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地球仪和地图PPT地球仪和地图PPTSOS:假想你正在乘坐铁达尼克航海假想你正在乘坐铁达尼克航海环球旅行,此时这艘船却触礁,你环球旅行,此时这艘船却触礁,你该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该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1.什么叫经线什么叫经线?纬线纬线?地球仪上经线、地球仪上经线、纬线的形状怎样的?纬线的形状怎样的?2.找出地球仪上的两极、赤道、找出地球仪上的两极、赤道、0经线、经线、180经线。经线。3.确定地球仪上经度和纬度划分的确定地球仪上经度和纬度划分的方法。(东经和西经、南纬和北纬)方法。(东经和西经、南纬和北纬)经线和经度的探究经线和经度的探究纬线和纬度的探究纬线
2、和纬度的探究1.划分南北半球的纬线是什么划分南北半球的纬线是什么?2.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什么?赤道赤道思考:如何划分东西半球?思考:如何划分东西半球?划分标准:西经划分标准:西经20度,东经度,东经160度度如何确定我们的具体位置如何确定我们的具体位置纬线纬线经线经线形状特征形状特征长度长度指示的方向指示的方向度数范围度数范围0的确定的确定度数的变化度数的变化规律规律划分半球的划分半球的界线界线圆圆半圆半圆赤道最长赤道最长相等相等东西方向东西方向南北南北180360赤道赤道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增从赤道向两极递增向西向东各向西向东各180赤道赤道20W16
3、0 E2.下列各点中既位于西半球又位于南半球的是(下列各点中既位于西半球又位于南半球的是()A.西经西经19,南纬,南纬60 B.0,北纬,北纬26C.西经西经25,北纬,北纬30 D.西经西经140,南纬,南纬351.填出填出A、C两地的经纬度数值两地的经纬度数值:;C:。东经东经80南纬南纬10 东经东经90南纬南纬20 D3本初子午线的地理意义是(本初子午线的地理意义是()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东西时区的分界线东西时区的分界线C.划分经度的起始线划分经度的起始线 D.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划分纬度的起始线C作业:作业:1、作业本第、作业本第1-6题完成。题完成。2、同步练习
4、第、同步练习第1-13题完成。题完成。3、四人共同完成制作小型地球(原材料、四人共同完成制作小型地球(原材料可用乒乓球或其他球体材料),上面要可用乒乓球或其他球体材料),上面要标有经、纬线和经、纬度及其它标识。标有经、纬线和经、纬度及其它标识。对经线和经度作探究对经线和经度作探究(1)(2)(3)(4)(5)不同的经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都相同不同的经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都相同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360东经与西经是以东经与西经是以0经线为起点划分的经线为起点划分的东半球和西半球是以东半球和西半球是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组成的经线圈划分
5、的对纬线和纬度作探究对纬线和纬度作探究(1)(2)(3)(4)(5)不同的纬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不不同的纬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不相同,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相同,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成一点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成一点纬线与经线垂直纬线与经线垂直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180北纬与南纬是以北纬与南纬是以0纬线(赤道)为起点划分的纬线(赤道)为起点划分的北半球和南半球也是以北半球和南半球也是以0纬线(赤道)划纬线(赤道)划分分的的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2)提出
6、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日积月累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1、学生自读。指名读。2、理解重点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趣味语文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2、学生自读。指名读。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