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培训学习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林田 文档编号:3342666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PPT 页数:326 大小:3.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导论培训学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6页
政治学导论培训学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6页
政治学导论培训学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6页
政治学导论培训学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6页
政治学导论培训学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政治 政治学 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一、什么是政治 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2、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3、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的其它系统政府(权威性政策制定者)政策产品输入输出反馈(关于输出的信息)二、作为博弈的政治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

4、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1.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2.政治博弈的规则:宪法与法律。3.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三、政治的地位三、政治的地位 政治的地位可以通过其如下作用得到认识: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

5、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国家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国家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制度环境Situation制度安排System制度绩效Performance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学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一、什么是政治学 1.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2.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

6、规范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结合。讨论: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专门的政治学学科,但包含了大量政治思想,例如儒家、法家、道家等的思想。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3.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

7、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三、政治学的范围三、政治学的范围 1.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 世界政治 2.政治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历史唯物主义 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2.阶级分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3.制度主义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1)社会选择理论(2)集体行动理论(3)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1)历史制度主义(

8、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 政治权力关键词:政治权力 权威 合法性 本章重点: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问题。本章应该重点理解政治权力的基本含义,政治权力的类型划分,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的权力定义受到马

9、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认为: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在韦伯影响之下,现代政治学中存在不同的权力观,例如:影响力说,决策参与说等。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如国家、政党、政治社团及政治个人。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地而

10、转换。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2.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意识形态利益等。3.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综上,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体现于权力运作之中,建立在权力结构与权力主体结构之上。政治权力的结构涉及以下方面:1.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2.权力运行的层次。3.权力运行的时间性。4.权力作用的结果。政治权力的结构对于我们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很有意义。也可以看出,权力的结构离不开政治权力主体的结构。首先,

11、权力在政治主体结构内运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政治主体的层次,层次越高,权力影响规模越广泛。其次,政治主体是多元的,这也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层次性,例如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结构。三、政治权力的类型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根据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将政治权力划分为五种类型:1.强制性权力: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它是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是以制裁的权力类型。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3.操纵性权力:在前两种权力类型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存在明显的沟通关系,操纵性权力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上,而是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

12、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4.人格型权力: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马克斯韦伯将这一类型引入政治学研究。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2.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3.合法性可促成权威的形成。权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

13、支持。权威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4.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是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些条件:第一、合法律性。第二、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第三、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我们简单地将权力分为以上几种类型。统治者为了减少权力运用的成本,往往综合运用以上各种类型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是两种直接相对的权力类型。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相当密切。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但操纵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合法性的降低。五、政治权力的基础五、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

14、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同时,权力依赖于制度的好坏,这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1.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2.财富。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小平曾讲过“财大才能气粗”。3.技能。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4.动机。是否具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5.知识。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对知识和信息持有者的依赖,如立法过程中的部门主义倾向。6.制度基

15、础。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分配 权力分配一直是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分类法也是基于对权力分配的考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分类法虽然影响很大,但不足以说明阶级社会中权力分配的复杂情形。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划分为基础来考察权力的分配问题,这样更加清晰。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奴隶制国家

16、。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多采用君主制,即东方暴君制。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采取了奴隶主阶级民主制。2.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最高权力主要采取世袭继承制。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实行领主分封制,领主在获得土地的同时,也获得了行政、立法、军事、铸币等国家权力,由此形成了割据状态。领主与国王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这导致了西欧的地方自治传统。所谓中国的封建社会并未采取领主分封制,而是采取专制君主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由此形成家天下的格局。正是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分配的原则是体现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主权在民。2.资本主义国

17、家权力分配的机制是自由选举制。选民一人一票,政治形式平等。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平等与经济不平等共存。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治与经济二元化,出现了政治形式上的平等与经济的是极不平等,经济不平等又影响到政治的实际不平等。4.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形式是代议制与选举制的结合,但不同国家选举制度的具体程序和规则也不相同。5.除了自由民主制度外,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其余的政治制度形式,如法西斯主义体制和威权体制。法西斯体制是资本主义民主畸形发展的产物,威权体制是一些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曾经历的阶段,它们最终为自由民主体制所代替。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

