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丝虫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学生:辛迪专业:生物技术 06120801学号:20081903内容提要丝虫病概述丝虫病病因丝虫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淋巴管病变乳糜尿象皮肿治疗和预防丝虫病概述丝虫病是由纹虫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男女老少均可感染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寄生于人体的丝虫共有八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寄生于淋巴系统的斑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淋巴型丝虫病丝虫 丝虫模式图丝虫病病因对丝虫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与宿主的机体反应性、感染的虫种、程度和次数以及虫体的发育阶段、寄居部位和成活情况等因素有关。晚期丝虫病与丝虫成虫阻塞淋巴流有重
2、要关系。淋巴系统的相关知识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重要的辅助系统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淋巴管9淋巴干2淋巴导管回收组织液,淋巴循环的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胸腺、骨髓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抗体,过滤淋巴淋巴循环示意图丝虫病的病理改变1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幼虫和成虫的分泌物、代谢及虫体分解产物及雌虫子宫排出物等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性反应。早期在淋巴管可出现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随之管壁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损,管内形成淋巴栓。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2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由于成虫的刺激,淋巴管扩张,瓣膜关
3、闭不全,淋巴液淤积,出现凹陷性淋巴液肿。以后淋巴管壁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而导致淋巴管闭塞。以死亡的成虫和微丝蚴为中心,周期浸润大量炎症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而形成丝虫性肉芽肿,最终导致淋巴管栓塞。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3隐性丝虫病 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IgE水平显著升高,胸部X线透视可见中下肺弥漫性粟粒样阴影。丝虫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
4、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有些患者可仅有寒热而无局部症状,可能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表现。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象皮肿(elephantiasis)晚期丝虫
5、病最多见的体征。象皮肿的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继之,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出现非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皮肤弹性消失。最后发展为象皮肿,肢体体积增大,有大量纤维组织和脂肪以及扩张的淋巴管和积留的淋巴液,皮肤的上皮角化或出现疣样肥厚,粗糙坚硬似象皮。乳糜尿(chyluria)因乳糜液逆流进入尿中所致,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作尿乳糜试验可阳性。乳糜尿的特征是小便混浊如乳汁,或似泔水、豆浆一,故名。由于丝虫进入淋巴管,局部淋巴管炎症损害,致淋巴动力学的改变,淋巴液进入尿路,发生乳糜尿。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和男性睾丸鞘膜积液(hydro
6、cele testis)在流行区并不少见。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丝虫病的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 DEC。海群生对两种丝虫均有杀灭作用。现已研制成功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对微丝蚴与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两种丝虫均有良好效果。对班氏丝虫病的疗效优于海群生。象皮肿的治疗 对象皮肿患者除给予海群生杀虫外,还可结合中医中药及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或烘绑疗法治疗。对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转术外科手
7、术治疗。乳糜尿的治疗过去用10%硝酸银溶液作肾盂内灌注,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复发。采用手术治疗是将肾蒂淋巴管切断分离手术,或肾淋巴管与腰淋巴干吻合术、大隐静脉与腹股沟淋巴结吻合术等,术后也有复发,且手术较为复杂。丝虫病的预防 丝虫病是由纹虫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血中有微丝蚴的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因此,预防本病重点在于灭蚊防蚊和治疗微丝蚴携带者。在流行区居住的人,为了预防本病,可采用海群生食盐全民食用法。如为外来人口进入流行区,可用海群生片150毫克,每月服一次,可达到预防效果。参考文献 1 薛洪源 于佳 葛向华.丝虫病的分布与防治进展.人民军医“和平天使-2009”中加医疗救援联合行动论文专刊.2吕桂月 王培义.慢性淋巴丝虫病的治疗研究.中国热带医学.2005第5卷第7期 3蔺西萌 刘长军 黄倩 赵旭东 张红卫.慢性丝虫病患者下肢象皮肿疗效观察.现代预防医学.2008第35卷第17期 4尹立新 霍海英 董小红 毛德华.慢性淋巴丝虫病乳糜尿的健康指导.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年第5卷第8期上半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