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下》第十一章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365641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PPT 页数:375 大小:34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下》第十一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5页
《政治经济学下》第十一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5页
《政治经济学下》第十一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5页
《政治经济学下》第十一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5页
《政治经济学下》第十一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篇第四篇 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经济体制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o 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对象、目标和手段;o 总量平衡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的问题;o 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模式以及宏观调控体系。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1、市场经济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3、政府直接调控的范围。4、政府间接调控的内容。5、宏观调控的目标。6、宏观调控的手段。7、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宏观调控概述宏观调控概述o 宏

2、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o 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政府),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o 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o 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国当前市场发育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一、宏观调控的原因一、宏观调控的原因1、市场失灵使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市场失灵使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o 西方发达国家及一批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

3、际历程和政府职能的演化轨迹表明,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o 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o 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完全摒弃政府干预的市场调节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因而必须借助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补市场失灵。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o 加尔布雷斯曾把市场失灵归结为三大问题,微观经济无效率;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社会不公平。微观方面:微观方面:(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o

4、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o 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萨缪尔森)。o 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是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微观方面:微观方面:(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o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o 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消费者都想无偿使用这些产品,于是就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即不支付成本但获得利益的行为。o 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收回其成本,企业

5、作为市场主体,就会丧失提供产品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生产的萎缩,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设法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2)外部性)外部性o 外部性又称为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o 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2)外部性)外部性o 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o 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o 由于私人经济主体主要以追求私

6、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2)外部性)外部性o 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o 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3)垄断)垄断o 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减少其产品的供给,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o 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干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强迫或鼓励垄断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以避免社会效率的

7、损失。(3)垄断)垄断o 还有一些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就会自然形成垄断。对这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应该及时加以干预,也可以划归政府来经营。(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o 完全竞争模型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就是“完全信息”假定。按照完全信息假定,市场的供求双方拥有作出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市场上的每一个生产者和每一个消费者对于价格、产品质量等等都是完全了解的。o 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息情况是对等的,也即信息是对称的。o 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o 但是在现

8、实经济中,更常见的是信息不完全和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o 信息不对称指的就是市场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状况不对等,其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掌握信息多的一方被称为信息优势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被称为信息劣势方。(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o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o 例如,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价格不再是引导资源流动的明确的信号,消费者可能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到质量很差的商品;生产者可能生产出市场并不需要的产品。o 这样一些潜在的、对双方都有利益的交易可能无法达成,或是即便达成,效率也不高。o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的

9、均衡结果对社会来讲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况。(5)优胜劣汰而产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对社)优胜劣汰而产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有腐蚀会价值观有腐蚀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o 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1)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社会资源,建立适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比例关系,保证社会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顺序运行。o 单一的市场调节不能满足社会生产正常运行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2)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和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能及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

10、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国家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以减少经济的剧烈波动,使国民经济得以顺利发展。(3)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结果,不一定与社会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o 上述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让出了空间,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o 正如萨缪尔森所说;“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

11、济缺陷”。o 因此,“现代经济是市场和政府税收、支出和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二、宏观调控的对象二、宏观调控的对象o 宏观调控的对象可以从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o 从主体看,宏观调控必然涉及人,涉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o 从客体看,宏观调控主要涉及到的是国民经济总体总量和结构,这主要是通过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现出来,比如经济增长的速度,商品的总供求平衡,劳动力的总供求平衡,货币的稳定等。1、主体层面的宏观调控对象、主体层面的宏观调控对象o 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主要涉及到的是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主体。o 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很大的不同。o 在资本

12、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没有主体层面的宏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没有主体层面的宏观调控对象。观调控对象。o 这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基础,从而决定了私人所有制的企业和个人的分散化决策构成了其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敏感以及由此决定的预算硬约束是其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要特征。o 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决定是否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个人也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国家对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不能进行直接干预。o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除了民营企业和个人之外,还包括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o 而国家由于拥

