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 区域规划第一节 区域规划概述第二节 区域工农业布局规划第三节 旅游规划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第五节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第六节 都市圈规划第七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区域规划概述一、区域规划概述二、中外现代区域规划的发展史三、区域规划的编制依据、原则和内容四、新形势下区域规划的基本功能五、区域规划的程序 第一节 区域规划概述 一、区域规划概述 1、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布署.武廷海:是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根据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的状况,引导和协同区域的变化与发展.胡序威:广义 :区际规划 区内规划 狭义: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建设规划 2、特点
2、:目的性、综合性、区域性、战略性、政策性。3、区域的规划的类型 江河流域、海域规划 自然规划 以工业为主体的地区建设规划 区域经济建设布局 国土综合开发整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大城市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域规划4、区域规划的目标 在全面分析评价区域资源与建设条件基础上,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明确经济发展方向和地域开发方向;改善工业布局,包括对老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对新建骨干企业的选址定点,新老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协调组合,正确处理工业布点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的用地结构和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布局,妥善解决工农业和各项建设间的用地矛盾;对区域内城镇人口的增
3、长趋势进行预测,并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主要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布局,组织城乡居民点体系中各类城镇间和城乡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使交通运输、能源、给排水、通信、生活服务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布局同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点的布局相互协调配合;搞好环境整治,防止重要水源地、城镇、风景游览区污染,对自然区和文物、古迹严加保护,逐步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使其向良性发展,改善和美化环境。二、中外现代区域规划的发展史 另见图 三、区域规划的编制依据、原则和内容(一)依据 1、资源条件: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结构和内容 2、自然条件:主要指农业生产和其它经济部门所需求的自然条件 3、技术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4、基础、构成、水平、技术 4、国家对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长期计划要求:明确地位、作用、今后发展的规模、速度、方向(二)、基本原则 1、全国“一盘棋”的原则 2、承认和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规律;3、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4、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文化建设 6、国防安全原则(三)、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 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 5、土地利用规划 6、可持续发展规划 7、区域发展政策 四、新形势下区域规划的基本功能 1、区域规划是提高区域竞争力参与世界经济循环的战
5、略措施;2、区域规划是国家对经济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3、区域规划是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技术保障;4、从更高层的把握规划体系的变化趋势。五、区域规划的程序 1、准备工作 2、工作步骤:A、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 B、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C、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D、规划设计方案 E、规划方案评估 F、报批评估 G、实施阶段 3、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第二节 区域农业 和工业规划布局 一、观光农业 二、高技术产业一、观光农业1、定义2、特点3、类型4、功能5、布局原则6、区位选择7、存在问题 一、观光农业 1、定义: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
6、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 叉型产业。2、特点: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3、类型 按观光农业结构,可分为以下6 类: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 按照观光农业的功能,划分为以下7 类:观赏型观光农业;品尝型观光农业;购物型观光农业;务农型(参与型)观光农业;娱乐型观光农业;疗养型观光农业;度假型观光农业。4、观光农业功能 观光旅游功能 农业高效功能 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 5、布局原则 A、因地制宜原则 B、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 C、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 D、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6、观光农业区位选择 A、大中城市的郊区 B、特色农业基地
7、 C、著名旅游景区附近 D、度假区周围或度假区附近7、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A、数量众多,效益低下 B、项目结构过于简单,特色不鲜明 C、重复建设,功能雷同 D、季节性强,旅游观光旺季短 E、建设水平比较低,缺乏精品工程二、高新技术产业1、概念2、影响布局的因素3、布局形式4、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5、布局特征 二、高新技术产业 1、定义 高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快,对其它产业的渗透能力强。一般指研究与开发在生产或服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产业部门。在中国,被官方 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8、的部门有电子及微电子、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海洋工程、医药及医学工程、精细化工等。2、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生产与生活环境条件 3、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形式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形式高技术区高技术区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带动性大和布局要求很高的产业,其合理的布局形式是建立高技术园区(高新技术区)。高技术产业区的类型可以有两类:1)以高技术产业区的形成条件、成果特色和组织形式为主的类型,可分为五种类型:新技术工业园区新技术工业园区高技术园区高技术园区科学研究园区科学研究园区科学工业园区科学工业园区高技术产品装配园区高技术产品装
9、配园区这种类型的高技术密集区的核心是集聚效应。集聚效应具有 二 种 类 型:孵 化 器、主 办 和 作 用 模 式(r o 1 e modeling),外部条件包括基础设施、研究与开发、风险资本和社会支持。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的高技术园区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高这种类型的同区以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经产品化和市场化形成基本技术公司,然后逐渐衍生出大大小小的高技术子公司,逐渐自发地发展为高技术园区,美国的硅谷、128公路、明尼苏达城、洛杉矶和英国西伦敦等属于这种类型。技术密集区的核心是集聚效应。集聚效应具有二种类型:孵化器、主办和作用模式(ro1e modeling),外部条件包括基础设
