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304090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按部就班的工作秩序井然的排队香港东亚银行被传面临破产发生挤兑风波泰国“红衫军”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西藏打砸抢烧场面德国音乐节发生踩踏事故 当我们论及集群行为时,就像将手伸向一只鼓鼓囊囊的“摸彩袋”。这只袋子里盛放着各种从表面上看来不但毫不相关甚至大相庭径的现象:从暴乱、骚动、恐慌、狂热、时尚、流言、谣言直至各种社会运动。集群行为“包括人们成群向银行去挤兑;剧场里火警之声大作,观众仓惶逃脱;在一部分人中兴起的某种一时的爱好(跳呼拉圈舞和滑板风行一时);群体发财之梦(当年在法国与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公司有关的股票投机狂潮);充满敌忾且又无组织的示威行动;暴乱;群体行为;服

2、饰的流行以及宗教的狂热,乃至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运动等。科尔曼第十一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十一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本章内容:、集群行为及其理论、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n一、概念一、概念:n 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推荐书目 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名著,他极为精确地描述了群体心理,自1895年出版以

3、来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作者古斯塔夫 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分析个人加入群体后的心理变化,指出即使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加入群体,就会丧失思考能力,变得冲动、急躁、狂热、极端。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受冲动的摆布,而群体的行为不受大脑的支配,完全被无意识所控制。当个人成为群众中的一员时,他就会从群体众多的人数中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他产生杀人放火的念头。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的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n罗伯特帕克认为,“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4、n 右图:芝加哥学派的灵魂人物Robert E.Park(18641944)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二、特点 自发性 情绪化 盲目性或从众性 行为的越轨性和后果的难以预料性 力量性(威胁、阴谋、破坏等非正常力量;或者导致社会变革等建设性力量)学者对集群行为特点的论述n按照N.斯梅尔塞的观点,集群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三大特三大特征:征:n(1)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有时

5、它涉及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n(2)集群行为不是确定的行为,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的行为;n(3)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量能够重建或恢复正常的社会行为。勒庞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1)去个性化,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2)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间的暗示与感染;(3)失去个人责任感,这容易导致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n乌合之众主要思想:1.群体很普通,它甚至不能完成需要高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若是涉及到成员的普遍利益,杰出

6、人士组成的议会就会作出决定,但是这些杰出人士作出的决定就一定比一群蠢人高明吗?你能相信吗?这些杰出人士处理问题的方式表现得相当平庸。若你把群体中每个人的想法都综合起来,那么你得到的就只有愚蠢,而不是智慧。2.对于群体而言,没有什么是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例如,孤立的个人并不能烧毁宫殿或者洗劫商店,即使存在这样的诱惑,他也很容易自觉地抵制。但是当这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他就会从群体众多的人数中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他产生杀人抢劫的念头,他也会马上屈服于这种诱惑。3.最初的暗示,经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染,会快速地占据群体中所有成员的大脑,群体感情将会慢慢变得一致。4.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造成

7、了群体全然不知道什么是怀疑和不确定。群体就像是女人,总会轻易陷入极端。群体一旦对某事产生怀疑,这些怀疑立马就成为他们判断这件事的证据。孤立的个人若是心生厌恶或有反对意见,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却能因为心里产生厌恶而立刻变得勃然大怒。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生的神奇工具。一、群众运动的吸引力:1、对改变的渴望: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厌恶现在、厌恶自我的人)则乐于看到世界急剧改变,在投身运动中自觉拥有无敌力量,看到无穷机会,而且不可避免地看不起“现在”。在混乱中如鱼得水。2、在运动中寻

8、找“替代品”:通过认同一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使得投身运动的人永远逃离自我,获得重生。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种永恒之物的一部分。获得“不用自我负责”的自由。二、群众运动的皈依者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穷人、畸零人、极端自私的人、面对机会的野心家、少数民族、烦闷者、罪犯。轻视自我轻视现在。狂热者的盲目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也是智力贫瘠与情绪单调的原因。用失意者的愤懑情绪作为建筑新世界的泥灰。三、群众运动的条件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群众运动给自己设定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对抗现在。教义不是让人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任何有效的教义,必须是违反天性、违反

9、常识、违反欢乐的。狂热者无法比说服,只能被煽动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共同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抗战解放战争文革,不断寻找新的仇恨对象,群众运动得以持续)。忠实信徒永远不会觉得完整,永远不会觉得安全。四、群众运动的始终成功的行动往往带来自身的终结。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的狂热与不同的人群:言辞人狂热者务实的行动人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干优秀者信仰尽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三、集群行为的产生条件n环境场所环境场所。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征就