13、有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对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因此也就能够对二者进行干预,使二者的行为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这两者也就能够构成我国宏观调控主体层面的对象。2、客体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象。、客体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象。o 从客体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指国民经济总体的总量和结构,而总供给和总需求则涵盖了整个的国民经济活动。o 对客体的调控是通过对市场的调控来实现,调控方式是总量控制和参数调控。o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客体层面的宏观调控对象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体现出来的,分解为若干的具体指标,其中主要包括:o 价格指数、o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分行业增长速度、o 财政收支平衡程度、o 国际

14、收支平衡程度、o 失业率、o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平衡程度、o 敏感商品供求平衡程度、o 金融稳定程度、o 经济安全程度、o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执行程度、o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两者差距、o 环境污染程度等等o 通过这样指标的分解,才能使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找到明确、有效的手段影响客体,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1)社会总供给o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o 一国的生产是一国供给的来源,但一国的供给并非全部来自一国的生产,或一国的生产并非全部形成一国的供给。o 凡是能够提供本国使用的物质产品

15、和服务,不论是本国生产还是外国生产,都是社会总供给的构成内容;而本国享用不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使是本国生产的,也不包括在社会总供给之内。o 也就是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供给的水平除取决于总产出水平外,还取决于进口与出口的差额。o 此外,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广义的总供给和狭义的总供给。o 广义的社会总供给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社会总产出”为代表。o 它反映一年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既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又包括中间产品的供给。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广义的总供给除取决于总产出的价值外,还应加上进口值减去出口值。o 狭义的社会总供给狭

16、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为代表。o 它反映一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2)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o 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是与社会总供给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要。o 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o 在一个假定的封闭经济中,社会总需求包括两部分,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所以,分析社会总需求即分析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需求。o 投资需求投资需

17、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o 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o 狭义的社会总需求:狭义的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和,即对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o 它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通过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最终产品(包括服务)的需求。o 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必然间接地引起对中间产品的需求。o 广义的社会总需求广义的社会总需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通过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内的社会总产品的需求。即包括中间产品需求在内的社会总需求。o 由于对

18、中间产品的需求是间接地由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引起的,而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又分为投资品需求和消费品需求两部分,因而也有必要将中间产品进一步分为投资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两类。o 需求形成组合,供给就应当有合理的结构。(3)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社会总供求的平衡o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间的平衡通常是指投资和消费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相互适应性。o 一般具有双重涵义:总量平衡:是指总供给在总量上的扩张和收缩与总需求大体一致或者均等的一种状态,是社会总供求在价值上平衡。o 由于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的最终使用部分,按理说这种使用额应等于国民收入生产额。o 但

19、是,如果动用上年储备用于本年积累和消费,或进口大于出口等等,就会使国民收入的实际使用额大于当年的生产额。o 存在财政虚收实支,信贷虚存实贷,银行增加财政性发行,国际收支逆差等因素,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诸如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际支出超出相应的实物保证,会引起需求膨胀性的总量失衡,拉动物价普遍上涨。结构平衡:是指供给结构(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等)与需求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在实物上的对等和适应,即二者内部结构的相互平衡。货币形态的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与实物形态的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结构相适应。这一涵义的平衡不仅复杂,而且相当重要。o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通常认为,衡量总供给与

20、总需求是否平衡,主要是从三种市场状态入手: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o 商品市场上看物价上涨率,货币资本市场上看利率和汇率,劳动力市场上看失业率。o 这四个指标再加上经济增长率,就成为观察时常经济运行态势和供求总量平衡与否的显示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o 产品滞销,实际存货水平上升,市场疲软;o 生产滑坡、停滞甚至萎缩、衰退,就业水平下降;o 经济效益下降;o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o 流通领域不正常,“三角债”增多。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失衡对经济运行的影响:o 需求过旺,经济过热,势必使市场短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投资和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

21、入增长,导致信贷膨胀综合表现为通货膨胀 o 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o 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o 各种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三、宏观调控的主体三、宏观调控的主体o 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具体讲是中央一级的国家机关。o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o 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1、经济调节。、经济调节。o 首先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规划经济布局;o 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指标;1、经济调节。、经济调节。o 决定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必须由政