10、施、研究与开发、风险资本和社会支持。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的高技术园区属于这种类型。该类型高技术密集区是规划的结果,它们依靠连接政府或公司主持的研究活动,很少出现高技术的公司。英格兰的西伯克郡(West Berkshire)、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和加拿大多伦多的西瑞丹同区(Sheridan)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园区以进口高技术成果为主,依靠政府、地方的资本、劳动力的投入,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占据较大分额的世界市场。这种类型的高技术密集区位于高技术的底层,由于工作人员众多和公共刺激,许多分厂被建立。装配型高技术密集区几乎不能成为有效自我维持的高技术区。中苏格兰、新汉普群和蒙特利尔的布罗蒙
11、特(Bromont)区等属于这种类型。2)以功能性布局形式来划分的,可以分为三类:科技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技技 术术 城城高新技术加工区高新技术加工区它是一种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区域,其功能表现为以研究开发为主,包括产品试制和开发生产,而不具有大批量制造、销售、管理或其他实业性功能。园内主要从事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它是一种加强大学和科研单位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空间形式。最早来源于日本,是一种具有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和生活居住三种功能组成的新型的产业城镇。这种技术城与科技工业园区最大的不同是,技术城追求一种理想城市环境,把高技术产业、优美的大自然环境
12、和现代文明融合为一体,以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为代表。在日本技术城规划建设按大区散布型、工农并存型和人才培养型三种类型原则进行。高新技术加工区是世界出口加工区(又称自由贸易区、自由关税区即保税区、工业投资区、边境工业区等)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加工区。工区以刺激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时,本国的研究开发能力有限、技术工人不足,并发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可将廉价劳动力经培训后,即可把高新技术生产转移到出口加工区,而高技术产品轻、薄、小以及运费成本低,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创造了条件。因此高新技术加工区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发展。4、高新技术区的区位选
13、择 要考虑的因素:智力密集程度 信息资源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 生产生活环境 开发技术能力5、高技术园区空间布局特征、高技术园区空间布局特征1)高技术区的空间构高技术区的空间构成成 就高技术区本身来说,它在空间上一般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工业、研究与开发、高等教育、居住以及城市服务。2)高技术区的规模高技术区的规模 一个高技术区的规模不宜太大,太大了容易带来管理上的不便,造成运营总成本的上升。过小的规模会牺牲一些作为一个完整的社区所应该具备的功能,造成基础设施投资的不经济,高技术企业之间也会丧失合作的机会。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区的规模不宜大于10km2,一般以35 km2左右为宜。3)高技术区的用地
14、比高技术区的用地比例例 高技术区与一般的城市工业区不同,一般的城市工业区往往以工业企业用地为主,辅以必要的服务设施和绿化用地等。高技术区除去生产企业用地外,研究与开发以及教育用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超过生产企业用地。出于对良好环境质量的要求,区内一般还有大面积的绿化用地,此外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也常常见于各高技术产业区内。4)高技术产业区的布局特点高技术产业区的布局特点 首先,高技术产业区的组成,以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三者为其核心,它们构成产业区的生产功能,其是产业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产业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产业区作为一种社区形式日常生活最突出的功能。它们往往
15、在产业区中占据最主要的位置,形成产业区整体布局的核心,以利于高技术企业的正常运转(图10-4)。其次,高技术产业区还要满足服务功能的需求。这些功能包括行政管理、社会服务(金融、信息、科技贸易、房地产等)、市政配套等方面。由于它们是为生产职能服务的,其布局的第一原则是方便、高效。高技术产业区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生活功能,包括了居住、商业等方面,它们作为一种为生产和管理服务的基础职能,处于产业区布局的附属位置,它们的位置选择应该尽量避免与其它两种功能的冲突,而且自身应该相对集中,以便于组织生活,配置各种设施。大量的绿化、四通八达的市政服务设施将这三者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城市中的这一特殊的社区高技
16、术产业区。第三节 旅游规划 一、旅游规划概述 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三、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 四、旅游容量与供需平衡 五、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 六、旅游地规划内容 一、旅游规划概述 1、几个概念 旅游:非定居者的旅游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布署过程。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GB/T 189722019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旅游资源分类 GB/T 189722019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地文景观;水域
17、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旅游规划的特点 科学性;地域性;系统性或层次性;预见性;可操作性;政策性4、旅游规划分类 区域旅游规划 按实用性分 旅游地规划 位址规划 按旅游规划内容分 旅游业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规划 旅游市场规划 旅游保护系统规划 旅游线路规划 旅游设施规划 旅游人才规划 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调查:特征、性质、位置、质量、数量、可开发利用程度;开发条件 评价: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与丰度 完整性;知名度与影响力;适游期;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三、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 1、旅游者:客源地与目的
18、地 2、外部环境:风俗习惯、政策导向、流行时间、政治倾向与宗教信仰 3、旅游市场竞争与合作调查:四、旅游容量与供需平衡 旅游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空间容量、生态容量、心理容量 社会经济容量:五、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 1、区域旅游规划基础分析 A、地区概况 B、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C、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D、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E、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F、与周边地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2、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A、总则 B、旅游发展战略 C、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 D、旅游产品开发 E、旅游 产业规划 F、旅游市场规划 G、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H、旅游发展保障系统规划 I、旅游资源与环境规划 J、分期规划与优先发展
19、项目 K、规划实施 六、旅游地规划内容 1、规划基础分析 A、旅游地现况 B、旅游资源情况 C、旅游市场分析 D、设施条件分析 E、开发评价 2、总体规划内容 A、总则 B、总体布局 C、开发规划 D、设施规划 E、保护规划 F、产业规划 G、规划实施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内容 一、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一、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1、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 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4、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 1、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与发展(1)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与发展 日本:综合管理导向型的土地利用
