张嘴,婴儿也跟着张嘴。跨文化比较研究表明,婴儿的模仿学习能力具有普遍性。模仿是先天排定的婴儿的重要学习手段。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条件反射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数天就能建立起条件反射。最早的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对母亲抱起喂奶的姿势做出食物性条件反射,将喂奶姿势变成乳汁即将到口的信号。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将同一刺激不断地重复呈现给婴儿,婴儿对它的反应强度越来越弱,乃至不再注意。这时再呈现给他一个不同于前者的新刺激,婴儿的反应强度便马上提高起来,这就是婴儿注重并偏爱新奇事物的学习能力。婴儿的这种学习能力是“习惯

14、化和去习惯化”的研究新方法所提示出来的。这种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现代研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说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活动不是被动的,其突出特征在于它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一)婴儿感觉的发展(一)婴儿感觉的发展 1 1视觉技能的发展视觉技能的发展

15、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2 2听觉技能的发展听觉技能的发展 听觉是婴儿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认知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婴儿的听觉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二)婴儿知觉的发展二)婴儿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它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解释。1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这是指婴儿将从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

16、息整合起来的知觉的能力,它是多种感觉形式协同活动而产生的知觉。它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2 2模式知觉模式知觉 模式知觉是指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脸图案)。这种知觉能力是通过“视觉偏爱程序”(范兹设计的研究)揭示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3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 吉布森运用“视视觉悬崖装置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视觉悬崖装置”如图3-3 所示:图3-3的表面为钢化玻璃板,在右侧紧贴玻璃板放一方格布,看上去如同平面床一样,左侧的方格布放置在离玻璃板一米多深处。这样,眼睛看上去像悬崖一样。实验的

17、主旨是考察婴儿是否敢于爬向左侧。实验结果发现,约从六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如心率变化)。这说明婴儿的深深度知觉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尽管研究者们发现婴儿具有一定的先天知觉能力,但是婴儿知觉的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后天经验的作用。近些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应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当人们发现婴儿具有惊人的感知觉能力时,便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有本事的婴儿”。有学者认为,“感知觉发展在婴儿期业已完成”,并认为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以后的头三年。在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18、中,经验因素与成熟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觉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的注意(一)婴儿的注意 婴儿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这实质上是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态。婴儿注意的发展是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容的选择性:第一,第一,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倾向于注视他们天生偏好

19、的图形(如人脸图、靶心图等)和适合个体接受水平的刺激物(如光亮、中等强度的听觉刺激等)。第二第二,受知识经验的支配。,受知识经验的支配。容易注意与已有经验不相匹配的新异刺激,能够进行主动探索。第三,第三,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言语的产生和发展使婴儿的注意增加并拓展了最要的领域。这可以使婴儿按词汇名称、言语指示乃至任务的要求调节自己的注意指向。(二)婴儿的记忆(二)婴儿的记忆 记忆发生的时间: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记忆发生在婴儿出生之后的新生儿期。近些年研究发现,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按记忆内容,可以把婴儿记忆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在12

20、个月之前,婴儿的记忆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这个阶段,婴儿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是感知动作,而与生俱来的各种情绪是他们适应环境的“心理承担者”。因此,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他们记忆的发展便以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为主导。在12个月之后,感知动作活动开始内化为表象,并具有了一定的符号表征功能;他们逐渐掌握词汇和母语的基本语法,并能与人进行相应的言语交流,于是这个阶段的婴儿记忆发展的主要内容便提升到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的水平。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展(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婴儿已

21、经具有整合信息并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研究者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新技术进行研究,他们向婴儿呈现一系列刺激(这些刺激属于同一类别范畴),如果婴儿辨认出这些刺激是同一类的,就会产生习惯化。这时再向婴儿呈现另外类别的刺激,若产生去习惯化,就表示婴儿能够区分不同的类别。结果发现912个月的婴儿就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别归类。这种分类能力的出现,说明婴儿具有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者探察婴儿问题解决行为的特点与发展,结果发现,811个月婴儿的问题解决过程经历三个水平:其一,无效尝试;其二,有效尝试;其三,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这些婴儿解决同一

22、问题的方法策略也随月龄增长而发展。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刷新了过去人们对婴儿解决问题能力的认识,揭示了婴儿积极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能将客体分类编码,揭示了婴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尝试行为和策略的发展。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婴儿的言语发展 言语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言语发晨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机能,将婴儿的言语发展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和语用的发展。一、婴儿的发音一、婴儿的发音 (一)婴儿发音的阶段性(一)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国内外学者研究婴儿发音的发展,都提出婴儿发音能