10、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厅等等。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n社会失范社会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例如在失事的车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 集群行为的条件(2)n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会条件。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

11、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n相对剥夺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期待更多的东西。n权力斗争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四、集群行为过程n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价值累加理论

12、。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行为的出现。在“价值追加”过程中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1)结构性助长,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2)结构性压抑,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贫困、冲突、不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题;(3)普遍的信条,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问题的认定;(4)突发因素,这是集群行为的点火器;(5)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群行为的开始;(6)社会控制机制,即防止、抑制和疏

13、导前五个因素的累积力量,集群行为最后是否发生就看这种控制手段是否成功。第二节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n集群行为并不都是发生在面对面进行直接接触的群众中的,在广泛分散的人群进行间接接触的大众中,也会出现一些集群行为的重要特征,如不确定性、暗示性和迫切感等。在分散的大众中发生的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表现形式如时尚、恐慌等,都不同程度地具备了集群行为的这些特征。因此,社会心理学把这类大众行为称之为分散的集群行为。n 一、时尚与流行n时尚是在大众内部出现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对特定的趣

14、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的随从和追求。时尚的传播、普及和发展所依靠的主要手段是流行。因此,时尚与流行实际上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离开了流行,时尚便不会成为时尚,时尚是流行的必然结果;离开了时尚,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得以流行,因而流行也就不会发生。时尚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n1 1、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窘迫者无心他顾,对他或他们来说解决温饱胜于追求时尚,这是人间第一号“天性”;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丰裕者(起码没有温饱之虑)要追求一种流行的行为模式,也大多要凭借某种物质的形式。所以,古往今来,那

15、些经济发达、物质生活条件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向来是时尚的始作俑者,是流行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集散地”。n2、日常生活中大众的相对闲暇相对闲暇。n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工业革命以前,一部分人的富裕和闲暇是以大多数的贫困和忙碌为代价的。一直到上个世纪末,闲暇如凡勃伦所言始终只是社会上层即所谓“有闲阶级”的垄断物。只是从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后,闲暇才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基本权利。时尚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n3、在时尚流行的客观条件方面,除了富裕和闲暇外,社会的大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发达程度也与各种时尚的兴起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发达程度也与各种时尚的兴起与流行密切

16、相关。与流行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媒介与时尚的关系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有些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如电视机、收录机及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来的电子游戏机、音响设备、卡拉OK伴唱机、CD唱机和随身听,本身就是时尚物品,这些物品的出现和普及促成了相应的时尚的兴起;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的普及,为各种时髦行为方式的制造和推广提供了可能。大众传播媒介加大众传播媒介加快了特定时尚在社会中的普及速度,当然也同时了缩短了一种时快了特定时尚在社会中的普及速度,当然也同时了缩短了一种时尚的生命周期。尚的生命周期。n4、在一个或多或少具备了上述客观条件的社会中,能否出现以及能否普及某种时尚,还与该社会中一般大众的

17、时尚意识的强弱时尚意识的强弱有无密切相关,这是时尚流行的主观条件。n 阅读资料:凡伯伦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n在该书中,凡伯伦提出了两个至今为止仍然流行盛广的概念:炫耀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以及与此密切相 关的炫耀闲暇(conspicuous leisure)。显然,消费是财富 的一种证明;而闲暇尤其在工业革命未完成之前的获得的闲暇一样是财富的证明,因为“闲暇之所以可贵,闲暇之所以必不可少,部分原因在它表明了与贱役毫不相干”。凡伯伦从有闲阶级的产生历史入手,有力地说明了,在有闲阶级看来,“高贵的举止和生活方式,

18、是和炫耀闲暇和炫耀消费的规范相一致的对贵重物品进行炫耀消费,是有闲绅士博取声望的一种手段”。n 讨论:闲暇的意义n闲暇及由闲暇而起的各类时尚对社会的意义并非都是积极的。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当工业革命刚刚站住脚时,法国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创始人A.托克维尔就对因工业化带来的富裕和闲暇开始使一般大众变得独断专行忧心忡忡。今天,后工业社会的富裕和闲暇不知胜过上个世纪多少倍,当然也给现代社会理论家带来了不知强于托克维尔多少倍的忧虑:丹尼尔贝尔指出,资本主义通过强调消费培育出的享乐主义,与新教所倡导的苦干、勤俭、温和的旧价值观激烈冲突,构成了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商务印书

