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云云 第五组 发展轴理论发展轴理论成长三角理论成长三角理论发展轴理论的提出及内容 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 Sombart)等提出了增长轴理论。增长轴理论的中心内容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增长轴”(Growth axis),也称为“发展轴(Development axis)。在增长轴理论的指导下,城市规划
2、的地域结构布局,往往采用沿交通线延伸发展的锯齿状、组团状模型。这种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既可以避免按传统同心圆盲目向四周扩展,形成“摊大饼”式的封闭蔓延,使城市用地紧张,市内交通拥挤,缺乏公园绿地和通风调节等环境质量下降,也可以充分依托旧城,避免过于偏激的分散布点。点 轴 理 论 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
3、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主要思路 首先,重点思路开发沿海、沿江、沿河三大轴线地带,使之逐渐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增长轴。其次,在目前国家财政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中西部应积极选取和培育有较大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中心,以此为突破口,振兴中西部经济。中部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且矿藏丰富,城市相对密集,发展潜力大。而西部的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资
4、源。西部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优势,从地区特色出发,迅速建立经济增长极,对于那些可以成为增长极的“点”,不妨借鉴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国、港澳台、东部的资本来投资,再现特区效应。最后,对沿边地区实行全方位开放,使之成为对外贸易和投资的热点,开发开放边疆地带,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需要重点建设边疆经济特区,使其成为沿江开放地带经济发展的生长点,通过高层次的出口加工,使之成为边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多种经济合作形式,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实践意义 点轴开发理论的实
5、践意义,在于首先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即可能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对整个区域经济发挥牵动作用。因此,必须确定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确定中心城市和生长轴的发展时序,逐步使开发重点转移扩散。成长三角理论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次区域经济合作(Sub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次区域合作的推动下,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增长三角”(Growth Triangle)的新型经济地域类型。增长三角 一词最早由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1989 年 12 月,当时为新加坡第一副
6、总理的吴作栋倡议,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之间的三角地带建立经济开发区,并称其为“增长三角”。成长三角理论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增长三角”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一般认为,增长三角是指由几个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的部分地区组成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形式,它通过设区各国为这一地区提供的特殊政策,充分发挥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地域上的便利,建立起以吸引外资、扩展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的,包括生产、贸易、旅游、科技、交通运输、能源环保、通讯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区。典型案例分析:目前,许多国家都认可增长三角这种国际合作模式,并在积极地推动其形成和发展。在众多的增长三角中,印
7、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增长三角(IMS-GT)、图们江地区、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上莱茵边境区最为典型、影响最大。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区 1、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区的建立,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看,香港和澳门都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深圳与香港只有一条 20 多米宽的深圳河相隔,而珠海建成区与澳门实际上已经相连,只隔一座关闸;从交通条件看,珠江三角洲与香港、澳门直通火车、汽车和轮船,从广州到九龙乘火车只需 1个多小时(不计过关时间),从深圳、香港经高速公路到珠海、澳门也只需 1个多小时;从历史渊源看,香港与深圳曾同属广州府宝安县辖地,澳门曾是香山县的一
8、个小渔村,因此香港人、澳门人与广东人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互相认同感十分强烈。2、珠-港-澳之间存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香港和澳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十分短缺,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迫切向外转移,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且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从而成为港澳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港珠、澳珠之间“前店后厂”式的合作即是建立在这种经济互性的基础上。随着产业间合作的发展,珠-港-澳之间的贸易、金融、旅游、劳务合作迅速发展,已经形成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全面合作局面。3、最初,珠-港-澳三方之间的区域合作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但是,随着三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因缺乏
9、政府间协调而导致的恶性竞争、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协调珠港之间的经济合作,1998 年成立了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已先后召开了 5 次会议,就两地的资讯网络、口岸合作、跨界环境保护、交通和旅游合作等问题达成协议。为了落实第四次会议的有关协议,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了粤港合作统筹小组。2001年,又成立了粤澳合作联络小组,负责协调广东与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形成发展的前提 增长三角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 3 个前提条件:1、经济互补性 增长三角并不是一个均质区域,而是一个异质区域。组成增长三角的各方之间要形成明确的区域分工,才能保证彼此密切联系,共同发展。而这种区域分工必须建立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的基
10、础之上。一般来说,区域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即指区域之间因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秉赋的差异而可能形成的相互供求关系。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区的形成都是得益于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或与相关国家之间较强的生产要素互补性。另一种是产业的互补性,即指区域之间因产业的差别而可能形成的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产业的互补性既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区域之间(垂直型),也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区域之间(水平型)。香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互补性。2、空间可达性 增长三角虽然是由相邻的区域组成的,但区域之间是有距离的,要使经济互补性得以实现,必须具备克
11、服空间距离的可能性,即具有空间可达性。空间可达性是指一个区域(国家、地区、城市、线状和点状基础设施)与其他有关区域(同样包括国家、地区、城市、线状和点状基础设施)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交流的方便程度、便捷程度。3、制度安排 增长三角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因此在具备了经济互补性和较强的空间可达性的条件下,增长三角能否成为现实主要取决于各国政府是否允许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增长三角内跨国流动及其自由程度。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越少,越有利于增长三角内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越有利于增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制度安排还包括增长三角的各种官方或非官方组织和机构的协调机制。如珠-港-澳次区域合
12、作区形成初期并未有特定的制度安排,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发展,为了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和避免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弊端,相继建立了一些协调机制,使合作区的发展更加顺利。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1、区位指向 所谓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区位指向主要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地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和运输指向等六种类型。由于要素秉赋不同,在区位指向的作用下,增长三角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活动也不同,因此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分工,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随之形成,并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2、扩散机制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
13、过程。扩散机制在上述五个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只不过 IMS-GT、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区、上莱茵边境区的扩散源位于增长三角 的内部,而图们江地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由于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相近而使扩散源位于区外,即日本、韩国、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扩散源位于区外的增长三角因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而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3、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需求,因而倾向于按就近原则组织相关的资源和要素进行生产和经营。同时,受空间感知能力的限制,各种经济活动
14、在进行发展决策时能够获取的决策信息常常以周围地区的居多,虽然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和 IT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感知能力提高,但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仍要选择周围地区作为新的发展空间。空间近邻效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增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2)影响相邻区域的竞争。新加坡、香港、巴塞尔的就近扩张,导致其与周围地区经济联系增强。(3)影响区域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东北东部和蒙古物流的依赖关系,促成了图们江地区的形成与发展。4、国际组织的协调与推动 由于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关系到参加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这一利益分配属于国家间的利益分配,而且往往
15、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状况,并因此而导致增长三角形成的推迟或发展停滞。此外,因空间近邻效应的作用,各区域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重复建设经常发生,造成巨大浪费。许多增长三角是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组成,而在增长三角形成之初,往往要进行先期论证、可行性研究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这些国家和地区资金短缺,这种情况下,资金短缺是制约增长三角形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一般情况下,国际组织介入,可以起到组织、资助、协调和推动作用。我国的情况 我国有漫长的边境线,众多的邻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增长三角”,除图们江地区、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外,还有环黄渤海、海峡两岸等“增长三角”,为推进这些“增长三角”的发展,我国应加快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增长三角”的发展减少制度障碍,加强其空间可达性,为区位指向、扩散机制、空间近邻效应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同时,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介入或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加快 增长三角 的发展,实现我国边境地区的繁荣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