22、府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o 同时,政府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2、市场监管。、市场监管。o 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o 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o 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建设和投资;o 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o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3、,调节收入分配;o 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营造一个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4、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o 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四、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四、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o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o 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和政策都是围绕着主要目标来制定和实施的。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o 促进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结果,是经济稳定、结构合理、效益提高的体现。o 促进经济增

24、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二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o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经济总量失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o 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各行业之间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充分发挥关键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各地区经济增长互相协调,形成互惠互利的分工协作关系。o 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总量平衡是结构优化的前提;经济结构的合理和优化,是长期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2、增加就业、增加就业o 增加就业是指在一定的工资水平和现有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把失业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上。o 把失业率维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一个尽可能低的水平上,不是

25、绝对消灭各种失业,而是减少由于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周期性失业。这种失业是一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使产量减少,不利于社会稳定。o 增加就业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加经济总量,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标志着经济健康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o 是指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幅度上。o 物价稳定是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对经济主体来讲,可以合理地安排生产和消费。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o 稳定物价必须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扰乱经济持序,导致经济失衡。o 稳定物价也要防止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

26、极性,使企业生产下降,最终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o 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对外经济关系中保持收入与支出的大体平衡。o 国际收支平衡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重要意义。o 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总量平衡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o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如果是贸易收支逆差所致,将会造成国内失业增加;如是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则会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利率上升,将影响到商品市场的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增长。o 此外,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会首先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如果逆差严重,则会使本币汇率急剧下跌。o 央行如果要维护本币的地位,就要

27、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这不仅会消耗外汇储备,甚至还会造成外汇储备枯竭,从而严重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o 另外也会形成国内流通的货币收紧,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经济萎缩。o 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虽然可以增大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是如果出现长期或巨额的盈余时,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可能使本币升值,因而不利于商品出口最终加重国内的失业;将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物价上升,加重通货膨胀;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因此会加剧国际摩擦;国际收支顺差来自于出口过多所造成的话,那么国内可供使用的资源就会相应减少,

28、因此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o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方面要“开源”,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外汇收入;另一方面要“节流”,把外汇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明确为四个基本目标的实际意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明确为四个基本目标的实际意义:义:是内涵丰富,履盖面广。o 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减最终会体现到经济增长的变化。o 增加就业是体现力求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这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o 稳定物价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o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

29、济交易的系统记录。随着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外部平衡,可为内部平衡(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完善政府职责。o 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目标主要集中在效率、稳定和公平三个问题上。o 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失业(或过度需求)以及国际收支失衡,都会导致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是造成经济不平等、导致影响稳定和公平问题的原因。o 因此,各国基本上都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列入基本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o 四个基本目标更具宏观性、战略性,是第一层次的目标,把它们作为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国家的着眼点将更加集中到抓大事、谋大局、促

30、发展上来,以履行好现代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责。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目标的新内涵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目标的新内涵 1、“促进经济增长”要在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实现o 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不能追求“没有发展的片面增长”,不能以浪费、牺牲环境和两极分化为代价。o 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公平中实现节约、绿色和均衡型增长,达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应当是今后我国宏观调控在增长和发展上的基本目标。2、“稳定物价”既要盯住CPI,又要关注资产价格变化o 今后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必然带来巨大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对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后的核心CPI长期上涨趋势形成制约,一

31、般很难发生短缺时代那样的通货膨胀。o 但是,衡量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基本指标之一始终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使CPI控制在不损害国民福利所需要的区间以内。2、“稳定物价”既要盯住CPI,又要关注资产价格变化o 随着国民生产及国民收入和消费内容的变化,我国今后土地和能源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耕地总规模和人均水平将呈长期下降趋势而能源对外依存度将呈长期上升趋势,加上人民币汇率变化促使国内资产价格重估,使得我国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面临食品、能源和资产价格趋势性上涨的压力。o 这个时期既要调控核心CPI的变化,又要关注和影响食品、能源和资产价格的变化,防止食品和能源价格持续过度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避免高通货