19、馆1989年版。)克里斯托夫拉希则判定,在过分的富裕和闲暇中,美国原先的个人竞争的价值观正让位于“纯粹的个人专注”,“逍遥自在的浪荡子代替了霍雷肖阿尔杰成为个人成功的偶像”,慢跑、健康的饮食、东方宗教、学会“相处”这一系列独善其身的流行观念和行为正在成为时尚(Lasch,C.,Culture of Narcissism,1979)。从时髦到时狂:时尚的演变n时尚不是一种单一的社会现象,它有不同的层次,具体的表现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汉语中的时髦、时新、时尚、阵热、流行、摩登、新潮、风尚、时狂,英语的fashion,smart,style,fad,mode,vogue,boom,trends,cr

20、aze,都是有关时尚的不同表现形态的称谓。如果从一事物或行为流行范围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追求者的身心投入程度的高低入手,我们可以从上述称谓中选择时髦、时尚和时狂这样三个最具概括性同时又互为连续的概念,来代表时尚这一现象的三大主要形态。其中,时尚是最为基本的形态,它始于时髦,终止或曰结束于时狂。时髦:零散性和短暂性n作为时尚最为常见的初始形态,时髦是“一种零散的、短暂的时尚”。时髦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或行为模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风尚”或“阵热”;但有时也指那种虽持续较长时间却一直未能普及开来的高雅或怪诞行为(俗称“摩登”)。显然,风尚或曰阵热是时髦的一种

21、常态形式;而摩登则是时髦的一种残余形式,是那种既未能风行开来成为时尚,又未转瞬即逝的生活或行为模式。在现实生活中,80年代初兴起的羽绒服曾流行一时,着实“热”过一阵子(就象今天“热”皮茄克一样),此谓风尚;但30年代“销金窟”上海就有人穿的水獭皮大衣却至今仍穿者寥寥、难以风行,此谓摩登。时尚:相对持久而成型的行为模式n与时髦的零散性和短暂性相比,时尚是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而和时髦的浅俗性相比,时尚也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生活风格、活动系统和具体的文化项目的系列显现。此外,在参与者的主观投入方面,时尚界于时髦与时狂之间。具体些说,虽然时尚的追随者的身心卷入程度要高于时髦

22、的追随者,但它毕竟还不是时狂,仍主要与情绪唤醒的温和层次有关。正如布鲁默所言:“尽管人们可能对一种时尚变得很激动,但他们基本上是对它的得体和醒目的特点作出反应的。”时狂:极端与不理智的形态n时狂,是时尚这一越转越快的漩涡的中心。时狂是时尚发展的极端形式,是时尚参与者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时狂与时髦和时尚最主要的区别之处在,处在时狂状态的参与者其身心投入程度远远高于时髦和时尚的追随者。所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W.布朗会将时狂称之为“一种激动群众的介入方式”。此时参与者的身心投入达到了亢奋不已的地步,人们的感情在相当长的一短时间内被卷入某一事物或行为。罗斯曾专门指出,时狂与暴众心理十分接近,是一种典

23、型的缺乏制度性的集群行为方式,并且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文化大革命中的时狂:检阅 1965 与2003年的时狂n 时尚的心理机制n 在齐美尔眼中,对领潮者和赶潮者而言,时尚的意义是不同的。在赶潮者眼里,人们趋之若鹜的事物或行为是时尚;但在领潮者看来,这类事物或行为与其说是时尚,不如说是庸俗。这一区别实际上揭示了时尚的基本心理机制,它由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一致的心理过程构成。这就是,既要树异于人,又要求同于人既要树异于人,又要求同于人。具体说来,社会上层或想成为社会上层的人要树异于不如己者,所以他们往往是最先采用尚未有人采用的新事物的领潮者;而社会下层或不甘再为社会下层的人则要求同于胜过己

24、者,所以他们往往是想方设法采用已有人采用的新事物的赶潮者。时尚的心理机制(1):树异于人n为了追求新奇,为了立异于他人、标新于旧制,时尚的倡导者会千方百计地在各个方面表现出差别、体现出个性。比如,在传统社会中,上层阶级是极其希望能与下层阶级区分开来的,能通过与众不同的服饰、色彩、车马、宅第、谈吐、三妻四妾以及一掷千金的气派,显示出自己的地位、富有和闲暇。最初,他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保持与下层社会的差异:其一,明令禁止下层阶级穿戴或使用上层阶级的服饰和器物;其二,放弃已被下层阶级模仿和采用的服饰和器物,创用新式样的服饰和器物,重新确立与下层阶级不同的标识。n 时尚的心理机制(2):树异于人n在当

