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教学学目标目标】 1. 认识延、昔等 6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 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教学学重点重点、难难点点】 1.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 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2.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教教学学过程】过程】 一一、导导入新入新课课,随随文识文识字字,初初步感步感知知 1.教师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 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 嵘岁月,我
2、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鼓励我们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这首诗歌, 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 走进延安, 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 板 书:延安,我把你追寻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 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 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预设:全诗押的是ng 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 翔、想、光、阳。 教师引导:同学们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预设:追寻延安其实是在追寻延安精神。 设设计计意图意图: 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 丰富的图
3、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点明诗歌的主题。二二、初初读课读课文文,理理解词解词语语,整整体感体感知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教师讲解重点难理解词语。 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昔日:往日。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3教师引导: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 诗可以分为几局部?用笔标出来。 (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预设:课文分成三局部,第一局部第 12 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局部第 34 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局部第 5 6 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
4、要。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设计计意意图图: 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为下一步研读课文, 理解课文打下根底, 把诗分为三个局部,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三三、品品读读诗诗歌,歌,体体会会延延安精安精神神 1. 学习第 12 小节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1、2 小节,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 南泥湾、 杨家岭这些地方, 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 的迫切心情? 预设 1:诗人追寻这些地方其实是在追寻延安精神。 预设 2: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 追寻雨露和太阳。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
5、了作者也在追寻着什么。 教师补充: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 常在沿河边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板书:延河 学生自读宝塔山资料: 在革命战争年代, 中共中央曾在延安领导了中国革命, 毛泽东等领袖们在这里为中国革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者,好似灯塔一样,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因此,宝塔山上的宝塔就 成了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经常出现在文人和画家的笔下。 学生自读资料: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千米,曾是党中央所在地, 毛主席的为人民效劳等著作就在这里写的。板书:枣园指名读一读南泥湾开荒资料: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
6、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 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 45 公里。 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 年秋,八 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板书:南泥湾指明读一读杨家岭讲话资料:1942 年 5 月 23 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 延安文艺座谈 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 下基层, 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板书:杨家岭教师追问: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而不 是追寻其他地方? 预设 1:听了老师的讲解,我觉得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
7、延安最具 有代表性的地方。 预设 2:诗歌的第 1 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 神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补充:第 2 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 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 的精神; 追寻杨家岭, 就是遵照党的指示, 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建设美好的明天。 这里反复用 追寻一词, 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板书:伟大精神3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2 小节。 教师相机指导: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 2 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
8、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 后一个时,可以放缓。 设设计计意意图图: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 多么迫切。2.学习第 34 小节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朗读第 3、4 两节,出示问题。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 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 学生自由阅读,小组交流汇报。 预设 1:我来答复第一个问题,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照的写作手法,老牛 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 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9、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 明的比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预设 2: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还有:我们永远辞别了破旧的茅屋,却 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 神。 预设 3:我们现在经济条件富足了就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老 一辈的人艰苦奋战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依然要发扬延安精神, 让延安精神代代传。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教师引导:我们在朗读时,如何能读出这伟大的延安精神呢? 预设:在朗读时,永远辞别忘不了毫不犹豫地丢掉不能丢 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 3、
10、4 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 精神,要读的精神饱满。 设设计计意图意图:教学第 3、4 小节诗,以两个比照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 教学时, 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 动手画一画, 动脑评一评, 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3.品读第 56 小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 教师引导:同学们,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你从文中找 出相关语句画出来。 预设: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 飞翔? 教师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预设 1: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预设 2
11、:这句话表达出延安精神非常重要,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 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教师小结:诗的第 5、6 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 5 小节主要从反 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似没 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 6 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 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 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教师引导: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追寻延安精神,一起去传承延安精神。 全班齐读 5、6 小节,朗读时要
12、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 设设计计意图意图: 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比照,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 重要性,教学时以朗读为根底,在读中理解延安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 积极性,体会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无限追求。四四、总总结全结全文文,拓拓展交展交流流 1.教师引导:我们 学习了这么多,延安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自由朗读全 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预设: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 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保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师追问: 现在延安精神还需要传承吗?身为小学生的我们, 应该怎样发扬 延安精神呢?
13、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 设设计计意意图图: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 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五五、板板书设书设计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 枣园 延 安 南 泥 湾 杨家岭 【课课后后反思】反思】 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诗歌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诗主要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以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 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 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成成功功之之处处 一
14、、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并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可以 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可以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 辞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 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 单纯的看图引申到深层次的思考。 二、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追寻你像,学习这些句 式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把解答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 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 面前,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 在学生根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 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在接下 来的学习中, 就可以采用 放的方式, 然后按照学习前一局部的方法自主学习。 缺缺乏乏之之处。处。 在教学中对于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延河、枣园教师讲解的过多, 占用的时间较长,没有抓住重点,让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失去目标。应该课前让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上由同学来讲解,会变得生动有趣很多。 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