32、膨胀对国民福利的侵蚀。3、“增加就业”要继续放在“积极”的位置o 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趋势近期不可能完全扭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仍将持续,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应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导向,宏观调控工作始终要围绕增加就业来展开,努力实现充分就业。o 就业是最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宏观调控目标,不断增加就业,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改善民生、实现国民福利最大化目标的重要前提。这一点对于劳动力大国来说显得更为重要。o 2003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o 当时有关学者曾评论“在国家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新增就业指标还是首

33、次,这标志着政府工作的一大转变,从以往追求经济增长率为主转向经济增长和就业两者并重。”4、“国际收支平衡”要放在宏观调控更重要的议事日程o 在全面融入全球化以后,我国产品出口的综合竞争力将保持持续提高趋势,“中国制造”在全球出口市场将长期保持自己的比较优势,贸易顺差加上人民币汇率变化带来资本净流入增加,国际收支平衡将面临不断增大的压力,其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出来。o 在这种背景下,控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过快增长,努力降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程度,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o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o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

34、增长8%左右;o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低于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o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4.8%左右;o 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得到改善。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演变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演变 o 从各国实践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o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宏观调控的内容和着力点已发生了重大变化。(1)探索阶段 o 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虽然对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基本建设、交通

35、运输、商业、文教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劳动工资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计划安排,但没有非常突出的宏观目标,计划主要是对主要产品的产量和增长速度进行安排。o 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计划从偏重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逐渐转到搞好宏观调控上来,从对经济的直接调控转到间接调控上来,从原来主要是定指标、分投资、批项目、分物资转到抓大事、谋大局、促进经济发展上来,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开始形成。o 例如,1988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计划报告,首次提出“计划目标”的概念:如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5。货币增发量和信贷规模控制在适度水平。财政赤字控制在80亿元等。o 198

36、9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计划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宏观调控目标”的概念,将目标体系变成为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投资、财政、金融和物价方面的指标。(2)形成阶段 o 随着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宏观调控目标体系也进一步调整并逐渐明确。o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的计划报告,第一次列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八大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财政;外贸进出口和外汇储备;商品零售;物价;经济效益;人口自然增长率。o 此后,1994年、1996年均对以上目标作出调整。o 1997年,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再次调整,形成了八大目标体系:(1)经济增长

37、率;(2)固定资产投资;(3)价格;(4)财政收支差额;(5)货币发行量;(6)外贸进出口总额;(7)人口自然增长率;(8)城镇登记失业率。o 1998年以后,这八个目标的体系统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体系。(3)规范阶段 o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o 这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定位,向着与现代市场经济统一目标的规范阶段转变。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调控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

38、调控的必要性1、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o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将市场的自发调节纳入整个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实现社会主义预定的目标,政府自觉地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完全必要的。2、实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需要。o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地配置资源,建立起适合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保证社会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顺利进行。o 要达到这个目标,单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o 同时,改革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

39、,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克服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必须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o 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但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二、宏观调控的模式二、宏观调控的模式o 宏观调控的模式是指由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式。o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方式基本上有两种:o 直接调控:直接调控: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必要时,政府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的运行。o 间接调控:间接调控:政府对企业的调控以市场为中介,运用经济手段

40、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按宏观调控的方向进行经济活动。直接调控的范围宏观经济总量和宏观经济环境:货币发行量、财政支出、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整治等。特殊领域或部门:外汇管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序的直接干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直接调控:通货膨胀很严重时冻结物价,限量供应,工资管制等。间接调控的内容发布经济信息,通过市场机制的价格、供求要素预期变动,引导和调节企业的经济活动。运用经济参数进行调控。经济参数:预期可控的经济变量,如税率、利率、银行贷款等。制定指导性计划,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并是从全局发展着眼的,中长期计划,以间接调控为主。o 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作为整