25、代社会中,富裕阶层也往往会使用炫耀甚至挥霍的手法,来显示自己的独一无二,拉大与一般大众的差别。n阅读书目:P.Bourdieu,Distinction 炫耀与区隔:英国歌手汤姆 琼斯和汉普丁克各自坐在自己的劳斯莱斯车上时尚的心理机制:求同于人n由于一种流行的时尚总是表现出其特定的珍贵性,表现出时尚参与者的某种殊荣和优越,它便为众人的效仿创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不加入到时尚的行列,不仅在众人面前显示了自己对新鲜事物的麻木,而且还表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明显地劣于他人。因此,当流行的时尚卷进越来越多的迎合者时,在公众中便产生了一种求同于人的心理需要。这是时尚的心理机制的另一个方面。1、从众与模仿时尚

26、的始作俑者,多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有经济基础的人物,而“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因此,一种时尚便能在短时间内从上层社会蔓延、传播到一般大众。当人们在模仿自己心目中的各类“明星”时,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所崇尚的某种高贵品质。2、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帕雷金曾经说过,时尚是对个人尊严感觉不到满足时尚是对个人尊严感觉不到满足时的一种补偿手段时的一种补偿手段3、追求冒险与新奇经验的冲动时尚的传播规律(1)n时尚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时尚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在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里,特别是在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变革时期,或大量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时期,时尚特别流行。这个时期的时尚以最

27、快的速度反映着社会的现实状况,是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风俗形成的前驱。n时尚的变迁有时呈现为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状态时尚的变迁有时呈现为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状态。今天视为时尚的事物,明天或许就会成为陈旧;而今天视为陈旧的事物,明天或许又会变成时尚。克鲁伯曾经通过研究妇女的时装变化得出结论,时尚的变迁大概5 5年至年至2525年一循环年一循环。当然他的这个结论是针对上世纪后半叶到本世纪初而言的。在现代社会中,时尚的变迁周期恐怕已经大大缩短。需要说明的是,时尚虽然呈现为一种循环的变迁状态,但要对它做到完全的预测也是很困难的,所能预测的只能是一般趋势。一般来说,时尚是循着极端而变。以时装为例,宽到极端又回到紧,

28、紧到极端再回到宽;小到极端回到大,大到极端又回到小等等。时尚的传播规律(2)n时尚的流行,时尚的流行,常常体现为统计学上的常常体现为统计学上的“常态曲线常态曲线”。这“常态曲线”常常有两个方面的具体涵义:其一,一个社会中时尚的始作俑者和极端注意者总是少数,而对时尚极端不注意或熟视无睹的人也是少数。其二,时尚的流行也常常表现为一条近乎对称的常态曲线。按科尔曼的说法,时尚常常是“缓慢地兴起,逐渐积累能量,然后发展到顶峰;势头逐渐衰落直至彻底消失。在时髦行为中有一条增长曲线和一条衰退曲线”。n在传统社会,时尚的流行遵循的基本上是所谓“上行下效上行下效”规律,即时尚的始作俑者或领潮者总是社会上有地位、

29、有身份、有经济实力的人。但是,近代以来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时尚传播过程中的“下行下行上效上效”现象也日益明显。n时尚的流行常常会传播的远广而失其本来面目时尚的流行常常会传播的远广而失其本来面目。后汉书所载:“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好匹帛”。二、恐慌及其特征n恐慌是分散的人群中集群行为的另一种类型,它是公众乃至一般社会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做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心理与行为反应。n恐慌的生产原因是复杂的。一般来说,引起恐慌的直接线索往往是某种耸人听闻的流言或传闻。它可能会使没有思想

30、准备的大众陷入迷惘、危机和惊恐状态。再加上相互之间的感染和刺激使这种恐惧情绪急速上升,直至成为群体性的恐慌大发作。还有一些恐慌的产生与某种文化背景有关。在一个有着某种普遍的禁忌或崇拜的社区里,相应的恐慌也容易发生。SARS:恐慌是最大的威胁恐慌的两大特征:不合作与不合理n恐慌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不合作性和不合理性。所谓不合作指的是,相互合作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了,结果反而使情境更增加了对人们的威胁。例如在火灾、洪水、地震或军事侵入时,危机突然发生,人们极度恐惧,正常的社会期望受到了干挠,每个人都在绝望中挣扎着要逃离危险地带,然而结果又常常是既妨碍了自己又挡住了别人,这正是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合作陷于瘫痪

