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阅读之句子解题技巧与答题模式复习方向:密切关注三个“三”1.体验选材体验选材“三味三味”:重要作家、重要作家、温情题材、抒情议论散文。温情题材、抒情议论散文。2体验考题体验考题“三重三重”:重结构、重描写、重句子。重结构、重描写、重句子。3体验答题体验答题“三性三性”:方向性、规范性、准确性。方向性、规范性、准确性。考纲考纲要求要求 理解理解1.重要词语含义;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鉴赏评价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理解重要词句命题原则及特点命题原则及特点命题原则及特点 1.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2.2.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3.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直接答案。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直接答案。4.4.答案有限制:不会像读后感那样可以百答案有限制:不会像读后感那样可以百花齐放,需联系文本分析整合原文语句。花齐放,需
3、联系文本分析整合原文语句。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命题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要求从思想内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深刻思想)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及作品影响作品影响进行分进行分析。)析。)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要求立足自我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感
4、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发表看法。)。)重要词句类型 篇章、段落中心句 结构上起承转合句 运用修辞手法句 表达因果联系句 感情倾向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常见问法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解释下列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解释下列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文章结合文章(第第段段),谈谈你对谈谈你对的理解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作者为什么说“”(又为什么说又为什么说:“”)?理解词句答题技巧理解词句答题技巧 浓缩句子主干浓缩句子主干 句子作用定位句子作用定位 结合语境阐发结合语境阐发 结合事例推断结合事例推断“含意含意”解答三个步骤解答三个
5、步骤 1、判判(判断句子是否考手法,判断句子是(判断句子是否考手法,判断句子是否是警句)否是警句)2、变变(若无手法,也非警句,把原题变换(若无手法,也非警句,把原题变换成:回答为什么说成:回答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被解释的句子”)3、定定(定表述,定重要词;先分层,重修(定表述,定重要词;先分层,重修饰)饰)理解重要词句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含意本意含意本意:(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现代文句子含义现代文句子含义:语境意义语境意义1.联想意义联想意义2.情感意义情感意义3.指代意义指代意义4.特指意义特指意义联想意义概念:根据特定的语境,通过
6、联想生发出来的词语的临时意义。1.比喻义2.拟人义3.象征义理解句子比喻义解题思路 1标明问题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相似点 4.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比喻义词句答题套路 总体要求:生动形象的描写转换成概括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转换成概括的、直白的叙述。直白的叙述。1.明手法及其作用 2.指出本体特点 3.流露(表达、寄寓)了思想感情比喻义问题举例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那情景仿佛护着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累世的家产。”2、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蓝蓝,一个最古典最温情的,一个最古典最温情的汉字汉字;蓝蓝,一种最迷
7、人,一种最迷人最诗意的颜色。最诗意的颜色。”(3分分)3、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还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不全是荆棘丛”,又说,又说“人生毕竟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还是一个荆棘丛”?(4分)4、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8、。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问题: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蓝草在民间遍地生长,是哪一个爱美的女子第一个在这青青嫩草中发现了蓝?采下枝叶浸泡入缸,再洒上石灰沤烂,就制成印蓝布的染料,那些走村串乡的民间染布艺人,一双手是蓝色的,像传说中的神仙,蓝衫上常年飘散着烟一样的气息,那就是蓝色的气息。若印花,仅仅有靛蓝还不够,还需要驴皮拓版、桑树皮漆版,或者枣木夹版,最美丽的印花土布就在最简陋的手工作坊里染出。在农耕岁月深处,它装饰着婚嫁与生
9、育、乡风与民谣、五月端阳与正月元宵,在这里你会看到最吉祥的中国图案:喜鹊跳上梅花枝头啼叫(喜上眉梢),花瓶内插上一朵盛开的牡丹(富贵平安)这样的农耕祈愿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却并没有消失,越来越多的蓝印花布馆掩藏在都市深处小巷拐角,在高楼大厦之间,飘摇的印花布更显出它的质朴与沉静。在浙江苍南,我参观过一家蓝印花布染坊,它是真正遗留下来的一家仍在生产的蓝印花布染坊,主人叫薛勋廊,他一边染布一边吟唱着祖传民谣:我有一棵草,染得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蓝,一个最古典最温情的汉字;蓝,一种最迷人最诗意的颜色。蓝,一个最古典最温情的汉字;蓝,一种最迷人最诗意的颜色。答案:用蓝染制的印花布如同汉字一样
10、,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蓝色印花布的颜色、纹饰、图案具有古典美,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请指出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鉴赏。这一句,作者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鉴赏。这一句,作者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比作比作“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残缺不整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的讨饭的碗”指母亲费尽
11、了心血,这一比喻新颖独特,也写出了具有指母亲费尽了心血,这一比喻新颖独特,也写出了具有强烈视觉震撼力的令人悲悯、辛酸的母亲形象。强烈视觉震撼力的令人悲悯、辛酸的母亲形象。“盛宴盛宴”指丰盛的指丰盛的餐宴,有美味的食物,给人以满足幸福之感,后一句的转折从视觉的餐宴,有美味的食物,给人以满足幸福之感,后一句的转折从视觉的丑升华为感觉体验的美,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丑升华为感觉体验的美,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答案:本句用了比喻手法(明手法),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答案:本句用了比喻手法(明手法),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明手法效果);强调了母亲一