20、规划体系 英国:法规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美国:宏观调控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德国:发展导向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2)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与发展A、1986年,土地管理法;B、1987年关于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构若干问题的通知;C、1987年,逐步开展全国、省、地(市)、县、乡(镇)5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D、1993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872000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E、201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F、2019年,新的土地管理法;G、2019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19-2019年);H、2019年
21、,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I、2019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J、2019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192020年);K、2009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3、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A、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E、动态平衡原则 4、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基本概念 2、特点 3、主要内容
22、 4、土地分类 5、程序 6、案例: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研论证专题研究报告 1、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2、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3、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供给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预测 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分区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
23、用地区域。(1)有的人建议将土地分成9种用途区,即: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2)按空间形态分:都会区 市镇密集区 开敞区 生态敏感区 4、土地分类(1)、2019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个一级类、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2)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R:居住用地 W:仓储用地 D:特殊用地
24、C:公共设施用地 T:对外交通用地E:水域与其它用地 M:工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 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3)全国土地分类:国土资源部土地籍管理司(2019)试行 A、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 B、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 C、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 1)准备工作阶段 2)方案编制阶段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和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方针 编制供选方案 方案择优 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3)规划审批阶段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居民点用地
25、规划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农业用地规划 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2、土地整理规划 3、土地复垦规划 4、土地整治规划 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1)、目标总量动态平衡,并努力做到有所增加 2)、基本策略 A、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充分挖潜 B、调整村镇居民点用地,部分退宅还耕。C、开发后备资源 D、进行土地整理,增加面积与生产潜力 E、调整收益分配,建立经济制约机制;F、土地管理。2、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环境 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3、土地复垦规划 土地复垦:凡是生产
26、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4、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五、土 地利用规划成果 土地利用规划图 土地利用说明书 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调查资料 施工图及实施计划 第五节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二、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三、主体功能区划的意义 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1921号 根据功能区划分标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27、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二、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资 料:全国主体功能区
28、优化开发区域 一、环渤海地区 1.京津冀地区 2.辽中南 3.山东半岛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开发区域 一、冀中南地区 二、太原城市群 三、呼包鄂榆地区 四、哈长地区 1.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地区 2.长吉图经济区 五、东陇海地区 六、江淮地区 七、海峡西岸经济区 八、中原经济区 九、长江中游地区 1.武汉城市圈 2.环长株潭城市群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十、北部湾地区十一、成渝地区1.重庆经济区 2.成都经济区十二、黔中地区十三、滇中地区十四、藏中南地区十五、关中-天水地区十六、兰州-西宁地区 十七、宁夏沿黄经济区十八、天山北坡地区限制开发区域 一、农产品主产区 1.东北
29、平原主产区 2.黄淮海平原主产区 3.长江流域主产区 4.汾渭平原主产区 5.河套灌区主产区 6.华南主产区 7.甘肃新疆主产区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 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共计1443个区域。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
30、城市化地区,开发内容相同,开发方式不同。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面积较多、发展农业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条件,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地区。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禁止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开发
31、,并点状分布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之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三、主体功能区划的意义:1、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被认为将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3、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 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4、也有利于打破行政区
