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讲 后期现代主义背景:后工业社会: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基础。文化工业化、艺术商品化理论基础:存在主义哲学 结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 世界是荒诞的,文学是无意义的一、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后试图建立自己的规则和范例,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反文学”。二、现代主义作家在非理性的背后仍然追求崇高、神圣和意义,后现代主义不再追求任何终极价值。三、现代主义把世界仍然看作一个整体,后现代主义把世界看作一个碎片。四、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意识使它和通俗文学泾渭分明,后现代主义文学大众化、通俗化、商品化。五、将前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写作原则推向极端,“非文学性”,风格是冷漠。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二战
2、前产生于法国,后广泛盛行。没有共同的纲领。基本主题是,世界和人的存在是荒诞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在荒诞的境遇中自由选择。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萨特、加缪、波夫瓦,美国的诺曼梅勒等。萨 特生平:19051980,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主要代表。两岁丧父,随母居住外祖父家,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1928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第二年全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一名,结识波伏瓦。后赴德国研究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并开始创作。二战期间曾被俘,因眼疾获释。创作:三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发表作品:1936年,哲学著作影像论。1937年,短篇小说墙在新法兰西评论发表,纪德“
3、可寄厚望于作者”。1938年,中篇恶心。战争期间,动手创作理智年代和存在与虚无。1945年,创办现代杂志。哲学著作:1943年,存在与虚无1946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懦夫是自己造成的,英雄也是自己造成的。但对懦夫来说,始终存在不再是懦夫的可能性,英雄也始终存在不再是英雄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始终承担责任,而不是由一个特殊情况,一个特别的行动来决定你的终生。1957年,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1960年,辩证理性批判小说:墙恶心:一旦我失去了目的,世界便没有意义可言了。“从纯文学观来看,这是我写的最好的书”。自由之路:包括理智年代延缓心灵之死萨特的哲学观:“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我选择”“自在的存
4、在”“自为的存在”萨特的文学观:写作,是作者对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文学是一种“介入”代表作禁闭(他人):加尔森:被处决的逃兵伊内丝:同性恋者艾丝黛尔:色情狂艺术特征:题材的荒诞性;境遇的极限性;哲理的深刻性 “我想通过荒诞的形式指明自由对我们的重要性,即以行动改变行动的重要性。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地狱圈内,我想我们都有砸碎地狱圈的自由。如果有人不这么做,他们就是自愿呆在里面,归根结底,他们自愿入地狱。”加 缪生平:19131960,出生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40年代移居巴黎,参加抵抗运动,后专事写作。出身贫寒,父战亡,母女佣。1930年入阿尔及利亚大学主修哲学。二战前后感于战争的屠杀和暴力,
5、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1935年加入共产党,1937年被开除。后主编各种报刊。1944年,巴黎解放后,战斗报公开出版,发表大量社论。1947年专心从事写作。创作:大量社论收入三卷本时文集。1937年散文随笔集反与正和婚礼集,洋溢着“地中海精神”。1942年发表中篇小说局外人和哲学随笔西绪弗斯神话。1947年发表鼠疫。1951年政治哲学随笔反抗者。40年代,加缪创作了几部阐发“荒诞哲学”的剧本。1944年误会、卡利古拉1948年戒严1950年正义者1956年中篇堕落。1957年短篇集流亡和王国。遗稿第一个人。1994年整理出版。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杰出的文学作品阐明了当今时代向人
6、类良知提出的各种问题”,“一种真正的道义的介入推动他大胆地、以全部身心谋求解决生活上的各种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代表作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当代英雄”加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谁心里也明白,生活是不值得去度过的。说老实话我也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或是七十岁死都没有什么大关系,因为三十岁死也好,七十岁死也好,别的男人和别的女人照样会继续活下去,而且通过几千年也还是如此。没有比这个更清楚的了。反正,我需要死,那么,现在死和再过二十年才死,有什么分别呢?既然需要死,那么怎么死和什么时候死,都是次要的问题,这不是很明白吗?”荒诞派戏剧:二战后产生于法国,后流行于其他国家的戏剧流派。荒诞戏
7、剧化、戏剧荒诞化。主要特点是: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生存的荒诞性;丢弃了传统戏剧的基本规律;以破碎的舞台形象代替性格鲜明的人物,以语无伦次的“梦呓”代替机智的对话等。是存在主义思想在舞台上的变体。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特,热奈,阿达莫夫,英国的品特和美国的阿尔比。贝 克 特生平:19061989,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父亲建筑工程估价员,母亲法国人。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1928年至1930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英文教师,结识了现代派作家乔伊斯并翻译其作品,深受影响。后回到都柏林三一学院教授法文,并研究笛卡尔哲学,获硕士学位。1938年后长期
8、定居巴黎。创作:贝克特同时使用英语和法语写作,早期用英语,后期主要用法语。他一生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莫菲瓦特莫瓦罗马龙之死无名无姓的人依然如此等,短篇小说集故事和无意义的片断。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哑剧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啊,美好的日子俄亥俄即兴之作摇椅曲来和去等。广播剧失败的人们尸骸语言与音乐及电视剧喂,乔1969年,“由于它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爱尔兰拒绝承认他是国民,又未有法国国籍,出版商代为领奖。创作以等待戈多为界,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小说,后期戏剧。23岁论文但丁、布鲁诺、维克、乔伊斯。“在通向我所渴望无字文学的道路上,受到某种形式的唯