12、生的辛劳,强调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明手法效果);强调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喻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喻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表达的感情)。(表达的感情)。那情景仿佛护着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累世的家产。分析:分析:1 1、明出处,在文章第十段。、明出处,在文章第十段。2 2、判别是否是手法句或警句。这是一个比喻句,那情景指代上文中的、判别是否是手法句或警句。这是一个比喻句,那情景指代上文中的“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这句本体就是,这句本体就是“煤油灯煤油灯”,喻体为喻体为“累世的家产
13、累世的家产”,。本题要求理解句子修辞,把形象含蓄的。本题要求理解句子修辞,把形象含蓄的句子转换成概括直白的句子。句子转换成概括直白的句子。3 3、找本体和喻体相似点,即喻体特点。、找本体和喻体相似点,即喻体特点。“累世家产累世家产”是几代人积累下来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宝贵异常,值得珍惜。可见,煤油灯是宝贵的人生财富。的财富,宝贵异常,值得珍惜。可见,煤油灯是宝贵的人生财富。4 4、去掉喻体成分,概括成直白的语言。、去掉喻体成分,概括成直白的语言。答案:答案: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宝贵的。灯下温馨的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宝贵的。灯下温馨的苦读,更是值得珍惜的人
14、生宝贵财富。苦读,更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财富。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
15、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请用自己的话表述。解析:明出处,在原文第二段结尾.判句型,这是议论性句子。“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说的是一个普遍的道理:人的出生无法选择,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体验和态度,所以这句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哲理意义的理解。找语境,即上下文。在该警句出现之前,作者说“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
16、天”,这就是说用什么态度去度过人生,完全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定答案,定词语,复杂句子简单化。答案:全句表达的哲理是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
17、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2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答:“开门”的含意是:“关门”的含意是:【分析】这篇散文题为门,作者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18、。”这是一个起始句,有引起下文和统领全篇的作用。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个题眼,先找出相关的句子,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的段落是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这篇散文的脉络: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由不断地开门和关门组成的;第八段是全文的收束,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因为第六段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
19、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诸如“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含意最主要的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在归纳“开门”的含意时,若能参照“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也会使归纳工作容易一些。“开门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现。“关门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给萧红一盏河灯吧给萧红一盏河灯吧 这时,我想起了萧红的话:“
20、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永远年轻,因为她只活了30岁。站在墓前,崇敬与悲怆同时涌上心头,我感慨一个伟大而又孤寂的灵魂曾经历过的人间沧桑。我忽然想起萧红写的放河灯。“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这一天若是每个鬼托一个河灯就得以脱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美丽多才的萧红于芳菲之年死在了香港,弥留之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甚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孤苦伶仃到了极点。萧红去世后,葬在了一个叫浅水湾的地方,后来又移坟到了广州,可这两处都不是她的家乡。还是给萧红放一盏河灯吧,照亮她回故乡的路!结合全文,谈一谈文末画线句结合
21、全文,谈一谈文末画线句“还是给萧红放一盏还是给萧红放一盏河灯吧,照亮她回故乡的路河灯吧,照亮她回故乡的路”一句的作用和含义一句的作用和含义解析:解析:1、判句型,此句非手法句,非警句,而是一个呼告、判句型,此句非手法句,非警句,而是一个呼告句,寄寓了作者对萧红的某种感情。句,寄寓了作者对萧红的某种感情。2、此句可变为、此句可变为“作者为什么给作者为什么给萧红放一盏河灯吧,照亮萧红放一盏河灯吧,照亮她回故乡的路她回故乡的路,本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本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1、明出处,点作用。文尾,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与主旨、明出处,点作用。文尾,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与主旨有关。有关。答案(答案(
22、1)作用:此句既总结了上文关于放河灯的追忆,同时也呼应了文)作用:此句既总结了上文关于放河灯的追忆,同时也呼应了文章标题,更含蓄地强化了文章主旨。章标题,更含蓄地强化了文章主旨。(2)含义:河灯可以照亮死者回归家乡的路,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萧红)含义:河灯可以照亮死者回归家乡的路,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萧红不幸一生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萧红魂归家乡得以安息的祈愿。不幸一生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萧红魂归家乡得以安息的祈愿。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