32、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后,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和绩效考核政策等都将有所调整。具体内容包括,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个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布局,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等。政府绩效考核模式也明显变化,将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
33、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第六节 都市圈规划 一、都市圈概述 二、城市圈规划 三、案例 一、都市圈概述 1、定义: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 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及辐射周边城市和区域。2、都市圈界定的标准:(1)都市圈的界定标准 A、都市圈是 一个城镇密集区域,中心城市发达、副中心圈发育、都市圈结
34、构基本形成 B、快速交通系统形成,社会 经济联系密切,尤其是“日常都市圈”的划分一般基于交通条件。(1小时时距)C、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口达到 一定规模和等级(100万)D、外围地区的划入尽量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如以县为基本单位,有利于利用统计单位进行研究和利用行政单位进行管理。3、特征:中心性 大尺度 连绵成一片 跨界发展 4、都市圈的形成因素:社会因素城市化和郊区化 技术因素现代交通技术进步 经济因素产业扩散与转移 政策机制政府决策与规划 5、都市圈效应理论 A、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 B、城市之间的协作效应 C、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 二、都市圈规划 1、基本特点 A、规划的范围强调城市间的空间
35、联系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B、规划侧重解决问题而非系统规划 C、规划重视跨行政区划的协作和多元协调 2、都市圈规划的理念 A、全球视野理念 B、区域整体协调理念 C、可持续发展理念 D、协商规划理念 E、人居环境规划理念 F、问题型规划理念 G、动态弹性规划理念 3、都市圈规划的目标 A、城市化目标;B、空间结构目标;C、产业发展目标;D、社会发展目标、E、环境目标;F、制度建设目标 4、都市圈规划内容:A、都市圈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B、都市圈空间组织 C、产业发展与就业 D、基础设施建设 E、土地利用规划 F、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G、区域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5、都市圈规划的阶段和程序 A、准
36、备阶段 B、规划编制的阶段和程序 都市圈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定制收集 都市圈规划背景分布 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都市圈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规划方案设计 规划方案评估 C、规划报批阶段 D、规划实施阶段 第七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进展 二、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内容 三、两个文件 四、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 五、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六、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七、城镇体系规划步骤与成果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进展 1、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南京大学: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
37、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含义:A、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B、核心:中心城市 C、由一定数量的城市组成 D、本质特点是相互联系 2、基本特征 A、整体性 B、关联性 C、等级层次性 D、开放性 E、动态性 F、群体性 3、城镇体系研究进展(1)国外:A、1950年,邓肯在大都市和区域中首先提出城镇体系一词。B、1970年,贝里和霍特城镇体系的地理透视 C、加拿大伯恩城镇体系结构发展与政策(2)我国城镇体系发展过程:、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确定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1989年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全国、省、市、县、要做城镇体系规划C、1991年
3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城镇体系规划正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D、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E、2019年,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规划工作的通知 2000年4月6日建设部下发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G、2019年,关于加强省域城镇实施工作的通知H、2019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9-2020I、2019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J、2019年,城乡规划法、二、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概念: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
39、的城市群体。2、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A、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B、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C、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D、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E、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F、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G、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H、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3、城镇体系规划的一般内容:(1994)A、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B、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C、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D、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与城镇分工E、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F、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G、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
40、社会设施H、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G、确定各个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H、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2019年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强调:A、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B、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城市、设施的空间布局与时序、重点调控地区C、实施的政策、措施增加:A、开发管治区划:优先鼓励发展地区、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地区、有条件许可开发地区B、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及分布,不同地区和类型城镇指标C、确定非农产业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2019年,城乡规划法里面规定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