18、分配 1.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在批评资本主义虚假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议行合一”体制的变迁。3.当前,中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4.当前中国的权力分配制度不完善,造成腐败等负面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现法规性的选举制度未能得到真正贯彻。思考题 一、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是什么?二、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三、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四、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五、如何看待政治权力的制度基础?六、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有哪些特征?七、我国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篇 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

19、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第三章 政治文化 关键词:政治文化 社会资本 本章重点: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影响深远,是解释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并重点了解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研究。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1.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阿尔蒙

20、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此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第一、当时国际政治面临的新情况对政治学提出了挑战。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成为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催化剂。2.政治文化的涵义 政治文化的三种理解: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第二、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而且包括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第三、政治文化不仅包括前述观念性的政治文化,还应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之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

21、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二、政治文化的内容二、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1.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

22、等方面的知识。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一、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二者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2

23、.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这是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 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

24、价。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3.其余分类形式。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 1.社会资本是由普特南提出的,是政治文化研究沉寂之后的新复兴。它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与规范。2.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3.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4.社会资本的

25、基本要素: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三、政治文化的功能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思考题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二、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三、政治文化与国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四、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五、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六、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转有什么样的关系?七、政治文化与政治变迁是什么样的关系?第四章 意识形态 关键词: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现

26、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几种意识形态定义: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2.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3.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

27、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2.总体性:

28、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3.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5.依赖性: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

29、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二、民主社会主义二、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其基本主张是: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三、新自由主义三、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其基本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

30、的基本价值观,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四、新保守主义四、新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也是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五、社群主义五、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与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它的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

31、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六、民族主义六、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对近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心里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资产阶级革命

32、过程中,意识形态实现了政治化,其与国家的关系鲜明的体现出来。1.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一方面通过政治社会化使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公众之中,使其普遍接受;另一方面大力发挥意识形态对统治地位合法化的辩护功能,证明自己政权存在的的合理化;2.极端的意识形态政治化也有其弱点: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就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

33、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三、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李斯特、韦伯等社会科学家实际上都曾作过论述。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将意识形态纳入制度变迁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在其产生之初都曾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其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而又阻碍经济增长。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意识形态具

34、有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独立性,与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意识形态的变革就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由此而导致意识形态束缚经济发展:第一、压制创新;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 意识形态有两种变革方式,即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这里着重讨论前一种方式: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

35、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第四、中心边缘方式。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思考题一、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何异同?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三、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四、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五、滞后性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本章重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深刻影响着政治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取向,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本章应重点掌握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媒介及主要功能。

36、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几种观点: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就个体而言,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就群体而言,是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本身就实现了这两个目的。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37、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 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家庭。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与其它媒介相比,家庭在塑造儿童人格、形成人生观及政治启蒙方面起着特别重要作用。2.学校。学校通过课程及活动灌输特定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促进或改变家庭所形成的政治观,因而是政治体系培训公民的重要手段。3.同辈团体。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对青少年的观念、态度影

38、响极大。4.工作场所。这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在工作场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认识,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也趋于确定化。5.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6.选举及其它政治活动场合。这些有助于公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不失为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7.社会政治组织。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宣传组织的主张、信阳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以及通过组织的活动向其成员传播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特定的政治文化。除此之外,其它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如利益集团、国

39、家机关等也都具有很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不同社会和政治文化背景下,政治社会化机构也有较大差别,直接导致人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的差异。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2.从政治文化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3.从政治体系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思考题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二、如何认识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三、如何认识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四、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是什么样的关系?五、政治社会化与政治

40、制度的维护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三篇 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是政治行为主体所赖以存在的制度形式,是政治行为主体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等政治组织和政治个人。上述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构成了政治全过程,即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与自上而下的政策输出。同时,这些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政治制度,如政府体制、政党制度、利益集团规则等。第六章 国家 关键词:国家 国家本质 国家目的 国家类型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机构 本章重点:国家是政治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国家的基本涵义、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目的、国家的类型、国家的结构形式与国家机构的设

41、置。第一节 国家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一、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管理社会的公共性权威组织的总体性指称,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对于国家的产生与起源,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简要介绍以下几种:1.国家神权说。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政治权力来自神授,统治者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人民应绝对服从之。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有益团体。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但是社会共同体说没能很好地把国家与其它社会团体区别开来。3.社会契约说。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否定。国家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为了保障