41、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体制、商品经济的成熟程度以及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因素等。o 由于各个国家具体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不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因而在不同国家乃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经济体制和由经济体制决定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也是不完全相同的。o 而且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也不应该一经选定就凝固不变,而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它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模式选择o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在长期实践中曾经形成过多种模式。1、其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传统的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o

42、 通过国家计划确定投资项目,无偿拨付投资资金;o 国家制定生产计划,通过行政系统层层分解下达,一直下达到企业;o 国家按计划实行生产资料的调拨和分配,并统一确定价格;o 国家按计划对消费品实行统购包销,统一确定购销价格;o 国家按计划统一调配劳动力,统一确定工资福利标准;o 国家收缴企业的盈利,补贴企业亏损。o 这种模式虽然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如在经济恢复时期)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主要是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赶超战略。o 但是,实践已充分证明,它压抑了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衡,特别是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应该彻底地加以改革。2、与社会主

43、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o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国家计划的导向和宏观调控力度的作用。o 换言之,就是要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前提下,既要重视对经济总量的直接调控,又要重视通过市场对微观经济的间接调控。o 这种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o 在这种宏观调控模式中,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并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

44、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o 政府计划指导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安排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重大比例关系,并综合配套地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o 大体来说,宏观调控作用主要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总量关系、货币发行等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o 而大量的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则主要由市场调节。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o 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

45、,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进行直接干预。o 只有这样,政府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才能既真正管好宏观经济,又放开搞活微观经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三、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三、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1、手段:经济计划。o 通过政府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o 宏观调控计划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要手段。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

46、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计划调控的主要功能是:o 从宏观总体上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o 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控,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o 通过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保持社会公平分配和提高经济效率。o 计划调控的这些功能有效地弥补了市场功能之不足。o 我国的计划体制改革,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计划手段的长处,避免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o 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比例关系,并由相

47、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o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也都有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的计划管理,有的国家政府还专设有计划部门。o 他们的计划有如下一些特点:计划的形成是经过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和社会力量的反复协商后产生的,具有明显的集思广益的特点;计划的作用是指导性计划,给予导向,对市场主体没有强制约束力;计划的实施要借助其他的经济变量和参数,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同时也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信息。经济手段:o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以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调节手段。o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

48、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o 经济手段具有间接性和灵活性的特点。o 经济杠杆影响着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促使各经济主体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自动地按照经济杠杆作用所引导的方向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因而它能从经济利益上促使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大体上符合宏观经济运行目标。价格杠杆价格杠杆o 价格杠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调节杠杆和核算工具两种作用。o 价格作为调节杠杆,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调节商品流通和消费结构,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及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增强适应市场供需变化的竞争能力。价格杠杆价格杠杆

49、o 价格作为核算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它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工具,借助价格可以考核经济效益的高低,可以检验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的多少,并可通过价格核算监督企业节约劳动。价格杠杆价格杠杆o 价格作为调节杠杆和核算杠杆,最终能促使宏观经济良好运行。o 当然,价格杠杆的调节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o 例如,它不能调节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的盈利水平;对于既鼓励生产又鼓励消费的商品也不能靠价格调节奏效。税收杠杆税收杠杆o 税收杠杆直接影响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最终可以起到调节生产和流通、调节市场供求、调节国民收入分配、调节进出口贸易关系等作用。o 税收杠杆的调节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o

50、例如,税收的固定性使之难以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对于需要增加供给、减少需求的商品,靠税收的调节也难以奏效。信贷杠杆信贷杠杆o 信贷杠杆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o 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能够把闲散的资金动员起来加以利用,支持经济的发展;o 能够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o 能够控制货币流通量,调节社会总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o 能够促使企业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工资杠杆工资杠杆o 工资杠杆的调节作用表现在:o 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资形式,确定合理的工资等级差距,调动劳动者积极性;o 还可通过确定工资总水平,来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o 工资杠杆作用的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政治经济学下》第十一章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