23、力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而且他们划分的阶段有相当的一致性。婴儿的发音分为如下婴儿的发音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三个阶段:1 1简单发音阶段简单发音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指单行节发音阶段,婴儿以发出基本韵母为主,很少有声母。2 2连续发音阶段连续发音阶段 连续音节阶段指多音节发音阶段,婴儿能够连续重复地发音,是发音活跃期。这个阶段开始主动地用发音引起成人的注意,并能通过发音与成人进行有往来的“交流”。3 3学话萌芽阶段学话萌芽阶段 学活萌芽阶段指咿呀学语阶段,婴儿能够将不同的音节连续地发出,出现了声调的起伏变化,听起来是在说话,只是没有明确的意义和指向。这是言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二)婴儿发音的特

24、点(二)婴儿发音的特点 第一,第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第二,第二,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第三,第三,3 3岁左右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二、婴儿词汇的发展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量的发展(一)词汇量的发展 语言中的词汇是表达意义的。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其数量在50至60个左右。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二)掌握词汇的特点(二)掌握词汇的特点 婴儿掌握词汇的特点如下:第一,第一,婴儿的词汇是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所涉及的词汇范围有人、食物、玩具、动物、交通工具等。第二,第二,

25、婴儿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或扩人词义,或缩小词义,或部分与成人的理解重叠。三、婴儿句子的发展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婴儿的语句发展经历从单词句到多词句的过程和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的发展过程。(一)单词句到多词句(一)单词句到多词句 婴儿开始说话时,只能说出单个的词,每个词都起着句子的作用,叫做单词句。从1岁半左右,儿童能把单个的词组织起来组合成双词句和多词句。(二)简单句到复合句(二)简单句到复合句 就句子的发展而言,婴儿最初只能说出简单句,到两岁左右时,开始说出复合句。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语言环境和儿童与成人之问的言语交往是帮助儿童习得言语的重要办式。我们需

26、要了解交往的内容、重要环节和注意事项。(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在第一个词汇出现之前,儿童与成人的前言语交往就已经开始。这时的交往主要利用手势。手势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把“听话人”的注意引向特定的物体和事件。二是要什么东西。这说明婴儿有明显的与成人交往的需要,因为不具备言语表达能力,就用手势作为辅助手段。这也表明儿童与成人交往不仅是习得言语的必要条件,也是促使他们学习言语的一种动力。(二)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二)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婴儿在与成人的言语交往中,说出的是他所知道的东西和表达其愿望及要求的内容。有人说,婴儿几乎永远说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婴儿所知

27、道的东西有:自己能活动的东西;可以让它活动起来的东西;能够给予和接受的东西;能盛物、能使用的器具、工具等。这显示婴儿已经能够把自己关于物体、物体的属性和物体问关系的知识按类别组织起来,运用所掌握的词汇和句子与人进行交流。(三)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三)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重在言语的表达策略和技能。成人和婴儿的言语交往,实际上是语言教育课,教肓活动需要适应对象的接受水平并能够促进其发展。教育的性质是师生互动、亲子互动。为此,为促进理解和沟通,成人与婴儿进行言语交往时,要采取必要的规则和语用技能。1 1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 内容要贴近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8、一般限于眼前的事物。如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进行指导或作出评论;要求孩子说出物体的名称、特征和功能;向孩子指出他正在操弄的各个物体之间的关系等。2 2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 要想引起婴儿的注意和兴趣,必须采取诱导注意的方法,如叫他的名字(“小刚,这是大汽车”);运用感叹词(“哎呀!快看,这是红色的花”);调整说话的语调(有时提高音调,有时用耳语)等。3 3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 句子要简短,且基本上合乎句法;语速减慢,这要靠增加停顿,而不是靠每个词的发音拖长;话语多重复等。4 4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

29、 首先要把孩子看做是与其对话的交谈对象;为了表情达意,对话时还应辅以姿势、游戏、演示、示范等活动;注重与婴儿进行问答式对话;当孩子说出单词句和双词句时,成人把他说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引申,如孩子说“爸爸班”,妈妈就要说“爸爸上班去了”。儿童言语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言语学习潜能与后天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促进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增加与儿童交谈的机会等,把先天提供的言语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言语发展的现实性。五、语法的获得五、语法的获得 许多研究都表明,1.5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到了3岁末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也就是说,儿童在出生后的头三

30、年就基本掌握了人类的复杂语言。对这种惊人的言语获得成就,许多理论家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其一,其一,后天学习理论强调后天环境对儿童的言语获得起决定作用。其二,其二,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儿童的言语获得起决定作用。其三,其三,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主张儿童的言语获得是主体的先天能力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学者经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第一第一 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人类语言发展的生物性前提。第二第二 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基础。第三第三 儿童与周围人的言语交往是句法获得的必要条件。第四第四 对成人语言的学习和选择性模仿是句法习得的重要条件。第五第五 儿童自身主动而创造