41、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三、两个文件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2、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3、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1)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2)城镇体系规划图;(3)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4)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图纸比例:全国用1:250万,省域用1:100万1:50万,市域、县域用1:50万1: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
42、规划示意图用1:5万1:1万。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建规2019183号1、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2、承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的规划编制资质。3、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图件至少应当包括(除重点地区规划图外,图纸比例一般为1:5万至1:10万):4、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2)制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3)预测县域人口规模,确定城镇化战略。4)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策略。5)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6)制6定重点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发展策略。7)确定村庄布局基本
43、原则和分类管理策略。8)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制定专项规划。9)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10)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四、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1)、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演变 A、城镇体系的发展演变 B、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C、保护和挖掘城镇特色 2)、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分析 A、现状概况 B、人口发展分析 C、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D、城镇体系结构分析:职能结构分析;规模等级结构分析;空间结构分析:城镇群形态特征分析 E、城市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2、发展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 2)、自然条件
44、与自然资源 3)、人口和社会经济条件 4)、基础设施情况 5)、生态环境条件 6)、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6个因子,即城镇规模、发展水平、商贸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区域交通条件 3、建设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 2)、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条件 3)、交通运输与区位条件 4)、水源、能源条件 5)、旅游发展条件 6)、社会经济基础 7)、农业发展条件 8)、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条件 9)、科技实力 10)、生态环境条件五、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职能结构规划 1、定义:针对城镇现状职能构成的特点,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战略,确定城镇的性质、特色、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2、县城以下的
45、小城镇职能分类: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工业、旅游、商贸、集贸等。3、思路:职能分工体系雷同职能分工转为分工协调的外向职能 职能层次分级中心、副中心、县域中心、片中心、镇、集镇(二)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1、定义:是对城镇体系内所有城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确定.具体包括各个城镇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城镇之间的分级标准,各个级别的城镇的数量级分配等。2类型:首位型、位序型和过渡型3、我 国地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等级规模系列 (三)空间结构规划1、空间结构:是指体系内各个城镇在地域空间中的位置分布、组合形式的特征。2、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四大类型:A、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城镇主次分明、首位度高、向心联系,如:南
46、京、西安等B、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中心城市主丛关系不明确、城市间互相依存、又相互制约 如:江苏苏锡常地区、湖南湘东地区等C、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为主的类型:如:大庆、辽中城镇群 D、行政经济区区域城镇体系布局类型:等级序列明显、不同等级职能分工明确,同一等级职能单一,如:地方级城镇体系3、思路:点圈区(带)线相结合“点”每一个具体的城镇:增长极、重点发展城镇、可促进发展的城镇“圈”中心城市圈和经济水平较高的副中心圈“区(带)”城镇密集区(带)“线”沿交通干线形成的产业带和城镇发展轴线。沿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可分一级、两级、三级)(四)网络结构规划1、定义:指对区域行政
47、管理、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网络进行统一规划,提高全地域城乡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推动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网络结构规划的内容:A、行政管理网络系统:直辖省城省辖、地县镇5级B、交通运输网络系统C、生产协作网络D、商品流通网络(五)新增建制镇、市规划六、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一)重点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1、大城市圈一般小于大城市的吸引区域、也小于城市经济区。至2020年 大于500万人口,半径70-100千米 200-500万人口,半径50-70千米 100-200万人口,半径40-50千米 50-100万人口,半径30-50千米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A、中心城
48、市的性质、职能、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地位B、中心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空间形态、城市化地区C、大城市圈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D、近、中、远郊向外围延伸的动态变化、职能、空间变化E、重点卫星城的规划、建设F、中心城市与郊区城镇的分工、协作G、大城市圈的远景发展展望2、城镇密集区3、城镇一级经展轴线 4、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热点地区(二)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1、区域中心城市2、区域副中心城市3、县域中心城市4、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工贸城镇和旅游城镇七、城镇体系规划步骤与成果1、步骤准备调研战略方案评审报批2、成果文件:文本 附件:综合规划报告、专题报告、资料汇编图纸: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 重点地区域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 区位 综合防灾与环境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