42、生命与财产安全而订立契约而建立的。国家的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障公民权利;如果违背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之。社会契约说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新国家的建立。4.国家统治说。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政府是实现统治的工具。国家统治说表明了一些国家的统治特征和统治手段,但并不能科学的解释国家统治的本质,也难以让人明白国家到底为何物。二、国家与社会二、国家与社会 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强社会弱国家型强国家弱社会型强国家强社会型 三、民族国家的建构三、民族国家的建构 1.民族与国家 (1)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2)民族国家的机构过程具有复杂性,

43、既有民族建立国家的情形,也有国家创造民族的情形。2.民族国家的要素 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领土、人口、主权与政府。3.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需要克服一系列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早发达民族国家的这些危机往往是顺次出现的,后发达民族国家在同一阶段往往要同时面对几种危机。4.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全球化直接威胁着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内容。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国家开始了国家重构过程。四、国家的本质与目的四、国家的本质与目的 1.国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具体说:(1)

44、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3)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v国家权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v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v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v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v总之,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的机器。2.国家的基本目的 我们认为,国家的基本目的主要有以下:(1)安全。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共同体的安全。这种安全应建立在基本正义基础上,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统治者的安全。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国家为追求安全而进行的军备竞赛会导致各个国家的不安全,这就是安全悖论。(2)秩序。国家在保障安全

45、的基础上必须保障资源分配的一定秩序。这种秩序的形成必须基于两个条件:法律的限制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秩序的仲裁必须是基于合法程序的公正裁决。(3)正义。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资源分配应该给予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同时又应该保障分配结果不至于差异巨大。安全需要暴力来保障,秩序需要权力来维护,正义需要权威来达成。安全秩序正义暴力权力权威 3.国家目的的矛盾性 国家与社会、统治者与人民利益的差异性导致了国家悖论的出现。诺思认为,国家制订规则基于两个目的:第一、界定所有权结构,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第二、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会导致矛盾,这就使国家悖论,这是国

46、家不稳定的根源。国家兴衰说到底就是社会正义和统治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4.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国家能力主要是以下四种:第一、汲取能力,即财政能力;第二、调控能力,即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三、合法化能力,汲取的政治认同的能力;第四、强制能力,即运用暴力维护统治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根本基于有效产权与良好制度。第二节 国家的类型与国家形态 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西方政治学中的国家类型划分经历着从“分类法”到“类型学”的过程。分类法指传统的国家分类,主张对国家作“质”的区别,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类

47、型学主张以实证标准,反对以先验的、思辨的标准,如韦伯的分类法。马克思的分类法则是基于所有制与阶级的划分。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所有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2.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农民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对封建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封建制国家实行领主分封制和权力等级制,并直接运用宗教进行统治。3.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佣制。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4.社会主义国家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

48、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三、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三、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 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区分的标准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还包括人身监视力的加强、军事暴力的国家化和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1.传统国家。阶级分化、城乡差别明显,行政力覆盖范围有限,国家只有边陲而无疆界,大量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2.绝对主义国家。疆界划定,主权出现,国王成为主权代理人,法律成为全民性规范,军事力量大为扩张,军队内部行政管理

49、手段高度发达并未控制社会提供了可资借用的体系。3.现代民族国家。从绝对主义国家继承了疆界与主权。工业化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行政力量扩大,国家对社会的监视力加强。吉登斯实际上以欧洲历史为基础勾画出了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以政治治理形式或权力集中的程度,可将国家划分为集权主义和分权主义国家。1.集权主义国家 第一、法西斯主义国家。又称极权主义国家,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实行极端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行一党政治;实行秘密警察统治;国家垄断经济、文化和信息机构。第二、威权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主要是一些既没有实行社会

50、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特征是:政治威权较弱,因而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精英集团,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社会受到国家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意识形态先天不足,这些国家往往是赤裸裸的权力统治。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2.分权主义国家 分权主义国家主要是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国家,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多元主义;竞争性的政党政治;定期选举制度;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简单比较着几种国家类型,法西斯国家是最恶劣的国家类型之一,自由民主国家最具有合法性,而集权主义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也不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政治学导论培训学习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林田)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