31、性地探索语法规则,不断地提出假设、检验和修正假设,以获得正确语法。这是人类儿童所特有的言语学习的能动性。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一出生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发展心理学家重点关注:婴儿的气质、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婴儿自我的发展。一、婴儿的气质一、婴儿的气质(一)婴儿的气质类型(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婴儿各自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提出对婴儿气质类型的划分,这里仅选择两种。1 1按活

32、动特性划分按活动特性划分 研究者(巴斯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划分为 情绪性、情绪性、活动性、活动性、冲动性冲动性 、社交性社交性四种类型。(1)(1)情绪性。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表现为愤怒、悲伤和恐惧。有的主导情绪是愤怒,有的则是悲伤。(2)(2)活动性活动性。表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其中,有些婴儿活动性很强,较多攻击性行为;另一些则喜欢从事富有刺激性和探索性的活动,很少有攻击性。(3)(3)冲动性。冲动性。他们的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义多变,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4)(4)

33、社交性。社交性。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接触和交流。与人交往很容易变得“自来熟”。2 2按三种类型划分按三种类型划分 近年来,三类型说最受重视。研究者(托马斯托马斯和切斯)通过一项“纽约纵向追踪研究”的结果,最后把多种划分气质类型的维度归纳为五种,即:节律性、适应性、趋避性(积极探索或消极被动)、典型心境(情绪状态)与反应强度。这五个维度与亲子关系、社会化、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按这几种维度的不同组合,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三种典型的类型。(1)(1)容易抚养型。容易抚养型。生活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新经验;主动探索环境、对新异刺激反应积极;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

34、适中。(2)(2)抚养困难型。抚养困难型。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对新异刺激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3)(3)发展缓慢型。发展缓慢型。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对新鲜事物反应消极,对新异刺激适应较慢;情绪经常不甚愉快;心境不开朗。但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颖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逐渐活跃起来。这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成人的抚爱和良好的教育作用会逐渐发生变化。托马斯和切斯的理论被认为贴近对婴儿气质认识的实际,具有代表性。(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如下:第一,第一,在出生

35、后第一年,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呈连续增长的模式。随着婴儿机体的迅速发育,气质的生物学基础不断加强和巩固,从而增强着气质的稳定性。第二,第二,气质的稳定性是中等程度的稳定性。某些气质特征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是那些具有极端气质特征的人则很难改变。(三)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三)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是指婴儿的气质在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诚然,这里强调的气质的可变性主要是指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防止和纠正,也可以利用环境的影响促进良好气质的发展倾向。1 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婴儿气质对早期

36、教育的影响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的不相同。儿童从来都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总是以个人的独特的方式作用于环境,以自己的特有的气质特征吸引父母的注意,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从而激起人们对婴儿作出不同而又与婴儿的需求相适应的反应。2 2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特征相符合、相适应。国外学者提出婴儿早期教育的“拟合优化模式”,用以描述环境因素与气质的互动作用。优化模式包括创设良好的抚养环境,区别并了解婴儿的气质类型和特点,以符合其气质发展需要的方式,鼓励

37、并促进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这样,即使孩子先天具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极行为,只要父母能以优化的教育积极而又正面地引导孩子,为他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婴儿的适应障碍就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如果教育与婴儿气质不一致,被称为拟合劣化,这会促使孩子产生抵抗性,增加他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教养和气质两种要求间冲突十分严重,会使婴儿陷入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而导致行为问题和发展障碍。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婴儿早期情绪是生物一社会现象。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上都是生理性的、本能的反应,是由生理需要和机体内外某些适宜

38、、不适宜的刺激引起。降生之后,进人人类社会环境,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一)婴儿兴趣的发展(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初生婴儿的兴趣是一种先天的情绪,兴趣可以起到指导和组织婴儿的感知、动作和探究活动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将婴儿早期的兴趣划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1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出生至百日前后)婴儿通过感知、动作接触外界事物,并由外界事物的吸引继续维持着反应性活动。这是最初的在兴趣-反应模型指导下,婴儿早期的感知活动。2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半岁前后)外界刺激的重复出现,会使婴儿产生相似性再认。它引发婴儿对刺激物

39、作出动作,由此引起婴儿的兴趣。婴儿的继续动作使有趣的景象得以保持。这样婴儿便对自己的动作活动产生快乐感。这一过程的再重复,婴儿又得到探索的满足。这是在兴趣一快乐相互作用中婴儿获得知觉能力的学习过程。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岁前后)在这个阶段,婴儿对新异性事物反应敏感,他们很少去注意持续存在的物体,却主动地去感知新异物体,并不断地对其施加动作,还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影响他感兴趣的新事物。这就是婴儿的兴趣-认知倾向。他们通过兴趣-认知相互作用习得新知识、新经验。在婴儿早期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兴趣在个体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二)婴儿的社会性