31、所致。所谓不合理指的是在恐慌状态下,大众的行为与他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就如上面所说的那些事件中,人们合理的行动应该是有组织、有秩序的疏散或撤退,混乱的拥挤、争抢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在那样的情境中,几乎没有人想到或真的去这么做,似乎不争、不挤就是坐以待毙,真是人慌无智。n n 第三节 由信息传播 影响的集群行为n前面几种类型的集群行为,都要涉及到参加者之间一定的接触或相互感染。在社会生活中,集群行为还表现为一种更加分散的方式,这就是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n流言与谣言即属此类。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集群行为,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像暴乱、骚乱、时尚及恐慌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它同样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强大

32、的影响。某些流言和谣言常常能够发展成为更为集中的集群行为。由谣言而制造的财政与经济恐慌就是常见的事例之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 流言(gossip)和谣言(rumor)都是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前者是无意讹传的,后者则是有意捏造的。考虑到流言和谣言的传播是匿名的,且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扩展,很难寻访到它们的最初来源,以致我们常常无法确定传播者的动机,从而无法有效地将这两者分开;加之有些传闻事后证实并非毫无根据,只是在传播之时尚未获得官方渠道的证实,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常常会将流言和谣言统称为传言(Legend)。想象几何级数:1张纸对折50次的厚度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奥尔波特:流言与谣言歪

33、曲的分析n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的观点,原来本身就不确切的信息在接受者再传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这样三个原因加以夸张和歪曲:n削平削平,即再传者会把给他的信息中的不合理成分削去,重新安排某些情节,使之“变得更短、更明确、更容易被理解和传告”。经削平之后,传闻的故事性加强,既易于向人传授,也易于吸引他人。n磨尖磨尖,即接受者再传播时一般总会对原有的信息断章取义,他留下的往往是符合自己的口味与兴趣的,其他的就被舍弃了。“磨尖无疑是削平的互补过程。这两者中任何一个都不会脱离另一个而存在,因为经过削平以后的谣言所剩下的不多的内容正好不可避免地被突出了。”n同化,同化,即再传者往往会

34、把给他的信息,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添油加醋”、“生枝加叶”,这样就使传闻更带有传播者的个人特点。n 流言与谣言的几个特征n首先,流言与谣言的基础是不确切的信息不确切的信息。这里的“不确切”首先指的是,流言和谣言可能是不准确的。但在有些情况下,被称之为流言或谣言的东西也可能是准确的,但它们是未经证实的。对这类言论,常常可用一个较为中性的词来概括,即“传闻”。n其次,流言与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流言与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由于种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流言和谣言不仅在传播速度上非常之快,而且在传播范围上也非常之广。n最后,流言与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是这一流言与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

35、程,同时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过程的产物。某种消息一旦进入大众流通渠道,它就会形成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信息传递链条。在这个传播过程中,由于某种信息被不断地加工、改造、补充、丰富,流言和谣言也就会不断地滋生、助长。n n 民间谣言具有明显的“巫魅”特征阅读资料: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n上述认为集群行为是非理性的观点一直在社会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试图改变上述理论潮流,即将集群行为同样理解为个人在集群状态下的一种理性行为(其中涉及行为的代价和报酬的比较)。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詹姆斯科尔曼。他认为,集群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的权衡将自

36、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转让给了他人(即根据他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做什么)。阅读资料: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n科尔曼以一种与社会交换论者十分相似的语言(报酬、资源及转换)和方式(矩阵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时尚现象为例,始作俑者和追随者面临的报酬结构涉及三方:始作俑者、追随者和大众媒介。时尚这种集群行为的流行或蔓延,是追随者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转让给始作俑者的结果(始作俑者则将控制转让给各种大众媒介)。n收益评估:()不转让需要花费经历理解时尚潮流,转让即可节约时间和精力;()不转让可能遭受他人的排斥,如过时和超前都会受到人们的嘲笑或指责,当然,不转让的收益事你可能获得一批追随者。n 新课题与研究趋势:网络谣言特点、影响及控制谣言制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分别的心理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