9、名论者的讽刺是必经阶段。”1935年完成,1938年发表莫菲,长篇哲理小说。主人公莫菲“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1947-1950,三部曲莫洛瓦马龙之死无名无姓的人。莫洛瓦是贝克特第一部法语小说,也是他最重要的小说。戏剧:剧终等待戈多啊,美好的日子代表作等待戈多两幕剧,共出场五个人物。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西方评论界对戈多有各种解释。有人说戈多就是上帝,因为戈多(Godot)是由上(God)一词演变而来的,有人说,波卓就是戈多,因为在剧本的法文手稿中,波卓自称戈多。有人认为,戈多这一人物同巴尔扎克的一个喜剧剧本自命不凡的人有关,该剧中有一个众人在谈论但始终没有出
10、场的神秘人物戈杜(Godeu)。另一些认为,戈多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社会中的人们对未来的若有若无的期盼。英国剧评家马丁埃斯林论荒诞派戏剧中说:“这部剧作的主体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他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事,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可能面对时间流逝本身。”尤奈斯库生平:19091994,欧仁尤涅斯库,罗马尼亚裔法国作家,荒诞派戏剧
11、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之一。尤涅斯库的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法国人,他出生在罗马尼亚,幼年随母亲迁居巴黎,在法国乡间度过一段美好时光,使他终身难忘,看作“失去的天堂”。后回到罗马尼亚,和重组家庭的父亲生活,家庭的破裂给他的精神投下浓重的阴影,日后创作中常以夫妻间的隔阂为题材。1994年3月29日,以84岁高龄逝世于巴黎,葬于蒙马特高地。创作:中学时代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1929年进大学学习法国语言文学,1938年获奖学金赴法国攻读博士,从此定居法国。1949年创作、1950年首演秃头歌女。最后只有三个人坚持看完。该剧是尤涅斯库的处女作,也是荒诞派戏剧诞生的标志。后来相继写了上课椅子等十多部剧
12、作,逐步确立了他在剧坛上的地位,1956年的椅子大获成功。从1957年起,尤涅斯库的创作进入第二个高潮。非雇用的杀人者犀牛空中行人国王正在死去提旅行箱的男人等作品,涉及主题更加多样,艺术手法也更为丰富。犀牛根据作家一短篇小说改编,为他获得了国际性声誉。1973年,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孤独者,改编成剧本这绝妙的混乱。理论著作意见与反意见在生活与梦想之间。随笔散文集零星日记过去现在 现在过去发现解毒剂等。荒诞派戏剧:“荒诞”一词来自于拉丁文surdus(耳聋)演变而来,用来指音乐中的不谐调音。后来引申为“不合道理和常规,含有不可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意思。尤奈斯库说,不是任何社会制度使我感到
13、荒诞,而是人本身。任何社会制度也不能把我们从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中拯救出来。荒诞派剧作家所表现的主题和思想都属于悲剧的范畴,但他们从来不用悲剧的形式来完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是采取一种戏谑的态度将这些喜剧化。荒诞派戏剧家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状态这一严峻的问题,因此弥漫着浓郁的悲凉之雾。如贝克特笔下一个人物所说:再没有什么比不幸更可笑的了。尼采:何以人是唯一能笑的动物,恐怕这个道理要算我顶明白了。因为只有在他受苦受到如此恶毒时,才无可奈何地发明了笑。它是对某些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概念的艺术吸收,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没有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
14、隔膜,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这些仍然是荒诞派戏剧的主题。与存在主义文学不同的是:存在主义作家是以传统的理性手法来表现非理性的内容:戏剧有完整而合乎逻辑的情节,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严谨雄辩的语言。而荒诞派戏剧则不然。它突破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完全丢弃了传统戏剧中必不可少的情节和结构,以破碎的舞台形象模糊的背景代替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以荒诞的甚至语无伦次的“梦呓”代替传统戏剧中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等。以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断场面,取代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代表作秃头歌女秃头歌女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反戏剧”。“反情节”:没有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更没有步步展开的戏剧矛盾;“反人物”:剧
15、中人虽然有名有姓,但没有明确的身份,更无鲜明的性格;“反语言”:全剧是空洞、无聊、紊乱、自相矛盾的台词,剧名也是,剧中并无一个“秃头歌女”出现,只是在排练时一名演员错把金发女教师说成了“秃头歌女”,剧作家拍案叫绝,当即决定以此为剧名。作者:“在这个剧本中,正是通过深入日常的平庸生活,把那些日常语言最滥用的口头禅夸张到极点的办法,来表现我觉得整个生活都沉浸在其中的其特性。悲剧的与闹剧的,散文的与诗的,现实主义的与空想的,日常的与不平凡的,也许正是这些矛盾的成分构成了戏剧建筑物的基础。”黑色幽默: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基本特征是: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影响,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代表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冯尼古特和约翰巴斯。唐纳德巴塞尔姆:”拼贴原则是20世纪所有艺术手段的中心原则。“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拉丁美洲,六十年代取得辉煌成就。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和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熔为一炉。特点是: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大量引入超自然的力量,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特尔,墨西哥的胡安鲁尔弗。