40、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婴儿的微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婴儿的微笑是一种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转化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三个阶段:1 1自发性微笑阶段自发性微笑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具有生来就有的笑的反应,是生理反射性微笑,不是社会性微笑。2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够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和面孔有特别的反应,容易引起其微笑。但是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所以称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够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

41、和面孔。开始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微笑反应,对熟悉者报以更多的微笑,因此称为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婴儿的哭泣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泣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婴儿的哭泣是自出生就有的,且较早出现分化。1 1自发性的哭自发性的哭 自发性的哭指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性哭,不具有社会性的哭。2 2应答性的哭应答性的哭 应答性的哭指不适宜的内外环境刺激引起的哭,也是向抚养者表达个体某种需要的信号,是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哭。3 3主动操作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 主动操作性的哭指从经验中学到的、具有明显社会活动性质的哭,如把打针与

42、疼痛和白大褂联系起来的经验,惧怕穿白大褂的医生。婴儿啼哭的模式:婴儿啼哭具有共同的模式,不同特征的哭表达不同的缘由。一项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的各种哭声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哭声的频率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婴儿啼哭的婴儿啼哭的5 5种原因种原因,即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四)分离焦虑(四)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这时会出现恐惧警觉行为,痛苦、愤怒等情绪,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谨慎等行为。婴儿的分离焦虑会经历如下不同的发展过程:1 1最初阶段最初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啼哭

43、、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以及痛苦的求助,愤怒的抗议。2 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无人理睬、无法摆脱陌生环境、无从改善困境的情况下,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在悲戚中尝受失望,便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3 3第三阶段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下,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乎超脱分离焦虑困扰的状态,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婴儿处于分离焦虑阶段时,其身心都会受到影响,他们睡眠不好,易受惊扰,食欲不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果这种状态过重、过长会影响婴儿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

44、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婴儿出生后,要在成人的抚养下,才才能得以生存。婴儿的生存需要各种物质条件和安全环境。成人供给婴儿的需求要协调一致,需要双方之间的密切沟通。在婴儿早期,这种沟通的中介不可能是语言,而是感情性信息的应答。婴儿对环境需求通过相应的情绪发出信号,这种主动的情绪信号是先天的情绪感应能力,具有天然的信息通讯作用。婴儿的种种需求就是通过情绪信息在母婴之间传递的。激发母婴之间互动,良好的应答和互动作用,使婴儿身体得以健康成长,心理得到发展,从而体现出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适应性价值。2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情绪是

45、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情绪本身具有驱动性,婴儿具有自生长、自发展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可以分为如下两个层次:(1)(1)本能性的驱动力。本能性的驱动力。这是生理性需要驱使有机体摄取食物和回避危险。(2)(2)心理社会性驱动力。心理社会性驱动力。对婴儿而言,单纯生理性驱动力的驱动作用,不足以实现和满足婴儿的要求,需要以情绪这种心理反应能力,把婴儿的内在需求以情绪为信号表现于外,传递给成人,才能更好地满足其基本要求。在婴儿社会化进程中,情绪的心理社会性驱动作用不断增强。随着婴儿的成长,情绪的作用进一步在社会意义上支配、控制并调节着婴儿的行为。所以,情绪对婴儿心理和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

46、作用。3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情绪的社会参照功能是指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这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现象和过程。情绪的社会参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二是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会犹豫不决、迟疑不定。这时往往从母亲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以帮助自己确定应作出的反应或应采取的相应行动。这对婴儿来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力。研究表明,这种能力要经历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和渐进的发展水平。这种情绪功能在婴儿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社会性参照能力对婴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

47、要的意义:使婴儿能够通过他人的表情信息解读他人的心理倾向,并据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使婴儿获得安全感,利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婴儿对新异刺激的探索活动;有助于亲子情感交流、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情感依恋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一)依恋发展阶段(一)依恋发展阶段 发展心理研究者(鲍尔比等)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

48、如下四个阶段:1 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即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对人不加区分地积极反应,喜欢所有的人。他们能把“人”这一刺激物视为比其他刺激物对自己更有益。2 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即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如对母亲更加偏爱,对其他家庭成员和熟悉人的依恋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的反应更少。鲍尔比(John Bowlby,1907-1990),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生于英国伦敦一外科医生家庭。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和心理学。1933年在伦敦完成其医生资格训练后,专攻儿童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1946-1972年以陆军精神病学家

49、的身份长期在塔维斯托克诊所和人类关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和家庭精神病方面的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在关于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上,提出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理论。3 3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即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4 4第四阶段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即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能把母亲当做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需要离开自己的原因,并相信母亲爱自己,肯定会回来的。因此,能够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二)婴儿依恋的类型(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研究者(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

50、依恋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三种类型:1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Mary D.Ainsworth:安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 1913.12.011999.03.21,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格伦代尔市,逝于弗吉尼亚州的夏洛特维尔市。安斯沃斯对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早期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198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2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04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